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和生命的区别

性命和生命的区别,第1张

1、包括内容不同。性命只是单一的一生命,生命包括所有性命。

2、含义不同。生命泛指各种生物的存活时期,自然宇宙的一切生命体;而性命却仅限于人的生存,人性的生命,强调人的立场和尊严。

3、读音不同。性命,读作xìng mìng;生命,读作shēng mìng。

性命一词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白话文: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

生命一词出自《战国策·秦策三》:“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白话文:“万物各得其所,生命长寿,最后这一年而不会夭折。”

扩展资料:

引证释义:

一、生命

1、生物生存;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

巴金《秋》四:“眼前是光明的,是自由的空气,是充满丰富生命的草木。”

2、比喻事物借以生存的根本条件。

巴金《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不要忘记了,党是我的第一条生命。”

3、犹命运。

1)唐韩愈《感二鸟赋》:“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

白话文:“我生命的湮没阻塞,曾经两鸟的不如。”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生命注定的何必去寻。”

白话文:“生命都是注定好的,何必去寻。”

4、活命。

唐白居易《武昭除石州刺史制》:“王师伐蔡,尔在行间,致命奋身,挑战当寇,忠愤所感,卒获生命。”

白话文:“国王的军队攻打蔡国,你在队伍中,致命奋不顾身,挑战会侵犯,忠愤所感动,最终获得生命。”

5、指有生命之物。特指动物。

老舍《骆驼祥子》九:“正和一切的生命同样,受了损害之后,无可如何的只想由自己去收拾残局。”

6、指生活。

老舍《二马》第三段十五:“完全积极,至少也叫国家抖抖精神,叫生命多几分乐趣。”

7、生物学上认为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它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蛋白质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停止,蛋白质也就分解。

二、性命

1、中国 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①《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孔颖达 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朱熹 本义:“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

白话文:“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人的本性,天生的资质,如果刚柔快慢之别;命令的人,人所接受,如果贵贱天寿之类的。“朱熹本来意义:“万物所接受为性,天赋是命令。”

②五代 齐己 《酬元员外见访》诗:“《易》中通性命,贫里过流年。”

白话文:“《易》中与生命,贫穷里经过流年。”

2、生命。

曹禺 《雷雨》第二幕:“ 蘩漪 :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

3、本性。

《西湖佳话·孤山隐迹》:“所谓隐者,盖谓其人之性情,宜於幽,洽於静,癖好清闲,不欲在荣华富贵中,汩没性命。 ”

白话文:“所谓隐居者,这是说人的本性,适宜于幽,洽寂静,癖好空闲,不想在荣华富贵中,汩没性命。”

4、最重要或最受重视的事物,最喜爱、心爱的东西。

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十六回《吴用使时迁偷甲 汤隆赚徐宁上山》 这副甲是他的性命,用一个皮匣子盛着,直挂在卧房中梁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性命

百度百科-生命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

唐僧(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俗家姓陈,本名袆,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唐僧:中国礼教文化中温良恭俭让的典型代表。其正面意义是谦恭儒雅,温柔敦厚,忠贞笃诚,有君子之风;其负面影响是愚善固执,没有风险和危机意识,缺少应变能力。

孙悟空:本为石猴,得日月精华而生,非中华正体,有类于中国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其性格中精明、勇猛、善斗、疾恶如仇,是中原汉族人性格的反面。而正是这种性格元素的加入,使西天取经有了武力的保证,作为文化元素的渗入,也使中华民族孱弱的脉搏跳动的更坚定有力一些。

猪八戒:是中原汉族人世俗性格的典型代表,贪、嗔、痴、惧、色、懒,但此人比较好管理,只要驭用得法,还很能干,也不怕脏和累。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可爱的人物,一个更接近人本质的世俗人物。

沙和尚:这是一个中性人物,个性忠厚,态度随和,负责尽职,平息争论,体现的是儒家的“中庸”的理念,在师徒四人中起着黏合剂的作用。

唐僧是一种理性文化的代表,虽然文弱、愚执,但他的信念是坚定的,追求是不变的,他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孙悟空是现实的,是生存在真实环境中的一个“圣斗士”。他是善与恶的判官,“火眼金睛”给了他裁断的利器。有了他,唐僧取经的坚定信念才有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如果说唐僧是“性”,那悟空就是“命”,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性与命必须双修。但两者之间仍要有主次之分,以修性为主,修命为辅,以修性引导修命,因为“性”毕竟是人类文化意蕴的根本。

我是个全真弟子

全真修丹道,讲究性命双修

不同养生流派对“性”“命”的理解及对两者的关系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认为性命一体,神形相依,主张“性命双修”,即精神与形体同时修炼,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延年益寿。性命一词,原指“人性”和“天命”,是性与命的统一。后来,人们赋予它新的内涵,即指修性与养命、“性功”与“命功”的有机结合。在修养顺序上,有的主张“先性后命”,也有主张“先命后性”。其修养原则为“性为主导,命为基础”,以静为主,以动为辅,性命合一。其方法,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即以静坐、行气、存神、诵经养神;以导引、按摩、散步、登涉养形。其根本宗旨,是以调动人体精、气、神的运化、聚合,达到形神永固、身心两健。性命双修成为人们养生保健、延安益寿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原则,其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不“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道教的「性」正是佛教中的「性」。在佛教言,「性」指不生不灭者,即佛陀言的「众生皆有佛性」。

在我眼里,人生有三种境界,分别是性命、生命和使命。

一、性命:人最基本的最低级的快乐就是肉体的快乐,那就是饱、暖、物、欲得到满足。

二、生命:人最初的肉体欲望之后所追求的快乐就是精神上的快乐,那就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等等。

三、使命:这是人最高级一种活法,此种快乐是来自灵魂深处,远远超越“性命和生命”的一种活法,此类人寻求的人生价值就是付出、奉献,服务他人,而成为祝福众人生命的“活管道”。这一类人活在“使命”感层次,因众人得福而快乐,所收获的是来自上天赐给的“福分和喜乐”。此类人活在这世界不属于这世界却又照亮这世界,众人看不懂这一类人,通常甚至嗤笑他们,认为这种人实在太傻,然而天上有记录,公义的主看得清清楚楚,到赏善罚恶时日,一切自有分明。

第一种人为“生存”而活着,只有一条命,叫性命;

第二种人有两条命,即性命和生命;就是从“生存”层次上升了一个层次就是为“生活”而忙,基本活出了人的样式了。

第三种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他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责任价值等等!第三种人有“使命”感活在这世界,他们一生都活在“使命”的责任义务里,轻看今世的一切,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至高者的奖赏,因此无论生活多么烦所苦恼,都压不垮他们,他们是这世界的金灯台。

人与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财富的差距,容貌的差距,品格的差距,涵养的差距等,实际上是大不相同的差距。

一、汉字笔画上的不同:

二、指代上的不同

1、性命:人和动物的生命。

2、生命:生物生存;生物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事物借以生存的根本条件。

三、侧重点的不同

1、性命:侧重于表达人与一切人与万物的生命的天赋和禀受。

2、生命:侧重于表达一切生物的生存与生物所本身具有的活动能力与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

四、引证用法的不同

1、性命: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所拘者又复高谈性命,衍说仁义,细析毫芒,而至于钱谷财赋之事,茫然罔晓也。”

2、生命:《战国策·秦策三》:“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

董仲舒之后,学者们纷纷以董仲舒的套路来学习和理解经典,以董仲舒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前篇提到,董仲舒把阴阳家和儒家结合起来,毕竟有很多迷信和牵强附会的成分,后学在此基础上,搞出的荒诞越来越多,这便是中国文化史上所谓的谶纬之说。谶之本义为预测占卜之隐语,纬,则是区别于先秦儒家之经而有此称呼,其实就是指以阴阳家的方法对儒家经典所做的牵强附会半迷信半理性的阐述,后人以其荒诞不经,便把纬和谶合起来叫做“谶纬之说”。

西汉末年,谶纬之说鼎盛,很多学术高深的大儒通占卜预测之术。最著名的便是刘秀以“图谶”起兵而夺取天下的故事。王莽盲目复古,政令不合实际,民不聊生,各地盗贼群起,而致天下大乱。此时,社会上传出“复兴刘室”的图谶之说,刘秀兄弟便被某些豪强奉为君主之选,后来,刘秀果真以自己的才略和民众的支持平定了天下。

东汉时期,已经有学者开始质疑谶纬之说,认为如此缺乏逻辑根据的说辞简直就是“妖枉”。《隋书-经籍志》记载:“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世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憎广。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唯孔安国,毛公,王璜,贾逵之徒,独非之,相承以为妖枉,乱中庸之典。”

王充,公元27年--97年,先祖为河北大户,后代迁至浙江。王充生于今浙江上虞。聪明好学,18岁左右,到洛阳游学,曾入国家设立的“太学”学习。

那个时候,已有学术精深的大儒公开反对图谶之说,比如桓谭。桓谭,公元前23年-50年,有《新论》一书,曾死谏光武帝抑制图谶之说,因此被贬。光武以谶纬之说崛起,当然不会听从。

王充著《论衡》继续揭露谶纬之说之谬。

谶纬之说认为自然灾祸之发生是上天给人的谴告。王充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谶纬之说认为天人感应如以物击鼓。王充说:“人在天地之间,犹蚤虱之在衣裳之内,蝼蚁之在穴隙之中。蚤虱蝼蚁为逆顺横从,能令衣裳穴隙之间气变动乎?”

王充对于鬼神之有无的辩论,现在看来,也很有逻辑。《论死篇》:“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世能别人物不能为鬼,则为鬼不为鬼尚难分明。如不能别,则亦无以知其能为鬼也。”

“夫死人不能为鬼,则亦无所知矣。何以验之?以未生之时无所知也。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

王充相信命运之说,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命禄篇》 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富贵之福,不可求致;贫贱之祸,不可苟除也。由此言之,有富贵之命,不求自得。夫物不求而自生,则人亦有不求贵而贵者矣。

《命义篇》言有命者曰:夫天下之大,人民之众,一历阳之都,一长平之坑,同命俱死,未可怪也。命当溺死,故相聚於历阳;命当压死,故相积於长平。

宋、卫、陈、郑同日并灾,四国之民,必有禄盛未当衰之人,然而俱灭,国祸陵之也。故国命胜人命,寿命胜禄命。

项羽且死,顾谓其徒曰:“吾败乃命,非用兵之过。”此言实也。

凡人受命,在父母施气之时,已得吉凶矣。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祸,是性善而命凶;或行恶而得福,是性恶而命吉也。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使命吉之人,虽不行善,未必无福;凶命之人,虽勉操行,未必无祸。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性善乃能求之,命善乃能得之。性善命凶,求之不能得也。

《吉验篇》凡人禀贵命於天,必有吉验见於地。

传言黄帝妊二十月而生,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大率诸侯,诸侯归之;教熊罴战,以伐炎帝,炎帝败绩。性与人异,故在母之身留多十月;命当为帝,故能教物,物为之使。

后稷之母,履大人迹,或言衣帝喾之服,坐息帝喾之处,妊身。

齐襄公之难,桓公为公子,与子纠争立。管仲辅子纠,鲍叔佐桓公。管仲与桓公争,引弓射之,中其带钩。夫人身长七尺,带约其要,钩挂於带,在身所掩,不过一寸之内,既微小难中,又滑泽钴靡,锋刃中钩者,莫不蹉跌。管仲射之,正中其钩中,矢触因落,不跌中旁肉。命当富贵,有神灵之助,故有射钩不中之验

晋屠岸贾作难,诛赵盾之子。朔死,其妻有遗腹子。及岸贾闻之,索於宫,母置儿於裤中,祝曰:“赵氏宗灭乎?若当啼。即不灭,若无声。”及索之,而终不啼,遂脱得活。程婴齐负之,匿於山中。至景公时,韩厥言於景公,景公乃与韩厥共立赵孤,续赵氏祀,是为文子。当赵孤之无声,若有掩其口者矣。由此言之,赵文子立,命也。

《偶会篇》推此以论,人君治道功化,可复言也。命当贵,时适平;期当乱,禄遭衰。治乱成败之时,与人兴衰吉凶适相遭遇。因此论圣贤迭起,犹此类也。圣主龙兴於仓卒,良辅超拔於际会。世谓韩信、张良辅助汉王,故秦灭汉兴,高祖得王。夫高祖命当自王,信、良之辈时当自兴,两相遭遇,若故相求。

王充认为人的身体相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命运。

《骨相篇》人曰命难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人命禀於天,则有表候见于体。察表候以知命,犹察斗斛以知容矣。表候者,骨法之谓也。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或辅主忧世,世所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著可信。

高祖隆准、龙颜、美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单父吕公善相,见高祖状貌,奇之,因以其女妻高祖,吕后是也,卒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初禀篇》

人生性命当富贵者,初禀自然之气,养育长大,富贵之命效矣。

王充认为人不能羽化成仙。人之为人,其人性体已经确定,是不会变化的。如果长出羽毛,那就不再是人之应该有的生命体了。

《无形篇》传称高宗有桑谷之异。悔过反政,享福百年,是虚也。传言宋景公出三善言,荧惑却三舍,延年二十一载,是又虚也。又言秦缪公有明德,上帝赐之十九年,是又虚也。称赤松、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是又虚也。假令人生立形谓之甲,终老至死,常守甲形。如好道为仙,未有使甲变为乙者也。夫形不可变更,年不可减增。

如言高宗之徒,形体变易,其年亦增,乃可信也。今言年增,不言其体变,未可信也。何则?人禀气於天,气成而形立,则命相须以至终死。形不可变化,年亦不可增加。以何验之?人生能行,死则僵仆,死则气减形消而坏。禀生人形,不可得变,其年安可增?

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於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世有虚语,亦有虚图。假使之然,蝉蛾之类,非真正人也。

关于人性之善恶,王充的观点是人之性,即有善,也有恶。经过学习,善可以更善,恶可以被转化为善。

《率性篇》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使人之性有善有恶,彼地有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则将善者同之矣。夫铁石天然,尚为锻炼者变易故质,况人含五常之性,贤圣未之熟锻炼耳,奚患性之不善哉?由此言之,亦在於教,不独在性也。

王充分析了孟子、荀子、董仲舒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指出这些说法各有偏颇,不能一概定为善,或恶。

《本性篇》孟子作《性善》之篇,以为“人性皆善,及其不善,物乱之也”。谓人生於天地,皆禀善性,长大与物交接者,放纵悖乱,不善日以生矣。孟子之言情性,未为实也。

告子与孟生同时,其论性无善恶之分,譬之湍水,决之东则东,决之西则西,夫水无分於东西,犹人无分於善恶也。

故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性有善不善,圣化贤教,不能复移易也。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而曰“上智下愚不移”,故知告子之言,未得实也。

孙卿有反孟子,作《性恶》之篇,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者,以为人生皆得恶性也;伪者,长大之後,勉使为善也。若孙卿之言,人幼小无有善也。

陆贾曰:“天地生人也,以礼义之性。人能察己所以受命则顺,顺之谓道。”夫陆贾知人礼义为性,人亦能察己所以受命。性善者,不待察而自善;性恶者,虽能察之,犹背礼畔义,义挹於善不能为也。故贪者能言廉,乱者能言治。盗跖非人之窃也,庄蹻刺人之滥也,明能察己,口能论贤,性恶不为,何益於善?陆贾之言未能得实。

董仲舒览孙、孟之书,作《情性》之说曰:“天之大经,一阴一阳。人之大经,一情一性。性生於阳,情生於阴。阴气鄙,阳气仁。曰性善者,是见其阳也;谓恶者,是见其阴者也。”若仲舒之言,谓孟子见其阳,孙卿见其阴也。处二家各有见,可也。不处人情性,情性有善有恶,未也。夫人情性,同生於阴阳,其生於阴阳,有渥有泊。玉生於石,有纯有驳,性情生於阴阳,安能纯善?仲舒之言,未能得实。

自孟子以下至刘子政,鸿儒博生,闻见多矣。然而论情性竟无定是。唯世硕、公孙尼子之徒,颇得其正。由此言之,事易知,道难论也。酆文茂记,繁如荣华,恢谐剧谈,甘如饴蜜,未必得实。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禀性受命,同一实也。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谓性无善恶,是谓人命无贵贱也。

九州田土之性,善恶不均。故有黄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水潦不同,故有清浊之流,东西南北之趋。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面色或白或黑,身形或长或短,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天性然也。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

王充对于一些荒诞的传言,给于了批驳,如:

《奇怪篇》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於天。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卨母吞燕卵而生卨,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诗》曰:“不坼不副”。是生后稷。说者又曰:“禹、卨逆生,闿母背而出;后稷顺生,不坼不副。不感动母体,故曰“不坼不副”。逆生者子孙逆死,顺生者子孙顺亡。故桀、纣诛死,赧王夺邑”。言之有头足,故人信其说;明事以验证,故人然其文。谶书又言:“尧母庆都野出,赤龙感己,遂生尧”。《高祖本纪》言: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於上。已而有身,遂生高祖。其言神验,文又明著,世儒学者,莫谓不然。如实论之,虚妄言也。

《书虚篇》传书或言: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曰:“若见吴昌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正之,因与俱下。下而颜渊发白齿落,遂以病死。盖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强力自极,精华竭尽,故早夭死。世俗闻之,皆以为然。如实论之,殆虚言也。案《论语》之文,不见此言。考《六经》之传,亦无此语。夫颜渊能见千里之外,与圣人同,孔子、诸子,何讳不言?盖人目之所见,不过十里。过此不见,非所明察,远也。

《变虚篇》子韦之言:“天处高而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天必三赏君。”夫天体也,与地无异。诸有体者,耳咸附於首。体与耳殊,未之有也。天之去人,高数万里,使耳附天,听数万里之语,弗能闻也。

《感虚篇》儒者传书言:“尧之时,十日并出,万物焦枯。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此言虚也。夫人之射也,不过百步,矢力尽矣。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天之去人,以万里数,尧上射之,安能得日?

传书言:武王伐纣,渡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见。於是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瞋目而麾之曰:“余在,天下谁敢害吾意者!”於是风霁波罢。此言虚也。

传书言:鲁〔阳〕公与韩战,战酣,日暮,公援戈而麾之,日为之反三舍。此言虚也。

传书言:杞梁氏之妻向城而哭,城为之崩。此言杞梁从军不还,其妻痛之,向城而哭,至诚悲痛,精气动城,故城为之崩也。夫言向城而哭者,实也。城为之崩者,虚也。

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曾子出薪於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方到。”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也。

综上所说,王充对于谶纬之说的批驳,有这样几个特点:

1 以人之平常的常识经验和简单的理性推论来证明某些牵强附会之说的虚妄。

2 认为善或恶都不是普遍的人性,人性中有善、有恶。这对于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反驳。根据我的理论,善或恶都不属于普遍的人性,而只是个性,不同的人,善或恶的禀赋多少也有不同,从至善到至恶,什么样的都有。至善之人,不用教化而可从善,至恶之人,强制教化而不改恶。

3 关于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其逻辑根据在于人之性情和禀赋的天然性,由此而引申到宿命论。关于这一点,即使在今天,人类也无法完全通过理性认识来解释。在古代,宿命论的积极的意义,就是可以推翻血统世袭之说。人之禀赋富贵于天,人通过发挥这样的禀赋而获得现实的成绩,可以彻底推翻贵族血统世袭之说,不分高低贵贱,为所有人在理性认识和实践上打开一条人生发展之路。如刘邦虽为平民,而可以平定天下。这一点对于古代时期人类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进步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科举之前,宿命论是在思想理论上可以否定血统世袭的唯一根据。不过,我认为,即使命中注定,也需要十分努力的追求才可实现。

4或说王充是无神论者。从上述王充之论可见,不能简单地把王充归类为无神论者。

5 王充等举起理性认识的火把,引导后世坚持和发展理性认识,减少迷信,抑制宗教迷信思想的传播,对于中国理性认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代的欧洲,处于宗教思想大发展的时期,理性认识被宗教势力压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宗教问题而发生如欧洲中世纪时期那样的宗教势力一手遮天,荼毒生灵,迫害异己,压制理性认识的悲惨事件,对此,在中国历史上,王充之类的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性命和生命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性命和生命的区别、西游记四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修真的修命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686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