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利万物而不争,第1张

这世上小聪明的人不少,伶牙俐齿的人也很多,但一定不是大智慧,因为他们的行为多在嘴上的强势,而没有追求真理的心。

善良的人也是大多数,但厚道的人不多,因为大多数人战胜不了自己的贪欲,遇事还是只考虑自己 。

凡在名利场上争高低的人,还是很难达到利万物而不争。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财。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这是成功人生的境界。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人生如水,水如人生。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在人生道理上,听取他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去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古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话,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现在很多人,只知道给自己树立目标,只是打算开始,却从不认真去想该怎样去做,更别说付诸于行动了。或者几步不顺利,马上退回到原来的地方。无论你的速度快慢,只要找准了方向,走下去,或迟或早,总能到达目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的本质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利,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类所有的烦恼,均来自人际关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于人际关系没有清楚认知的人,总是会在生活中犯下这三种错误:

一是与糊涂的人讲道理,二是跟不靠谱的人合作,三是和冷漠的人谈交情。

结果就是,跟人打交道很费劲,投入再多时间精力也一无所获。

与人相处,不管是为人还是做事,都要优选适合的对象,采用最佳的方式,才能让我们避免更多的麻烦。

话,要和明白人说;事,要与踏实人做;情,要同厚道人谈。

和明白人说话,享受

鲁迅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奴才到处找人诉苦,他分别向聪明人和傻子抱怨主人对他的不公平。

聪明人倾听完奴才的诉苦之后,作出悲悯和同情的样子,得到了奴才衷心的感谢。

傻子听完之后却傻傻地以为奴才是真的想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想帮助奴才反抗主人压迫,便动手打了奴才的主人。不曾想,奴才竟大喊打“强盗”,和其他奴才一起将傻子赶走,还得意洋洋地向主人邀功请赏。

常言道,“宁跟明白人吵架,不跟糊涂人说话。”

同样的话,跟明白人说,哪怕是吵架,都是在讲道理的基础上争辩对错。而跟糊涂的人则不同,跟糊涂人打交道,就像面对一头猛兽。他们对人情事理几乎一窍不通,也听不明白道理,甚至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伤人。

《论语》中记载过这样一句话:不可与之言而言,谓之失言。

遇到不通透的人,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因为对方无法理解,说的再多也是对牛弹琴。

但同样的话,跟明白人说,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个字,也胜过千言万语。

曾经见过这样一对老夫妻,两人相处快60年,早已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爷爷一个“水”字,奶奶就会沏好一杯热茶,放了他老人家最爱的枸杞和菊花。奶奶一个“疼”字,爷爷就会颠颠儿地去拿奶奶的按摩仪,放到奶奶右肩。

和明白人在一起,无需多说废话,点到即止就可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说的就是如此吧。

话,要和明白人说,才不会把自己想要进行的谈话弄得索然无味。

和踏实人做事,安心

香港首富李嘉诚曾说:“做事要找靠谱的人,聪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聪明的人,稀缺的是为人处事都靠谱踏实之人。

有一个老木匠,正准备告老还乡,但刚好有个客人要做一个精致的匣子,人手不够,老板便想让老木匠做完再走。

老木匠想到老板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纠结一番后还是答应了。

没想到,这一做,就做了整整六个月。

在老木匠启程回老家的那一天,老板提着一份大礼,亲自上街相送,并且满怀感激地说:

“我后来才知道那个大客人做的木匣子,原来是要送给宰相的,要是做不好,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幸好你一向踏实稳重,即使是要告老还乡了也没有敷衍了事,出品一如既往地好,今日我是来特地感谢你的。”

生活中,能力出众的人并不少,可大多数人却更愿意选择和踏实的人共事。这大概是因为踏实的人,总能让人放心。

曾国藩用人,便非常注重可靠。他对文官的要求是没有“官僚气”,不圆滑、不投机取巧。他选拔武将的标准则是“不急名利”“耐受辛苦”“踏实可靠”。

任何时候,态度和人品永远都比能力重要。

不踏实的人,就算能力再强,也有可能因为疏忽大意捅出大篓子,需要其他人不断地去弥补。 

踏实的人做事认真,无论事情多小,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

与踏实的人共事,自己才能安心。

和厚道人谈情,敞亮

“人怕交错友,心怕给错人。”

无论是对刚认识的人,还是多年的好友,即使我们付出真诚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但总归是希望对方能够有情有义。

若是遇上薄情寡义的人,再炽热的心,也会在一次次“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伤害中,变得冰冷。

而和厚道的人讲交情、谈感情,便会让人感受到人性真善美的那一面,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美好。

一代艺术大家梅兰芳染上过白喉病的时候,时任军官的李宣倜曾出手帮助过梅兰芳,他本是出于爱才心切,并没有想过要梅兰芳报答。

但世事无常,晚年的李宣倜妻离子散、财产散尽、无依无靠,自己蜗居在一间小公寓里。不再风光的他,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唯有梅兰芳,不但每月资助他一些生活费,还经常派弟子过去陪李宣倜聊天解闷,自己也是一有空便上门探望。

直到李宣倜病重,梅兰芳仍旧守在床前,紧握住他的手,动情地说:“您放心,您的身后之事交给我!”

李宣倜满含热泪地看着他,欣慰地点点头,随后安然离世。

两个月后,梅兰芳也去世了。曾有人感叹,如果梅兰芳先于李宣倜去世,李宣倜可能连个送终的人都没有。

是什么让梅兰芳对李宣倜这么好?是因为厚道。因为为人厚道,所以知恩图报。

厚道的人,心中有情,品性正直,心地良善,重情重义。

厚道之人,少伪装,多坦诚;少遮掩,多阳光。

和厚道的人谈交情,讲感情,心中才会敞亮,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拿真心去相交。

人这一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在谁身上的选择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与明白人说话,知理明了晓事理。与踏实人共事,苦尽甘来事竟成。与厚道人谈情,高山流水不负君。

把时间和感情花在对的人身上,才有意义。

白话《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老子用我们常见的“水”来比喻“上善”,也就是玄牝之德,说:最好的善就象水一样。

为什么象水呢?老子说:水的善就在于既能够利益万物,又不争功,而且还会愿意呆在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低贱之地,因为唯有这里才会有最需要帮助的人,高处的人相对来说都比较富足、安全。这种品质就象老子说的: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利万物;“俭”就是不争——不争地位、权利和声名;“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处众人之所恶,永远不选择,永远接受别人不要的。所以老子接着说:故几于道,拥有这样的品德就和“道”相差无几了,或者说与“道”很容易相应。

因为与无为的“道”能够相应,一切有为之法才会渐入佳境——转为“上善”,这种“善”表现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善”都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下:

居善地,居是处于、位置的意思。人最怕的是什么?其实既不是怕穷,也不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孔子说“三十而立”,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立,如果你找不到,或者找错了,那怎么“立”呢?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说要成家立业,而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居善地。

相信所有的人都面临过这个痛苦和困惑,因为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位置的确立并不取决于自己能做什么,而在于社会和大众认为你能做什么,是不是这样?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哪怕是你被推崇为君主,或者是坐到了自己最想坐的位置,都不是“善”位——善地,因为它既来自于大众,也可以一夜之间就被大众所颠覆。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吧?如果您在水里沉浮多日,终于坐到了梦寐以求的“船”上,就是登上“善地”了吗?说不定还更危险,因为谁都想上船,竞争如此激烈,万一再被扔回水里也不是不可能啊,那么善地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善地就在诸位的心里,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善地乃是“行善之地”的意思,哪里能够利益众生、哪里能够做善事,就是善地,其它都是不善之地。所以佛国净土的菩萨们才都会往娑婆世界里跑啊,佛国净土难道不是善地吗?说句实在话,对于想救度众生的菩萨们来讲,娑婆世界确实才是善地。有道之人就要这样来选择自己的位置,才算“居善地”了。

心善渊又是什么意思呢?“深不可见”为渊,心思缜密、深不可测也是把双刃剑,如果用在“毁人不倦”上,那就太可怕了;如果用在利益众生上,那就妙不可言、功德无量了。所以老子说要善渊,利益众生的心要象深渊一样,既深不见底、又宽广无边,不分亲疏荣损,善能容纳一切众生,而且利益到底,直至众生成佛。就象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我们却从来见不到她的真实模样,也不要求我们回报,更不会为了哪个众生生气、烦恼,这就是善渊。

与善仁。与是“相与”,也就是“交往”的意思。这是老子教我们与众生的相处之道,他说,和一切有缘众生交往的时候,要善仁——以真实地利益众生为“仁”,而不以“妇人之仁”为仁。

比如父母管教孩子,并一定总是夸奖才好,也要会用责罚,只要用的得当,能够让孩子改恶向善,得到真实的利益,那就是仁;如果把孩子当成祖宗一样供着,一味地夸奖、娇惯,以为这样才是对他好,其实是害了他,这种溺爱之“仁”就不是善了。所以,我们和一切众生相处时,都要善仁,就是要以众生的真实利益为重,而不要拘泥于形式和虚情。

言善信。信是诚信、信用,老子说,说话要说对众生有利益的实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大话,或者毫无意义的话,这叫“言善信”,也就是言语要以可信的真话为善。除了真实之话,其它都是多余,都没有说的必要。

那么谁是说真话的人呢?佛经上说:世界上唯有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其他人都不是,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智慧都不圆满,所以说出来的话肯定是有偏颇的,和实相不会完全相符。比如从古到今有无数的人在解释经典,包括我现在也准备混入其中,但讲得都是佛义吗?可以肯定的说,都不是。那我们是不是都不能说话了呢?也不能讲经了呢?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曾有两个弟子为了一个佛讲过的经义争论不休,都觉得自己领会的才是佛义。于是就去请佛陀来裁定一下,看谁说得对,佛说:都不对,但也都可以用。

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我们不必急着去争论谁讲得才是真正的佛义,只要不离佛义就好了。就象讲《论语》的人、讲《道德经》的人多的不可胜数,那就让他们讲去好了,都是个人的体悟,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缘,可以教化能和你相应的人,所以我们不但不要互相批评、指责,还要尽量去支持,誓将讲经说法进行到底,这样才能够象百家争鸣一样,使修身养性之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佛的真义反而会脱然而出了。这就叫作“醉翁之意不在酒”。

政善治。政一般是指治理国家的事务,也叫政治,而老子在政治的中间加了一个“善”字,这又如何去理解呢?

打个比方说,历史上的两个女皇,一个是武则天,另一个是慈禧,这两位都极有政治手腕,但是相比较而言,武则天的政治是为了振兴天下,而慈禧大妈则是为了自己的穷奢极欲。所以都是政治,境界怎么会差得这么远呢?就是因为从政之人的心胸不一样。

那么一个了悟了如水之道之人,心胸已经打开了,那会如何来掌管国家呢?就是“以上善为本”,也就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本,既不会为了个人私利、也不会为了某个集团的私利而损害普通百姓的利益,而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事善能。事是做事情,能是能力,做任何都要恰到好处,不一定要求完美,因为要照顾到周围的众生和环境,能入乡随俗,这就是“善”。

打个比方说,我们在中国讲经比较容易,到了国外怎么讲呢?还和国内一样就不行了,你反而要先去了解他们的文化,甚至去熟悉他们的《圣经》,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去讲,而不是照搬照抄,这就是事善能。

同样,修道之人去救度众生,哪有那么容易啊?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习气和业力,你不能一法通吃天下,而要以众生的根性出发,去善巧地去开导每一个人,这才是事善能。

动善时。时是时机,动是变化,也就是“易”,《易经》是专门研究变动的,包括变动的时机和规律,如果顺时而动就是“善”——恰到好处,时机不到而动就不“善”了。

比如说,我们明白了佛法,首先想度的就是自己周围的人,可是他们根基都不行,那怎么办呢?第一你要等他们的善根成熟,第二你要帮他们善根成熟,第三你还可以先去度远处的人。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故事我们都熟悉吧?他在印度找不到接班人,看中国有大乘气象,就跑到中国来了。来了之后,先被地方官推荐,去见了梁武帝,结果发现话不投机,他就跑到嵩山去面壁了九年。

那让我们看来,这么一位大德一言不发地面壁九年,不纯属浪费时间吗?他为什么不飞上飞下地显显神通,信众不马上就蜂拥而来了吗?或者抓紧时间赶紧学学中文呢?这就是时机未到的缘故。

因为达摩祖师自己语言不通,不太合适在中国弘法,所以他来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找一个当地的祖师,把法脉传下去。可没有发现一个法器,那怎么办呢?就一个字——等。

就这样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二祖神光法师,也就是将来的慧可祖师,“慧可”是达摩祖师给他起的名字,意思是“智慧尚可”,能够修行禅宗了。神光是终于来了,还在达摩祖师的洞外一直站着,下雪的时候也不走,只想求祖师给自己传法,等了九年的达摩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反而对神光说“除非天降红雪,我才给你传法”,想趁早断了神光的念想。

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师父如此苦苦相逼,神光法师也一点儿不含糊,拿起戒刀就把胳膊砍下来了,血流到了白雪上,顿时一片血红。逼得达摩祖师不得不传法于他。

达摩祖师折腾这半天才传法,是为什么呢?就是要动善时,必须要火候到了再淬火,才能炼成好钢,都是同样的道理。

那这样的“善”——恰如其分,如何去做到呢?老子最后点破了天机,他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总之,只要不争,就可以做到无尤,尤是特别、过分,也有怨恨的意思,所以“无尤”就是不过分、恰如其分,这就是上善。

争就是比较、竞争,属于第六意识的功能,也叫分别心,所以分别心重的人,都很会“争”,天天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而孜孜不倦,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死得也会更快。比如中国文化是最讲忍让、退让的,所以历史也最久远,而其它文化,就未必会能有上下五千年了。

不争并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善”之根本,是智慧的表现,因为唯有不争,才能让万物完全随缘而动,丝毫不违背因果,世间难道还有比不违背因果更“善”的吗?至少我还不知道。

出自老子《道德经》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经典著作《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原文具体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以上就是关于水利万物而不争全部的内容,包括:水利万物而不争、〖观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上柔若水,水滴则至坚皆可穿;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上智若水,水处众人之下而不卑.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69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