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姓和名分别是什么

孔子的姓和名分别是什么,第1张

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礼制精神,对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也有借鉴作用,是人道主义的主题。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启发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为什么姓子不姓孔

孔子的祖先有一个叫孔父嘉的人,这是孔子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我们现在称呼他为孔父嘉,其实他姓子,名嘉,字孔父。那会儿就习惯这么称呼,比如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就是名纥,字叔梁。至于孔子为什么不叫仲尼丘,可能大家叫孔子习惯了吧。

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后来在宫廷斗争中被杀害,他的子孙就逃离的宋国,扎根在鲁国,为了避祸,以孔父嘉的孔为氏,那个时代,以祖先的名字中的某字为氏,是很常见的事情。这就是孔子的孔的来源。

而后春秋转到战国,礼崩乐坏,贵族没落,平民崛起,这些制度逐渐都消亡了。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就合二为一了。其实孔子是子姓孔氏。但是从后世的观点来看,笼统地说孔子姓孔,也无妨。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姓子,孔是他的氏。《通志·氏族略三》记载“孔氏,子姓。出宋闵公之后。闵公生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三世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为大司马。……嘉字孔父,后世以字为孔氏,又为孔父氏。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这段说的很清楚,仲尼,孔氏,姓子。

另外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祖先是宋人。宋本是殷商的后裔封国。商的始祖叫契,契的祖先是宋人。契的母亲叫简狄。相传有一年春分时分,简狄在郊外祈祝祷,忽然飞来一只玄鸟(燕子),简狄无意中吞吃了燕卵怀孕生下契。契长大后,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因契是其母吞食玄鸟之“子”(卵)而生的,所以舜就赐予契姓“子”。商亡后,后代被周封在宋,宋王室的后代又各有氏。孔子的先世就以祖先孔父嘉的字“孔父”为氏,因此,确切地说,孔子应姓“子”、“孔”是氏。

现在,我们的姓和氏不须区分,但是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在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以母系为中心,姓多从母姓,而且大多有“女”旁,如:姚、姜、姬、安、赢、魏、妘、等。氏是由姓的群体里分化出来的,也是贵族才有的。秦汉以前姓氏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则用姓。同氏不同姓的可以通婚,不同氏而同姓的就不能通婚了。

先秦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氏也就成了姓。而到了汉代以后姓和氏就混淆不分了,所以现在以氏为姓也不算错。

但是寻根究底孔子应该姓子,而不是孔^_^。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时鲁国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是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姓氏问题也相当耐人寻味。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祖先是宋人。宋本是殷商的后裔封国。商的始祖叫契,契的祖先是宋人。宋本是殷商的后裔封国。商的始祖叫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相传有一年春分时分,简狄在郊外祈祝祷,忽然飞来一只玄鸟(燕子),简狄无意中吞吃了燕卵怀孕生下契。契长大后,辅佐舜帝有功,被舜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因契是其母吞食玄鸟之“子”(卵)而生的,所以舜就赐予契姓“子”。这么看来,一定要追根究底问孔子的姓,那就是姓“子”了。不过,秦汉以前姓氏有别,男子称氏不称姓。商亡后,后代被周封在宋,宋王室的后代又各有氏。孔子的先世就以祖先孔父嘉的字“孔父”为氏,因此,确切地说,孔子应姓“子”、“孔”是氏。先秦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氏也就成了姓。由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姓孔氏”。

1、孔子姓什么名什么: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2、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人,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有教无类,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3、孔子父亲在孔子不到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颜征在带着他移居曲阜阙里,生活非常艰难。艰苦的生活,也磨炼了他的意志,也促使他在15岁的时候立下终生的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姓孔,名丘,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扩展资料:

曲阜孔庙初建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9年),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为孔庙的本庙。本庙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4年12月,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V)(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曲阜城北,占地3000余亩。它是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 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赋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受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抑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的姓和名分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孔子的姓和名分别是什么、孔子姓什么,名什么,字什么、孔子姓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57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