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罗马的两大宿敌:帕提亚骑兵和匈奴骑兵究竟哪个

汉朝与罗马的两大宿敌:帕提亚骑兵和匈奴骑兵究竟哪个,第1张

在古代的战争,骑兵由于机动性强、冲击力大,所以步兵是很难对抗骑兵的,汉朝对付匈奴采取的也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就是发展自己的骑兵队伍,以骑兵对抗骑兵的方法来打击匈奴人,再说下罗马,罗马帝国的辅助骑兵和波斯的雇佣骑兵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罗马对付帕提亚骑兵依靠的是重装步兵组成的龟甲阵〔罗马那么密集的方阵,要真对上汉朝繁多的远程打击装备,不是毫无招架之力吗,毕竟罗马没有匈奴骑兵的机动性〕依靠步兵方阵的战术纵深,一旦帕提亚骑兵一次性冲不散罗马的军团方阵就只能接受被围剿的命运。

同时期,罗马帝国对战帕提亚骑兵,在卡莱之战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领的罗马第一军团几乎被9000帕提亚弓骑兵和1000多重骑兵打的全军覆没〔匈奴没有重骑兵〕,不过后来罗马在与帕提亚的战争又逐渐占了上风,克拉苏死后,安息帝国对罗马的东方行省的战争也以失败告终,而且后来的图拉真时代还占领过帕提的首都〔要注意,这时候的安息帝国因为内战的原因被严重削弱〕

再说一下后三巨头时期,安东尼率领的七万大军攻打安息帝国,结果帕提亚人诱敌深入,以轻骑袭击安东尼的补给线,迫使罗马军撤退,几乎死伤一半,毕竟罗马是以重步兵为主,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撤退,后果当然可想而知。

不过在守城方面,罗马人也拥有较强的优势,与汉朝相似,从古至今,骑兵在应对城池上就是明显的短板,

举个例子,蒙古骑兵进攻欧洲的时候也扫荡欧洲城市周围的农场田园获取补给,还有就是蒙古当时抓了很多宋人,拥有先进的攻城技术,在应对城池的方面和以往的游牧民族不可同日而语,没了城池的依靠,骑兵就可以彻底的粉碎步兵军团。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个时期还没有马蹬的出现,骑兵的冲锋很重要是因素就是要保持平衡,不然一冲军阵,全都从马上摔下来,所以那时候骑兵还不是战场的主力部队。更多的作用是辅助,这当然是对罗马而言,不过我想说一句,亚历山大时期的伙伴骑兵也比罗马的禁卫骑兵要厉害。

现在一般说马蹬的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东汉有单马蹬〕,双马蹬是鲜卑人发明出来的〔据说匈奴也有马蹬,但是是软马蹬〕马蹬的出现影响当时整个的欧亚大陆是骑兵体系,现代普遍认为是马鞍和马镫缰绳一系列马具的出现才奠定了骑兵在古代战场的主力地位,个人觉得马蹬主要是提升训练度和减小了骑兵受伤的成本

毕竟骑兵的地域习惯和骑兵的侧重也很重要。

其实可以用匈奴和契丹女真来较一下高低,因为帕提亚人相似于契丹女真等民族,都是从游牧民族进而快速发展而来。

第一,对帕提亚的骑兵大致分析一下,也对比一下匈奴骑兵,匈奴一直没有重装骑兵,装备也多是角弓,甲胄方面应该皮甲居多,不说后期帕提亚具装骑兵的出现,对罗马军团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精锐的帕提亚骑兵甲胄多是麟甲或者锁子甲,罗马人正面对付帕提亚骑兵显然更加吃力,但是帕提亚的步兵也可以忽略不计,当然匈奴的步兵也可以忽略不计,几乎没有,相较而言,罗马一直没有让帕提亚骑兵屈服,两者一直处于互有胜负的胶着状态〔和宋辽金大体相似〕

第二,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基本都是在北方大漠,所以汉朝着重的是长途奔袭,因为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加上匈奴用晁错的话来说就是是逐水草,习射猎,亡君臣,驰横无缘,机动性和耐力都要远甩帕提亚骑兵。

第三,我觉得无论每一个游牧民族如果向文明社会转变都是要此消彼长的,武力上必定被一定的削弱,帕提亚的弓骑兵虽然战术上的对付罗马人很奏效,但是安息帝国是个国家,对于匈奴人,汉朝只是大概的知道他在北方草原,匈奴人驰横无缘,没有固定城池,找到匈奴都很难,后勤补给更是问题,何况还要长途奔袭然后与匈奴进行决战,所以帕提亚在战略上就处于被动,所谓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

第四,匈奴相对帕提亚已经对汉帝国屈服了,汉朝更是创造了文明社会彻底粉碎游牧民族的先河。

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之所以无敌天下并不是靠刀枪,而是靠弓箭。蒙古人拥有当时射程最远,杀伤力最大的组合式弓(这种武器通常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而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配合蒙古骑兵的机动力,使得蒙古人得以纵横欧亚,无人能阻。

蒙古人极其擅长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的战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当时欧洲骑士大多配备重盔重甲,虽然近战时十分强大,机动力却根本无法和蒙古骑兵相比。如果碰上蒙古骑射手,不仅追不上,连逃都逃不掉,只有作箭靶子的份。而且蒙古骑兵不像欧洲骑士那样完全依赖强攻,他们只有当先用弓箭把敌人杀伤大半时才与敌人短兵相接。1241年4月,蒙古骑兵就靠这种战法在多瑙河畔大破欧洲最精锐的十万匈牙利大军(由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率领),杀敌七万余,用弓和箭演奏了一曲”红色多瑙河”,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若非窝阔台不合时宜的去世,早在800年前黄种人就统一整个欧亚大陆了。

蒙古的骑射手足以使他们在野战中战无不胜,而在面对坚固的城墙时蒙古人还有一种攻城利器,那就是从西域“进口”的回回巨炮,在这种超大型投石机投出的巨型弹丸面前,再坚固的城墙也和纸糊的没什么两样。史书记载,这种巨炮“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蒙古人就是靠它,在公元1273年攻下强攻数年而不克的襄阳城,当时蒙古人的投石机只有100米的射程,而襄阳城仅护城河就宽150米,后来蒙古人从波斯请来几个工匠,对投石机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投石机射程在180——200米左右,所以蒙古人也称此炮为“襄阳炮”和“回回炮”不过在12世纪,全世界只有蒙古人才把回回炮大规模应用在战场上。蒙古人南征北讨,几乎百战百胜,除了骑兵之外,拥有巨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蒙古军西征为什么战无不胜 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埃及的艾因贾鲁特战役除外),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国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这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二、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蒙古马可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有人曾说“蒙古马是最接近骆驼的马”。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比如,1241年冬季,速不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中原的新式武器。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短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军人的训练、忍耐力和其军事化的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家常便饭。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农耕民族所没有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蒙古统帅放手让士兵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但屠城毁田是为王者的下作,为世人所不齿。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士兵都是李广那样的神射手。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蒙古各部落的领导即是生活生产的管理组织者又是军事行动的指挥者。对外发动战争时,可以全民动员,全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如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池被攻克

。 综上分析,蒙古国军队在亚欧大陆东征西讨所向无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蒙古灭宋总共花了38年,其主要原因是南宋地势大多不适合骑兵作战,而且在回回炮发明之前,蒙古人对南宋的坚城深濠几乎毫无办法。但后来蒙古人在北方招募大量汉族步兵为他们作战,又造出了像回回炮这样的巨型攻城武器,就把上面这两个困难都克服了。而蒙古军队在日本、越南等地的失败都和天时地利有关系,越南的地势别说骑兵,连步兵都很难行动,再加上瘴气、瘟疫,北方战士水土不服当时蒙古军队与其说是被当地人打败的,还不如说是被当地的水土打败的。至于打日本则更糟,两次都碰上了海上巨风,船队被吹得七零八落而且船上极难载马,哎!老天不开眼啊,便宜小日本了。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上的失败,恰好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最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靠老天保佑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抵岸后,在丛林山地面前,他们无法大规模地穿插机动,甚至还不能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闷热的空气让他们适应大陆气候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成了病夫或被瘟疫夺去生命,就象欧洲军队不能适应他们一样。

附:绍约河战役

1241年,速不台和拔都分率蒙古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军队近6万人(其中3万人为蒙古军队,其余为蒙古军队所灭国的军队,有点抗日战争中的伪军)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蒙古军队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队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队的主攻军队由三个骑兵纵队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一些绝望中的匈军士兵发现其西侧有一缺口,于是夺路冲了出去,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为了跑得快些,他们丢弃了手中的武器和身上的盔甲。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并用马刀、短斧、狼牙棒猛砍精疲力竭的匈军士兵。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十余万佩斯城居民被屠杀。绍约河战役几乎彻底消灭了欧洲的抵抗力量,这十万匈牙利大军是当时欧洲最精锐的军队,蒙古军队在东欧平原势如破竹,震动了罗马教廷和西欧诸国,整个欧洲都为蒙古军队下一步进攻的目标而惶惶不可终日。但是正当蒙古军队于1242年初逼近维也纳的时候,惊慌失措的欧洲人发现,蒙古军队却迅速撤退了,后来才知道蒙古大汗窝阔台(成吉思汗的三儿子)病逝了,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大汗病逝,蒙古在外面的所有男人必须回草原参加忽里台(大会的意思),推举出新的大汗。蒙古军队撤离后,他们留给匈牙利、亚里西亚和波兰的浩劫灾难令人触目惊心,整个地区变成了一片荒无人烟的废墟。窝阔台不合时宜的去世,救了欧洲人一命,要不然历史将是另一幅景象。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匈奴人是马术精湛的骑手,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接受训练,一些历史学家相信正是匈奴人发明了马镫,增强了骑兵在持握长矛冲锋时的战斗力。匈奴骑兵的机动能力使敌人带来感到恐惧,他们每天要更换几匹战马以保持这一优势。匈奴人的第二个优势是他们使用的复合弓,远远超过了西方的任何同类武器。站立在马镫上,他们能够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发射弓箭。匈奴人的战术是令人惊异的闪电般的突袭,并因此而带来恐怖。他们是一支由轻骑兵所组成的军团,他们的行政体系需要一名伟大的领袖来统率整个部落。匈奴人会建造军用的壁垒、城堡等;有车、船,能筑路、架桥。匈奴冶铜业发达,能铸刀、剑、斧、镞和马具等;冶铁和制陶也有一定的规模。 攻城靠的是后来的攻城武器(如投石车)和强悍的精神力量。

蒙古的攻城技术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明之处,之所以几乎攻无不克,主要是得益于蒙古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这使蒙古军可以在短时间内突然对敌方个别城池形成围攻,而处于守势的对方则只能分兵驻守各城,这样蒙古军总是可以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个个击破。如果遇到钓鱼城这样地势险要而优势兵力难以展开的情况,蒙古军就往往一愁莫展了。可见,在战术讲蒙古军攻城不能直接靠骑兵,但从战略上讲蒙古军攻城得手还是间接地靠骑兵。

还有蒙古人可是有很多攻城器材的,比如弩炮和投石机,而且蒙古人还经常用战俘和奴隶去充当炮灰,逼着他们去填护城沟,去拆城墙。

匈奴骑兵以轻骑为主。

这就是为什么,匈奴骑兵通常不愿意直接和汉朝铁甲骑兵硬碰硬的原因。

另外,李陵五千步军壮士硬抗数万匈奴骑兵,也证明匈奴骑兵基本是轻装,这样才能发挥机动性。

进入两汉时期,中国骑兵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骑兵迅速壮大,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多为能骑善射之士,一直对汉朝的北部虎视眈眈。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

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局面,汉朝开始大力发展骑兵。到武帝时,汉朝已有十余万骑兵,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多次率领骑兵大战匈奴。

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

汉朝初期,匈奴军力强大,此时的单于是冒顿(mo,du),刘邦杀完功臣,真没有人能抵抗匈奴。当时匈奴骑兵兵力在30万以上!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全国农民揭竿而起,项羽和章邯大战时,北部边陲,王离带回20万人协助章邯。留下不足10万人,被匈奴消耗了,匈奴趁天下大乱崛起!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回到故乡沛县时,即兴创作《大 风歌》,最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实际传达出刘邦对北方匈奴深深的隐忧。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城,看到匈奴强大的骑兵,起初提兵北上消除匈奴隐患的豪情壮志,顿时烟消云散,留下的仅仅是如何建设强大骑兵部队的担忧。此后惠、文、景朝做了大量建设骑兵工作,同时汉朝精英人物也在不断探索建设骑兵的具体战略,为汉武帝一朝骑兵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一、汉朝初年的骑兵规模有多大?

      从汉朝骑兵建设的战略中,更可以看到骑兵建设的影响向马政、财政等方面延伸。汉初骑兵的建设总体战略的形成据《战国策》所载,战国时代各国的骑兵规模都维持在万骑左右,与游牧民族全军皆骑兵不同,还是以步兵为主。秦末几年战乱,国家凋敝,汉初"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因此汉初骑兵规模不可能很大,汉初沿袭战国规 模可能性比较大。彭城之战后,刘邦虽受项羽刺激,加强了骑兵建设,成立一支以灌婴为统帅的独立的骑兵部队,但与匈奴骑兵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据《史记》 记载灌婴垓下之围后,统帅5千骑兵追击项羽;韩信破赵时也有2000骑兵,抄袭陈余后方。另外卢绾、刘贾率领2万人去平定楚地的部队中也只有数百骑兵, 这"数百"按1000人算,步骑之为20:1。

据李开元先生考察,刘邦发布高帝五年诏时,军队人数大体为60万,其中可能还包括后勤部队,如按20:1来计算,也总共才3万人,加上独立出来的5000人,韩信的2000人以及个别将领的骑兵人数稍微多点,算1万,总共才4万人。

      这规模与匈奴是无法相比的,怪不得刘邦白登之围后,顿时失去与匈奴进行战争的信心,转而寻求和亲。刘邦虽与匈奴和亲, 但心头隐忧确实不曾放下,这也是后继统治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惠、文、景朝的骑兵建设

      惠帝、吕后时期虽然很多决策不载于史册,但对骑兵建设应该也没有放松的。 汉文帝即位之初征发骑兵,数量规模,如:"汉文帝三年,……其发边吏骑八万 五千诣高奴"。这部分骑兵只是边境的,主要是骑吏。这可能是之前立功的骑兵也在征发之列,数量达八万五千人,还有中央北军系统的骑兵没算。由此,可以反映惠帝、吕后执政时期并没有放松对骑兵的建设。

      文帝十四年;"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这时骑兵征发数量突破十万大关,细节无从得知了,但是这一成果足以反映,汉朝统治建设骑兵的努力。这从另一材料可以得到佐证:"是以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讲习战阵,聚天下之精兵,军于广武勒车骑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印"。 综上所述,惠帝、吕后和文帝初年,都一直在建设骑兵,不过主要应该侧重基础建设,如训练、马政、骑兵数量规模的扩张等。

      直到文帝晚期和景帝时期骑兵建设全面铺开,才站在战略的高度,高屋建瓴,为汉武帝时期发动大规模骑兵抗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三、贾谊的“以夷制夷”思想

     汉初最先设法解决匈奴问题的应该是贾谊。其实解决匈奴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强大的骑兵,朱绍侯先生就指出,白登之围汉朝兵力与匈奴相当,只是骑兵差距过大。

     贾谊对匈奴问题提出战略是,设置属国,以匈奴骑兵对抗匈奴,实行以夷制夷的战略:“ 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 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贾谊设想从辽东到陇西都设置属国卫边,但是此时贾谊提出属国战略,有点不合时宜。

     匈奴军事属于强势的一方,不可能有很多匈奴骑兵部卒投降,因此文帝并未采纳。文帝中年也赫然发愤,迫切希望建立强大骑兵,但还是缺乏具体战略指导。

四、晁错的《言兵事疏》

      文帝晚期,这时晁错一封《言兵事疏》送到手中,可谓是纲举目张,这既是对付匈奴的总体战略,也 含骑兵建设战略,下面详细分析节选这份兵法力作,以窥探汉朝骑兵建设战略。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日:"有必胜之将, 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言兵事疏》

     晁错《言兵事疏》中强调匈奴数次入侵,不仅仅是掠夺财富,更加严重的是,民气破伤,必须要尽快加强军队制度等规划建设。因此,首先应当重视将领的选择。这对汉朝骑兵部队将领的选择也有指导性作用,此后 文、景着力留意骑兵将帅之才,并加以保护,如李广等。汉武帝时期更是大举启用善于率领骑兵作战的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

     除此之外,晁错还要求将领对部卒进行严格训练,并且懂得在不同地形利用不同兵种,充分 发挥各兵种在战场的巨大优势。这在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中也得到体现,卫青、 李广都利用武钢车以防御,然后派出骑兵进攻等,车、步、骑协同作战取得辉煌战果。

以上就是关于汉朝与罗马的两大宿敌:帕提亚骑兵和匈奴骑兵究竟哪个全部的内容,包括:汉朝与罗马的两大宿敌:帕提亚骑兵和匈奴骑兵究竟哪个、蒙古骑兵和匈奴骑兵哪个更厉害、匈奴的骑兵及蒙古的骑兵如何攻城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376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