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怎样处理搭便车问题

经济学怎样处理搭便车问题,第1张

关于搭便车效应(Free rider problem),这是在经济学里面很出名的一个问题。我本人不是学经济学的,所以对其理解不算深,但是在生活中中却经常遇到搭便车的情况,当然,有些时候我也是个搭便车的人。下面就谈谈搭便车效应和解决办法。

百度百科上说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由于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由组成集团的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动机决定的。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如果利益集团内每个成员都共同努力,则个人成本就会相当小。

从定义上看,形成搭便车的条件是形成一个利益群体,一个团队的同事,一栋楼、一个小区的业主,一起合租的几个朋友都可以形成一个利益群体。另外一个条件是某成员努力,而且是为了整体的利益努力。一个同事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开源项目就不是为整个团队的利益努力,一个业主把自家的房子装修的特别漂亮也不是为了小区的利益努力,一个朋友每天把自己的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也不是为整个合租的团队利益努力。最后一个条件是为团队努力后每个成员都受益了,而努力的过程是个人付出的成本,其他人基本没有付出。所以小区的业主交物管费保证了小区的安全和干净,虽然每个人都受益了,但是并不是某个人的付出,而且所有人的付出,所以这也不是搭便车。真正的搭便车是:一个团队中某个成员为了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天天志愿无偿加班,最后使得项目顺利完成,其他人就是搭便车;小区某几个业主为小区的卫生情况差而和物业打官司,最后官司赢了,小区的卫生情况变好了,每个人都受益了,但是只有这几个业主付出了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就是搭便车;同住在一个房子里的朋友,某个人特别爱干净,每次都是他倒垃圾,打扫公共区域,使得整栋房子都很干净,其他几个人也受益了,但是打扫卫生倒垃圾的就他一个人,其他人都是搭便车。

搭便车效应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严重影响人的积极性,最后使得每个人都不愿意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从而使得集体利益受损,每个人的利益受损。最惨痛的教训就是当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地是集体的,收成是国家的,有了收成大食堂里面大家都有饭吃,可是如果一个人A每天下地劳动,一个人B天天游手好闲,最后AB两人吃的也一样,那么A的劳动积极性会受挫,而且助长了B的惰性,B就是一个搭便车的人。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想搭便车,没有人下田劳动,自然就没有收成,大家都饿肚子,后面我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那么怎么解决搭便车效应的产生呢?那么就从搭便车效应的定义上入手,瓦解其满足的条件。

1,取消利益群体。

比如人民公社造成的搭便车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取消这种利益群体,所以现在没有人民公社一说了。再比如合租造成的利益群体,如果独门独户,没有什么共同的利益,那就不存在搭便车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比如开发一个大型项目成立的一个团队,或者是条件不允许取消利益群体,比如居住在一个小区中,小区中的业主形成的利益团队,这个是没办法取消的。

2,不能只让某成员努力,而是让大家都努力或都不努力。

从团队利益出发,希望每个成员都努力,而管理上当然是个人自发主动的为团队努力是最好的。让大家都努力可以通过奖励和处罚来实现。使用最广的方法就是绩效考核,对努力的员工进行奖励,人人都希望得到奖励,所以就努力去干。比如加班获得加班费,迟到早退就会扣工资。这些都是通过奖励或者处罚来使得所有成员为团队利益而努力。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值日制度,这个在学校中广泛使用。每天都有值日生,每天都有人负责班级的卫生,虽然每次只有一个成员或者几个成员来努力,但是从长期间的时间范围来看,每个人都为班级的利益而努力。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除了值日制度外,还可以按照职能来划分成员,每个成员负责其专长的领域,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为集体的利益而努力。这个在工作和学生时代也广泛应用,比如学生时代的各种科代表各种班委。物理课相关的事情,总是物理科代表做,体育相关的事情,总是体育委员做。

另外还有个办法就是请第三方为团队利益努力,所有团队成员都不去做。比如现在很多小区都请了第三方的物管公司来负责小区的卫生,水电费查表等,每户居民都不用为了小区的卫生而努力,只需要下面第3点提到的,承担点雇佣第三方的费用即可。

3,成本不能由个人承担,而应该让大家承担。

成本包括多方面的,时间、体力、精力、金钱、人脉等等都是成本。但是要大家承担的话,时间、精力、人脉等等很多是没办法去承担的啊,所以简单的办法就是换算成钱,没办法换算成钱的那就只有记作人情了,人情债也是需要还的。记得以前一个小区要收水电费,水厂电厂是按照总表来收费的,那么就需要有人挨家挨户的去查水表电表,然后再将费用摊到每户。那么这个查表的事情谁做呢?可以用值班制度,每个月换一户轮岗,还有就是每家每户再付个查表费给查表者,查表者花了时间来查表,花了精力来计算分摊费用,而这些成本,就分摊到每家每户,在收钱时加收1元的费用作为补偿。这样每户人家都承担了成本,避免了搭便车的现象。

这种成本补偿的问题在于不好定价,当时就有人质疑,“凭什么收1元,成本顶多5毛!”所以容易导致团队成员之间对此出现矛盾。成本定价有1个办法,就是由市场来定价,就跟招标一样,既然觉得1元的补偿高了,大家来投标!A比较忙,给他2元他也不干,B退休在家,觉得5毛就可以做,C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要1元才干,那么最后就由B来干。一段时间后B觉得5毛太低,觉得8毛才行,如果有人出更低的价,那么他可以试着干一干,如果没人出更低的价,那么就涨到8毛,继续又B干。这完全由市场定价。

项目管理中也会遇到搭便车问题,PMP中没有明确提到该问题和解决办法,但愿以上三点解决办法能够对以后的项目管理有所帮助。

搭便车问题加剧了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搭便车的行为可能会使投资者获得超额收益,但同时也可能会使其他投资者受损。搭便车会导致投资者们互相竞争,以获得超额收益,这样就会出现逆向选择,即投资者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可能造成损害的投资。此外,搭便车行为还可能会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加剧道德风险。

是指某个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种物品。

这是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公共物品无需购买就能消费,而且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所以就存在搭便车问题。如果一个人支付多少费用对他能消费的物品量没有影响,那么就会刺激这个人不为这种物品付费。

针对搭便车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20210618 FGL525

我理解的搭便车就是坐享其成,利用别人的优势或付出顺便获得好处;以前的大锅饭时代就是一个代表,有人无怨无悔的付出,为生产队作贡献,有人偷懒耍滑,最后的结果却是大家共享所得,看似公平的背后其实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与个人。

我们现实生活中细心的去觉察也是一样存在有很多这种搭便车的行为。词如其名,搭便车嘛,你开车我坐车,共同到达一个目的地:比如去某个领个奖品,我可以在车上睡觉、学习、聊天、刷视频,你呢就给我老老实实的开车看路,司机在开车过程了保障彼此的安全高速行驶中博了一把,而你到了目的地之后,你神彩奕奕的下车,还不用给车费,结果领的奖品比司机还丰富,司机只能用复杂的眼神看着你。

举个维度大一点的例子,我们身处正在发展中的大湾区,我们许多普通人会因此搭了上国家这辆时代便车,改变我们的命运,成为一名受益者。

再例举一个类似的,就像创业者,抱大腿也是为了搭上品牌的这辆便车,利用品牌方的营销力量、品牌知名度、产品的成熟度等优势,互补这方面的不足与劣势,实现资源整合,通过这种方式达成利盈最大化,这也算是搭了便车,这种行业是需要付一定成本,像是付费型便车,各取所需。

个人看法“搭便车”如果不是那种很强烈的投机心理,动机不纯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如前面例举的抱大腿,从另一个维度看,能通过正常的行为(不违背道德与违纪违法)抱上的大腿也是种能力,在某方面一定是存在某种能力的交换互补;就像汽车开上渡轮,可以跟随其飘洋过海,所以便车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平台。在很多时候搭便车也是改变许多运命的选择。只能动机与出发点是正向的,不要抱着损人利已的投机行业。搭便车也是我们一种抓住时代机遇、红利的能力。

楼上说的很细致,但是如果您是指有关电商的话,搭便车行为就是指电商没有提供线下的服务,没有投入线下的销售成本,通过马云们的大力宣传,营造出线上的产品比线下便宜的氛围,同时,国内很多品牌商也跟着实践“线上的产品比线下便宜”,不断推出“线上款”、“过季款”、“特价款”,好像不这样就会被淘汰,但是问题来了,品牌商线下的实体店拿什么留住客户?这是个矛盾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扩展资料

危害与缺点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由于节约的成本1,000,000元大于50,000元,设置红绿灯是有效率的。

市场会提供这个有效率的可能性比较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产品的利益这种机制失灵。对于红绿灯提供者而言,他必须能够把那些不付钱而享受红绿灯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生产成本。

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

消费者这种行为意味者生产公共产品的厂商很有可能得不到弥补生产成本的收益,在长期中,厂商不会提供这种物品,这使得公共物品很难由市场提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免费搭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搭便车行为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1,经济学中的搭便车是公共物品购买时出现的 由于公共物品具非排它性-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排斥其他人对其同样的消费 所以有人就会有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 解决的办法是靠 统一征税来购买公共物品。

2,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某种外部性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贸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个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 曼昆认为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的影响。若斯的“搭便车”正外部性入手和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无非也是指行为对与之交易或目的无关的其他人福利的影响。

依据作用效果进行分类,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溢出效应。负外部性,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减损的效应。

3,用来解释经济集团或者政治团体因为某种共同利益达成的一种博奕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经济学怎样处理搭便车问题全部的内容,包括:经济学怎样处理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如何加剧了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公共消费的“搭便车”现象的含义和原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59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