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乐不思蜀的下一句是什么刘禅说乐不思蜀到底是什么意思

此间乐不思蜀的下一句是什么刘禅说乐不思蜀到底是什么意思,第1张

后人对刘禅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来说还是觉得刘禅能力偏弱。不过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皇帝,从这点来看刘禅也是保持了一个永远不会被打破的记录。等蜀国灭亡刘禅被抓后,有一次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念蜀国,然后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我现在就很好,根本不想念蜀国,其实这后面还有一句话才真正体现了刘禅的智慧。说不定这个举动还能帮刘禅拿回一些分数,一起来看看当时刘禅到底说了什么吧。

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被嘲笑,但后面还有一句,那才是大智慧。说起蜀汉后主刘禅,人们总会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历史上的真实刘禅,果真如此吗一种观点认为,在三国风云人物争相涌现的时代,刘禅虽不是一个智慧有为的君主,但绝不是完全懦弱无能的人,最起码拥有中等智慧,“扶不起阿斗”这顶帽子实在是太大了,应该将其摘掉。文献记载,刘禅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后登基,到公元263年率领大臣投降曹魏,在位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要知道,三国时期群雄割据,蜀汉又是实力最弱一方,刘禅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才智是不行的。可能有人说,刘禅之所以能安稳做皇帝都是诸葛亮辅佐,其实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还做了近20年皇帝。

不仅如此,对于诸葛亮矢志不渝地北伐,刘禅也有自己的看法,“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诸葛亮北伐,可一旦诸葛亮决定北伐后,他又全力支持。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即停止了劳民伤财的北伐。看到这里,我们显然不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更有智慧的还在后面,当邓艾一支偏师打到成都之后,刘禅就率领大臣们投降了,要知道此时的蜀汉主力军队基本完整,这着实让人难以理解,至今都是一个谜团。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也是他广受批评的原因之一。

关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史书上的记载很详细,司马昭问:“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大家都知道司马昭是什么样的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果刘禅回答怀念蜀国,那下场可想而知。刘禅的回答非常有智慧,再后来司马昭又问,“颇思蜀否”这次刘禅是怎么回答的呢

“后主如正之言以对,欲哭无泪,遂闭其目。昭曰:‘此乃似正语耶’,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遵命。”’这个郤正所说的话是这样的,“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听了刘禅这样回答后,司马昭非常满意,“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无疑虑。”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的这一句诗道尽了底层人们对于家仇国恨的麻木与无奈。尽管,谁都没有权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不同阶级对于生活的选择或者屈服,但是,我们也更不应该用一些苟且的思维去掩盖对于情怀、气节和道德的思考。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刘禅也因为对待国破家亡的麻木,而引起了人们两个极端的讨论。支持他的人认为他是顺势而为,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反对他的人认为他是毫无节操,毫无底线。这两种声音在表面上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都是在片面地理解历史和生活的问题。其实刘禅的故事就是给我们抛出了一个人性问题——当生命和尊严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广泛的环境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每个人面临的环境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思想觉悟不同,作出的选择是不可能相同的,大家评判它的标准也是不相同的。但是,“乐不思蜀”是算是一个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定事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背后的逻辑方向是否可取?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于刘禅的历史形象,历史上也有多种声音。有人说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有人说他是一个坐吃等死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但是,从我的个人角度来看,刘禅不应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他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从《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后主传》、《谯周传》、《董允传》、《陈祗传》及黄皓相关记载、魏国的《邓艾传》等文献中,几乎都无处不在地在勾勒着刘禅的个人轮廓——无才无德、无能无力。

1、喜好游乐、喜好女色

这一点,并不是历史对刘禅的捕风捉影,而是有太多实锤的。我们先来看看几处史料吧。

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三国志 · 谯周传》

(刘禅)至於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三国志 · 谯周传》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三国志 · 董允传》

类似于上述的引用,在各种关于蜀汉的史籍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时常说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过于在意外界的声音。但是,当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有某种问题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也并不能成为我们掩盖缺点和自行其是的借口。刘禅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一个声色犬马、骄奢荒*的人,这和刘禅自身的作风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我们还是要客观一点,这也只能说明刘禅的生活作风问题,并不能证明刘禅的智慧聪明问题。历史上,生活糜烂但是智慧超群的人比比皆是,像雄才伟略的曹操、李世民等帝王的私生活都是经不起细致考量的。刘禅的生活腐化和他有没有智慧的逻辑关系还有待于后面的继续论述。

2、亲近小人、远离贤臣

在延熙九年(246年)蒋琬亡故之后,刘禅已经开始亲自掌握大权,这时候的他三十九岁。如果刘禅真的如后世民间中所洗白的那样,是一个有智慧、有抱负有追求的人,那么此时他正当壮年、正值巅峰,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励精图治,把蜀国逐步发展得更强大。

但是蜀国恰恰是从此开始高速地走下坡路,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吻合诸葛亮《出师表》中“ 亲小人、远贤臣 ”的描述。

比如,他对从前常常直谏的董允就愤恨不已,因为董允经常在刘禅想要放纵自己的时候,进谏他要勤于国事,要体恤百姓。就好比刘禅经常想要酒后飙车一把,而董允却常常站在车前,大声说:“领导,饮酒不能开车!这是害人害己啦!”

所以,刘禅看到董允就没什么好脸色,这一方面从人性和欲望上是可以理解刘禅的,但另一方面也恰恰暴露了刘禅是一个没有什么格局和智慧的领导。

自(陈)祗之有宠,后主追怨(董)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三国志 · 陈祗传》

那么,刘禅掌权后,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臣子呢?是陈祗和黄皓那样的弄臣。什么叫“弄臣”?就是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臣子。这种人往往是毫无底线的,他们只要能得到利益,什么都可以干,而且无所不用其极。

这种弄臣最常用的招术就是“狐假虎威”,天天围着领导转,想方设法把领导哄开心了,然后打着领导的名义作威作福的。稍微有点常识和理智的人,都能感觉到这种人的可怕。但是,刘禅就好这口毒鸡汤,只要能让我心情愉悦,哪怕你背后在掏我的家底,勾搭我的情人,你也是我眼里最懂事的马仔、最衷心的部下。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三国志 · 陈祗传》

刘禅这种“亲小人、远贤臣”的行为,给蜀国带来的伤害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论据

3、懦弱胆怯、不顾尊严

民间关于刘禅放弃抵抗、选择投降的选择还有争议,所以,我也暂时避开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刘禅是怎么向魏国的邓艾投降的吧?看看什么是毫无争议的弱懦和彻头彻尾的无耻。

(邓)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三国志 · 邓艾传》

这里面,“ 榇 ”就是棺材的意思,也就是说,刘禅把自己捆绑起来、抬着棺材到邓艾军营前乞求饶命虽然说失败者就要承受失败者的耻辱,但是耻辱不代表可以没有底线。

你打不过人家,主动认输不算太丢人,但是主动下跪就有点没骨气了,主动下跪还不算,还主动帮别人去舔皮鞋,这就显得毫无节操、不配为人了。更何况,你作为一国之君,邓艾只是一方主帅,他无权也不敢把你怎么样,至于要这么卑微下贱吗?

综上所述,刘禅在本质是一个极端自私而且弱懦的人,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底线的人,也是一个没有勇气和担当的人。这种人基本是也不可能成为有大智慧的人。

刘禅为何会成为那样的人?通过上述的描述,我想刘禅是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答案已经跃然纸上了。但是,为了让大家更立体、更客观地了解刘禅,也为了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思什么。我们还是先来探讨一下刘禅为什么会成为这么一个人。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关系的。这个成长环境其实家庭底蕴、教育经历、自我思考等很多个方面。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大,我就不多言了。大家只要认真看看“寒门难出贵子”、“企业文化对一个员工的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特征”等社会话题就会有所体会的。

刘禅也是成长在居无定所的环境中的。刘备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虽然在创业上有一套,但是常年征战在外,对家庭、对孩子都没时间精力照顾,也不怎么上心。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性格的最终成型,与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是最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理性。事业重要还是家庭重要?虽然对每个人来说,排序都会不一样,但是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为了这个就完全丢开那个。

建安十二年(207年),那年刘邦四十六岁,正寄人篱下于荆州,也是这个艰难时期生下了刘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刘备兵败逃窜,抛妻弃子,刘禅于乱世之中颠沛流离,朝夕难保。

建安十六年(211年),五十岁的刘备应刘璋邀请率军入川,却把四岁的刘禅留在荆州,由继母孙夫人(也就是孙权的妹妹)抚养,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孙夫人对刘禅怎么样,但是孙夫人骄横霸道的性格却是出了名的,估计刘禅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和教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立十二岁的刘禅为王太子。章武元年(221年),刘禅十四岁时,刘邦才开始安排董允教导刘禅。

相比于曹操的那些孩子,刘禅还真的上不了台面。我们经常被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多时候,孩子是确确实实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开始输了。

刘禅的命运有点像刘盈,但是他没有刘盈那么幸运。第一他爸刘备没有刘盈他爸刘邦厉害;第二他妈没有刘盈他妈吕雉厉害,何况还早早死了。

刘禅因为早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内心里没有什么安全感,也没有什么责任感。这种人大多数情况下只适合过一些混吃等死的日子,很难成大器。一个没有大格局、不够坚毅勇敢的人往往会很沉溺于自我的小世界,会满足于眼前的舒适感,会得过且过地求安稳。

刘禅这种性格在我们现在的很多人身上也是能对号入座的。一个内心真正丰富、强大的人会觉得不安全吗?一个人充满斗志、毅力的人会得过且过吗?一个真正勇敢、坚强的人会选择委曲求全吗?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骨子里的某种性格在支撑着我们自己的精神认同,而每一种性格的养成都受我们的经历、见识、格局和蜕变的影响。

“乐不思蜀”的智慧漏洞

“乐不思蜀”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大致的意思就是,刘禅率蜀国不抵抗就投降魏国之后,被封为“安乐公”,每天就是吃喝玩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但是,像司马昭那样生性狡黠的人依然对刘禅不放心,除了不断安排各种娱乐节目消磨刘禅的心志,一有机会还不断地羞辱和试探刘禅。

有一天,司马昭请刘禅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其他人都是触景伤情,唯独刘禅大声叫好。司马昭故意夹枪带棒地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而刘禅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后,微微一笑,心里充满鄙视。

“乐不思蜀”的故事后来成了“胸无大志”的典型,但也有很多人把其理解成明哲保身的智慧。

上面的两种观点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因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基础和条件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责全求备也不能自甘低下。首先我们得承认,刘禅在当时那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如果要保全性命的话,确实没有更多的选择。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种事放在刘禅身上,只能说是一种妥协,不能算是什么智慧。

因为从根本性的政治角度来讲,刘禅的乐不思蜀,并不是其最终活下来的决定性因素。大家见过哪个铁定心思要杀你的皇帝,因为你一句“我在这里很快活”就放过你了?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能化解的仇都是真正仇,类似于“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如果一个人真正铁定心思要置你于死地,请记住,求饶、装怂只会让你死得更快。一只猫看到一只老鼠,没有选择把它吃掉,只是一味地调戏它,只能说明这只猫现在还不想或者不能吃这只老鼠,而不是因为这只老鼠装可怜装得多好。

那么,认怂是不是就毫无道理或者毫无作用呢?有,只是要分对象、分情况而已。比如你们夫妻吵架要离婚,如果双方还有感情,说离婚只是一时气话,这个时候一方认怂,能够化解矛盾。要是你们已经感情破裂了,铁定心要离婚了,你怎么认怂都没用。

又比如,你工作上犯了错,你的领导很生气,要处罚你。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你跟他认错、认怂,也会让他心软而减轻对你的考核;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铁石心肠、六亲不认的人,你的认错和认怂只会让他感觉处理你更理所当然、冠冕堂皇而已……

生活的道理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得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按这种思路,我们再来看看刘禅的乐不思蜀为什么不能成为智慧,只能成为笑话?看看它的逻辑漏洞在哪里?

1、“ 此间乐,不思蜀 ”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什么水平可言,谈不上什么智慧。你公司破产了,到一个新公司就职。新领导问你有什么感想,你说这个公司好玩,不想以前那个破家了。

这种话乏善可陈。其实,司马昭逼问他的用意是很明显,也很简单的,就是要确认他无心复国、对魏国没有政治威胁而已。刘禅只要把握这一基本原则,完全没有必要放下尊严去回答这个问题。

2、智慧很多时候是双向作用的,既要看到当事人的表现,又要看到对手的真实意愿。司马昭因为当时刚刚窃国成功且东吴未灭,对刘禅赶尽杀绝的心思本就不重。刘禅连这种信号都没有领悟到,把他乐不思蜀的行为上升到智慧层面显然有点抬举他了。

3、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能做不能说,有些话能说不能做。“乐不思蜀”就只能做不能说。因为你蜀国已经灭亡,你呆在魏国吃口安乐饭,这不算啥!这是在人情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你公开囔囔,就会变成你这个人没骨气、没节操的表现了。

如果还有朋友不能理解这个逻辑,就打个比方吧,一个失足女子,能公开说自己的职业吗?不管是不是不得已,是不是真享受,“此间乐,不从良”的话都是不能说的。

4、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不光是由自己的能力决定的,也取决于自己的身份。刘禅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曾是一国之君。蜀国灭亡了,或许还只是他能力有问题;但是说“乐不思蜀”这种话,只能说明他格局和品德有问题。

你是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你可以适当地别的公司好多了,但是,你是一个公司高管,一定是不能表达这种负面言论的。你作为一个小兵,遇到困难时,你可以说这事没法干了;但是你如果带领一个团队,你能说不想干了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应的,我们应当享受相应的待遇和尊严,同时我们也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刘禅显然只享受了他作为一个君主所应该享受的福利和光环,而没有承担起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乐不思蜀的保命哲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小聪明,远远算不上大智慧。

思考:生命和尊严的选择

其实,我们在讨论刘禅“乐不思蜀”的问题时,本质上是在讨论生命和尊严相冲突的应该如何做选择的问题,这也是刘禅给人两种不同印象的根本原因。关注于生命本身的人,会觉得他的言行是人之常情,甚至满含智慧;关注于价值和道德的人,永远不会觉得刘禅的“乐不思蜀”是一种智慧。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面对与刘禅相似的问题。比如,你求我呀,你求我我就放过你;比如,你还说你爱我,连给我低头擦一下鞋的诚意都没有,你凭什么说爱我?又比如,领导问你,在我手下干活感觉好不好,你只能硬着头皮说好……

那么,面对利益冲突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选择呢?两害相权取其轻,什么意思呢?就是选择对自己伤害较小的选择。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句废话,但是很多人却并能做好好它。因为很多人并不明白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利,什么是真正的害;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害更大、更长久。

格局狭小、眼光短浅、思想呆板、见识浅薄、性格自私的人往往只会看到与自己直接相关的、眼前的、表面化的、不容易长久且副作用极大的利与害;而志存高远、目光长远、思想活跃、见识宽广、志趣纯雅的人则会看到更本质、更长远、更真实且没有不良反应的利与害。

我们的尊严值多少钱,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塑造、如何去评估?有些人给钱就干活,有些人工资不到位宁愿闲着也不干,这就是人与人选择上的差别。刘禅的选择并不符合他的身份和地位,也直接拉低了他整个人的格局和品质。

(汉语成语)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谁?刘> > :> >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 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 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 > ————————————————- > 《乐不思蜀》读后感

今天,我在家里读了一个故事,叫:《乐不思蜀》。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 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无论谁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就再也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 《阿斗乐不思蜀》 读后感 > > 本文写了一位小名叫阿斗的蜀国皇帝,最忠诚的大臣走了后,自己在一场战争中胡乱指点,最终败下阵来当了魏国的俘虏。在的可怜之心下才捡回了一条小命,并在魏国过上了好日子,一次有人问阿斗是否想念蜀国,阿斗破天荒的说了句不想念,把正吓了一跳,急忙教阿斗下次该怎样回答。当邓艾又一次问阿斗是否要回到蜀国去看一看,阿斗把正的话照样说了一遍,还使劲挤出几滴眼泪,但邓艾很快就会意了。> > 这个告诉了我们如果自己在到别处过上了好日子,发了大财,一定不要抛弃自己的老家,一定要经常回乡多看一看,千万不要像阿斗一样忘恩负义。> > 这件事不知怎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舅舅,自己留学去了国外,觉得国外好,跟自己老家比起来很多都要好,便决定长居在那里,也从不给家里打电话,让家人十分担心。> > 总之,我们在别处得到了好处,发现别处哪里比老家好,但都不要忘记自己的老家,一定要回家多看看。

乐不思蜀历史典故:

三国 时期,刘备举兵攻吴,想夺回荆州,结果被东吴的大将陆逊打败,狠狈地逃回了白帝城。

刘备战败而归,导致他的旧病复发,又惭愧又恼怒,病况一天天严重起来。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知道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了,就连夜派人把丞相诸葛亮请了过来。

刘备握住诸葛亮的手,伤心地说“都怪我当初没有听你的话,才会导致今天的下场。”

刘备接着说:“我大概活不了多久了,可是我的儿子阿斗为人太懦弱,我实在不放心啊!”

诸葛亮说:“请您一定要好好保重龙体,早日康复,这样才能不负天下百姓的期望啊!”

刘备说“我已经嘱咐过阿斗了,让他今后像对待一父亲一样对待你,就请你扶助他吧!”

刘备去世后,他的长子刘禅(阿斗)继承了皇位,成为刘后主。

正如 刘备 所说,刘禅生性懦弱又贪求安逸,他继位后,就把国家交给诸葛亮管理。

刘禅把国家大事抛到九霄云外,整天在后宫里与后妃们捉迷藏、嬉戏玩耍。

不久,诸葛亮也去世了,大将军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支撑着蜀汉的半壁江山。

虽然魏王接连不断地派兵进攻蜀汉,但是姜维率兵顽强抵抗,一次次地把魏兵打退。

那时,刘禅的身边有一个叫做黄皓的宦官,昏庸无能的刘禅总是听信于他。

黄皓是个很狡猾的人,他善于捕捉别人的想法,又能耍些小聪明,凡事总能迎合着刘禅。

他特意从宫外引进了很多年轻漂亮的女子,让她们进宫服侍刘禅,一同饮酒作乐。

他知道刘禅贪图享乐, 又派人在宫殿里架设起秋千架,专供刘禅玩耍。

黄皓还修建起专供占卜的神坛,引诱刘禅迷信神鬼,用迷信的方法来决定国家大事。

大将军姜维屡立战功,黄皓早就心生妒忌,想方设法地找机会陷害他。

在一次与魏兵的对战中,姜维带领士兵在前线作战,已经把魏兵团团包围了。

黄皓却在朝中怂恩刘禅,让刘禅下令,命令姜维率领部队回朝,害得姜维前功尽弃。

姜维 灰心了,他不愿再上前线作战,便带着士兵到边防屯田去了。大权由此落到了黄皓手里。

魏兵的进攻并没有停止,而且愈打愈烈,已经逼近蜀国的都城了,刘禅问黄皓该怎么办。

黄皓对刘禅说:“神都说没事了,您还担心什么呢难道神也会欺骗我们吗?”

后来,魏国的军队直接打到了城外,在这危急关头,黄皓却自己先逃走了。

都城马上就要失守了,刘禅怕死,于是召集文武百官,与他们商量投降魏国的事。

当朝的文武百官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的人,他们都同意刘禅的想法,准备投降。

但是也有不愿投降的人,那就是刘禅的第七个儿子刘湛,他坚持抗战, 出击魏兵。

刘禅原本就是个懦弱的人,他不愿意反击,反而斥责儿子刘堪不顾大局。

眼见着就要亡国了,刘堪伤心欲绝,放声大哭。他走到祖庙前,拔剑自杀了。

刘禅投降了,魏国的士兵奉司昭之命把他押解到洛阳。

司马昭见刘禅完全不抵抗就投降了,也决定兔他一死,还封他做“安乐公”。

司马昭 设下了丰盛的宴席邀请刘禅,刘禅毫无丧国之痛,欢天喜地去赴宴了

宴席上,魏国的乐队奏起了蜀汉的音乐,在场的蜀汉旧臣都伤心地哭泣起来

只有刘禅仍然扬扬自得,一点难过的样子也没有,举起酒杯喝得非常开心。

司马昭问刘禅说“安乐公,现在你在魏国,还思念你的蜀汉吗

刘禅想也没想就回答说:“我在这里快乐极了,我再也不会思念蜀汉了。”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对于刘禅的乐不思蜀一直有两种解答:一是刘禅没心没肺、智商欠费;二是刘禅为了蜀官和自己的臣民,装作乐不思蜀的样子。

个人认为首先,刘禅虽然智商不够,但绝对没有到傻的那一步,如果刘禅真的有一争之力,相信他绝对不会投降,阶下囚和一国之主哪个更好相信刘婵自己也明白。刘禅投降是因为诸葛亮和姜维连年北伐,导致国力衰微,蜀汉已经没有和曹魏抗争的力量了。

再加上蜀汉人才凋零,在老一辈战将不在以后没有人才续上,在蜀汉颇有威望的诸葛家的后代也战死了,刘禅根本无力抗争。邓艾到了城下,朝中的大臣都劝刘禅投降,只有投降朝中势力才能保全自己,刘禅只有投降才能保全自己的臣民,所以他投降了。

既然已经投降了,难道还要作出一副傲骨铮铮的样子给胜利者看吗?是嫌活的太长了吧!也是怕手底下的臣民死的不够快吧!投降了当然要放低姿态,放松对方的心,让对方认为是真心投降的,心里没有东山再起的念头,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和他人。

试想一下,在司马昭看到听到蜀乐的蜀国官员纷纷垂泪后,他询问刘禅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如果刘禅说我很思念蜀地,我很痛苦,我想念我的故土。想想看,刘禅将会面临什么,刘禅手底下的蜀官会面临什么?

所以,个人我认为刘禅乐不思蜀才是最明智的做法,既然成王败寇,就不要想着愧对先人了。

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音xì)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郤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郤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郤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趁上茅厕时,郤正对刘禅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郤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

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郤正的话,就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相信他的确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昏君不知亡国恨,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蜀汉后主刘禅因为说出了乐不思蜀的话语而遗臭万年,因为这句话他成为了虎父犬子的代表人物,后人谈到他时都是满脸的鄙夷,但是随着人们对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刘婵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言论只是为了保全自己,并非是因为他真的傻,对于这样的言论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的,刘禅绝对不是单纯因为智商不够才说出这样的话。

刘禅出生在帝王之家,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当世英雄刘备,他的身边也是诸葛亮、蒋琬这样的当世名臣,可以说从小他就接受了非常优秀的教育,耳濡目染之下见识肯定要比一般人好,再者刘备也不止他这一个儿子,如果刘禅真的是一个很傻的人刘备肯定是不会让他继位的,所以在智商这方面我认为刘禅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刘禅之所以会说出乐不思蜀的话也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当时的刘禅被俘之后成为了司马昭的阶下囚,在与司马昭言语相对时如果他说自己思念蜀国,那就证明着他依旧还有复国的心思,对于这样一个人司马昭是肯定不会允许其善终的,况且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刘禅也根本没有能力复国,所以选择言语相欺,保存性命才是最好的选择。

刘禅执政虽然无能但是他不昏庸,对于诸臣工的劝谏刘禅总是能够很好的接纳,面对着在蜀国几乎一手遮天的诸葛亮刘禅也能够和颜以对,由此可以看出刘禅在执政方面是有一定的能力的,而一个智商不够的人是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我始终认为刘禅说出乐不思蜀的言论并不是因为他很傻,真的沉迷于安乐,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抉择。

当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如今依旧有很多人认为刘禅就是一个傻子,他就是一个沉迷安逸,贪图享乐的人,对此我绝对不会做任何反驳,毕竟历史的真相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

以上就是关于此间乐不思蜀的下一句是什么刘禅说乐不思蜀到底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此间乐不思蜀的下一句是什么刘禅说乐不思蜀到底是什么意思、乐不思蜀的刘禅,是否真的有大智慧、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谁刘禅刘阿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127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