无问西东这句话的出处

无问西东这句话的出处,第1张

无问西东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励人明心的献礼之作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对清华大学校庆的献礼之作,《无问西东》用从民国到现代横跨数十年的时代格局,四段故事的穿插,预想落足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清华精神,然而导演其实并没有能完美的去承载这一宏大格局的功底,起承转合的生硬,使最后的珠玉固然动人,却亦有着良莠不齐的尴尬。

身处中国不同时期清华园里的莘莘学子,四段不同的故事构建了起了**的主线,从1924到2012里,1924是抉择,1942是家国,1962是爱情,2012是方向,每一段故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无问西东”这一清华命题做出诠释,由此所渲染的青春既给人带来了浪漫的诗意,同样也令人见证着在命运面前个体的渺小无奈,由此**对一句简单直白的清华校训确赋予了以艺术性的升华。

**虽然有着四个故事,但自觉最为夺目的其实只有两段,一段是1942时由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扛下的家国情怀,一段则是中国特殊年代下的1962,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与黄晓明饰演的陈鹏,两人面对坎坷的命运所上演的那段爱恋直抵人心,至于**一头一尾的两个时间段,虽然同样有以内涵,但在呈现上却并没能给人以太多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对整体节奏和人物情感塑造的失衡。

多线叙事的手法运用,所尤为苛求于导演的能力掌控,而**所力图营造的格局更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之下,个体对命运“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着点,四段故事虽然没有雨露均沾的必要性,但却至少还是需要一定的逻辑关联和情感铺垫,例如在2012的现代职场故事里,人物的情感转折草草了事,就给人一种尤为苍白的说教与莫名,四个水平不一的故事被强行拼凑成了一体,其实也造成了**难成一统的割裂感,这使《无问西东》虽然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层次的作品,却难堪佳作。

《无问西东》是一部用青春诱人共鸣,用爱勾勒善良,用传承体现清华之魂的作品,虽然它在一个献礼命题之下存在着不少问题,但这样的**仍旧带有着温度,仍旧还能励人明心。

百度文库

“无问西东bai”四字出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引申义为树立高尚的品德,谨言慎行,做好自己的事,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听从内心,无问西东”源自**《无问西东》,该片由导演李芳芳编剧并执导,章子怡、王力宏、黄晓明、张震、陈楚生五大明星联袂出演,刻画了在大时代背景下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青春故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听从内心的指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勇往直前,无所顾忌。

《无问西东》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却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每个人都面临纷繁的选择,唯有对自己真诚,内心没有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这是影片的思想主旨,也是导演李芳芳对“无问西东”四个字的理解与表达。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其实他的理解可以是这个样的,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真实的想法,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要有任何的顾忌之类的,一定要勇往直前。而这句话其实是来源于**无问西东里面的一句台词,这部**刻画的就是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几个年轻人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一些事情,刻画的比较感人,跌宕起伏。而无问西东这几个字应该很多人都熟悉,它其实是来源于清华大学的校歌里面,指的是人的一些有益的言辞以及美好的品德行为,能够成为青春向上的基础。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意思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用真实的想法,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要有任何的顾忌之类的,一定要勇往直前。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造句:

1、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四方皆为真实。

2、剑当指汝目之所往,剑当斩汝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3、吾王剑锋所指,吾等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4、心之所向,无问西东,非你莫属,一颗心只为你跳动!

5、至今未忘乍见之欢,尔乃吾心之所向,无问西东,情之所钟,此心无人可及。

由汪鸾翔先生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于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无问西东”这一语汇及其思想,其实是来自王国维先生的观点。

王国维先生是晚清民国重要的学者,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导师”之一(另外三人为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王国维先生在1914年月于日本东京为《国学丛刊》撰写的序文中提出:“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的观点,认为学术应该打破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的藩篱,才能获得真知。

王国维先生这样论述“学无中西”: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所异者,广狭、疏密耳。即从俗说而姑存中学、西学之名,则夫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特余所谓中学,非世之君子所谓中学;所谓西学,非今日学校所授之西学而已。治《毛诗》《尔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诸学;而治博物学者,苟质以《诗》《骚》草木之名状而不知焉,则于此学固未为善。必如西人之推算日食,证梁虞剫、唐一行之说,以明《竹书纪年》之非伪,由《大唐西域记》以发见释迦之支墓,斯为得矣。故一学既兴,他学自从之,此由学问之事,本无中、西,彼鳃鳃焉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

以上就是关于无问西东这句话的出处全部的内容,包括:无问西东这句话的出处、无问西东是什么意思、无问西东的剧情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267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