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的生平经历,第1张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

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苏轼得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扩展资料:

苏轼的代表作品介绍: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1、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是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老舍(1899—1966),现、当代剧作家、小说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原名舒庆春,青年时期改名舒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7岁上私塾。1913年考入北京市立三中,后转入北京师范学校本科。1918年毕业后被委任为方家胡同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校长,后先后在天津南开学校、北京一中等学校任教或兼任其他教育工作。1922年9月到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翌年回到北京,这时期还一度信仰过基督教。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1926年写成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29年在归国途中为筹旅费曾到新加坡一个华侨中学当国文教员。1930年7月应聘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1931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絜青结婚。1934年夏赴青岛山东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在济南、青岛期间创作了《猫城记》、《牛天赐传》等小说。1936年9月发表《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抗战爆发后,从济南赶到武汉,投入抗战的爱国热潮。1938年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会兼总务部主任,期间写了很多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这时开始进行戏剧创作,写了《残雾》、《国家至上》等剧本。1946年3月和曹禺一起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邀回国。1950年创作大鼓书《过新年》、话剧《方珍珠》。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写作话剧《西望长安》,揭露和嘲讽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1957年写作话剧《茶馆》,这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从50年代初起,曾先后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务,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除参加政务、文艺、外事活动外,继续从事文艺写作。“文革”期间不堪迫害和凌辱,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尽。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主要影响

辛弃疾不仅是词中高手,同时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为将,可冲锋陷阵,有万军之中勇擒张安国之壮举;为帅,可指挥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军之功绩。

辛弃疾曾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这种登陆作战是与陆地进攻相配合的。他的这一构想,富有军事创意,他自己说这与当年楚汉战争时韩信绕过中原、直取齐地,有异曲同工之效。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公元772年生,很小就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聪明又勤奋。

790年,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仕林中颇得声望。

793年,中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

不久丁忧居家。

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

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

不久迁监察御史。

“二王 八司马”:805年,唐顺宗继位,启用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交好、被器重,遂被委以重任;二王和刘禹锡以及柳宗元一道,作为革新集团,力图改革弊政,不料触动保守势力利益,遭到反扑,很快宣告失败;二王遭赐死、贬谪,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后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

后来政治生涯蛰伏度日。

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

842年,卒于洛阳,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以上就是关于苏轼的生平经历全部的内容,包括:苏轼的生平经历、老舍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06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