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有多种,如下:
1、根据物质的分类判断 ①离子晶体---金属氧化物(如K2O、Na2O2等)、强碱(如NaOH、KOH等)和绝大多数的盐类是离子晶体 ②分子晶体---卤素、氧气、氢气等大多数非金属单质(除金刚石、石墨、晶体硅、晶体硼外)、稀有气体、所有非金属氢化物、多数非金属氧化物(除SiO2外)、含氧酸(几乎所有的酸)、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晶体都是分子晶体 ③原子晶体常见的---某些非金属单质:金刚石、晶体硅(Si) 、晶体硼(B),某些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SiO2 ) 、碳化硅(SiC )、 Si3N4、BN、 AlN、( Al2O3 )等 ④金属晶体---金属单质(除汞外)与合金
2、依据组成晶体的微粒及微粒间的作用判断 (1)离子晶体的微粒是阴、阳离子,微粒间的作用是离子键; (2)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微粒间的作用为分子间作用力; (3)原子晶体的微粒是原子,微粒间的作用是共价键; (4)金属晶体的微粒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微粒间的作用是金属键。
3 依据晶体的熔点判断 (1)离子晶体的熔点较高,常在数百度至一千余度; (2)分子晶体熔点低,常在数百度以下至很低温度; (3)原子晶体熔点高,常在一千度至几千度; (4)金属晶体熔点高低皆有。
4 依据导电性判断 (1)离子晶体水溶液及熔化时能导电; (2)分子晶体为非导体,而分子晶体中的电解质(如酸和部分非金属气态氢化物)溶于水,使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形成自由离子也能导电; (3)原子晶体一般为非导体,但有些能导电,如晶体硅(半导体); (4)金属晶体是电的良导体。
5 依据硬度和机械性能判断 (1)离子晶体硬度较大或略硬而脆; (2)分子晶体硬度小且较脆; (3)原子晶体硬度大; (4)金属晶体多数硬度大,但也有较低的,且具有延展性。 石墨可以看成混合型晶体或过渡晶体。因为石墨中C原子间为共价键连接而层与层间为分子间作用力连接 。
建议:一般以物质分类最实用,把几种方法综合使用。
晶体:是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物质。
非晶体:是内部的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呈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物质。
常见晶体有食盐(离子化合物的固态一般为晶体)、冰、金属、宝石、水晶、大部分矿石。非晶体多是玻璃及玻璃态物质、橡胶。晶体类型是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石墨型特殊晶体。
晶体的基本性质
(1)自范性:即晶体能自发地呈现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晶体的自范性是晶体中粒子在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2)均一性
(3)各向异性
(4)对称性
(5)有确定的熔点
①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a.单晶体都具有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例如,食盐晶体是立方体、冰雪晶体为六角形等,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外形
单晶体之所以有规则的外形,是由于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排成整齐的行列,构成所谓的空间点阵例如,实验观察到的食盐晶体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等距离交错排列构成的
b.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性例如,云母的结晶薄片,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沿平行于薄片的平面裂开但要使薄片断裂,则困难得多这说明晶体在各个方向上的力学性质不同,而非晶体玻璃在破碎时,其碎片的形状是完全任意的又如,在云母片上,涂上一层薄薄的石蜡,然后用炽热的钢针去接触云母片的反面,则石蜡沿着以接触点为中心,向四周熔化成椭圆形,这表明云母晶体在各方向上的导热性不同;如果用玻璃板代替云母片重做上面实验,发现熔化了的石蜡在玻璃板上总成圆形,这说明非晶体的玻璃在各个方向上的导热性相同
c.晶体必须达到熔点时才能熔解不同的晶体,具有各不相同的熔点且在熔解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解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熔点,随着温度升高,物质首先变软,然后逐渐由稠变稀
②晶体和非晶体可以相互转化许多物质既可以以晶体形式存在,又可以以非晶体形式存在如把水晶的结晶溶化,再使它冷却,可得非晶体的石英玻璃而非晶体的玻璃,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在它里面生成了微小的晶体,形成透明性减弱的模糊斑点这说明晶体转化为非晶体需要一定的条件,而非晶体经过一定时间会自动变成晶体这是因为非晶体是不稳定的,所谓非晶体物质并不是什么永不结晶的物质,而是在非晶体凝固过程中,分子还没有来得及达到能量最低处,已过早地被一定大小的内摩擦粘住,凝成固体这时它的能量不是处于最小状态分子将继续向能量最小的方向运动,有逐渐变成晶体的趋势
说到晶体,还得从结晶谈起大家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众所周知,物质有三种聚集形态:气体、液体和固体但是,你知道根据其内部构造特点,固体又可分为几类吗研究表明,固体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三大类
晶体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就像有人特意加工出来的一样其内部原子的排列十分规整严格,比士兵的方阵还要整齐得多如果把晶体中任意一个原子沿某一方向平移一定距离,必能找到一个同样的原子而玻璃、珍珠、沥青、塑料等非晶体,内部原子的排列则是杂乱无章的准晶体是最近发现的一类新物质,其内部排列既不同于晶体,也不同于非晶体
为了描述晶体的结构,我们把构成晶体的原子当成一个点,再用假想的线段将这些代表原子的各点连接起来,就绘成了像图中所表示的格架式空间结构这种用来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的几何空间格架,称为晶格由于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可以从晶格中拿出一个完全能够表达晶格结构的最小单元,这个最小单元就叫作晶胞许多取向相同的晶胞组成晶粒,由取向不同的晶粒组成的物体,叫做多晶体,而单晶体内所有的晶胞取向完全一致,常见的单晶如单晶硅、单晶石英大家最常见到的一般是多晶体
由于物质内部原子排列的明显差异,导致了晶体与非晶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巨大差异例如,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温度高到某一温度便立即熔化;而玻璃及其它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从软化到熔化是一个较大的温度范围
我们吃的盐是氯化钠的结晶,味精是谷氨酸钠的结晶,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结晶我们可以这样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不是吗每家厨房中常见的砂糖、碱是晶体,每个人身上的牙齿、骨骼是晶体,工业中的矿物岩石是晶体,日常见到的各种金属及合金制品也属晶体,就连地上的泥土砂石都是晶体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除了常被我们误以为是晶体的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之外,几乎都是晶体晶体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8,
非晶体(noncrystal)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它没有一定规则的外形,如玻璃、松香、石蜡等。它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是相同的,叫“各向同性”。它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有人把非晶体叫做“过冷液体”或“流动性很小的液体”。非晶态固体包括非晶态电介质、非晶态半导体、非晶态金属。它们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金属玻璃(非晶态金属)比一般(晶态)金属的强度高、弹性好、硬度和韧性高、抗腐蚀性好、导磁性强、电阻率高等。这使非晶态固体有多方面的应用。它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晶体与非晶体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所以含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不同。组成晶体的微粒——原子是对称排列的,形成很规则的几何空间点阵。空间点阵排列成不同的形状,就在宏观上呈现为晶体不同的独特几何形状。组成点阵的各个原子之间,都相互作用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静电力。对每一个原子来说,其他原子对它作用的总效果,使它们都处在势能最低的状态,因此很稳定,宏观上就表现为形状固定,且不易改变。晶体内部原子有规则的排列,引起了晶体各向不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原子的规则排列可以使晶体内部出现若干个晶面,立方体的食盐就有三组与其边面平行的平面。如果外力沿平行晶面的方向作用,则晶体就很容易滑动(变形),这种变形还不易恢复,称为晶体的范性。从这里可以看出沿晶面的方向,其弹性限度小,只要稍加力,就超出了其弹性限度,使其不能复原;而沿其他方向则弹性限度很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拉力而仍满足虎克定律。当晶体吸收热量时,由于不同方向原子排列疏密不同,间距不同,吸收的热量多少也不同,于是表现为有不同的传热系数和膨胀系数。
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糖、味精等就是常见的晶体非晶体的内部组成是原子无规则的均匀排列,没有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特殊,如同液体内的分子排列一样,形不成空间点阵,故表现为各向同性。
当晶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其内部分子、原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温度也开始升高,但并不破坏其空间点阵,仍保持有规则排列。继续吸热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时,其分子、原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可以破坏其有规则的排列,空间点阵也开始解体,于是晶体开始变成液体。在晶体从固体向液体的转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破坏晶体的空间点阵,所以固液混合物的温度并不升高。当晶体完全熔化后,随着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又开始升高。而非晶体由于分子、原子的排列不规则,吸收热量后不需要破坏其空间点阵,只用来提高平均动能,所以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便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体。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就是常见的非晶体
以上就是关于怎么样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全部的内容,包括:怎么样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什么是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有什么区别方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