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效应是指成键原子间电负性不同,使成键电子对偏向一方而发生极化的现象用“I”表示某一个原子或者原子团的I效应是以氢原子为基准,比氢原子吸电子的,是-I效应反之则是+I效应羧酸中的羰基有吸电子作用,使氧氢键极性增强,氢更易脱离,呈现酸性当然这同时与氧原子电荷分散程度有关
可以自己先百度,都有的
马氏规则:在有机化学中,马氏规则(也称作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规则或Markownikoff规则)是一个基于扎伊采夫规则的区域选择性经验规则,其内容即: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如卤化氢和烯烃的反应)时,亲电试剂中的正电基团(如氢)总是加在连氢最多(取代最少)的碳原子上,而负电基团(如卤素)则会加在连氢最少(取代最多)的碳原子上。这个规则是由俄国化学家马尔科夫尼科夫在1870年提出的。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憎水基团;亲水基团常为极性基团,如羧酸、磺酸、硫酸、氨基或胺基及其盐,羟基、酰胺基、醚键等也可作为极性亲水基团;而憎水基团常为非极性烃链,如8个碳原子以上烃链。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
渗透浓度:是用来比较溶液渗透压力的,定义为渗透活性物质(溶液中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
取代基如果是像-NO2(SO3H、COOH、CHO)这样的,就是与碳相连的元素的原子比氧的电负性弱(就是该元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没有氧强的时候,该元素原子的电负性比氧弱)而且还连有氧的时候,就是吸电子基,因为氧把那些元素原子的电子云向氧的一方吸引,使得那些元素把苯环上的电子向它们吸引,导致苯环的电子密度降低,因为苯上的取代反应都是自由基反应,自由基有单电子,苯环的电子密度降低自然使苯不容易放出氢自由基(就是氢原子),使得苯环钝化。卤素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从而降低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这一效应在苯环上各个住置受到进攻时都有体现,但在卤素的邻、对位受到进攻时更为显著。 诱导效应
在有机分子中,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通过静电诱导作用,而引起电子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
共轭效应
在共轭体系分子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和π电子云的离域,引起分子内能降低、体系趋向稳定、键长趋于平均化,以及某些性质的变化等效应。 常见元素电负性(鲍林标度)氢 21 锂 098 铍 157 硼 204 碳 255 氮 304 氧 344 氟 398
钠 093 镁 131 铝 161 硅 190 磷 219 硫 258 氯 316
钾 082 钙 100 锰 155 铁 183 镍 191 铜 19 锌 165 镓 181 锗 201 砷 218 硒 248 溴 296
铷 082 锶 095 银 193 碘 266 钡 089 金 254 铅 233
一般来说,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而小于等于18的往往是金属元素(当然,其中也存在例外)
给个问题采纳吧 谢谢
首先我们要明白氢键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作用力。在醇和水中,都是那个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另一个分子上的与氧相连的氢原子的吸引力。也就是电子,对质子的吸引
那么这个作用力的大小,就和另一个分子上质子的电子密度和氧原子的电子密度有关。牵着越小越好,后者越大,氢键越强。
如果上面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醇上面的氧和水中的氧电子密度的区别。
醇的氧与碳相连,而水的氧与氢相连,碳的电子密度比氢的电子密度大,这样与氧相连,碳上面的电子相对于氢上的。。。。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用符号I表示。我们以C—H键中的H作为比较标准,有下列情况:
X是一个电负性大于H的基团,当X取代H后C-X键的电子云偏向X,X称为吸电子基团。Y是一个电负性小于H的基团,称为斥电子基团。无论是X还是Y取代了H以后,都将使键的极性发生变化,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密度分布也将随之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在靠近X或Y的地方表现最强烈,通过静电诱导作用沿着分子链由近及远地传递下去,并逐渐减弱,一般在三个碳原子以后基本消失。这种原子间的相互影响叫做诱导效应。吸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吸电子诱导效应(-I效应);斥电子基团引起的诱导效应叫做斥电子诱导效应(+I效应)。
据实验结果,一些取代基的吸、斥电子能力如下:位于H
前面的基团为吸电子基团;位于H
后面的基团为斥电子基团。。为为,;的的的的的的HHHH
我有事,回聊
以甲苯和苯酚为例,OH为典型的吸电子集团,电子从苯环向OH芳香移动;而甲苯中甲基为供电子集团,因此电子从甲基向苯环方向移动。故甲基是给电子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
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σ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电负性越大,其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大,电子云就靠近他那边移动,这些原子或集团就是吸电子集团,其中含氧、氮集团如-OH、-C=O、-COOH 以及-CN、-NH2以及Cl、 Br 、I等卤素原子等都是吸电子集团,因为他们电负性比氢强;而诸如甲基等有机集团这些对电子吸引力比氢弱,称之为供电子集团。
以上就是关于有机化学中的诱导效应讲的是什么. 羧酸..- =-全部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学中的诱导效应讲的是什么. 羧酸..- =-、(医用化学)名词解释 : 1 马氏规则 2 诱导效应 3 表面活性剂 4 渗透浓度 5 弱、同时存在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时,如何判断谁强谁弱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