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字敬身,号砚林、钝丁、梅农、丁居士、龙泓山人、孤云石叟、孤云石叟等,浙江杭州人。他针对当时印坛因袭守旧,提倡独创的精神,在篆法、章法、刀法诸多方面形成了个性的艺术语言,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开创了一代印风。
丁敬以切刀法追求秦汉印章的大意,刀法轻重有致,方中有圆,钝拙见胜,印文的线条表现了强烈的节奏感,丁敬对入印文字颇有研究。他针对明代以来印人用字都以《说文解字》为范字,使印人在印章的配篆上受到了很大局限,便大胆地提出不要受到《说文解字》的束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篆刻家的印章布局的思路和创作手法。
丁敬篆刻,兼收各个时代的长处,沉浸日久,章法稳重严谨,格调拗涩而劲挺,孕育变化,气象万千。他注意印外求印,于治印之外从事金石考证、研究禅理、书画、诗词等,他的篆刻表现一种奇古典雅,神流韵闲,苍劲纯拙,清刚朴茂,力挽时俗矫揉妩媚之态,印文参用隶、楷点画,布局变化多端,时出新意。
丁敬刻边款沿袭何震单刀刻款的方法,但较前人有所发展。奏刀即进刀前不起稿,以刀代笔,一刀一笔,自然简捷,他的这一刻款方法给后来印人不少新的启示。
丁敬篆刻艺术的崛起,给清代中期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继而出现了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篆刻常用的执刀有下面几种方法:
1、执笔式
以拇指、食指、中指用力握住刀杆,无名指抵刀后。运刀方向是自右向左,或刀杆可略向右倾斜,以看清运刀变化。执笔式执刀法需要具备较强的能力,但能敏锐细腻地处理细微之处。
2、捏拳式
是五指紧聚捏拳样将刀握于手中,全从腕肘之力运刀,运刀方向是自上而下,迎面向里,刀杆也略向后倾斜。一般说,捏拳式执刀法易发出,但对运刀细微变化较难体现。
3、掴刀式
用手紧握刀干,五指外裹而向内用力,刀锋内斜,如握拳状,刻时自前方向怀内刻,这叫做「全掴式」。
另一种是「低掴式」,以食、中、无名、小指握住刀干,大拇指与四指相对,抵住刀干,如此,握刀的力量更实更大,刻起印来,当然就更方便。这种执刀的方式,适于刻大印和气派磅礴的写意印,但不适于刻小印或是精细的印,齐白石先生便是用此方式执刀刻印。
4、拽刀式
与写字执笔方式相同,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相对,撮住刀干,以无名指抵着中指,小指抵着无名指,刻印时的方向与掴刀式相同,自前方向内刻。无名指在刻制时可以紧贴印石边缘,使力量容易由大食中三指贯注于刀锋。而小指则可于每一笔刻划就后,将石粉扫于已刻的空隙间,这样,可以使印面上的字迹黑白分明。
这种方式适用于刻制一寸左右大小的印章,因为指与腕的力量在这种执刀方式下,可以得到高度的发挥,所以,古人便把双钩是的执刀法列为刻印执刀的不二法门,历代篆刻法采用这种执刀式的人最多,浙皖两派多用此法,近代印坛巨擘吴昌硕先生也是用此执刀刻印。
5、推刀式
和执硬笔(原子笔、钢笔)的方式相同,用大、食、中三指自刀干四周撮定刀干,自怀内的方式向前推出,这叫做直推式;如果横推,就叫做平推式。
这种执刀的方式,刻平直的笔画容易得到很好的效果,刻精细的印也可以,所以采用的人很多,自硬笔流行以来,用这种方式刻印的人越来越多了。赵之谦刻印用直推法,黄牧甫刻印用平推法,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边款,看出他用刀的方式。
一般来说,初学宜用执笔式执刀法,它将指力、腕力合用,能较易掌握控制线条的变化。也便于在摹印临刻时较细腻准确地表现线条效果。捏拳式虽容易发力运刀,但作为初学者暂还难以准确地掌握控制,印文线条的欺负转折的微妙变化也较难表达。待经过一段学习,学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不必拘于一法。总之,“刀法者,运刀之法,宜心手相应,自各得其妙”。
左手持石。右手执刀,其相应的关系一般以石应刀,即右手执刀固定不变,左手持石不断地转动调换以就刀势,顺应中刻就的线条点划脉络清晰,气息呼应。反之,以刀顺石其刻线既零落,不规范,又缺乏衔接与连贯。因此,强调初学者要注意“转印以迎手”。《篆刻针度》说:“刀有顺逆,手但能顺锋切下,不可逆转,若欲逆时,须转印以迎手,不可任便,概作一顺。若顺逆紊施,不分向背,是刀法多殊而阴阳乱关。”
刀法依笔法而存在,笔法靠刀法而传神
刀法是为了表现笔法,笔法通过刀法来体现。两者各有特性,又相辅相成。一般讲,笔意占主导地位,是基础。刀法在笔法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表现出笔法所不能表达的意趣。
笔在纸上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虽有“力”的表现,但基本上是柔美的,潜在的;而刀在石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意态的线,基本上是刚性的,外露的。笔与刀两者结合而表现出来的线,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艺术效果,即具有“金石味”的“铁笔书”。如果有人只注意刀法,忽略笔意,篆刻出来的作品势必病于板滞,或者随意击石,妄为剥落,谓得古意而神意索然,实是未谙笔意之病。反过来说,如果只重视笔意,不注意刀法,必然亦步亦趋,过于修饰失真,也不可能求得书法上的浓淡枯湿等效果,更谈不上发挥两者结合的特长了。
刀法主要是为笔法服务的,是章法、字法、笔法的表现工具与手段,刻印时应随章法、字法的体势而定。笔向有上下左右,笔势有顿挫收放露藏,笔趣有方圆轻重枯润,神韵有刚柔坚韧秀涩,切不可强字以求刀,削足以适履。反之,亦不可为刀法而刀法,因刀而害笔。否定一切刀法是错误的,把刀法看成不变的公式也是不对的。我们研究刀法的目的,是使刀法更好地表现笔意。做到刀法与笔意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刀法中有笔法,笔法中有刀意,让刀法依笔法而存在,笔法靠刀法而传神。
《篆刻针度》在谈到笔法、刀法时说:“意既主笔,则笔必会意;笔既管刀,则刀必相笔。如笔矫为转换,是笔不如意矣;如刀乱出破碎,是刀不依笔矣。意超笔外,刀藏笔中始得。”朱修能也说:“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燕尾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虽然他们在分品第时,不免有片面之处,但总的精神是要使刀法与笔法结合,让印文肥中有骨,而无臃肿之病,瘦中有筋,而无枯搞之弊。全印笔中有刀,刀中有笔,才浑成一体,生动有姿。
古代玺印中,有铸有凿,浑穆自然,流走生动,其奥妙不仅在结构,也在笔意。只不过有的刀痕笔意较为显露,有的较为含蓄。后人学古,如只讲形似,不求笔意,势必板滞无生命力。赵之谦曾感慨地说:“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见“巨鹿魏氏”印边跋)因此,我们在运用刀法时,必须注意表现字法的笔意,以及作者的个性、气质。
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篆刻艺术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篆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在此我们将以石材为例,通过刻朱文印、白文印、刻边款及拓边款来给大家讲讲篆刻的基本技法。
一工具:
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二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三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骤一
章法的筹布:亦即打稿,与作品的好坏息息相关。有人说:治印之难,不难於刻,而难於章法。
步骤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时有倾斜,或上蜡磨光时,印面留有蜡,这时要用砂纸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骤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种方法:一为把印稿用毛笔反写在印面刻制;二为用耐水纸反拓上石。
步骤四
刻制与修整:依据印文选用合适的刀法来刻制,刀法可分切刀与冲刀二种。
步骤五
边栏的处理:印文工整,边栏要工整;如印文斑剥,边栏也要写意自然。作边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骤六
边款:刻印之后,在印章左边刻上作者字号、刻制年月等,谓之边款或具款。
步骤七
边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与古铜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湿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骤八
印泥的使用:钤印时,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将印面轻轻击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挤压。
步骤九
钤印:将蘸好印泥的印章,对准应钤盖部位轻轻落下,用力镇压。
步骤十
钤毕:印章用过后,应用棉花擦拭乾净,收存起来备用,并小心勿使碰撞。
制印的第一步应该是设计印稿。初学应从临摹开始,熟悉章法和布局。
第二步是将设计的印文反书到印石上。常用的有三种方法:①水印上石法,即将写有印文的印纸反覆于印石上,四边对齐,用清水使其渐湿,印文的墨迹便可反印上石。②直接反书上石,初学者不易做到。③用玻璃镜将印稿反射,照镜中的反文摹写上石。
第三步便是照石面上的反文进行篆刻了。篆刻刀法不是一两天便可练就的。古人总结有篆刻用刀13法,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摸索、学习。
印章刻制完,若觉得印面线条过于崭齐呆板,可用刻刀轻击边角。
印章刻就后,可用印泥在白纸上试拓,不满意处可做适当补救修改。
最后是题款识。题款可以是一面的,也可是多面的。款识内容有署年月、刻诗词、论印文字或印文出处等。
一枚印章的好坏,取决于作者在书法、章法和刀法三个方面的造诣。
以上就是关于清代丁敬篆刻的刀法有什么风格全部的内容,包括:清代丁敬篆刻的刀法有什么风格、篆刻如何执刀、如何理解篆刻中刀法和笔法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