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我”“自己”有很多表达。本我、自我、超我,主我、客我、镜我如何区别

仙草冻2023-04-28  22

1“本我、自我、超我”源于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2“主我与客我”源于米德的思想。

用通俗的话讲,“主我”就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客我是指自己评价中或者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米德对“主我”与“客我”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3“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并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即是“镜中我”。

扩展资料:

超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个体接受与选择对象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的壮大是其基本特征。个体在其初期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个体小而对象大、个体弱而对象强、个体有限而对象无限等等,由此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不对称性和矛盾性。

但是后来,随着个体的对象关系在个体自我中的积累,个体开始壮大起来,个体与对象的关系逐渐地趋向对等、平和、融通与同一。个体在对象关系中的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对象关系的本质使然。

自我是一个矛盾体。自我寄宿在个体之内之后,他便处在矛盾的夹击之中。他既受到来自他的渊源——他的一切对象——对他的作用,他是这些对象的代言人;他又受到来自他的载体——他的命运共同体——对他的作用,他是他的载体——个体——的代言人。

自我的这一矛盾,使得他不断地调和二者,不断地生成“新我”。由于对象是源源不断的,“我”就是生生不息的,自我总是在新的内容的充实之下不断地改变自己。

显然,个体的对象关系越广泛,个体的自我所包含的外延就越广泛。如果接受是无止境的,那么自我的外延就是无边界的。

迄今为止,群是个体的高级对象。作为个体处在高级阶段的对象关系,个体所在的群是个体的现实关系。

群内的每一个个体相互间的交往通过他们各自的自我而展开,个体的自我在交往中相互接受对方从而壮大了他自身。

如此以来,交往的结果形成个体之间的普遍自我,正是这种普遍的自我支持了群的延续和发展。在随后的个体与群的关系中,个体进入群的最低的门槛就是个体的自我达到了群的普遍的“我”,低于群所要求的自我不为群所接纳。

因而,个体的自我——被群所认可的自我——成为个体与群对话的平台,个体的自我上升为与群相统一的普遍的自我。

在与群这一对象的接受与选择中,个体的自我仍然继续发展并壮大。当他的接受程度大到比群的普遍的对象关系更广泛的对象世界时,个体的自我超越了当前的群的普遍自我,他上升为超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弗洛伊德

百度百科-本我

百度百科-主我与客我

百度百科-镜中我

一、形成不同

1、自我: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约要经过20多年时间,综观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把它分成四个阶段。

自我意识萌生时期(生理自我形成发展期)自我意识形成时期(社会自我形成发展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心理自我形成发展期)自我意识完善时期(自我意识同一期)。

2、本我: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摈斥于意识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生命力、内驱力、本能、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

二、表达内容不同

1、自我: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2、本我: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本我是按“唯乐原则”活动的,它不顾一切的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自我意识表现

1、自我评价指个体对它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2、自我经历着躯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

第二阶段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来作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

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如自我优越感等自我体验,追求政治上的、事业上、道德上的上进和发挥自己的才智。

3、迪纳和瓦尔波姆在1976年作实验,说明看到镜子里的自我,提高被试对自我的注意,减少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之间的分裂。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本我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自我

举个例子:正在减肥的你路过烧烤摊,本我是想吃肉,自我是我要减肥不能吃肉,超我是吃肉对于动物很残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1、本我源自人类生物性的欲望,遵循不计后果的快乐原则,比如饿,渴,性。

2、自我源自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遵循迂回满足的现实原则,同时用环境能接受的方式满足人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需要。它是一系列行为模式的总和,比如当你的本我欲望第一次要求你偷东西,你受到了惩罚,就形成了一部分自我。

3、超我源自人类社会性的欲望,遵循不计后果的道德原则,比如认同感,归属感,自我实现。比如不去偷抢,好好学习获得夸奖,施舍穷人,素食者等。

扩展资料:

1、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2、“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3、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4、若个人承受的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时,自我就会帮助启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升华等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本我、自我与超我

这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是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对人格的结构有详尽的介绍。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以上就是关于心理学上“我”“自己”有很多表达。本我、自我、超我,主我、客我、镜我如何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心理学上“我”“自己”有很多表达。本我、自我、超我,主我、客我、镜我如何区别、自我和本我的区别是什么、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区别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32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