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古代称谓

音标怎么读2023-04-28  27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不满周岁——襁褓

两三岁——孩提

8岁(男)——龄年

7岁(女)——髻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至15岁——舞勺之年

15至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至20岁——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女)——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一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高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问题一:古代10岁的小孩子称为什么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叮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周,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问题二:古代10岁到100岁各叫什么 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龄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 -- 志学之年15―20岁――舞家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 ,人瑞108岁――茶寿

问题三:古代10岁到100岁各叫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问题四:男子一十岁被古代称为什麽 1.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4. 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9.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10.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1.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12.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13. 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14.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15. 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16. 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17.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18. 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19. 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20. 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问题五:九十岁在古代怎么称呼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问题六:古代20岁称为什么 以下是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 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 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 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 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 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 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20. 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问题七:12岁的年龄的在古代称为什么? 古代年龄的说法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年龄趣谈

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

2-3岁孩提

童年――总角,垂髫

8岁(男)――龄年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哗女)――髻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 ------- 志学之年,束发

15―20岁――舞勺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信)年华

出嫁――标梅之年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半百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台,骀)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期 ,人瑞

108岁――茶寿

问题八:古代男子每年满十岁分别叫什么? 二十,弱冠之年;三十,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之年;六十,花甲;七十,古稀。

仗朝:八十

耄耋(鲐背之年):九十

期颐:100

问题九:古代的各个年龄阶段称呼是什么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20岁:加冠(又“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始室;克壮:正当壮年;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60岁:耳顺;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还历之年;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70岁:从心之年;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杖围之年:指70岁;悬车之年:指70岁。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上寿:百岁。

扩展资料:

儿童称谓:

1、童孺:儿童。

2、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áo]龄:童年。

6、束发:是指青少年。

7、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8、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9、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以上就是关于十岁的古代称谓全部的内容,包括:十岁的古代称谓、十岁又称什么、十岁在古代被称作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78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