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头和尾在哪里

长城的头和尾在哪里,第1张

长城东起辽宁丹东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长城穿越的城市主要有:丹东、绥中、秦皇岛、滦平、迁西、天津、承德、北京延庆、北京怀柔、张家口、榆林、大同、代县、嘉峪关等。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说的长城指的是明长城。

扩展资料

长城十三大关口

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是明朝朱元璋所建,历来都是一处重要的军事重镇。

第二关:黄崖关

黄崖关位于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北齐时建,明代重修。黄崖关亦称小雁门关,海拔高度300米,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雄关险隘。由于山崖在夕阳西照时,反射出万道金光,故名黄崖关。

第三关: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境内,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

第四关:紫荆关

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

第五关: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第六关: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

第七关: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

第八关: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第九关:娘子关

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

第十关:杀虎口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

第十一关: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咽喉。

第十二关:阳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

第十三关: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长城

狼牙关位于今山西省右玉县。

“狼牙关”是古代的说法,现在叫做“杀虎口”。“狼牙关”这个地方,是古长城上最重要的关隘之一。这里,在春秋的时候时叫做“参合口”,秦、汉、隋沿用此名。  在唐朝的时候叫做“白狼关”,在宋朝时叫做“狼牙关”。  明朝的时候,在此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当时更名为“杀虎口”。

杀虎口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

景区现状:

1、昔日土墙堡

尽管历史悠久,但2000年以前,对于大多数右玉人而言,这里不过是一座破旧的夯土城门,是右玉到内蒙古的必经之路。“以前就是一个高大的黄土城门,两边的城墙也是夯土堆,没房子住的穷人还在边上搭个棚子,就住下了。”右玉人缑蛟是右玉县一旅游车司机,专门接送外地游客到右玉旅游参观,临时也能充当导游。

2、长城城墙

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推倒了原来高门窄道设计,如今的杀虎口城门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开阔雄壮。而在杀虎口东南面,则新立了一座康熙雕塑,和一座博物馆。杀虎口的变化发端于2000年前后,当时国内掀起一股“晋商”文化热潮。杀虎口作为清朝时期的“第一税关”,同时也是晋商“走西口”的关键站点,自然受到外地游客的追捧。

处于西北塞外的边城杀虎口镇是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要道,几百年来一代代的将士从这里由关内走向关外,踏上抗击外辱的不归之路。当地有句流传颇为广泛的民谚——“一入杀虎口,人间路难走”。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当地民风彪悍,视杀人如草芥。老百姓个个入则为民,出则为寇,与土匪无异。让历代政府都颇为头疼。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绥军与日军在西北大地上反复的拉锯战中,杀虎口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又成了一块各方势力都想争夺的肥肉。 1942年,一批爱国华侨捐赠的武器枪支秘密运往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的武器枪支,在途经杀虎口时突然失踪,所有武器和押运人员全都下落不明。八路军总部派遣一支小分队去查访枪支下落,居然又成了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迫不得已,团长力排众议,让刚刚收编过来的土匪出身的战士白朗化装前去查访。 与此同时,晋绥军的秘密特派员钱佳皓也踏上了前往杀虎口的路途。两人在寻找武器的过程中亦敌亦友,既要相互防范,又要共同面对来自杀虎口各方势力的剿杀。最终,两人几乎是同时找到了武器,只好比武解决。比武没分出胜负来,二人倒八拜结交,决定用这批武器奇袭日军军火库。 杀虎口地区的日本驻军遭到重创,但钱佳皓被晋绥军出卖,被鬼子擒获。日军高层震怒,派出残忍的指挥官羽田来对付当地的抗日力量。钱佳皓在羽田用亲人性命相逼下,变节参加了伪军。被迫与白朗兵戎相见。 在五一大扫荡中,白朗为了掩护总部撤退,率部化妆成总部机关与敌人周旋,将鬼子引进太行山腹地。 在包围圈内,钱佳皓网开一面,打开一个缺口,放白朗的队伍出了包围圈。但乱军之中,八路军战士,同时也是钱佳皓妹妹的虎妞儿落入了羽田的手中。 羽田得知了虎妞儿的身份,大肆宣扬虎妞儿被捕的消息。 白朗的战友纷纷奋不顾身去解救虎妞儿,一个又一个的惨死在羽田手里。虎妞儿不忍心看着战友为自己牺牲,几次自尽,但都被鬼子发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深夜,晋绥军的军部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白朗化装只身来找钱佳皓,让他用自己换出虎妞儿,二人偷偷订下一条调包计。可惜,调包计再次功亏一篑,白朗身陷魔爪,逃出来的虎妞儿在日军的团团包围下含笑自尽。钱佳皓急红了眼,孤注一掷,带着自己的士兵和鬼子血拼,最终被俘。老刀把子和钱佳皓的上级团长都来求情,羽田给钱佳皓最后的机会,让他在刑场上当众击毙白朗。 刑场上,遍体鳞伤的钱佳皓缓缓举起了枪,他和白朗似乎都听到了当初的那句誓言——“不管到什么时候,枪口绝不会指向中国人” 。

中国有十三个关,具体如下:

第一关:山海关

第二关:黄崖关

第三关:居庸关

第四关:紫荆关

第五关:倒马关

第六关:平型关

第七关:偏头关

第八关:雁门关

第九关:娘子关

第十关:杀虎口关

第十一关:嘉峪关

第十二关:阳关

第十三关:玉门关

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

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杀虎口地势险要,东西两山之间形成一条3300米长的狭长走廊,自成天然关口。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杀虎口又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所谓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

长城上有八大关;

山海关,河北省秦皇岛市

居庸关,北京昌平

紫荆关,河北易县

雁门关,山西省代县

娘子关,山西省平定县

偏头关,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

嘉峪关,甘肃省嘉峪关市

玉门关,甘肃省敦煌市

所有关口如下

长城关

嘉峪关

山海关附古渝关

居庸关

玉门关

井陉关

娘子关

雁门关

偏头关

平型关

古北口古铁门关

喜峰口关附松亭关

榆林塞

瓦桥关

附三关

虎山长城

鸦鹘关

牛庄城

分水关

宁远城

平定堡城

清阳关

新安关

镇远关

锦州城

马水口

九门口

老龙头

董家口

刘家口

刘家口

新开口

插箭岭关

金山岭

独石口

张家口

马市口

羊房堡关

水口关

宣化城

三屯营

三道关

大毛山关

义院口

界岭口

重峪口

徐流口

冷口关

白洋峪关

青山关

潘家口

铁门关

龙井关

洪山口

上关

常峪口

狼窝沟口

新河口

白石口关

浮图峪关

乌龙沟关

飞狐口

寡妇楼

司马台

沿河城

将军关

白马关

鹿皮关

河防口

莲花池关

黄花城关

撞道口关

九孔楼

四海冶口

居延塞故城

鸡鹿塞

高阙塞

大同城

杀虎口

威鲁堡口

金锁关

黄泽关

黄榆关

北楼口

利民堡口

得胜口

镇宏堡口

平远堡

新平堡口

保平堡口

桦门堡

瓦窑口堡

镇宁堡口

镇口堡

守口堡口

镇边堡

镇川堡

宏赐堡口

镇羌堡口

拒墙堡口

拒门堡口

助马堡口

破鲁堡口

保安堡口

宁鲁堡口

破虎堡口

残虎堡口

马堡口

云石堡口

少家堡口

大河堡口

败虎堡口

迎恩堡口

阻虎堡口

将军会堡

丫角山

老营堡

红门口

老牛湾堡

阳方口

白草关口

广武城

北楼口

狼牙口

龙泉关

固关

鹤度岭口

马岭关

支锅岭口

峻极关

吴旗秦长城

华山峪口

定边城

高家堡



镇北台

统万城

韩城魏长城

黄甫川堡

清水营堡

孤山堡

镇羌堡

永兴堡

大柏堡

建安堡

常乐堡

波罗堡

怀远堡

威武堡

清平堡

龙州堡

镇靖堡

镇罗堡

靖边营

宁塞堡

柳树涧堡

安边堡

砖井堡

固原秦长城

下马关

胜金关

广武营

横山堡

花马池营

三关口

贺兰口

镇远关

打口

兴武营

长城关

清水营堡

横城堡

固原城

银川城

西固城

骆驼城

乌鞘岭汉明长城双线

锁阳城

阳关

杀王坡

峡口

头墩营

张掖城

索桥堡

芦塘堡

大靖城

土门堡

黑山堡

板桥堡

四坝堡

胭脂堡

防门

铜陵关

锦阳关

三岔口

大关

临淄齐国故城

齐长城入海处

桃林关

绕紫窝长城

绕紫窝长城

黄草关

东莞长城

郑韩故城

襄城驿

鲁阳关

叶邑关

缯关

野牛岭关

郦城堡

抚顺关

穆陵关

宁武关

从山西中部、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题主所说走西口应该是第一条线路。西口泛指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人们背井离乡的目的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叫走西口。

杀虎口原名杀胡口,在山西右玉县。其地势险要,是一个天然关口。胡的本意就不多做解释,但为缓和矛盾后来改名叫杀虎口。

走西口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原因是山西部分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无数山西人、陕西人背井离乡,加快了与蒙古草原的各项交流,带动这一地区的发展。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一起来读山西那些事儿。 (约400字,阅读需2分)

一曲走西口,让我们忆起一段特殊的 历史 。

在 晋北、 陕北 地区,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多以哥哥妹妹相称。

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在妹妹对哥哥一声声、一句句的叮嘱里,浸透着女子对丈夫和恋人离家远行“走西口”的无尽关怀与悲苦。

特别是经由陕北姑娘王二妮的真情演绎,这首悠远悲怆的《走西口》更成为特有的文化记忆,表达出晋陕民众对艰辛生活的深深倾诉。

什么是“西口”?

在传统时代,中原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多在北方长城险要地点设置防卫要塞。特别是在明代,中原王朝先后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而“口”则专指长城沿线的关口。借助于军事关口,明清以来很多关口逐渐演化为贸易场所,如张家口、喜峰口、古北口、杀虎口等。

历史 上的“走西口”,是中国移民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人口迁徙过程。

明清的长城之内民众之所以要“走西口”,跑到关外不适宜农耕之地求生,主要是为了逃避关内的天灾,如旱灾等。除此之外还有山陕商人,不畏严寒酷暑,行走于长城内外。

就性质而言,“走西口”是明清时期长城以内 晋北 、 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到长城以外谋生的 社会 活动,也是成千上万口内百姓涌入今天内蒙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的移民活动。同时,“走西口”也是明清以来逐渐孕育的一种经济现象,一种移民文化现象。

历史 上的走西囗是指山东,山西和河北以及华北平原的人口大迁移,而西囗是指河北的张家口。古时通常人们说口里口外,而口外就是指山西至内蒙古一路向西直到河西走廊,再向西就是新疆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到甘肃和陕西定居。

古时到民国时期都有人走西口,所以走西口的人非常的艰苦,一路向西。大部分人在内蒙就定居下来,再向西就是现在的新疆。而走新疆要走十八站沙漠戈壁滩,极为艰苦,听说要是几个人上新疆你如不随鸵队的话。是很难到达新疆的,通常人们送别在阳关。有诗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人说:过了嘉峪关,两眼泪汪汪或者说眼泪擦不干。歌词中唱到: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泪花流。不见哥哥我心忧愁等等,让人着实辛酸流泪。本人观点,谢谢阅读。

西口就是山西杀虎口。在今天右玉县右卫镇的西北角,出了杀虎口就是内蒙了。前些日子因为培训的因素去这里看了一下,塞北高原,神清气爽。 1、右卫镇的由来

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这里设置大同右卫。后来随着边防线南迁,玉林卫就迁移到这里,两个卫在一块,为了方便就合称 右玉林卫。

(明代大同镇)

在明朝灭亡后,到了清朝军户开始一体纳税。到了雍正时期,直接废卫为县,右玉林卫就改为了右卫县。

(右卫镇)

在70年代,因为风沙的缘故,县城南迁。上次去了这里,发现在土城内,还有农田,都没有明代繁华。

2、杀虎口

在边防线上,“虏”“鲁”一般都会改成“鲁”,“胡”一般会改为“虎”。

杀胡口最初是见证游牧与农耕民族厮杀的地方。在隆庆议和后,这里成为边境互市的场所,“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赐”。

(杀虎口)

到了康熙年间,因为族群因素,这里改为了“杀虎口”。

3、走西口

山西整体而言土地贫瘠,在煤炭没法大规模外运的年代,只能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开启对草原的贸易。杀虎口是山西内地距离绥远最近的路,自然比较繁华。

(杀虎口长城)

在今天,学界对此也有很多研究。

(杀虎口关)

随着高速、高铁的开通,杀虎口在今天的地位下降。整体而言比较苍凉,登高有种悲秋风的感觉。

这一首《走西口》的山西民歌,唱出了晋商数百年的悲凉和希望。

狭义的西口是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是晋商与蒙古贸易的交通关口。

1,明代的西口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把长城外的玉林卫并入大同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府。清朝时改称右玉县。

为了防御鞑靼和瓦剌的南下,明朝修建长城,分设九边重镇,在长城的关隘设置城口。

正统三年(1438年),置大同互市口,杀胡堡互市口。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为忌讳而改成杀虎口。

但因为与蒙古的关系时好时坏,这些互市口也经常关闭。

隆庆和议开始于隆庆四年(1570年),到隆庆五年,明朝给鞑靼俺答汗封王号,开辟十一个长城口通商互市。史称俺答封贡。

隆庆和议之后,明朝与蒙古互市,设有多个互市口。

狭义的走西口,就是指经过杀虎口到蒙古进行商贸活动。

蒙古向内地输入牛羊驼马和皮革,内地向蒙古输的商品就是五花八门了,比如布匹、丝绸、棉花、粮食、盐、糖、果等等。

2,清代的走西口

康熙、乾隆年间相继击败、消灭准格尔汗国,清朝最终统一了蒙古草原。

内地与蒙古连为一体,双方的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

晋商把大同东边的张家口称为东口,大同西边右玉县的杀虎口称为西口。

广义上来说,大同以西的长城关口都可叫西口。

走西口的路线主要有四条:

1)从杀虎口,经过土默特,沿黄河向西到包头;

2)从陕北经榆林,过鄂尔多斯到包头;

3)从宁夏到包头或鄂尔多斯;

4)从张家口,经过土默特,沿黄河向西到包头,这一条路线称为走东口。

这几条路线的总汇集点是包头。

3,晋商的崛起

清朝时期晋商与蒙古的贸易,产生了大盛魁、乔家等著名的晋商。

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环境恶化,几乎没有森林覆盖,荒漠化严重。再加上明末小冰河的影响,山西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走西口,出去打工经商。

清朝康乾时期,人口激增,造成了山西巨大的人口压力,部分人口向内蒙迁徙。

击败准格尔汗国后,清朝积极鼓励向内蒙古移民、放牧开垦。

在清朝时期,晋商通过蒙古贸易发展了起来。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走西口是从山西到内蒙,包头一带作买卖挣钱养家胡口。

一曲二人台《走西口》唱出一个个辛酸泪。走走西口指的是山西灾民一路北上,途经右玉县的“杀虎口“一路到内蒙古和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分布区域是包头,土左,土右旗,达茂,四子王旗,乌兰察布的察右前,后旗及商都,化德等地区。河北省坝上地区主要指张家口地区的尚义,沽源,张北,康保一带,俗称坝上高原。因这里多是草原 ,且地广人稀,适合逃难的人开荒或打工生存。慢慢地山西的居民与本地的居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居民。走西口是一部苦难史,与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分不开的。二人台现在主要分布在晋冀蒙陕四省交界地 ,辐射人口3000万,是二人台的发源地和拓展地 。二人台 属地方性剧种 ,以方言为主,这几个地方方言基本一致 ,走西口的过程 也就是这四个省居民交互融合的过程。

《走西口》的时间从光绪年间开始,但时间主要在民国初年,也与张库大道的贸易发展有关,一部分流浪的西口人,迫于生计,与驼队为伍,离家别口,做起了生意,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勉强糊口,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是广义的走西口。也有以张家口之分一说,俗称“出口外”,坝下和山西的逃难人群 纷纷离家到坝上地区谋生,开荒或打工 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我的故乡康巴诺儿草原,这里汇聚的人口正是走西口来的人口。具体地说,我的爷爷,姥爷分别来源于坝下万全地区,我们这里的爷爷辈多数来自于山西天镇,浑源、灵丘等地,典型的是二号卜乡西土城现有居民,来于民国初年 成分以上四省十三县。这里正是走西口来的人的目的地或栖息地,多数人的老家还在山西或口里,直到现在还和老家的亲人互通有无 有的走口的山西老人还健在。所以这里的人常唱二人台,也被称为二人台的故乡。

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这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口迁徙移动的现象。其中,走西口是清代以来陕西、山西人迁徙到西口地区谋生的代名词。

西口最初是指大同以西的杀虎口,后来变为以归化城为中心的绥远地区。

在清朝以前,这里都是蒙古游牧民的地盘。在清朝以后,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来到此地佣耕、贸易和定居,使得原本的游牧 社会 ,逐渐演变成半农半牧 社会 ,甚至在有些地区,例如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右翼、鄂尔多斯南部地区,几乎都成为了农业的世界。

随着人口组成的调整,原本以蒙古盟旗为主的口外行政建制,逐渐演变为旗厅并存、蒙汉分治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走西口也催生了一些文化的现象。清代以来,民间涌现出大量歌颂走西口的歌谣、故事。例如: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当时的生计艰难是迫使老百姓走西口的原因,西口以外的世界已经成为拥有好收成的乐土。

以上就是走西口的 历史 简介。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 历史 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们要尊重史实,既是对 历史 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 社会 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从山西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山西人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路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路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杀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 历史 。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的内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 社会 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 多元化 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走西口就是从河曲县的水旱码头西口古渡到内蒙,杀虎口出关的只是右玉县一带的当人,经大同县张家口出关的人主要还是大同县本地人,通过河曲县水旱码头西口古出的人有,河曲县,偏关县,保德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宁武县,原平县,忻州,一直到太原,晋中,吕梁等地都走河曲西口古渡去内蒙的,

以上就是关于长城的头和尾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长城的头和尾在哪里、狼牙关在哪里、杀虎口的剧情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266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