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第1张

香港**发展史

香港**史的发展应该从**传入香港开始,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界公认为「**时代的开始」。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这部**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之父」。这部**的出现,象徵香港**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黎民伟是广东新会人,他曾拍摄反映孙中山在广东的革命活动、北伐、淞沪抗战等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的纪录片《勋业千秋》和《淞沪抗战纪实》,自1913年起,他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庄子试妻》、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办香港第一间华资影院“新世界戏院”、创立香港第一间制片机构“民新制造影画片公司”……。

据《中国**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 编导 是黎民伟、 摄影 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来原来他对**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史上第一个**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 粤语 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问世后,香港的**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C8lc5^,w

与此同时,不少**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的主流。这是由于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的**《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业陷入低潮。「大观**厂」及其他**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多数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反动派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起飞岁月

香港**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多数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公司中的佼佼者:联合**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喜闹剧

这类**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不但令喜剧在香港**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徵着七十年代香港**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79年是香港**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新浪潮的开始。大批电视幕後工作者转投**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作品,为香港**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其後这批或在外国学习**,或在电视台「少林寺」出身的年青导演继续拍摄了一部又一部风格化的**,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边人》(1982)、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1980)、谭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数十部作品,都很能表达这些导演对当时社会气象的感觉及情怀。

虽然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类型化的传统模式。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片等等,这些特质都体验到新浪潮**的「作者论」美学。

「新浪潮」标志著香港**与上一代中国本位粤语片的决裂。五、六十年代的粤语片往往背负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创新;而「新浪潮」**则带有浓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强烈的本地感性;这跟导演们於香港成长、受西方教育很有关系。

此外,这时期的**都弃用大明星,制作成本亦减至最低,跟後来的港产片标榜卡士明星,动辄千万制作的营运模式可谓截然不同。

香港的**界从来都是以商业挂帅,新浪潮**叫好不叫座,自然难免被淘汰的厄运。八十年代初,「新艺城影业公司」异军突起,吸纳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其中以喜剧为主。这些**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除「新艺城」之外,八十年代叱吒一时的**公司还有「德宝**公司」。「德宝」成立於1984年,一方面拍喜剧(《双龙》系列、《富贵逼人》、一方面也拍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或者都市优皮小品路线(《三人世界》、《单身贵族》),务求达到片种多元化的要求。

至於「嘉禾**公司」则继续以成龙作头牌,让他从《师弟出马》、《龙少爷》的功夫小子形像,渐渐成为《A计划》中稳打稳扎的真正「打星」,而到了《警察故事》及《奇迹》,更是成龙的颠峰之作。

同样是武师出身的「德宝」明星洪金宝却凭《鬼打鬼》(1987)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据统计,八十年代的十大卖座香港**之中,「新艺城」占了四部,「嘉禾」占了五部,再加上多产量的「德宝」整个八十年代可称为「三雄各据」的时期。

跟七十年代末兴起的「新浪潮」相比,我们会发现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由於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因此**类型单向化,更遑论什么「作者论」了。有人认为这时期的**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走上穷途末落,加上其风波影响经济、影带市道发达等种种因素下,令八十年代末期的香港**市道滑落。尽管如此,若不以**质素或创意来衡量,单看票房成绩及投资者的态度,说八十年代的香港**属飞黄腾达的时期实在不为过。

艰难岁月!

综观九十年代的香港**,基本上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对于八十年代**公司大洒金钱,演员一天九组戏的「好景」日子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的确危机重重,阴霾满布。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埠保证。可是,依照香港**的传统,卖座的片种总有跟风者,而当跟风者众、水准参差的时候,亦即该**类型走向死亡之路。武侠动作片热潮如是,赌片热潮及后期的古惑仔系列也没有例外。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港产片票房连续下挫,西片逐步抬头。《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先在93年创下六千万元票房佳绩,98年的《铁达尼号》(Titanic))更以一亿一千万元攀上顶峰,这部映了195天的荷里活A级大制作还占了「本世纪百部卖座片」中的榜首位置,完全压倒了在八十年代威风一时的「新艺城」作品《最佳拍挡》系列。

另一个令九十年代香港**褪色的原因是「盗版」问题。八十年代录影带市场兴起已经令**收入大打折扣,到了1997年后,盗版VCD更为香港**市道带来了重击。不少**在午夜场或首映过后便出现盗版,海关和警方又互相推卸责任,直至近一、两年,香港政府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海关逐渐加强扫荡,才使盗版VCD活动略为收敛。

香港人挥之不去的「九七问题」,也为香港**业带来负面影响。港人对「一国两制」缺乏信心,**界曾多次组团访京,与港澳办及**局商讨创成自由、版权问题等,亦促请大陆政府开放市场。九七回归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长董建华先生首次在《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并拨出一亿港元开发**科技及接受资助申请,令香港**人略为安慰,更把2000年的香港**金像奖搞得有声有色。

值得可喜的是,香港**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渐受国际影坛重视。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有外流亦有「外援」加入,香港**人在亚洲区寻找了不少新面孔,成绩最突出的是在台湾一脱成名的舒淇,在香港成功转型,由脱星变性格演技派,成绩斐然。还有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香港掀起日本电视剧热潮,连带**界亦多找了日本演员参与港产片,其中又以女星为主,包括《星月童话》、《东京攻略》和《阿虎》,当然亦少不得成龙**里插科打诨的一众日本美女。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一刘」(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刘德华),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近年,周星驰明显减产,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走上幕后之路。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英雄片、动作片,虽偶有票房失利,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近年进军荷里活,除拍一贯的动作片(如《血仍未冷》),还尝试拍如《安娜与国王》这类文艺片,似乎仍未有打算回归拍港产片之意。

至于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票房上依然不俗(但相对于八十年代的成绩,近年成龙作品已不算大卖),惜在**风格上难求突破。刘德华的江湖浪子形象也成香港商业**早期的票房保证之一,在发哥和成龙离开之后,华仔对香港**的票房贡献作用更加明显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一个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更被揶揄为「屎尿屁」导演;一个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两人**风格回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新浪潮创将之一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导演变为香港主流**导演之一。

科幻特技也顺着世界性的大趋势融入香港**之中,《风云之雄霸天下》与《中华英雄》是其中成功的例子,而动作片《特警新人类》及《紫雨风暴》、《蓝血人》更特别邀请外国特技效果专家设计爆炸场面,令观众叹为观止。

总括来说,九十年代的香港**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小本制作的独立**如《过海隧道》、《天上人间》等亦有公映的机会,加上数码**的冒起,而剧本创作亦得到应有的重视。相信踏入新纪元,香港**将会追求更高的质素,并带领整个亚洲区的**业迈向国际影坛。 ;

其实看到这个话题,第一反应来自“豆腐鱼”,不过已经说过了,所以我会推荐一种比较家常的那种——黄鱼,也叫黄鱼,大概大家都吃过吧~这种鱼的优点是蒜末,没有刺,腥味不重。制作方法有很多:蒸、红烧、干炸但最美味的方式。!!上海的朋友都知道这道菜是上海的土菜,上海人形容是“掌掴不让”,真的超级好吃!正宗的黄花鱼面一定是去头去尾去大骨的鲜黄花鱼。

鱼是白的,嫩的,滑的,不是柴火。汤是黄花鱼骨头做的,面很滑,不硬也不烂。黄鱼已经煮好了,鲜嫩牢不可破,让人欲罢不能!跟我一起去看看家常菜黄鱼面,保证吃完不会忘记。鱼头豆腐汤,先把鱼头鱼尾清洗干净,然后在锅里放入适量的油,在油温下把鱼头鱼尾煎至两面微黄,然后放入砂锅中,倒入清水,放入洋葱和生姜。当鱼汤煮成奶油色并用盐调味时,加入冷冻豆腐。冻豆腐煮好后,加入。

最后撒点枸杞装饰一下。糖醋鱼,在我心目中,第一名应该是中山脆皮墨鱼。酥脆的肉末可以切片,稍微烫一下就能做出漂亮的灯窝;也可以把切好的花刀和姜丝、葱花、酱油一起蒸;或者放入炸酥里炸,然后用椒盐辣椒炒。不过,我还是觉得在广东清洁口腔比较可取。真正的美女化一点妆就会变得真正美丽,脆肉棒也是如此。脆皮肉末是顺德粥底火锅的最佳搭配。

一个薄薄的盘子上放着晶莹剔透的灯光,拿起来需要五六秒钟。如果你每天在家做饭,你只需要米粥来搭配。煮粥时,取出姜片,撒上一勺酱油,撒上一撮香菜,再切几个辣椒圈拌匀。又热又粘又辣。冬天有这么简单健康的食物真的很开心。切好的鱼用料酒和家庭调料(盐、味精、胡椒粉)调味,然后用水冲洗,鱼仍然保持原来的味道。沥干水分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酥脆。多用油,不然鱼很容易炸散。然后用番茄酱、白醋、糖、少许盐和勾芡汁淋在炸鱼上。

人物经历

广东南海人,生于1912年2月17日,播音艺员出身。能够独立造出八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演绎谐趣广播剧,轰动一时,获得"谐剧大王"之美誉。他在丽的呼声由星期一至六中午12时半主持的"邓寄尘谐剧",一讲便讲了20多年……多才多艺的艺人,早于40年代已在广州演粤剧,1950年获李我引荐来港入丽的呼声主讲谐剧,不久即进军影坛,成为著名的谐星,又不时灌录谐趣粤曲及粤语流行曲,较为人熟知的粤语流曲名曲有<墨西哥女郎>、<飞哥跌落坑渠>;(合唱:李宝莹、郑君绵)、<;诈肚痛>;(合唱:郑碧影)等。

邓寄尘自1950年开始拍**,绝大部分是谐趣喜剧,与新马师曾合作的"两傻"系列尤其著名。邓寄尘主演的**包括《失魂鱼》(1951)、《十字街头》(1955)、《荒唐镜五斗陈梦吉》(1957)、《两傻游天堂》(1958)等等。

邓寄尘于1975年移民加拿大,从此淡出艺坛,不过多年来亦有客串演出香港**《鬼马智多星》,石天版《追女仔》等。1991年7月2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8岁。

主要作品 参演** 剧名 上映时间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两个懵仔争老豆

1964

二宝

罗志雄

林家声

通天师父

1964

李系德

陈焯生

新马师曾

烂赌二当老婆

1964

隔篱邻舍两家亲

1964

张昆祥

龙图

吴君丽

半张碌架床

1964

钱六叔

黄鹤声

余丽珍

骑楼底新娘

1964

陈丁

珠玑

林家声

抢闸新娘

1964

烂赌二

黄尧

邓碧云

苦恋

1964

乐维正

李铁

马昭慈

刮龙世界

1964

锦绣年华

1963

金大福

莫康时

白露明

受薪太太

1963

三傻寻女

1963

邓人庆

莫康时

林家声

小偷捉贼记

1962

李七

林伯恒

含笑

冷战夫妻

1962

吴君丽

路边千金

1962

剑姑七友奇遇记

1962

水观音三戏白金龙

1962

水观音三戏白金龙

1962

黄秘书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剑姑七友奇遇记

1962

白榄尘

李化

欧嘉慧

因祸得福

1962

蒋伟光

新马师曾

傻人发达记

1961

周日德

陆邦

新马师曾

糊涂金龟婿

1961

莫康时

张瑛

傻人发达记

1961

糊涂金龟婿

1961

分期付款娶老婆

1961

张子超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分期付款娶老婆

1961

三凤求凰

1960

朱石麟

朱虹

亚福对错马票

1960

阿禄

杨工良

新马师曾

因祸得福

1960

杜一鸣

蒋伟光

新马师曾

乌龙王发达记

1960

尖咀茂

珠玑

梁醒波

乌龙王飞来艳福

1960

珠玑

梁醒波

两傻捉鬼记

1959

李六

冯志刚

新马师曾

花灯照玉郎

1959

进福

黄岱

任剑辉

二世祖盲公问米

1959

陈皮

冯惠文

扫把精

1959

戴得禄

珠玑

余丽珍

夫妻和顺榄

1959

德叔

胡鹏

新马师曾

两傻擒凶记

1959

李六

冯志刚

新马师曾

斗气夫妻

1959

阿福

李应源

张瑛

搭错线

1959

邓兆炳

两个大泡和

1959

邓仁庆

龙图

郑君绵

终归有日龙穿凤

1959

珠玑

陈皮梅

鬼马福星

1959

林振星

胡鹏

新马师曾

阿福当兵

1959

张寿

蒋伟光

新马师曾

彩凤喜迎春

1958

杨恩

一把存忠剑

1958

黄明

杨工良

新马师曾

两傻游天堂

1958

黄禄

杨工良

李冰娜

拉车得美

1958

王亚威

马票女郎

1958

水叔

莫康时

芳艳芬

两傻游地狱

1958

黄禄

六渡何仙姑

1957

李铁拐

冯志刚

吴君丽

荒唐镜五斗陈梦吉

1957

沙超

黄鹤声

李宝莹

恩爱冤家

1957

陈叔南

莫康时

芳艳芬

荒唐镜扭死官

1957

沙超

武松血溅狮子楼

1956

武大郎

胡鹏

关德兴

百年好合

1956

蒋伟光

芳艳芬

傻大姐

1956

富贵似浮云

1956

莫明

冯志刚

红线女

情海恩仇

1955

任剑辉舞台奋斗史

1955

程侠云

雪姑七友

1955

何其忍

周诗禄

吴丹凤

王先生与肥陈

1955

王先生

丁零

曾蓝施

十字街头

1955

鲁大南

莫康时

张瑛

乞儿太子

1955

周七

龙图

新马师曾

唔做媒人三代好

1955

春色满西厢

1955

阿福

关文清

羽佳

春色满西厢

1955

吴德

佛前姊妹花

1955

吴德

蒋伟光

王英奇

真假千金

1955

陈一多

代代平安

1953

生娘唔大养娘大

1953

老叔叔

冯志刚

何非凡

有心唔怕迟

1953

余半仙

吴回

白燕

鸿运当头

1953

初入情场

1953

叶天生

蒋伟光

马金铃

红粉多情

1953

余何

鸿运当头

1953

张阿湖

三个陈村种

1952

沙震

冯志刚

新马师曾

笑星降地球

1952

阿坚

梁锋

罗艳卿

艳福齐天

1952

裁缝张近发

蒋伟光

芳艳芬

春宵醉玉郎

1952

戏人

胡鹏

吴楚帆

傻仔洞房

1952

梁小平

周诗禄

罗艳卿

大良阿斗官

1952

龙柱臣(阿斗官)

周诗禄

周坤玲

张天师遇鬼迷

1952

二儿

观音兵

1952

佳偶兵戎

1952

副官张全

莫康时

何非凡

剑姑七友传

1952

白榄尘

李化

欧嘉慧

指天笃地

1951

周诗禄

曾蓝施

乌龙夫妻

1950

周维贡

任护花

白燕

狗饭喂状元

1950

进福

杨工良

吴君丽

蛇王

1950

周诗禄

周坤玲

五福临门

1950

邓家福

任护花

新马师曾

歌词作品

曲:顾嘉辉词:邓伟雄莫要多唏嘘情如逝纵不见不必追缘份似冰炭仍未忧虑莫愁莫悲心莫碎旧欢知几许凭谁问那欢笑怎可追谁令我深信来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对空虚那怕面对过去到今日 一点泪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伤悲唯求在两心里相记取情若到深处无论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会逝去旧欢知几许凭谁问那欢笑怎可追谁令我深信来日相聚柔情若水心若醉那怕面对空虚那怕面对过去到今日 一点泪都寄心底勿再垂聚散休伤悲唯求在两心里相记取情若到深处无论分聚情留在心不逝去永深藏怎会逝去

香港**史

香港**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粤剧 戏曲片

据估计,在50年代每年就有200部粤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余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至于粤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公司便把大量经典粤剧拍成**,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粤剧戏曲。

⒉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好莱坞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13位著名演员:吴楚帆、张锳、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著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⒊古装武侠片

50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60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⒋喜闹剧

这类**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余,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1969至19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70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50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1971-19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著香港**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60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启蒙期(1896-1912)

香港**史的发展应该从**传入香港开始。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界公认为「**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虽然不是香港**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这部**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

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之父」。这部**的出现,象徵香港**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萌芽期(1913-1925)

据《中国**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黎民伟原为剧社的主持人,又怎样开始拍起**来?原来他对**一向很有兴趣,于是透过罗永祥的介绍,认识了路经香港的布拉斯基,他们商谈合作拍片成功,便由布拉斯基提供拍片所需的设备和基金,利用剧社的布景和演员,以「华美影片公司」的名义制片和发行,拍成了《庄子试妻》一片。

 

《庄子试妻》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剧情大意是:「庄子之妻,夫骨未寒,便有了新情人。为了讨好新欢,她不惜扰及死去不久的丈夫的坟墓。而这个新欢实则是庄子扮的,他只是诈死来考验他的妻子对他是否忠贞。」

《庄》片的主角是庄子之妻,由黎民伟反串演出。片中婢女一角由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饰演。严不仅是香港**史上第一个**女演员,还是中国第一个**女演员。

《庄》片利用阳光露天拍摄,香港实地取景,而片中人物都穿了民初的服装。本片更使用摄影特技,把庄子的鬼魂拍得忽隐忽现,加强戏剧效果。

这部**创下不少香港**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

(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

(三) 第一部有**女演员参演的香港**;

(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

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于1923年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制片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他们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志在推动香港,以至中国的**工业。

「民新」的成立为香港**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1923年出品了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又在1924年在广州成立了香港第一个演员培训所-「民新演员养成所」,发掘有演戏潜质的人。

此外,「民新」还摄制了香港出产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于1924年,珍贵的新闻纪录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孙大元帅检阅军团警会操》以及1925年出产的《孙大总统东较场阅兵》等亦是「民新」的出品。

事实上,1924年至1925年,香港**事业已渐渐成长,可惜受到25年6月的大罢工影响,刚萌芽的香港**发展被迫中止了。 中止期(1925-1929)

1925年5月30日,日本帝国主义者无理残杀中国人民,中国各地 追装展 、罢课,以示抗议。

同年6月,大陆的罢工热潮扩展到香港,香港电车工人及不少学生加入罢工、罢课的行列,而香港政府亦开始加以镇压。

当时香港人口不过六十多万人,但参加罢工的人数已高达廿五万,其中超过廿万更离开了香港到达广州。香港大罢工期间,每天都有商店倒闭,百业凋零,所有娱乐活动,包括**放映一律停止。

受到工潮影响,「大汉」、「两仪」等**公司被迫结业,「民新」、「光亚」分别迁往上海和广州。原本在香港工作的**工业者,不少都到广州求发展,其中梁少坡(香港第一部正式**《偷烧鸭》的主角)便在广州创设了「钻石影片公司」。这个现象令刚萌芽的香港**事业夭折,却令广州的**事业蓬勃一时。

1926年10月罢工结束,但香港**事业仍然未能复苏起来,因为有实力的**工作者都去了广州或上海发展。虽然期间有些影片公司招考演员,但这都是有名无实,直至1929年末,仍没有一部香港**生产过。

不过,大罢工期间,仍有人用「满天红银幕公司」的名义,在香港及广州拍摄了29部新闻纪录短片。这些短片被剪辑成一部大型新闻纪录片,命名为《香港时事画片》,并曾于香港的「九如坊新戏院」(位置约现时上环摩罗街附近)放映。

在这段香港**业的中止期,唯一正式放映过的港产片是大罢工前出品的《从军梦》,而唯一和**有关的活动是「香港演员养成所」的成立,导师为香港**的先躯者黎北海(黎民伟兄长)。

幸而,**放映业到了1926年6月开始复苏起来。当时的**院,除了以放映西片为主,亦放映过不少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公映的《薛平贵全集》。该片是第一部在美国摄制、由中国人主演的故事片。

1930年初,黎北海等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出创业作《左慈戏曹》,香港才陆陆续续再有**制片公司的成立,香港**事业才见起色,得以复苏。 复苏、成长至被摧毁的香港**(1930-1949)

1930年,香港的**业随着黎北海(黎民伟兄长)创建「香港影片公司」而开始复苏。不过,真正令香港**业站稳住脚的是1930年10月25日,由黎民伟的上海「民新」与其他几间**公司合并而成的「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可以说是为香港**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是战前中国最大的**厂之一。

当全国一窝蜂地拍神怪武侠片时,它推出了一连串主题健康、风格清新的**,包括第一部打进美国**市场的中国**《人道》、第一部在外国得奖的中国**《渔光曲》等等,不但改变了国外人士对中国**的观感,更创造了中国**的新浪潮。

为了培养人才,「联华」在1931年4月开办「演员养成所」,教授的课程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等,堪称一间「**全科学校」。它培训了一批杰出的粤语片导演,如李铁、黄岱等,对香港**贡献良多。

「联华」香港分厂一向都是拍默片,虽然当时有声**兴起,创办人却不敢冒险。于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片就由上海「天一**厂」的汤晓丹执导拍成,这就是《白金龙》。

有声**问世后,香港的**公司纷纷拍摄有声片。1934年「联华」香港分厂解体,黎北海另创了香港第一家有声**制片厂「中华」,并导演了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1933)及第一部有声片《傻仔洞房》(1934)。

与此同时,不少**公司还依着传统,拍摄了不少默片,其中有「振业」出品的《呆佬拜寿》(1933)、「国联」出品的《落花飞絮》(1933,是在越南摄制的,字幕亦是越南文)。故此,1933年至1934年间,可说是默片与有声片共存的时期。

进入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从1935年开始,香港的粤语片产量每年递增,从1935年的32部增至1937年的85部,增幅超过一倍。1935年,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其中包括「大观影片公司」出品的《生命线》。该片由关文清执导,吴楚帆、李绮年主演,**的主题鼓吹抗日救国。当时香港政府为怕开罪日本帝国主义,一切直接抗日的言论一概被禁。因此,《生命线》亦难逃被禁的命运,是香港**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的主流。这是由于中国政府当时正提倡「新生活运动」,及香港社会提倡的「反蓄婢运动」。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除了「社教片」之外,「爱国片」在同年增多了产量,包括关文清的《抵抗》、姜百合的《女间谍》等等。当然,故事片在香港**史上从来也并未受过忽略。

1936年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由南海十三郎编导的《儿女债》一片,由林坤山、吴楚帆主演,影片以亲情为主题。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顿时间,「爱国片」成了主流,在1937年出产的85部故事片之中,就有25部为「爱国片」,产量可谓惊人。

芸芸「爱国片」之中,由香港**工作者集体编导、演出的《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影片描述中国一班大学生对「国难当头」的觉醒。当时参与影片制作的全是义拍,可见**工作者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团体合作的精神。

1938年,「爱国片」继续盛行,得奖的《血溅宝山城》是其中一个例子。同年香港第一部彩色**《广州一妇人续集》、第一部功夫片《方世玉打擂台》及第一部国语片《貂蝉》亦相继出现了。随着《貂蝉》的出现,香港进入了粤语片与国语片并存的时期,国语片的产量渐多。

同年亦有九部粤剧**出品,《女儿香》是南海十三郎自编自导之作,而马师曾的首本戏《贼王子》亦是当时重要的粤剧**之一。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到不足90部。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业陷入低潮。「大观**厂」及其他**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到1946年初,香港**业处于完全停顿状态,在这期间,只有一部反英的故事片和几部由日本**公司拍摄的纪录片问世。由于战争期间造成的交通困难,当时大部份戏院放映的都是战前制作的粤语片。

战后初期,**制片厂的数目较战前为少,「大中华」是其中一个较有规模的,因为它拥有李丽华、周璇等上海明星,以及名导演朱石麟和吴祖光。1946年至1949年,「大中华」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可惜到了1949年,产量却愈来愈少,被迫关门。

总括来说,日本入侵对香港**业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香港**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而到了1940年末,上海**界很多左派人士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政治压力,或中国大陆通货膨胀的影响,纷纷定居香港。故此,香港的国语**业便愈来愈蓬勃,到了七十代初更达至高峰。

国粤语并存的成熟期(1950-1969)

香港**在二次大战后迅速复兴,而在1949年以后渐趋蓬勃,不无原因。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中心。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迈向成熟的雏型。

五、六十年代是国、粤语片起飞的时期,其中由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更是粤语片的盛产期。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戏剧戏曲片

据估计,在五十年代每年就有200部 剧戏曲片问世,差不多每三部粤语片之中就有一部是粤剧片,而在1958年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的160部**中,粤剧占了一半。

「舞台式」的粤剧片基本上制作费不高,**技巧也不特别考究,因为大部份都沿用粤剧舞台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节,其馀的排场做手都不严格。因此,这类戏曲大多被揶揄为「五日鲜」、「七日鲜」。当然其中也不乏制作认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朽经典,如《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而戏曲片的演员亦有不少为人熟悉的名字,包括: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林家声和 艳芬等等。

至于戏剧戏曲片为何会在五十年代大受欢迎呢?这是因为战后粤剧发展蓬勃,进棚看戏成为上流社会的消费享受。至于一般市民只好听电台话剧或听粤曲,有见及此,**公司便把大量经典戏剧拍成**,让戏迷可以以低廉的戏票欣赏传统的戏剧戏曲。

2、文艺片

这时期的文艺片背景多为民国或当代,讲求戏剧结构,又或改编自中外文学、流行小说,或袭取荷里活通俗剧的故事模式。而提到这类环绕家庭伦理、男女之爱的文艺片,就不得不提粤语片**公司中的佼佼者 : 联合**有限公司「中联」。

「中联」创建于1952年,共生产了44部**,出品了不少粤语片中的经典,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中联」的21位精英,有见于影艺界充斥着粗制滥造之歪风,遂以认真的拍摄态度、主题健康的**信念为大前提,创办「中联」以抗衡媚俗投机而质素低劣的「七日鲜」货色。这批**界精英包括导演李铁、吴回和十三位着名演员:吴楚帆、张瑛、张活游、白燕、黄曼梨、紫罗莲等等。

「中联」**每每针对香港社会种种问题,批判上流大亨的伪善丑恶,带有浓厚的教化意味,更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美学层次。大概是因为过份执着于传统道德使命,「中联」渐渐跟时代脱节。到1967年,它也随着粤语片的息微而关闭,但其对香港**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

3、古装武侠片

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但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六十年代初、中期)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大量加进了特技花款(如怪兽、怪人装扮和模型特技)、曹达华和于素秋就演了不少这类古装武侠片,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

这类**大多以诙谐搞笑的喜剧演员挂帅,桥段不外乎「大乡里出城」、「癞蛤蟆想食天鹅肉」之类的故事,如新马师曾、邓寄尘主演的「两傻」系列。

以上各类型的粤语片虽然在**美学角度上来说,艺术感略嫌粗糙,但论到能否带给观众共鸣,则可谓绰绰有馀,难怪这段时期,粤语片的产量可观,令粤剧片达至高峰期。

事实上,从1967至1969年,粤语片的产量仍高于国语片,只是到了69至70年,情况才开始扭转。

国语片由低沉转盛的转捩点,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发行公司」与邵氏父子改组,分别成为「**懋业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电懋」资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组后锐意在香港**业大展拳脚。它们不但全力推动国语片,还建立完善的发行网来开拓海市场。

1957年邵逸夫掌舵「邵氏」,制作大量高质**,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执导的《江山美人》、《不了情》,达到前所未有的以「十万」为单位的票房成绩。「邵氏」**制作豪华瑰丽,粤语片中的「烂衫戏」可谓相形见绌,加上制作重质不重量,鲜有「七日鲜」的**出现。

国语片的热潮不独使国内兴起的黄梅调**带到香港并使之流行起来,更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事实上,从五十年代起,国、粤语片的确并存,虽然两者存在竞争,但本质上是相容的。可是,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70-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于71-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那是由邓丽君主演的《歌迷**》。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市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六十年代末期,粤语片面对着国语片雄霸市场的威胁,但仍力求在戏种上有所突破,青春歌舞片顺势兴起,并造就了两位当时得令的年青人偶像- 舴挤己统 宝珠,**界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

香港**的求变期(1970-1979)

七十年代是香港普及文化的重要转捩点,而香港**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以致七十年代的香港**是趋向多元化及地道化。

承接六十年代中期的凌厉气势,「邵氏」在七十年代初期依然在香港**业占着领导的地位,拥有「东南亚**王国」的美誉,出品了大量国语武打片,大导演包括李翰祥、张彻及刘家良等等。他们都以熟悉的刀剑拳脚功夫片作依归,**世界里都是强烈的阳刚味,其中张彻的**更造就了偶像级武打明星,如王羽、狄龙、傅声等。1970年的《龙虎门》就是当年「邵氏」最卖座的功夫片之一。

踏入71年,此类古装刀剑片的锋芒其实以较在六十年代逊色,原因大抵是一代武打明星李小龙的出现。

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公司」的崛起,在七十年代初叱吒一时。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令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而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的原因。

《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演员,如郑少秋、沈殿霞都是当时的电视艺员,而由于电视已成为当时的重要媒体,因此他们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而这部**的成功,不但为以后的新**类型作了开端,更令粤语片得到重新。

自此,很多**都走地道市井的风格,演员的演绎亦带有嘻笑怒骂的味道。从电视跳到**的许氏兄弟也因此而冒起,成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香港**的中硫底柱。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粤语片的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许冠文、许冠杰两兄弟也跳出了电视趣剧的框框,走上大银幕,以其独有的「笑话公式」拍摄了一系列非常卖座的喜剧 :《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这些**不但令喜剧在香港**史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更促使了后来功夫喜剧的诞生。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功夫喜剧离开电视感性,以密集的功夫设计及谐趣的杂耍风格吸引观众;可以说是揉合了传统功夫片及许氏兄弟式的喜剧精粹。演员方面,成龙,洪金宝等也摆脱了以往武打明星的英雄模式,改而以反叛贪玩的形象来亲近观众。

除了以上提及的片种,提到七十年代的香港**,不可不提的是大导演李翰祥从台湾返回香港东山再起,大拍风月绰头及骗术奇观**。好像他在1971年拍下的《骗术奇谭》,不但开始了他的**生涯新的一页,也象徵着七十年代香港**意识的转变-金钱至上、绰头化的风格抬头,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不过,1979年香港**新浪潮的出现却为香港**带来了富神采而短暂的变奏。

1904 年,才有第一个中国人在中国香港从事**事业,他就是余顺丰。7而第一部在中国香港拍摄的故事片是1909 年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图右)制作《偷烧鸭》,它是一部短片,剧情很简单:一个瘦小的小偷(由梁少玻饰演)偷一个胖商人(由黄仲文扮演)贩卖的烧鸭,被警察(由黎北海扮演)发觉,把小偷捉住。而这部片的导演是梁少坡,他是中国香港第一位**导演,也同时是第一位男主角。1973 年美国人宾杰门•布拉斯基创办了中国香港首家**公司「华美影片公司」8并与“中国香港**之父”——黎民伟9合作拍成《庄子试妻》,但当此片拍完后布拉斯基把影片带回美国,因此由中国香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只在美国上映而从来没有在中国香港面世。在 1922 年,黎民伟建立了中国香港首家中国人全资拥有的**公司—「民新」,并于 1924 年生产了中国香港第一部故事长片《胭脂》,而在 1925 至 1926 年,省港大 爆发,长达十六个月之久,并导致了民新**厂在中国香港的制作结束,转移到上海发展,而且使中国香港一些刚冒起的**公司倒闭,少数则转移至广州。1930 年代,中国香港的**随着黎北海(黎民伟的哥哥)创建「中国香港**公司」而开始复苏,而由黎民伟所创7余慕云:《中国香港**掌故》(第一辑),(中国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5 年),页 148由布拉斯基负责拍片资金、设备和技术,黎民伟则负责供应**剧本、演员、服装和道具。但在拍摄完《庄子试妻》一片后,华美便告完结,它甚至被视为一有名无实的**制作公司,因为它既没有办公地址,也没有在中国香港公映过它的唯一的作品。9黎民伟认为**不单是娱乐,更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在中国处于列强占据的情况下,他强调以“**救国”。故中国香港电业事业在早期已有一个比娱乐更崇高之理想,为中国香港**奠下一良好的发展方向。 上海「民新」与几间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公司」并于 1931 年在中国香港建立分厂及成立**学校——「联华演员养成所」培训了一批著名的粤语片导演如黄岱,而该校的名导师关文清(著名导演)更造就了两位超级影星:吴楚帆和黄曼梨。另外在三十年代的中国香港**有一个特色就是不少港产粤语片皆是重拍或改编自上海的著名国语片,例如:《胭脂泪》改编自《神女》;《南国姊妹花》改自《姊妹花》等。中国香港在 1933 年前所出产的**皆是默片。除了有音乐外,通常有解画人讲解。“据说在 1930 年期间,在太平戏院放映《火烧红莲寺》时,解画人便有数名之多,配合动作绘形绘声,效果不错。”而在 1932 年,广州出产第一部局部的有声粤语片《无敌情魔》;其后亦有第一部全部有粤语对白的粤语片《战地两孤女》,这两部片先后在港上映。在 1932 年末,中国香港第一间生产有声**的「中华制造声默片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招股,并于 1935 年,中国香港**才完全进入有声**之年代。1940 年代,中国香港「大观影片公司」美国分厂出品的《华侨之光》是中国香港第一部局部彩色(三原彩色)立体**。在同年春「南洋影片公司」主事人邵村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革新运动」,他认为若要改善中国香港**必先需把影片的质素提高,并主张先从剧本着手,才能产生好**,更罗致了各方各面的技术人员,网络名符其实的一级演员及一群文字与**艺术均有专业修养的青年担任。 例如古龙耕、冯凤歌等人。「南洋」在这次革新运动下创作出《千金一笑》,《怪侠一枝梅》,《望夫山》,《何日君再来》等名作。其后,中国香港陷入战乱时期,“从 1941 年 12 月日本入侵中国香港并炸毁了大观**厂和其他**设施,1946 年年初,中国香港**业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其实自 1945 年末已有「联艺」,「华声」,「联声」等**公司复员,复业,但由于一些主要**工作者如关文清,吴楚帆,白燕等还在外地,而且一些中国香港原有的**制片场地如「南洋片场」,「大观片场」等受到破坏,已经变成废墟一片;加上一些制片器材亦缺乏,因此中国香港**业直至 1946 年才开始正式复苏。“港土重光后,娱乐事业日趋蓬勃,尤以**院,观众更形拥挤,每逢佳片放映,老早即造满座。”也有言“1940 年代末到 1960 年代中是粤语影片的盛产期。每年有 200 部粤语片问世,其中不少是粤剧片。”但其实自 1946 年代后除了粤语片外,国语片也同时发展起来,这更是由于在内战期间上海时局动荡,国内的著名**人如张善琨,李祖永,朱石麟等;演员则有周旋,严俊和白光等纷纷南下。在此时张善琨与李祖永在中国香港成立了「永华影业公司」(1947-1954)并于 1948 年拍摄《国魂》及《清宫秘史》两套轰动一时的著名**。在 1940 年代末还有「大中华」,「长城」,「国泰」等国语**厂出现,这些**厂更出产了不少著名**,如「长城」推出《一代妖姬》一片,哄动一时,成为一代名片。踏入 50 年代,被喻为是中国香港**的黄金时代。由于战后中国香港社会还未完全复原,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造成不少严重社会问题。 “七日鲜” ,因为这些影片一个星期使能拍完。但此时亦有不少严肃认真之作,例如「中联」的《家》(根据巴金的小说改编),「中联」创业于 1952 年,其创办人共有二十一位,他们全都是粤语片中的精英份子,如:吴楚帆,张活游,马师曾,吴回,白燕,黄曼梨等。他们创立「中联」有一个共同目标:“抛开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的粤剧片,生产既娱乐大众又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意识片。”而在“七日鲜”影片充斥下致使中国香港粤语片变得低俗,为了改善中国香港**这种粗制滥糙之风气,一批有志向的**人如:吴楚帆,吴回,秦剑,高鲁泉,红线女,李月清等一百六十四人发起了一个名为「粤语片清洁运动」(图右)去提高影片之质素,改善中国香港**之发展。粤语片在 50 年代中到 60 年代初产量惊人,而且类型众多,有戏曲、武侠、喜剧、文艺、伦理等,可谓百花齐放。可是随着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长,社会日趋繁荣和西化,年青一代有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往的传统粤语片己无法满足他们的口味,故出现了以经纪,白领及工厂女工为题材的都市喜剧、模仿西方间谍片的侦探动作片、全盘西化的歌舞片等,更出现了陈宝珠,萧芳芳等青春偶像片热潮。而同时“其实自 1961 年「邵氏」在清水湾的影城落成大展拳脚,开拓新院线,引进新科技……国语片的制作已非小本滥拍的粤语片所能及。” 《独臂刀》轰动影坛,国语片在 60 年代中开始大行其道,相反由于市场之转变,国语片之冲击,加上 1967 年中国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的普及吸引了一批观众,粤语片之产量开始下降。同时当时的导演因粤语片产量下降为了维持发展他拍了许多低成本的粤语 ,踏入七十年代李翰祥导演开始以风月题材作为出发点,拍制了不少情欲**, 之兴起亦成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业的一个特色。1971 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再次把功夫片推上高峰,此时中国香港**仍以国语片为主导,直至 1973 年才再次出现一部新的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翌年也有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到了 1977 年粤语片的产量才超过国语片,故到了 1970年代中粤语片才重新兴起。而踏入 70,80 年代的交替期可以说时中国香港**发展的一个新里程。一批曾在外国攻读**的青年,返港后在电视台取得实际的编导经验,其后纷纷投身影圈,以西方的拍摄巧创作出不少著名**,为中国香港**制作带来一次变革,造成所谓「新浪潮」(New Wave)之出现,“这股新力量,这套新观念,跟中国香港**界长久以来的传统制度和观念又是那未的不同。他们一旦能够打入这个圈子,所带来的新气象是可以期待的。”这批新进人材亦创作了不少著名**,如:许鞍华的《疯劫》,《投奔怒海》,《倾城之恋》,徐克的《蝶变》,严浩的《似水流年》,《滚滚红尘》,方育的《平父子情》,《半边人》,还有麦当雄,冼杞然,谭家明等人。而部分**如严浩的《似水流年》,徐克的《蝶变》等更被选入二十世纪中文**一百强,与经典**《清宫秘史》等齐名。 元素,为中国香港**注入当代感性、都会气息,也为中国香港**带进现代化之局面。“新浪潮带来了技术革新,题材的多样化,以及大量对**技术艺术热心无比的新人全面投入**界,中国香港的商业**从而获到更现代化的新面貌。”20时至今日,中国香港**陷入低潮,这无疑与创作者的方向有关,他们从市场利益为着眼点,推出一些低俗搞笑**,使影片变得无主题,无内涵,与 50 年代中那些“七日鲜”**无分别。 历史—**教学**就如黎民伟先生所言是「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的工具」,亦是历史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往往不断反映当地的历史,不同国家的**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历史及文化,利用**可以把一些已被遗忘的历史片段通过影像,声音的结合重现于学生眼前,再配合课本及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更有效掌握课文内容。 fedcuedu/history/history2001/movieandhisteachingpdf

这位大大你好 我本身也有急需用钱 找银行真的太慢了 我知道 中坜仁宝当铺 有在帮人代办二胎 估价速度快 放款速度快 息低保密 你可以去询问看看 我之前有在那里借过 服务态度好 办事效率好 真的是短期周转的好帮手 放心啦!仁宝当铺是 立案合法当铺 网路上的风评也非常好 在 中坜YKK对面 03-4520077

泰山七日鲜还可以,其他的青岛中高端的比如奥古特还凑合,其他的雪花之类的不叫啤酒叫啤水。

这几个选燕京吧

都是大米,糖浆,报告完毕

我认为青岛原厂出的啤酒最好喝,连锁厂出的口感就差一些。崂山啤酒也不错。

青岛啤酒一厂出的啤酒还行,其它贴牌青岛啤酒难喝。

都一样。以前真是各有特色,现在都是同意步伐,清一色的淀粉、酵母、大米、啤酒花侵膏以及制品。都是两瓶开始上厕所,一上你就停不下。一人喝一箱,头疼到天亮。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风格迥异,看你对味而宜!

普通的青岛啤酒1903就不错。

烟台啤酒一般吧,口感差点。

燕京啤酒比青岛啤酒清淡一些。

麦芽度11度以上的也是青岛啤酒好喝,百威,哈啤,雪花都差点意思。

我觉得泰山原浆最好喝

冰川

说到**工业基地,许多人都会想到现今最著名的好莱坞,然而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过好莱坞。下面就由我介绍世界三大**工业基地,有时候我们也许不仅仅是看**,还可以了解了解**在哪生产的

世界三大**工业基地

1 好莱坞

好莱坞(Hollywood),又称荷里活,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好莱坞”一词往往直接用来指美国的**工业,由于美国许多著名**公司设立于此,故经常被与美国**和影星联系起来,好莱坞是世界闻名的**中心,每年在此举办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则是世界**的盛会 。

好莱坞不仅是影视娱乐明星工厂,也是全球时尚发源地,世界上众多商品是由于好莱坞的**而成为奢侈品顶级品牌。好莱坞顶级品牌俱乐部HOLLYWOOD SUPER BRAND CLUB,是顶级品牌运营组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顶级品牌俱乐部。

然而当今的好莱坞已经风光不再。尽管还有一些后期制作工厂、**技术支持公司和几个大唱片公司仍然位于好莱坞,但昔年奠定好莱坞辉煌的各大**公司却只有派拉蒙一家还留在好莱坞。**业绝大多数最富有和最成功的创作人员早在几十年前就离开了好莱坞。从四、五十年代开始,好莱坞逐渐走向衰落,从一个风景如画的住宅、创作和旅游麦加蜕变为熙攘喧嚣、*乱低级、充满罪恶的闹市,到处充斥着低俗的旅游纪念品商店、毒品贩子、乞丐、游民和妓女,到八十年代末这片衰败景象达到谷底。

因此,再创好莱坞辉煌成为90年代的洛杉矶市长办公室的头等政治大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2年的暴乱和1994年的地震使洛杉矶得到了联邦政府的大量拨款,使好莱坞的重整成为可能和必须。重建计划颇见成效,自1993年以来,犯罪率下降了21%,肮脏破败的街道焕然一新。许多地标建筑被重修,包括好莱坞大道6712号的埃及大剧院。年久失修、具有传奇色彩的**宫殿。

埃尔·卡皮坦大剧院,也由迪斯尼公司出资重新装修,成为迪士尼在洛杉矶的橱窗影院,是全美票房最高的单银幕影院。还有其他几十个工程也都破土动工,包括新建的好莱坞娱乐博物馆和好莱坞历史博物馆。加上原有的好莱坞山上的好莱坞标志、好莱坞大门、35英里长的明星大道、中国大戏院门前的明星脚手印、好莱坞蜡像馆、好莱坞制片厂博物馆以及好莱坞纪念公墓等招牌景点,好莱坞每年仍吸引着上千万游人,在此消费约十亿美金。看来,金丝镇的辉煌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风景名胜

杜比剧院

杜比剧院位于美国加州好莱坞的好莱坞大道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直至2033年,奥斯卡都会在杜比剧院举行颁奖典礼。

杜比剧院,原名柯达剧院,2012年2月更名为“好莱坞高地中心,2012年5月更名为现名。

中国剧院

好莱坞最重要的景点之一就是位于好莱坞大道上的中国剧院,以知名明星的手印、脚印吸引各国游客到此一睹明星足迹。中国戏院在1927年5月开幕,以其中国式建筑的外观得名,69呎高的青铜色屋顶高入云霄,戏院内部也以中国艺术概念所设计。

比华利山

当年的名流巨贾离开好莱坞之后,大都搬到了比华利山,使之成为洛杉矶地区最豪华最富有的住宅区。

日落大道

日落大道一条商业街,它距离市中心1小时车程,位于Sunset出口和Fairfax大街附近。

这条街地处西好莱坞,时髦的服装店,饭馆及咖啡厅鳞次栉比。而一到晚上,这里又是另外一番景像,各种夜总会,迪厅吸引了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来到这繁华的霓虹灯下。在这条街,你能见到很多的好莱坞明星,但各个营业场所离得比较远,你有必要打的或借一辆车前往。

环球影城

位于洛杉矶市区西北郊,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影城,20世纪初,一些制片商开始在这里拍片,到1928年已形成了以派拉蒙等八大影片公司为首的强大阵容。三四十年代以来,好莱坞成为美国的一个 文化 中心,众多的作家、音乐家、影星就住在附近的贝弗利山上

星光大道

好莱坞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是条沿着美国好莱坞好莱坞大道与藤街伸展的人行道,上面有2000多颗镶有好莱坞商会追敬名人姓名的星形奖章,以纪念他们对娱乐业的贡献。第一粒星于1960年2月9日颁赠予琼安·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截至2013年6月20日上面共有2500颗星。

野外剧场

建于1922年的这个圆形剧场位于好莱坞北端,是一个百色的演唱会专用场所,你经常都会在电视或**看到这个圆形剧场,甲克虫乐队也曾在此演奏。

每年7月初到9月初这里有一个野外音乐会,由洛杉矶乐团和好莱坞野外剧场交响乐团共同演奏。到了周五和周六,你还可以在这尽情欣赏**音乐,流行音乐以及爵士音乐等多种音乐的演出。

比华利山饭店

比华利山饭店是世界**界最喜爱的聚会场所。饭店占地12英亩,沿着棕榈掩映的日落大道呈条状铺开,整个旅馆呈粉红色调,被业内称为“粉房子”,由豪华套间、舞厅、酒吧、咖啡厅以及高级别墅套房和各色园林所组成,整个设计是文艺复兴时代的风格。

派拉蒙**城

卓越(派拉蒙)**公司所拥有的好莱坞仅存的片场位于Melrose大街上。这里有为一般人提供的游览路线。这条路线需时两个小时,你无需预订门票,只要在Gower街上的入口处购得门票按指定时间进行参观即可。

公司

二十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NewsCorporation)

华特迪斯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 (independent)

哥伦比亚:Columbia Pictures (隶属SONY)

狮门影业公司:Lions Gate Films(independent)

新线影业:New Line Cinema(隶属时代华纳)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隶属维亚康姆)

环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s(隶属通用电气公司)

华纳兄弟:Warner Bros Pictures(隶属时代华纳)

温斯坦公司:The Weinstein Company(MGM distributes films)

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

梦工厂:DreamWorks Pictures(被维亚康姆收购)

米拉麦克斯影业:Miramax Films(被华特迪斯尼公司收购)

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 (被索尼**娱乐公司收购)

雷电华:RKO(Radio Keith Orpheum)

塞缪戈温**公司:The Samuel Goldwyn Company

塞尔兹尼克国际影业公司: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

联艺:United Artists(被米高梅收购)

顶级品牌俱乐部

好莱坞不仅是影视娱乐明星工厂,也是全球时尚发源地,世界上众多商品是由于好莱坞的**而成为奢侈品顶级品牌。好莱坞顶级品牌俱乐部HOLLYWOOD SUPER BRAND CLUB,是顶级品牌运营组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顶级品牌俱乐部。

2 宝莱坞

宝莱坞的制片厂外景宝莱坞(Bollywood)是对位于印度孟买**基地的印地语**产业别称。宝莱坞时常被误解为所有的印度**,而实际上,它只代表部分印度**产业。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

印度人将“好莱坞”(Hollywood)打头的字母“H”换成了本国**之都孟买(Bombay)的字头“B”,因而把“好莱坞”变成了“宝莱坞”(Bollywood)。

宝莱坞也被称作是“印地语(Hindi)的影院”,其实乌尔都语(Urdu)诗歌在这里也相当常见,同时英语的对白和歌曲所占的成分也正在逐年增加。不少影片中的对白中都有 英语单词 短语 ,甚至整个 句子 。一些**还被制成两种或三种语言的版本(使用不同语言的字幕,或者不同的音轨)。[1]

宝莱坞和印度 其它 几个主要影视基地泰米尔语- Kollywood,特鲁古语(Telugu),孟加拉语(Bengali) - Tollywoord,坎拿达语(Kannada)和马拉亚拉姆语(Malayalam)等构成了印度的庞大**业,每年出产的**数量和售出的**票数量居全世界第一。宝莱坞对印度以至整个印度次大陆,中东以及非洲和东南亚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南亚的移民输出传播到整个世界。

影片类别

宝莱坞的**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所有影片中都有 唱歌 跳舞的场面。印度的观众期望他们的花费物有所值,影片的表演者通常被称作"paisa vasool",即“钱之所值”的意思。歌唱和舞蹈、三角恋爱、喜剧再加上超胆侠的惊险场面:一起混和在一部三个小时长的,包含一次幕间休息的,华丽铺张的表演之中。这些影片称作“masala”**,以印地语代表混和香料的“masala”一词命名。如“masala”香料一样,这些**实来是各种东西的混和体。

影片的情节多是通俗闹剧,里面有很多些公式化的成分,比如命运不佳的情侣,愤怒的父母亲,腐败的官员,绑匪,心怀阴谋的恶人,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亲人和被命运分开的兄弟姐妹,戏剧性的命运转折,还有方便的巧合。

当然也有些影片有着多些的艺术追求和复杂些的剧情(比如Satyajit Ray、Mrinal Sen、Guru Dutt、Shyam Benegal、Hrishikesh Mukherjee和Gulzar等人的**),但这些**往往在票房不敌口味更大众化的**。然而,宝莱坞正在转变。他们希望看到不同的印度**。

应该指出的是,符合大众口味的**中也有不少是有价值的,或者作为精雕细琢的娱乐片,或者以其自身的方式有着艺术上的成就。宝莱坞**的任何一个影迷都能够列出一系列超过普通masala**的影片来。

剽窃指控

受到制作周期短和预算少的限制,一些宝莱坞的作者从西方成功**中直接借来情节甚至场景,一些作曲者也从西方**乃至其他印度**中抄袭音乐旋律。多数对西方**的抄袭都不会受到惩罚,因为西方人对此基本上一无所知;而且,许多印度观众本身也不熟悉西方**和曲调。宝莱坞**中终究存在多少抄袭是个广受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说是零星存在,有些人说相当频繁。

奖项

印度银幕杂志Filmfare在1953年举办了第一届Filmfare奖(Filmfare Award)。该奖后来成为宝莱坞的奥斯卡奖。杂志的读者进行投票,最后的颁奖在一个众星云集的盛大仪式上进行。该奖与奥斯卡奖一样常被指责对影片商业成功的关注超过影片内涵。

其中受欢迎的一些奖项包括:

Zee Cine 奖

Star Screen 奖

星尘奖

这些奖项都有精心设置颁奖仪式,歌舞表演,有明星和崭露头角的新星参加。

以吸引海外的印度和外国观众。几次典礼分别在阿姆斯特丹、新加坡、英国和南非举行。

1973年以来,印度政府出资赞助了“国家**奖”(National Film Awards),由国家出资的**节管理局(Directorate of Film Festivals - DFF)颁奖。DFF所面向的不光是宝莱坞**,还包括其他地区的**和独立**/艺术**。颁奖典礼由印度总统主持,所有人都因此而渴望获奖。

影响力

很多人说,宝莱坞的**形式单一,内容自娱自乐。看一部觉得新鲜,看第二部就觉得雷同,只有印度人才会如此推崇不已。但是对全世界来说,宝莱坞就像印度最美丽的一张名片,展现了印度人独特的魅力。而今,印度的**明星们在世界名流的圈子里风头日健,不少好莱坞明星开始往宝莱坞发展。宝莱坞明星的婚礼上,可以请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连美国总统到访,还传出了宝莱坞第一美女没空见布什的消息,可见印度宝莱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

3 香港**

香港**(Hong Kong Film)是华语**的先驱者。华语**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大陆**、新加坡**和台湾**。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工业基地之一和**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起源

1 897年**开始传入香港。

1898年开始有商业性**放映。

1901年出现第一家**院喜来园。

1909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了影片《偷烧鸭》。

1913年,黎民伟和美国人布罗斯基合办了香港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 故事 短片《庄子试妻》。

1923年,黎民伟又和他的兄弟等创办了香港第一家全部由香港人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片公司,

1925年上映了它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胭脂》。

**制作

香港的纸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 方法 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

第二,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片。

第三,香港**素以拍摄迅速为特色。要说香港的拍摄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粤语戏曲片就有“七日鲜”的纪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纪录几乎被追平,吴镇宇导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时间,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之所以要拍摄快,主要是为了赶档期,既赶明星的档期,更主要的是为了院线的上映档期,港片兴盛的时候,院线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个档期,尤其是每年的 春节 贺岁档,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镇。

香港**的主要类别有武侠片/动作片/功夫片、喜剧片、警匪片、黑帮片、文艺片、鬼片、情色片等等。

**节

香港**金像奖

香港**金紫荆奖

香港**评论学会奖

亚洲**节

香港国际**节

亚洲**大奖

现状

现在内地的观众普遍反映香港**没有过去的好看,首先是演员就没有以前的那样吸引人。香港目前新生代的女明星没几个能独挑大梁,2015第34届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中,王菀之占了三个提名,可见香港**新人演员已经到了匮乏的地步。这和过去张曼玉、林青霞、叶童、袁咏仪、王祖贤她们争芳斗艳的时代已经是天壤之别,好的女演员实在是太少了,拍一部**都找不到什么好的女演员配戏。

男演员呢香港**众所周知是以动作片打天下,现在的男演员演戏好的还是有不少,可是能打的就很少了。目前已经不年轻的甄子丹仍然是一枝独秀,他的新作《叶问3》也已开机,但很明显,甄子丹之后就很难再找到动作新人。像洪金宝、成龙那样从小练功的武打演员,现在香港新生代明星中实在是太少了。毕竟洪金宝他们的年月,当时的父母还愿意把小孩送去学武,这在今天看来已是很稀罕的事情。极度缺乏巨星和人才,缺乏创意是香港**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香港**想要再度辉煌,就必须有一大批新的**人才给香港**注入新的活力,就好像1979年发起的香港**新浪潮运动一样,只有这样,香港**才能起死回生。

现在香港**一年当中都很难有30部**开机,新演员就更难说出头,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之所以能在金像奖上获得12项奖杯,也是因为竞争中太弱的缘故,如果是《一代宗师》放到1990年代,就很难拿下这么多奖杯了。

缺乏新人,缺乏新作,倚靠中国内地拍摄**,香港**其实已经融入了内地**,以后逐渐就是中国**了,香港**和内地**的区分越来越不明显。或许,香港**不是走向了没落,而是走向了融合。

以上就是关于香港电影发展史全部的内容,包括:香港电影发展史、哪一种类的鱼最好吃都有什么好吃的做法、邓寄尘简介及详细资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62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