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作品按作者所处年代排序

下列作品按作者所处年代排序,第1张

陶渊明集(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柳河东集(柳河东即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文忠即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袁中郎集(袁中郎即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

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我在滁州写了《醉翁亭记》。

全文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扩展资料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生性达观,颇有随遇而安的本事。到了滁州,工作干得不错,闲暇时分,喜欢游山玩水。欧阳修到滁州的时候,喜欢去今天的琅琊山景区。就像儿歌里说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这个老和尚法号智仙。顾名思义,智慧的仙人。欧阳修喜欢跟这个老和尚玩。这个老和尚估计是个富方丈,手上有资源,特地为他在山里面修筑了一座亭子。欧阳修就给这个亭子取了个名字,叫醉翁亭。

醉翁,不但是亭子的名字,也是欧阳修自己对自己的称呼。平时,和他一起到这个亭子里面喝酒吹牛的人,都没他年龄大,所以,自称“翁”,也未尝不可。加上自己经常喝的大醉而归,所以就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醉翁。

一来二往,有一回,可能是喝大了,欧阳修有了兴致,就写了一个“乐”字贯穿全篇的《醉翁亭记》,给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做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

最后这些描写被欧阳修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守旧派的压制,并没影响“醉翁”的好心情。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后来要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仍是不改诗人酒徒的乐天本性。

1 文言文< >的全文翻译

原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⑥,上厕则阅小辞⑦。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⑧,闻于远近,亦笃学⑨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⑩尔。

注释

(1)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西洛:北京洛阳。 (3)尝:曾经。 (4)语:告诉。

(5)僚属:官府的辅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6)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7)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8)琅然:声音清脆。 (9)笃学:十分好学。

(10)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2)经史:经书和史书。 (13)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4)因:于是。 (15)释:放下。 (16)虽生长富贵。虽:虽然

(17)闻:(能)听见

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属于有思想的吧。”

感悟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2 古文三上文章翻译本人有急用

原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译文: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3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亚

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篇一: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文言文《三上作文》选自,其原文如下:原文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注释1虽:虽然2而:却3少所嗜好:很少有别的爱好4西洛:指西京洛阳5僚属:官府中的下属官员6惟:只7小说:各类杂记8小辞:唐代以来即有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当时算不得文学正宗,故称小辞,也叫小词9盖:大概10笃学:好学11余:欧阳修自称12因:因此13顷刻:片刻14乃:是,就是翻译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篇二:欧阳修三上文言文翻译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翻译:钱惟演(谥号为思,故称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的家庭中,却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下属说:(我)平生唯独爱好读书

4 古文三上文章翻译 本人有急用

一、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二、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三、出处

《欧阳文忠公文集》的《三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欧阳文忠公文集》又称《欧阳文忠集》、《欧阳永叔集》、《欧阳文忠公集》,是欧阳修的全集。该集共153卷,另附录2卷。

二、作品赏析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三、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一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上

5 《三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原文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③语④僚属⑤,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⑥,上厕则阅小辞⑦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⑧,闻于远近,亦笃学⑨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⑩尔注释 (1)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西洛:西京洛阳 (3)尝:曾经 (4)语:告诉 (5)僚属:官府的辅助官 (6)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 (7)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8)琅然:声音清脆 (9)笃学:十分好学 (10)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11)经史:经书和史书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 (13)因:于是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歌、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感悟 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6 语文书必修三上《寡人之于国也》全部的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ying)他在位时,把国都由安邑(故址在今山西运城西)迁到大梁(今河 南开封市),故魏国又称梁国,魏王又称梁王之:这样(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3)于:介词,对于(4)尽心焉耳矣:真是费尽心力了尽心,费尽心思 焉耳矣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增强语气(5)河内:魏国的黄河以北地区,今河南济源一带(6)凶:灾凶,此指饥荒(7)于:到(8)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 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9)粟:谷子,脱壳后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10)亦然:也是这样(11)察:考察(12)政:当权者(13)无如:没有像……(14)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15)对:回答(16)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好:喜欢(17)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18)喻:打比方,作说明(19)填:拟声词,模拟鼓声(20)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击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下文“树之”的“之”用法相同(21)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22)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23)曳兵:拖着武器(24)走:跑,这里指逃跑(25)或:有的人(26)则:连词,那么(27)何如:怎么样(28)直:通“只”,只是,不过(29)是:代词,此,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30)如:如果(31)则:连词,就(32)无:通“毋”,不要(33)望:希望(34)于:比(35)违:违反,耽误这里指耽误(36)时:季节(37)谷:粮食的统称(38)胜:完全,尽(39)数:细密(40)罟:网(41)洿:低洼地,这里指池塘(42)斤:斧头的一种(43)以时:按一定的季节(4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45)丧死:为死者办丧事(46)憾:遗憾(47)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48)始:开端(49)五亩之宅:相传古代一个成年的农民可分得五亩宅基地,住房和园田各占两亩半(50)树:给……种植(51)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穿(52)豚:小猪(53)彘:猪(54)畜:牲畜(55)之:助词(56)无:通“毋”,不要(57)失:与下文的“夺”均为“错过”意(58)百亩之田:相传古代一个成年农民可以分得一百亩耕地(59)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60)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商(殷)代称“序”,周代称“庠”(61)教:教化(62)申:重复这里有反复教导的意思(63)孝悌: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64)义:道理(6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上驮东西戴,头上顶东西(66)黎民:指老百姓(67)然而:这样(如此)却(68)王:即称王天下,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69)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从来不曾有过的(70)食:动词,吃(71)食:名词,食物(72)检:约束(73)涂:通“途”,路上(74)莩:饿死的人(75)发:指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76)岁:年成(77)非我也,兵也:不是我杀人,是兵器杀人(78)无:通“毋”,不要(79)罪:归咎,归罪(80)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样普天下的老百姓就都会投奔到您这来了斯:这样、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

7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生字词解释

、光彩夺目:形容颜色和光泽非常耀眼。

2、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3、挨挨挤挤:(人、物)紧紧靠拢在一起。

课文指荷叶长得很茂密,互相挤在一起。 4、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制。

5、零零星星:零碎的,少量的。 6、欢歌笑语:欢乐地歌唱谈论。

形容非常快乐、热闹。 7、成千上万:形容数量非常多。

8、饥寒交迫:饥饿和寒冷同时逼迫。 9、皑皑白雪:洁白的雪。

10、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 11、清澈见底:指水清而透明,可以看见水底。

12、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形容物品很多。

13、沉默不语:不说话。 14、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15、亡羊补牢: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比喻在受到损失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

16、南辕北辙:心理想往南边去,却架车往北走。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17、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18、大吃一惊:形容对意外发生的事情非常吃惊。 19、孤单失群:孤孤单单,找不到同伴。

20、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21、连绵不断:(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22、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模糊不清。 23、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过来。

24、日月如梭:太阳和月亮像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25、受益无穷:得到数不尽的好处或利益。

26、鸦雀无声:形容非常静。 27、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28、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很多。 29、诚心诚意:形容非常真诚。

30、脱口而出: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31、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32、神气十足: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非常得意或傲慢的样子。课文指孩子们因自豪而特别得意的样子。

33、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34、寂然无声:形容寂静的样子。

35、四面八方:各个方向。 36、七嘴八舌:形容很多人说这说那,议论纷纷。

37、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逼近眼前。 38、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高兴。

39、如愿以偿:愿望得到实现。 40、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轻手轻脚的样子。

41、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42、寸草不生:连小草都不生长。

形容十分荒凉。 43、古往今来:从古代到现在。

44、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课文中指全世界。

45、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46、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47、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48、顺流而下:顺着水流的方向行驶。

49、无影无踪:没有任何踪迹。 50、荒芜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51、身无分文:身上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穷困。

52、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53、名不虚传:传播的好名声一点不虚假。

54、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55、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56、栩栩如生:形容非常生动,像活的一样。

57、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 58、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59、清晰可辨:清楚,可以辨别出来。 60、纵横交错:竖的横的交叉在一起。

61、下落不明:不知道所要寻找的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62、闻名遐迩:远近有名,形容名声很大。

63、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4、面如土色:脸色跟土一样,没有血色。

65、欢歌笑语:欢乐地歌唱谈论。 66、熊熊大火:形容火势旺盛。

67、奋勇前行:鼓起勇气向前行进。 68、交口称赞:大家一致地赞扬 69、闻名遐迩:名气很大。

70、狂吠不止:狂叫不止。 71、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很多。

72、琳琅满目:比喻眼前充满了各种美好的东西。 73、语无伦次:话讲得颠三倒四,毫无条理。

74、名不虚传:流传开来的名声和实际相符,形容确实很好,不是徙有虚名。 75、无影无踪:没有任何踪迹。

76、荒无人烟:荒凉,冷清,无人居住。 77、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78、情不自禁:感情激动,自己抑制不住。 79、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

80、迫不及待:急迫地不能再等待。 81、目不转晴: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或看得入神。

82、恋恋不舍:舍不得离开。 83、夜幕降临:黑夜来临 84、寸草不生:连小草都不生长,形容遭天灾人祸后的凄惨景象 85、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了满足。

86、羞愧万分:感到难为情,很不好意思。 87、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88、蹑手蹑脚:轻手轻脚,形容行动小心谨慎。 89、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临近眼前,非常紧迫。

90、神气十足:精神饱满,显得很自信。 91、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做事情精力不集中。

92、鸦雀无声:形容非常静。 93、和颜悦色:形容和蔼的脸色 94、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95、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96、日月如梭: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97、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98、受益无穷:得到的好处是无穷无尽的 99、皑皑白雪:形容霜、雪洁白。

100、小巧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1锐利:(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

2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3犹豫:拿不定主意。

8 狼三则的古文加翻译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蚤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第一则翻译: 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

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

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

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

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第二则翻译 有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追赶,另一只狼还跟从。

屠户又把骨头投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止追赶,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还跟从。骨头已经投完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处境危急,害怕前后两个方向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场主堆积柴草在它的中间,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就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转身看见柴草堆后面,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它想要钻洞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缚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第三则翻译: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

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

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遗:留下。行事:临时组的房子。

苫(shan(四声)):用草帘做的帘子,用来益或分东西。 三、《狼》分析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

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

1 文言文翻译谁能帮忙翻译<;欧阳文忠公文集>;中的<; 爱问知识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

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齐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称羡,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 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

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

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

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

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

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

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1C居,当,任。

居功,自认为有功劳。 2D两个“以”均是“因为”义;A “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修饰;B“其”第一个是代词,第二个是反问语气词;C“之”第一个是结构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第二个是音节助词。

3B文章第二段谈到并且肯定了欧阳修的文章成就。 4(1)译文: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作流传于后世,如果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又悲伤什么呢! (2)译文:然而全国上下无论是不是贤人,尚且还因为先生的死痛哭流涕。

(3)译文:临风想念,往事不能忘怀的原因,就是因为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 参考译文: 靠人的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还不一定能够实现,何况天道渺茫,又怎么能够把它揣测到呢。 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死后有著作流传于后世,如果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足够了,我们又悲伤什么呢!先生具有深厚的才气,高远的见识,再加以精深的学术功底。

因此充实在文章里,表现于议论中,豪迈雄伟,精巧奇特。他蕴藏在心胸中的伟力,浩大有如长江黄河之水的积储;他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

清亮幽雅的音韵,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博大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唉!自从先生做官四十年,升官降职,调出调进,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虽然处境困难,不得升进,颠沛流离,但终究没有埋没无闻,其原因在于是非自有公论。

已被压制,又被起用,于是名闻全国;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一直到晚年也没有衰退。 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他考虑身后的大事时说,像先生这样的大才,可以把决定国家安危的大事相委托。

等到后来发出计谋,从容指挥,迎立新皇上即位,可以说这是一千年才遇到一次的关键时刻啊。先生功成名就了,却不居功,主动退隐,他从出任官职,到归家隐居,这样高尚的品德,决不会随着躯体同朽,而一定长留在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滨。

现在全国上下无论是不是贤人,尚且还因为先生的死痛哭流涕。更何况朝中的士大夫,平素交游往来的人呢,又何况先生是我一向敬慕并瞻仰的人呢! 啊!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临风想念,往事不能忘怀的原因,就是因为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

3 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远望去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靠近在泉水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稍微饮上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席间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至于太阳出来时,树林间的雾气就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阴暗(或)明亮交替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到了夏天)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到了秋天)秋风高爽霜色洁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显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出游靠近溪边来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错地在面前摆放,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玩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的是宾客们欢乐的样子(有一个)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人),(那个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挂在山上,人和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家而其他宾客跟从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这时游人离去而禽鸟却在欢乐但是禽鸟懂得山林的快乐,却不懂得人的快乐;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4 《老苏先生墓志铭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老 苏先生墓志铭欧阳修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

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

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眉山在西南数千里外,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

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曾祖讳祜,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

三世皆不显。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

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 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发。

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千言。 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其志也悫①,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

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而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

天子闻而哀之,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治平四年十月壬申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

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唯吾父与欧阳公也。”然则非余谁宜铭?(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节)注:①悫:笃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闻于蜀之人久矣 闻:闻名B。间而出其所有 间:间或,断断续续C。

举进士再不中 再:又,还D。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除:授于官职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洵“禀厚志悫”的一组是(3分)①君之行义修于家,信于乡里,闻于蜀之人久矣②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③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④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精粹⑤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⑥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⑤⑥ D。

②③④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至和、嘉祐年间,苏君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共同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了苏洵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并推荐给朝廷。 B。

苏序对苏洵的学习放任不管,乡邻和亲戚都去责怪他,有人问他原因,苏序也只是笑笑而不回答。C。

自从苏洵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当作典范来效仿。D。

苏洵跟姚辟一起编成了一百卷的《太常因革礼》,书编写好了以后,刚刚上奏朝廷没有得到答复就因病去世了。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

(3分)(2)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 ”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

(4分)(3)以其父子俱知名,故号老苏以别之。(3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小题1:(4分)(1)铲除 (2)考虑 (3)回复 (4)迎接

(3分)

小题2:(10分)(1)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3分)

评分建议:发、股栗、语句通顺各1分。

(2)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3分)

评分建议:由是、虚弊、语意通顺各1分。

(3)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

下)。(4分)

评分建议:廷、肃、宾语前置句、语意通顺各1分。

小题3:(2分)遽 以 利 害 牒 河 东 / 移 书 庞 公 / 且 奏 疏 论 之

小题4:①实为夷狄,反复无常;②自封名号,不可自削;③彼得其欲,不肯妄动。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意义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所给的四个文言实词,在句子中都是作为动词来使用的,其具体的意义要考虑其主语或宾语。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中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而关键词语则是要靠句子的语境,有时还要联系上下文来破译。如(1)句中的发,揭露;股栗,形容极度恐惧; (2)句中:由是,因为这,因此;虚弊,空虚,弊,枯竭,破败; (3)句中:廷,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朝廷上;肃,恭敬;“雨不时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序应为“雨不若时”,意为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

小题3: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根本点是对所给句子意思的理解,其次是抓住句子中的相关信息来处理和把握。其中句子中的名词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弄清楚其在句子中是作主语还是作宾语,抑或是作状语,就可以在其前后来断句了。如本句中的“河东”,“庞公”,还有的就是句子中的代词“之”,抓住了这些就可以断句了。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根据题干的内容要求,结合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找到答题区间。“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后就可据此来根据组织答案了。这里是三句话,每句话讲一点意思,可截取其中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6 醉翁亭记阅读答案要快啊谢了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编辑本段]译文 粟润湘篆书《醉翁亭记》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 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

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原文

卖油翁

欧阳修 〔宋代〕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善射 一作:尧咨善射)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注释

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善射:擅长射箭。

以:凭借,按照。

自矜(jīn):自夸。

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而:表承接。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发:射,射箭。

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但,只,不过。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可译为“的样子”。

安:怎么。

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覆:盖。

徐:慢慢地。

杓(sháo):同“勺”,勺子。

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惟:只,不过。

遣之:让他走,打发。

解(jiě)牛、斫(zhuó)轮:指《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和《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斫轮”两个寓言故事。两个寓言都说明长期从事某一专业而技术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赏析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文章一开始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陈尧咨善射,而“当世无双”突出了他射箭技术的熟练;“以此自矜”又写出他沾沾自喜韵骄矜态度。卖油翁“释担”、“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陈尧咨射箭所吸引,想看个究竟。看见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斗”,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一个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个是看了半天,没有一句赞扬和捧场的话,表现出颇不以为意的神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段一开始,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两组对话,进一步对照地写出两人对射箭技术的不同看法,不同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语气平静,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气呼呼地斥责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老翁却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静的语气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态度。有这样的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卖油翁朴实、谦逊、毫不骄矜的品德不是跃然如在眼前。“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力”,这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两次点这句活,强调和突出了本文叙事的主旨所在,亦即强调和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一个“笑”字,也是传神之笔,无须多加笔墨,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笑而遣之”,这样处置,也符合陈尧咨的身份。这个结尾简洁、含蓄、发人深省。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创作背景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 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时作的。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以上就是关于下列作品按作者所处年代排序全部的内容,包括:下列作品按作者所处年代排序、欧阳文忠公文集翻译余作醉翁亭于滁州、三上文言文注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89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