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是哪个朝代的

《杨家将》是哪个朝代的,第1张

家将是北宋的。

杨家将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军事家族,其保家卫国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故事主要描绘的是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事迹。

五代时,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业战功卓著,国人号称其“无敌”。曾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归宋后,成为抗辽名将,人称“杨无敌”。

杨家将的后世影响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而这位供备库副使名为杨琪,其祖父是杨重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宋遗民们便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杨家将的事迹得以广泛流传。

在杨家将事迹的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加到创造出的人物杨宗保身上,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杨家将”是宋元以来在我国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传奇故事。老令公杨业、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别是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八姐、九妹,包括烧火丫头杨排风,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在戏曲舞台上,这传奇的一家人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崇高的英雄气概。“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在为国征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然是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杨家不仅男性上战场,女性也是不遑多让。穆桂英挂帅,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然而,从史实角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曲小说对杨业血战陈家谷,最后忠勇殉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演绎。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死后,只有他的儿子延昭(即六郎)、孙子文广曾是宋朝守边的名将。民间之所以演绎出“杨家将”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于宋元以来深受外族侵扰的北方人民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和向往。

民间小说、戏曲与历史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说中的诸多人物和事件是不存在的。根据传说以及演义等的记载,杨家将的谱系是这样的:

杨门男将:第一代,金刀令公杨继业,继业有八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名叫杨延昭,又名杨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广,文广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怀玉。

杨门女将: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怀女、穆桂英等。

杨门谱系,特别是杨门女将是从《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及《杨家将》二书而来,由于这些人物艺术形象塑造得好,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然而,在正史中,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人确实存在,但他们的事迹远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神奇。而其他人物则难寻踪迹,或者身影模糊。

杨业确有其人,身死另有隐情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为壮烈。

根据传说,北宋初期,辽兵来犯,朝廷立擂求帅。太师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挂帅,于是摆台逞凶,打死多人,后被杨七郎劈死,杨家夺得帅印。不久老令公挂帅出征,潘仁美公报私仇,没有按原定计划接应,害死杨七郎,老令公杨继业被困两狼山,最后碰碑而死。其他杨家兄弟个个血染沙场,大郎、二郎、三郎三英捐躯,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异邦,只有六郎回到家中。杨继业的夫人佘太君上书皇帝,斥责潘仁美按兵不动;加上八贤王等人的帮助,潘仁美最终被贬官。民间传说中,杨继业有七子和八姐九妹,杨业死后,宋帝勉慰其家,赠太君龙头拐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以上传说有部分事实,但不尽然。

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陕西神木北)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后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他派少年杨重贵前去太原。后杨信投靠后周,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杨业的弟弟杨崇勋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杨家这样反复地归顺,但是在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刘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他认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称其“无敌”。

刘继业在北汉时期的主要对手是辽国,有《辽史》为证。《辽史》中记载,刘继业归顺北宋后,与辽军对阵,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已改名为杨业的刘继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北汉一直臣事辽国,杨业怎么会与辽国交战呢?原因是,当时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必然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根据耶律斜轸的话可以看出,刘继业与辽军对阵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虽然规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担当“无敌”的称号。这样的经历也让刘继业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后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刘继业归宋以后,恢复本姓“杨”,单名业。因为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县)和三交(太原北)一带的驻防事宜。任职第二年,杨业即破辽兵于雁门(山西)。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大举北伐攻辽,杨业、潘美率西路军攻克云(山西大同)、朔(今朔县)、寰(朔县东北)、应(应县),东路军曹彬克涿州。辽国萧太后南下应援,不久,宋朝的东路军在河北战败,杨业奉命护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与辽国大军相遇。主帅潘美与监军王侁迫令杨业出战,杨业自知不敌,无奈之下仍旧孤军力战,终被陷于陈家谷口(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六十。杨业的事迹当时即被人传述,后逐渐演为“杨家将”故事。

根据演义、小说所述,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是潘仁美。据民间传说,在雍熙三年宋军北伐时,潘仁美是西路军主帅,杨业是他的副手。由于潘美对杨业的才能非常嫉妒,所以在杨业乘胜追击时,故意囤兵不动,又不给予粮草供应,最终导致杨业兵败身亡。在《宋史·杨业》中也有如此一段记载:“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大意是说:当时戍边的主将非常嫉妒杨业,悄悄上书诽谤杨业,宋帝看了之后什么也没问,而是把奏书封好送给杨业。当时杨业尚未伐辽,还在驻守雁门关,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而在杨业之上的“主将”是谁呢?民间一致认为就是指潘仁美。然而在杨业之死事件中,潘仁美并非是罪魁祸首,而是监军王侁。

也有人提出,害死杨业的最终祸首并非王侁,而是另有其人。当时与王侁同为监军的还有刘文裕。刘文裕官职在王侁之上(团练使高于刺史),并且是外戚,有一定的沙场经验,他在军中权力不应低于王侁。王侁监军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只手遮天。这样推论下来,杨业之死或许更应该由刘文裕负责。当然,无论如何,王侁决策失误的罪责是逃不掉的。

杨六郎应为杨大郎

传统戏曲中,杨老令公与妻子佘老太君一共生有七个儿子。还有戏曲中说杨继业有八个儿子,号称“七狼八虎”。《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说杨业仅五子。至于南宋王朝的《东都事略》中,则只提到杨延昭一个儿子。从诸种史料看来,到底杨业有几个孩子至今还是个谜团。

《宋史》记载的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随乃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六子,后皆善终,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官名)。可见,他们并无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说。

杨业的四子是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杨四郎在正史中名为杨延环,而在民间戏曲中叫做杨延辉。元曲中曾说杨四郎在两狼山战役后就不知所终,明代《杨家府演义》则称杨四郎在战斗中并未失踪,而是被辽兵捉住。萧太后喜爱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见四郎生得一表人材,于是将琼娥公主许配给他,这样杨四郎就做了契丹人的驸马。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叛徒。《宋史·杨业传》中却记载,杨业战殁后,杨四郎被朝廷封做了殿直官,并未有变节行为。所以,四郎到底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此外,杨八郎也是个颇为神秘的人物,忽有忽无。

在“杨家将”传说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杨继业,最著名的就是杨六郎和杨宗保这父子二人了。然而,这两个人物也非历史之本貌。

根据正史记载,杨六郎是杨业的儿子杨延郎(后改名为杨延昭),这没错,但他却并非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只是被称为六郎。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但从正史中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马。

根据史料记载,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都会带他同行。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继续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国南下进犯。当时杨延昭正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澶州之役时,杨延昭反对议和,他的主张和当时的丞相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对此作出反应。杨延昭就自己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以后澶渊定盟,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最终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后来,杨延昭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为他落泪。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那么,辽人为什么称他为杨六郎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后人或许就是根据“杨六郎”这个称呼,将杨延昭演义为杨业的第六子。

杨宗保子虚乌有

按照小说的谱系,杨六郎之子为杨宗保,其孙为杨文广,然而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叫杨文广,杨宗保这个人物不存在。

杨文广起初因为讨伐逆贼张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名将狄青南征广西时,杨文广随军从征,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后来,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于是提拔他为成州(甘肃成县一带)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当时,名将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前往离秦州(甘肃天水市)西北修筑筚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人都会出兵破毁。于是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引西夏军队前去破坏。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连夜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地撤退。临走前遗书说将奏请以数万骑兵再来破坏。杨文广立即派兵遣将出击追杀,斩获甚众。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追击敌人,杨文广说:“这是先声夺人,可灭了敌人的气焰。再说,此处是必争之地,若让西夏人知道了并夺了去,就很难再夺回来了。”经此一击,西夏人果然不敢再来捣乱。

当年九月,甘谷、筚篥等三个城堡修成。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为知泾州(甘肃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门女将扑朔迷离

“杨家男将”已然半真半假,扑朔迷离,那么“杨门女将”又如何呢?答案依然是“扑朔迷离”。正史中,杨家将中没有佘太君,也没有穆桂英,但在一些史籍中却又能找到蛛丝马迹。

先来说说正史。有人会说,中国古代向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正史中没有记载杨门女将。然而,此说的漏洞是,正史中有其他女将女帅的记载。比如,王莽时期,山东琅琊就出了个奇女子——吕母,此女后来成为统领一方的女将军(见《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吕母以后,有名的女将还有隋末唐初时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李渊起兵反隋时,平阳公主和丈夫柴绍一起为李家招兵买马,“勒兵七万,威振关中”。李渊渡过黄河以后,平阳公主领精兵一万与李世民会师渭北,并开设幕府,俨然行军主帅,她的部队也号称“娘子军”。

以上这些巾帼英雄都是见诸信史的,但是,在民间人人皆知的“杨门女将”,在正史中却连影子都没有。倘若杨门女将确曾有过的话,正史不可能不记。退一步,即使《宋史》不记,专收“义妇节妇”事迹的《烈女传》也应该有记载。可见,杨门女将是否存在值得怀疑。

假如杨门女将只在小说中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她们是艺术虚构的,然而,在一些历史资料却又隐约能看到她们的影子。

先来说说佘老太君,戏曲传说中,佘太君原名佘赛花,是杨业之妻,杨府的老祖宗。杨六郎、杨宗保相继去世后,杨家将中,除杨文广外都是清一色的巾帼英雄。那时,国家多难,边境吃紧,杨文广领兵出征西夏被重兵围困。朝中无将,佘太君以百岁高龄,率十二寡妇征讨西夏,将西夏击败,救出文广,其举让人敬佩。

有学者考证后认为,历史上确有佘太君其人。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折德扆是后汉隐帝时期的府州团练使,这个“折德扆女”据称就是佘赛花,封号太君。“佘”是“折”的讹传。

《保德州志》还说,折家屡世居住在陕西府谷,从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而杨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习武,两家正所谓是门当户对。佘太君自幼受其父兄的影响,酷爱研习兵法,颇通将略,曾协助父兄练兵把关。折杨两家结亲后,佘太君随夫杨继业侍北汉。夫君边关打仗,她在杨府内组织男女仆人丫环习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气不亚于边关的士兵。

此外,在山西代县杨忠武祠保存的《杨氏族谱》中也提到了佘太君。

既然佘太君确有其人,且如此出名,为何正史中没有为其立传呢?有人认为,对于杨门这样的习武家庭而言,女人能够助夫上阵,训练兵丁是平常的事,所以没有为佘太君立传也不足为奇。这个说法有些牵强。鉴于佘太君的事迹多见于清代的资料,所以佘太君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依然真假难辨。

穆桂英是杨门女将中另一个受人瞩目的女将。戏曲中称她是杨宗保的妻子,她的亮相非常精彩。

话说杨业死后,杨六郎挂帅抗辽,屡立战功。后被内奸王强陷害,好友任堂惠代他而死,杨六郎则化名去北国贩牛,大摆牤牛阵。大败辽兵后,他才恢复真名杨延昭,并第二次挂帅征辽。当时辽兵摆下天门阵,六郎无法攻破,有高人指点说,唯有寻来降龙木,才能破阵。这降龙木长在山大王穆柯寨内,寨主便是十八岁的女将穆桂英。杨延昭派部将孟良、焦赞前去借木,不想二人却变成偷木,被穆桂英打得落荒而逃。路上二人碰到元帅十七岁的儿子杨宗保,两人用激将法让杨宗保陪他们去会穆桂英,结果三人都被生擒。穆桂英对杨宗保很是倾慕,她说自己是忠良之后,愿献降龙木,并随军攻天门阵,但要杨宗保娶她为妻。杨宗保起初不同意,后被穆桂英一番言语所感动,答应结亲。第二天清晨,杨六郎见儿子三人未归,亲自来攻打山寨,结果被穆桂英生擒。幸亏孟良听到动静,才解除误会。杨六郎羞愧而归,杨宗保等人尴尬不已。

等杨宗保三人回到宋营,杨六郎准备处置儿子,正欲行刑时,穆桂英闯营,以献龙木,杀辽将,帮破天门阵为条件保杨宗保人头。几经周折,杨六郎终于认识到穆桂英的本领,不但答应了儿子的婚事,还保举她当攻打天门阵的大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穆桂英带领众人终于破了辽人的一百单八阵。当穆桂英射杀天门阵主帅时,因用力过猛,儿子杨文广降生了。

以后,穆桂英又曾多次领兵挂帅,充当大将,频频扭转战局。然而这个威风凛凛的穆桂英元帅在正史中却未有记载,加上杨宗保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压根就不存在,所以不少人认为穆桂英也不存在。也有人说穆桂英这个人虽然是虚构的,却可以从杨氏的眷属中找到原型。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有位堂兄叫杨琪,此人曾娶慕容氏为妻。慕容氏是当时鲜卑大族,也是世代习武。所以,这位慕容氏或许是穆桂英的原型,“穆”也许是“慕容”氏的转音。而“桂英”是民间通俗的名字,戏曲小说本就允许改编,于是就有了以慕容氏为原型的穆桂英。

当然,以上终归是猜测,尚没有真凭实据。

杨家将因何走红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那么,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这其中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到了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这篇文章写于杨业去世后的第六十五年,篇名叫《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这位杨君是杨家的后人,名叫杨琪。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苏辙也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的诗,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越传越盛。由于北宋最终为外敌所灭,面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政府,他们对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更加敬仰和怀念。南宋的民间艺人对杨家将的故事进行了大胆想象和艺术加工,不断加入了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南宋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书中根据与杨延昭同时代的将领杨嗣创造了七郎杨延嗣这个人物,又创造出了杨宗保,还构想了杨家将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到了元代,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一百年的历史。

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相似,杨家将成了民间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在这样的氛围中,杨家将的故事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和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最终定型。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有三百六十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

经过漫长的发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铺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佘太君、穆桂英等生动如花的女英雄。

杨家将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但并没有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么多代真实的杨家将,也没有那么多的英雄。像穆这样的名人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他们只是小说家和戏剧家虚构的人物,更不用说杨门女将了。杨家将只有三代人。

一、他们生活在北宋中期,杨业是的创始人。其实他是北汉大臣,保卫契丹和北宋。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两次进攻北汉时,都被杨业打退了。后来,宋太祖攻占了北宋,杨业投降,赵光义成了北宋的朝臣。从此杨业在雁门关一带防守契丹,率领八千人破契丹军。从那时起,杨家将的名声就闻名于世了。

二、宋太宗不得不说服十六州和杨业跟随首领潘美去打仗。最终,杨业因为潘美的背叛,再也没有回到陈家谷。宋太宗为了表彰,让杨继承了的位置,杨也是一员猛将。为了抵抗契丹,他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杨领导的后期,与契丹签订了《大唐联盟》。从此,北宋和契丹结为百余年的好朋友。继杨之后,杨接过了杨家的大旗。当杨率领时,北宋的敌人慢慢从契丹转向西夏,于是杨率领与西夏一起等待。杨主要生活在时期。杨死后,就消失了。以上内容出自《宋史·徐德之》,在通县说来话长。我们还是爱电视剧里的杨家将形象,但是正式和电视剧要分开对待。

三、杨家将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它与我们熟悉的故事大不相同。我们现在熟悉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后来编的。我们所熟悉的反派人物潘仁美,完全冤枉了这位北宋的名人。一般认为是的第一代传人,他的后代、、和杨都是杨家青辉,继承了杨家青辉。真正的历史恰恰相反。杨家将成名很早,在北宋建立之前,杨继业及其祖先就已经名声在外,但杨继业的后代却鲜为人知。顺便说一下,杨宗保和阳门女将是虚构的艺术形象。杨家将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西北出现了几个军旅世家,其中就有杨家一家。继之后,杨继业的父亲和兄弟被后周皇帝聘为将军,杨家变得繁荣起来。

历史上的杨家将

第一代杨家将——杨业也是名将,原是北汉名将,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了北汉,杨业作为北汉的降将加入宋朝的武将行列。

980年,辽军10万攻雁门关(今山西代县西北),杨业率精骑迂回至关北,与其它宋军主力一起南北夹击,杀辽将萧咄李,俘都指挥使李重诲,大获全胜。雍熙北伐时期杨业作为潘美的副将率兵伐辽,最终北伐失败,杨业断后时寡不敌众,战败被俘,绝食而死,为国捐躯。

从太平兴国四年归宋至雍熙三年被俘,杨业在北宋为将不过仅仅七年左右的时间,时间虽然短暂但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深得太宗皇帝器重。

第二代杨家将——杨延昭也是名将,但只是一路边将,没有他父亲的成就与地位。他是杨业的长子(评书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他的其它兄弟姐妹,从杨大郎到杨八郎都没有在史书中出现过。

第三代杨家将——杨文广也是武将,评书中第三代是杨宗保,历史上并不存在。

杨门女将也是虚构的,

杨门女将中杨业的妻子佘太君没有百岁挂帅,她也不姓佘,而是姓折,就是西北将门折家将折德扆之女,历史上折家将比杨家将出色的多,但名气远远不如。

杨门女将的代表人物是穆桂英,她大破辽国天门阵,率领十二寡妇征西夏的故事妇孺皆知。但她也是虚构人物,史书上没有大破天门阵,也没有十二寡妇西征。连她的丈夫杨宗保都是虚构的,她的儿子杨文广确有其人,但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

结语

史实归史实,评书小说归评书小说,千万不能混为一谈。

潘仁美和杨家将的历史真相是:历史上杨业之死,主要责任人并不是潘仁美。而是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据《宋史》记载,当时部队的任务是掩护各州民众撤退内地,而王侁却强迫杨业出击。杨业自知敌众我寡,难以取胜,遂要求王侁、潘仁美在陈家谷口(即演义中的两狼山)默认强弩步兵接应。

杨业是一员良将,他认为北宋军多为步兵,要对抗契丹骑兵必须依仗强弓硬弩。但是实战中,王侁却为了争功,率领接应人马私离防地,后来发现战况不妙,又临阵脱逃。杨业杀破辽军重围,赶到陈家谷口时,却无接应人马,“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浑身受伤数十处后被俘,绝食而死。根据宋史说法,潘仁美支持杨业的立场,只是没有制止监军王侁私离防地,并非“元凶首恶”,这从战后的处分也得到证明——潘仁美是降职处分,王侁则被撤职发配。

其实潘美对宋朝功劳挺大,应该超过杨业。《宋史》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置,而杨业仅在列传三十一位,排名差了许多。

没有。

当年北宋灭亡,杨家被抄,杨延郎的大儿子杨宗到安徽隐姓埋名,娶了一位姓越的姑娘,因担心杨家血脉被金兵报复,此后杨家人都改姓为越。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祖、不忘根,越氏一族在村里修建了祠堂,一直供奉着折太君(后多被误读为佘太君)和杨延郎的画像。

扩展资料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杨家将历史记载人物

1、杨继业

杨继业本名叫杨重贵(?—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2、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3、杨文广

杨文广在杨家府演义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

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

4、潘仁美

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但是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潘美对于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认),最后导致杨业战死沙场。杨家浴血奋战,潘美应该负一定责任。

参考资料:

新华网-百位杨氏后人齐聚武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杨家将

以上就是关于《杨家将》是哪个朝代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杨家将》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上的杨家将是怎么回事、大家觉得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那么真实的杨家将是什么样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275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