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八定的境界详解

四禅八定的境界详解,第1张

四禅定的解释

佛教语。 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 气息 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 坚固 ,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 绵绵 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 彻底 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 参见 “ 四禅天 ”。

词语分解

四的解释 四 ì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 四方 。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 君子 禅定的解释 佛教禅宗修行方法 之一 。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 久之 达到身 心安 稳、 观照 明净 的 境地 ,即为禅定。又禅为 天之法,定为无 天之法。依其入定 程度 的浅深,并有四禅 定

就是八种禅定状态——,实质就是心的安定的状态,心中没有妄想和杂念,就会进入这几种禅定状态。四禅八定是按照禅定的功夫深浅分类的。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增一阿含经》安般品,佛在里面详细讲解了如何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具体方法,请阅读学习,或者学习法师的讲解。以下是增一阿含经安般品的一段摘录:

…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又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坐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息。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三乘凡圣共修之禅定分为三大阶次

一、禅:A:离生喜乐地(初禅)

B:定生喜乐地(二禅)

C:离喜妙乐地(三禅)

D:舍念清净地(四禅)

二、四定:A:空无边处定

B:识无边处定

C:无所有处定

D:非想非非想处定

三、:第九次第定

因为前两种合称为四禅八定,且其中诸定都是由低而高、次第而入,故修到四禅八定后,便可进一步修第九个次第之定。又,四禅八定为凡夫定,甚至印度某些外道亦修此定,故其果报还是在三界之内,无法灭烦恼。而第九次第定则是小乘圣位所修,以其能以定力伏灭“受想”二蕴,故又称为“灭受想定”。若受想灭,则行蕴亦息,故亦称“灭尽定”。

若得灭尽定,便得断烦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而证阿罗汉,得入涅槃。然而,虽称为“灭尽定”,其实并不灭尽,以八识还在;若都灭尽,八识亦灭,谁入涅槃?所以阿罗汉所入之涅槃称为“有余依涅槃”,而非佛之“无余依”的无上大涅槃。然二乘人以不发度生大愿,故如来慈悲,教令入化城止息。

又有一种情况,虽得第九次第定,但不断烦恼,只是压伏六识,令不现行,此第九定即称为“无心定”,此为凡夫定,以不断烦恼,故不能证圣果,入涅槃。

四禅八定属凡夫定,但于佛教正定中,亦有“四禅八定”之名。然而凡夫定中的四禅八定,与正定中的四禅八定,名同而义不同。有何不同?

一、方法不同,即所依不同。凡夫定为依有漏心识或其他世法起修,如依地、水、火、风等;而正定须依本性、净圆觉性而修,故二者不同。

二、目标不同:同样是达到初禅,乃至四禅,但求凡夫定者系以此为最终目标,以此为满足,亦即以现生能达初禅定,乃至四禅定,来世得生色界天,暂离欲界苦,以此为足,不知禅天仍在轮回之中。而正定者,系依本性而修;虽亦达初禅,乃至四禅之境界,但禅定对他们而言,只是手段,因他们要依此定力而进修首楞严三昧,得于佛定。

故两者目标迥然不同。是故应知,修正定者,虽亦得四禅四定,但只得其名,只达其境界,而不住于其中,不味着其境界,故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进修无漏

一般而言,学佛的目的在于“离苦得乐”;若得三禅之果报,则于世间有漏之乐即已达到极致,因为世间一切快乐中,无过于三禅者;这也是因为四禅系入于舍受,不苦不乐,因此,以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便不得谓快乐或不快乐。至于四禅以上的四空处天,由于是无色界,因此更加与苦乐无涉。

纵观三界六趣之苦乐,欲界之地狱趣及饿鬼趣纯是受苦;人趣与畜生趣,苦乐参半;仙趣与六欲天,乐多苦少,然其乐之本质仍是五欲之乐。至于色界,初禅天已离于欲界苦,得“离苦”之喜乐;二禅天得“定”之喜乐;三禅天离于二禅较粗之喜受,而纯受乐受;四禅天则连乐受亦觉其相太粗、太扰动,故于乐受亦以定力而离之,入于舍受,证得不苦不乐受,住甚深禅定;虽然如是

但此四禅天之定依然属于世间禅,系有漏定,犹不能断生死烦恼,这点不可不知

文/禅晕

有一位师兄梦里见书中字“四禅八定”,醒来疑惑从未见过此四字不知为何意,便向我解惑之。

由此因缘今便为大家讲解何为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还在有色界,因此还需修无色界的四空定。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定合称为“八定”,八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初禅 离生喜乐

禅修者体会到脱离欲界的烦恼,没有欲望困扰的一种欢喜,身心舒坦的快乐,但还存有心识六根的觉受,简单来说这种快乐的感受还属于心识六根的作用!

二禅 定生喜乐

初禅喜乐是脱离欲界的身心之乐,还有六根的觉受,二禅则唯有意识产生之喜乐,已无眼耳鼻舌身之觉受。

三禅 离喜得乐

三禅便是连意识所以意识到的喜乐都已离,是一种无喜乐之乐境界,这种乐已于任何外在物质的作用已没有任何关系!它已不是乐的一种乐!并非身体意识所能了解的一乐!此时意识还起作用只不过已意识不到欲界之乐!

四禅 舍念清净

进入四禅后修行者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各种神通也可成就。

下面再讲一下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

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一切有限的思维空间障碍,思维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也就是连空无边处也都意识不到了。

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意识无边处定,也就是连意识本身都无边处。

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已无所有处定,也就是你能触及到的任何状态都已不再存在!

但到此并不究竟还要把定也破掉,也就是灭尽定。

四禅是为了破二元对立的有色界,破苦破乐,证无乐之乐境界。四定则是破有破空,灭尽定本不是四禅八定中的,但因四禅八定不够究竟因此才加上灭尽定,也就是连破也要破才行……

另外补充一下四禅八定并非只有在打坐时才能出现,拿初禅举例,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就可以常常体验得到,比如体验到无私的爱,它就是不带任何欲望的一种喜乐!只要你体会到什么是无私的爱你就已经进入了初禅,因为这种爱没有任何负担和所求,它就是一种快乐的付出!它是从内而外自然流露出的快乐……

四禅八定的解说千差万别并没有找到太权威的答案,以上所诉皆是个人实践所悟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成欲界天人,必须修福,积德行善,修福大,才可以生欲界天。

色界天、无色界天,必须禅定成就,才可以投生。

四禅八定如果成就,一切天,可以自由投生了。但定的基础是戒,如果不修戒,修定必不能成就。也就是说,十善业都不修,绝无真正得定的可能。佛门中,戒定慧是一体,没有戒就不会有定,这是毫无疑问的。

佛经上说,投生天上,只能是暂时的安乐,福享玩了还会堕入恶道。最好的方法,还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国土,永断一切烦恼痛苦。

你的是不是真四禅?用涅槃经来检测,大般涅槃最适合用来验证那些伪大师!

迦叶。如火灾起能烧一切。唯除二禅力不至故。善男子。死火亦尔能烧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势不及故。复次迦叶。如水灾起一切漂没。唯除三禅力不至故。

善男子。死水亦尔漂没一切。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复次迦叶。如风灾起能吹一切悉令散灭。唯除四禅力不至故。

善男子。死风亦尔悉能吹灭一切所有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彼第四禅以何因缘。风不能吹水不能漂火不能烧。

佛告迦叶。善男子。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无故。善男子。初禅过患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过患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过患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善男子。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悉无。是故诸灾不能及之。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安住大乘大般涅槃。内外过患一切皆尽。是故死王不能及之复次善男子。如金翅鸟能啖能消一切龙鱼金银等宝。唯除金刚不能令消。

善男子。死金翅鸟亦复如是。能啖能消一切众生。唯不能消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复次迦叶。譬如河岸所有草木大水瀑涨悉随漂流入于大海。唯除杨柳以其软故。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悉皆随流入于死海。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复次迦叶。如那罗延悉能摧伏一切力士。唯除大风。何以故。以无碍故。善男子。死那罗延亦复如是。悉能摧伏一切众生。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何以故。以无碍故。复次迦叶。譬如有人于怨憎中诈现亲善。常相追逐如影随形。伺求其便而欲杀之。彼怨谨慎坚牢自备。故使是人不能得杀。

善男子。死怨亦尔。常伺众生而欲杀之。唯不能杀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是菩萨不放逸故。

复次迦叶。譬如卒降金刚瀑雨。悉坏药木诸树山林土沙瓦石金银琉璃一切之物。唯不能坏金刚真宝。

善男子。金刚死雨亦复如是。悉能破坏一切众生。唯除金刚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复次迦叶。如金翅鸟能啖诸龙唯不能啖受三归者善男子。死金翅鸟亦复如是。能啖一切无量众生。唯除菩萨住三定者。何谓三定。空无相愿。复次迦叶。如摩罗毒蛇凡有所螫。虽有良咒上妙好药无如之何。唯阿竭多星咒能令除愈。

善男子。死毒所螫亦复如是。一切医方无如之何。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咒。复次迦叶。譬如有人为王所嗔。其人若能以软善语。贡上财宝便可得脱。善男子。死王不尔虽以软语钱财珍宝而贡上之。亦不得脱。

善男子。夫死者于险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闇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无所破坏见者愁毒。非是恶色而令人怖。敷在身边不可觉知。迦叶。以是等譬及余无量无边譬喻。当知是死真为大苦。迦叶。是名菩萨修行大乘大涅槃经观于死苦。

迦叶。云何菩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观爱别离苦。爱别离苦能为一切众苦根本。如说偈言。

因爱生忧因爱生怖

以上就是关于四禅八定的境界详解全部的内容,包括:四禅八定的境界详解、“四禅八定”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进行四禅八定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83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