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人物-奉系军阀(六)

民国历史人物-奉系军阀(六),第1张

元老系红桃13--王永江

王永江(1871一1924)字岷源,辽宁大连市人。王永江幼年时天资聪慧,好学上进,18岁时以全县第一名考取贡生,但因其既无钱财,又无关系无法进入官场,只好在旅顺开了家中药店谋生,但因市民喜西药不喜中药干了几年后最终关门。时年35岁的王永江一愁未展,几近绝望时,老朋友袁金铠请他考察日本警察制度,并推荐其到辽阳警务学堂任老师。后被推荐为奉天人才受到袁世凯的召见,次年被任为奉天民政厅长。因其不奉承张作霖被其反对而未上任。后在老朋友袁金凯的说合下被张作霖请回省府任警察厅长。王永江信奉士为知已者用,于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后又担任财政厅长,将连年负债的财政经营为年盈利千万之巨,被称为张作霖的钱袋子。其后张作霖扩军备战发动二次直奉战争,连年内战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王永江着急上火至‘左目失明,心脏漏血’,心恢意冷遂辞职回乡。后张作霖派张学良去请其复职,王永江一概不见,后张作霖亲自出面也吃了‘闭门羹’,1927年王永江病逝于家中,享年54岁。

少壮方片1--杨宇霆

杨宇霆(1885一1929)字邻葛,辽宁法库人。自幼聪明过人过目成诵,16岁中秀才,后在堂兄的资助下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步入军界,因其才华出众能力非凡,很快就被张作霖所知,调他到师部任参谋。在张作霖的支持下杨宇霆建立了东北海军,制定田赋制度,修建战备公路,建立奉天兵工厂,迅速打开了奉系在东北的军事和政治局面,成为了张作霖身边的大红人,人称奉军的‘小诸葛’。杨宇霆一生自负好胜,没有不良嗜好,事事亲力亲为,但其心胸狭窄骄横自恃,不能容人。在奉系中数次犯错,与郭松龄相互拆台势如水火。但张作霖爱其才能每次都原谅,包容了他。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后,杨宇霆以元老重臣自居,对张学良动辄训骂,以执父自居。后在东北易帜问题上坚决反对张学良,被张学良杀死在自已的公馆之中,终年44岁。

少壮方片2--郭松龄

郭松龄(1883一1925)字茂宸,辽宁沈阳人,父亲是名私塾先生,少年时因家贫数次失学,2O岁时考入奉天陆军学堂,毕业后到衙门任卫队长。因其勤于职守受到统领朱庆澜的赏识,后随其驻防四川并加入同盟会。民国后朱庆澜被排挤出四川,郭松龄也无法立足回到奉天,参加反清组织,后被清廷抓捕判处斩刑,在刑场上被其妻子韩淑秀救下。1913年郭松龄入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投广东孙中山任警卫营长,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再次返回奉天到东北陆军讲武堂任教官。其间与张学良相识,深得张学良器重,被尊为良师益友。1921年任其为旅长,在其后的剿匪军阀混战中郭松龄多次立功,被张作霖所赏识。在第一次奉直战争中奉军大败,唯有郭松龄旅打胜未受损失。战后郭任陆军整理处参谋长,处长张学良,负责对旧奉军的重新整理和训练。二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率奉军主力击败直军占领北京,劳苦功高,但却被其老对手杨宇霆排挤压制,没有封赏,让其心生不满,遂联合冯玉祥,反奉,由于冯玉祥的临阵倒戈和日军的干预最后郭松龄被奉军击败。郭松龄,韩淑秀夫妇被枪决,终年43岁。

有: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张勋、曹锟。

1、段祺瑞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2、冯国璋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国璋任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司令。其为人亦首亦尾,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

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黎元洪与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民国七年(1918年)8月13日,冯国璋通电辞去副总统,于民国八年(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民国八年(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3、王士珍

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1930年7月1日),字聘卿,号冠儒,直隶正定牛家庄(今河北正定)人。近现代政治人物,北洋三杰之首。

凭借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绩,得到袁世凯的青睐,历任军政要职,直至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和政府总理。1918年,退出政坛,隐居北京。1926年5月,任京师临时治安会长、京师救济联合会会长等职。1930年7月,身患肝癌,卒于北京,享年70岁。

4、张勋

张勋(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

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后病死于天津,谥号忠武。

5、曹锟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驻军保定,被称为“保定王”。

1890年,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919年被拥为直系军阀首领。1923年6月,曹锟将黎元洪逐走天津;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买议员,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拒绝日本出面组织新政府的要求。

1938年5月17日,曹锟病逝于天津。1939年12月,曹锟被国民政府追封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士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国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段祺瑞

分别是:张作霖、冯国璋、段祺瑞。

1、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

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2、冯国璋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县西诗经村人,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

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国璋任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司令。

其为人亦首亦尾,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

又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黎元洪与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

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民国七年(1918年)8月13日,冯国璋通电辞去副总统,于民国八年(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

3、段祺瑞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启瑞,晚年号称“正道老人”,生于安徽合肥,所以又称“段合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扩展资料:

北洋军阀: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军事政治集团。军阀的起源可上溯到湘淮军阀。1885年(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在天津办北洋讲武堂,为后来的北洋军阀集团准备了班底。

清政府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所依恃的湘军和淮军,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全面崩溃。李鸿章新建的北洋海军也全军覆没。为了支撑危局,镇压人民革命,清政府于1894年冬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天津附近小站训练新式陆军。

1895年,清政府又任命袁世凯为新建陆军督办,接统这支军队,归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北洋军是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来进行训练的,与旧式军队有所不同,故称编练新军。北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

袁世凯为了控制北洋军,一开始就注意搜罗党羽,拼凑班底。其中最重要的有袁世凯老朋友和号称“北洋三杰”的、由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此外还有曹锟、张勋等人,构成了后来北洋军阀的基干,成为北洋军阀各派系的首领。

1898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得到西太后和直隶总督荣禄的信任,袁世凯及其北洋军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因此,1899年12月,清政府便派袁世凯率领北洋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得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赏识。

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担任举足轻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清政府改革军制,成立练兵处,袁世凯受任会办大臣,又负责编练新军。他利用职权,竭力扩充自己的实力,并将新军改名为“北洋常备军”。

1905年,北洋六镇全部建成,兵额达6~8万人之多,其中五镇都由袁世凯统制。几年中,北洋军的势力由直隶扩展到山东、河南、江苏及东三省等地。随着北洋军的扩充,袁世凯及其亲信结成死党,逐渐形成一个以袁世凯为头子的能左右朝政的武装政治集团——北洋军阀集团。

北洋政府: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

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大军阀

以上就是关于民国历史人物-奉系军阀(六)全部的内容,包括:民国历史人物-奉系军阀(六)、混乱的战争时代,北洋军阀的五虎上将都有谁、中国三大军阀都是谁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00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