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属于贵族的姓氏通常有哪些

气的笔顺2023-04-28  48

欧洲贵族阶级称谓之道-转

欧洲无疑也是个重视礼仪和典章的国家,某种程度上而言,其礼仪的繁杂性甚至胜过中国,这一点,在如今的西餐文化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中餐是用来吃的,日本料理是用来看的,西餐是用来折磨人的)。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礼仪,更是比如今的简化版本要繁杂的多,但就军事礼仪这一项而言,目前流行的脱帽礼、举手礼就脱胎于骑士将头盔脱下或抬起头盔上的面具这两个动作。那么,加饰在人的名字——这一区别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代号上的礼仪可以说更是丰富多彩了。另外,关于名字的礼仪在各类礼仪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毕竟互相交换姓名,昭示姓名的场合太多了。在介绍这五花八门的敬称之前,我先来简单的描述一下一个标准的西欧贵族的名字的成分。某种程度的遗憾,我这里很少能找到一个人的全名了,只好附带一个存在于历史小说《帝国骑士》中的人名,再加上我个人在奇幻社区“生命”所使用的仿欧洲姓名。

氏姓一氏姓二氏姓三姓称号家姓阶级个人名

马里叶路德维克儒勒德居梅内士爵乔治

布斯曼聚贝尔/冯施维尼茨莱因伯爵伯恩斯

克洛维拜伦/冯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无疑,欧洲人的姓名在长度上恐怕未必就不如日本人,如果把二者都翻译成罗马文字母的话,或许日本人会胜,但如果翻译成汉字的话,欧洲人没理由输!(真无聊的作者啊……)。

另外,请各位注意一下,这才是一个欧洲人姓名的正式写法,

克洛维·拜伦·冯·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

一般将个人名写在前面的写法是简略式,往往略掉氏姓的。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这写姓名的成分。

一氏姓:

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类似,欧洲人在上古时代的时候,以部落的名字和一个另一个短音节字符为自己的标示,这就是最初的“姓”和“名”。随着部落人口的逐渐繁衍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部落本身开始以家庭为独立生活的单位,逐渐分化,细化。这时候,为了生活的需要(区别猎物,区别私有财产等),又诞生了一个家庭代号。那么,原来的“姓”就演变成了“氏姓”,而新的代号就是“家姓”。当这个家庭中,父生三子,子又生三子,如此膨胀发展,需要第二次的分化的时候,预定要走的家庭则就再取一个“家姓”,原来的“家姓”演变为“第二氏姓”,如此如此。中国的“姓”、“氏”也大致如此相套下去的。

在中世纪的时候,从日尔曼部落或者高卢部落中传下的氏姓大多因为文字不够发达的原因逐渐丢失了,一般家族只剩下一个氏姓。我们今天看到的贵族氏姓大多是在法兰克王国时代及其以后的中世纪,由于封土封臣制度所逐渐衍生出来的。在那时候,国家法律中,关于贵族家产继承的条文规定各不相同。例如法国和英国采取的是保留长子(或由原本贵族封号持有者指定的亲属)完全继承领地,次子等庶子有功勋则另立家族(此时需要变原来的家姓为一个新的氏姓,且另取一个家姓),没什么功勋没什么能力的话,则被其他贵族招去入赘,这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基本意味着这位公子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因此,也有些人干脆抗拒结婚,一辈子待在已经由自己的兄弟甚至是侄子的领地内,帮家族主人管理领地或者干脆游手好闲的活着。在德意志,虽然也制度本身也类似,但也更注重贵族家主人选的质量问题。例如,当当代维腾堡伯爵驾鹤西归的时候,皇室就要出面观察一番,如果在非独立的直系男亲属中有资质才学优秀的人,那么皇室就直接将领地转封给他,如果没有,那么皇室将检查这个家系的庶族子弟(没有能继承家业,但又没有成为新的独立贵族的家中亲属的后代),然后让他采取入赘或者是认养父的方式进入维腾堡伯爵的家系,继承家业(这时候也需要变原来的家姓为一个新的氏姓,改使用被继承家族的家姓);当然,还没有合适的话,皇室将观察关联家族子弟(如爷爷辈分出去独立了的莱因伯爵某某某的后代),如果还是没有,那么就随便让一个人继承家业,成为家主,接着嫁给他一个皇女,将其领地并入皇室直辖领地,由皇室派能人前往管理。这是某种程度上德意志地方诸侯拥有更高的素质之一,但其为皇室带来的凝聚力,却另外为教会和大贵族对这一制度的反对而被抵消了,但是,德意志小贵族阶层如骑士阶级的优秀就是如此造就的,条顿骑士团可以算是中世纪欧陆第一强兵。

除了独立或继承别家家业的时候,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未婚妇女在嫁人的时候,要将娘家的家姓转为氏姓,使用夫家的家姓,例如“银英”中,菲列特利嘉和杨结婚以后,就如此做了。但如果是二婚的话,则只是修改原夫家的家姓为新夫家的家姓。这个传统现在依然在使用中。

回到称谓方面,历史上以氏姓称呼某个人的例子是非常少的,而且同时也是非常失礼的。历史文献中也很少有称呼别人氏姓的记载。到了近代,大量的氏姓已经都没有了,西式姓名中的“MidName”乃是其“遗迹”,偶尔看见一个还保有氏姓的人,也不会在称呼他的氏姓了。

二家姓

家姓的具体来历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累赘叙述了。家姓在称谓上往往配合姓称号和敬辞使用,中下级贵族则也会配合阶级使用。这一点,古代和近现代是类似的,具体格式在后面逐一介绍敬辞的时候会详细介绍。

三姓称号

姓称号是表示一个人是否是贵族,并从属于谁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贵族的姓称号是“德(De)”,这个称号只有法兰西国王的封臣和他封臣的封臣才可以使用(在阿维农之囚的时候,教皇被法国所挟持,因此意大利地区的直属于教皇国的贵族也将姓称号改为“德”,其中甚至包括与法兰西国王同级别的那不勒斯国王,毕竟,名义上,所有的欧洲贵族都从属于教皇);德意志人神圣罗马帝国贵族的姓称号为“冯(Von)”,也是只有从属于皇帝陛下的贵族及其封臣才有权使用,平民或臣从于其他王的贵族就没有这个标示了啦。尼德兰地区在中世纪时乃属于德意志人神圣罗马帝国法利斯兰侯爵领地,但法利斯兰侯爵领毕竟边境贵族,是素有离心力的,法利斯兰侯爵在领内要求他自己的封臣使用“范(Van)”这个姓称号,即类似帝国,但又有区别。这也算是德意志皇权薄弱的体现。

真正厉害的姓称号群落诞生在幻想世界中,森冈浩史的小说《星界之纹章》中,庞大的宇宙帝国“亚布的人类帝国”贵族的姓氏称号有六种,如下:

1“芮”是皇族的专属姓称号。

2贵族的姓称号分为三种:

(1)和皇族有亲属关系的贵族,姓称号为“波斯”。

(2)开国贵族,姓称号为“亚罗恩”。

(3)帝国创建后方创氏的新兴贵族,姓称号为“苏努”。

3而平民的姓称号分为两种:

(1)帝国创立时,在帝国初始领土帝国生活的家族,姓称号为“威普”。

(2)在被帝国攻降的新行星上生活的家族,姓称号为“波鲁杰”。

如何,很详细吧,只有如此的详细才有制度的美感!

回到称谓的问题上来,历史上还真是完全没有单独使用姓称号称呼别人的,且不考虑到是否有礼貌的问题,恐怕连称呼别人的根本目的,将人从人群中区分出来这一点都做不到。姓称号一般配合家姓使用。

四阶级

贵族阶级可以说是欧洲人姓名中第一重要的部分,阶级名的不同将影响你的权力、财力、公信力、威望等一系列在中古欧洲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传统的欧洲贵族阶级大致分为九层,他们从高到低分别是:“皇帝(Caesar,emperor,imperator,kaiser,theKingofKings)”、“王(王Rex,king,monarch,roi)”、“公爵(duke)”、“侯爵(marchese,margrave,marquis)”、“伯爵(Graf,comte,conte,count,earl)”、“子爵(vicomte,viscount)”、“男爵(baron,baronage,baronial)”、“勋爵(Lord,lord)”、“骑士/士爵/爵士(knight,sir)”,至于其间的具体区别,就不在这篇文章里叙述了,以后会有专文来介绍。

这九层级别,其中上六位的领地规模都是在“郡(arrondissement)”级别或以上的(废话,王和皇帝怎么也不能只有一个郡啊……),子爵或伯爵一般为郡行政长官。所以,上六位都要加上地域名称。例如拉丁皇帝、法兰西国王、萨克森公爵、萨冈侯爵、莱因伯爵、帕留柳子爵。很显然,这法兰西、萨克森一类都不是此人的家姓,一般在书面记录上,上六位贵族的家姓和贵族阶级名称之间是有一个双横线以表示区别的,不过国内的文献大多将双横线改回点。再加上下三位贵族的阶级名称前不加领地地名,所以经常会有人将二者混淆,把某些贵族的领地地名当成是他的家姓,这实在很失败……

另外,不仅仅是这些,“皇子(princeimperial)”、“王子(infante,prince,princeoftheblood)”、“皇女(princessimperial)”、“王女(infanta,princess,princessoftheblood)”、“亲王(mirza,prince)”、“皇后(empress,kaiserin,queen)”、“王后(begum,gay,queen,queenconsort,queenliness)”、“公爵夫人(duchess,duchesse)”等类似表示贵族家主的儿子女儿或者夫人的词语,也是贵族阶级名称,上面说过的不愿意入赘的公子们就和他们侄子侄女什么的一起享有这些称号。

当然,世俗贵族之外,还有教廷“贵族”(他们与公爵们类似,从教皇那里,从国王那里拿到封地),大致有以下几个阶级:“教皇(VicarofChrist,VicarofJesusChrist,pontifex,pontiff,pope,sovereignpontiff)”、“枢机主教(cardinal,redhat)”、“大主教(Metropolitan,archbishop,catholicos,provincial)”、“神甫(Catholicfather,priest,Sacerdotes)”、“执事(beadle,deacon,deaconate,deaconry,deaconship,thestaff)”,以上均为天主教的阶级称谓,并且,主教、大主教的前类似上六位世俗贵族,要加上主教区和大主教区的地名,如“美因茨大主教”,可并非为大主教名叫美因茨,初代美因茨大主教家姓为卜尼法斯。

贵族阶级名称在称谓方面的一般配合家姓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将其他衔位(如军衔)和贵族阶级名称搭配使用。而且,贵族阶级名称中,公爵、侯爵、伯爵以及子爵这四个级别还可以称呼对方的领地地名。到底,还是因为贵族阶级名称很重要,必须要用各种方式让别人知道啊!

五个人名

这个……,就不用再细化说明了吧,是区分个人的标准工具而已。只是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在一个人使用承古的个人名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数字也叫出来,如,你面对的是英王乔治五世,称呼他的时候可以称呼为“乔治王”,而不是“乔治五世王”,数字是后人用来区分的,他们自己可不承认这些数字。关于个人名的使用方式很丰富,下面会介绍。

接着,我们介绍一下上述的欧洲人姓名各成分与敬辞的搭配。西欧礼仪中常用的敬辞主要有三种,就是“陛下”、“殿下”、“阁下”,全部为套用翻译。

先来介绍一下“陛下”的使用。别看在中文里,陛下只不过是一个词而已,但在西欧各国的语言中……,比如英语中,大致如此:HerMajesty,HisMajesty,HisorHerMajesty,YourMajesty,holiness,majesty,theirMajesties,哈哈……,还是不少的嘛……。看就知道,这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境,包括各种人称。“陛下”在使用的时候,一般加在贵族阶级名称的后面,例如“法兰西国王陛下”,或者“国王陛下”等,也可以单独使用。不过,切记前面不可以加上名字,弄成“亨利国王陛下”、“兰开斯特国王陛下”,就是失礼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是名和贵族阶级名称连用的话,是可以的,如“亨利王”。将贵族阶级名称放在前面的称呼法也有,并且这才是标准,如“英王理查”,但一般用于书面场合,前面介绍的方法却是书口两用的。总之,“陛下”只可以用来称呼皇帝或国王本人,且不可带名称呼。

“殿下”在英语中有如下单词可以表示:Monseigneur,RoyalHighness,highness。其根本使用方法和“陛下”类似,其使用对象一般为皇族成员中,没有被封土而出了家系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没有更改家姓的皇族成员,那些可爱的王子、公主、亲王、内亲王们(尽管亲王中有个王字,但和一般国王有着本质的不同,看外语原文就了解了)。但是,注意一般的皇族成员也可能还有别的衔位,例如,在政府中担任公职或者在军队中服役等等。尤其是近现代,比如英国王子查尔斯(个人名)曾是英国空军上校,那么,那时候称呼他查尔斯上校是可以的,但如果想两个连用的话,就必须用家姓,好在目前王子公主们参军的不是很多…………,

“阁下”在英语中则有如下单词可以表示:Excellency,HisWorship,RightHonourable,YourWorship,excellence,excellency,gaon,mightiness,transparency,yourlordship。如何,很丰富吧,“阁下“是适用于除帝、王两系列以外的所有七级别贵族男性的敬辞。“阁下”一般单独用,或者和家姓、贵族阶级名称二者连用,例如“阁下(一般只能是第二人称场合)”、“伯爵阁下”、“莱因伯爵阁下(领地地名+贵族阶级名称+阁下)”、“波萨多夫斯基-魏纳尔伯爵阁下(家姓+领地地名+贵族阶级名称+阁下)”,诸如此类,但切记不可以直接用。称呼中带有对方家姓的时候,也可以加上姓称号,这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如果是贵族老头子们一起出去打门球的话,介绍球友的时候可加可不加。另外,如果对方另有衔位的话,衔位放在前面,例如“少尉罗森男爵”等等。

以上,是通常称呼,下面再介绍一下其他的称呼方式。当你和对方关系非常好的时候,自然可以直呼他的个人名,甚至是他个人名的昵称。例如,你和托马斯·阿奎那很熟,你可以直接称呼他为“托马斯”或者“汤姆”。如果对方是你封臣,你还可以称呼他的领地地名,例如,你是英国国王亨利四世,你面前是亨利·潘西-诺森伯兰伯爵·卡尔斯,你可以称呼他为“诺森伯兰”。

欧洲贵族的姓名的称谓大致上是如此,其中一些更加细化的东西还待大家在阅读中发现,本文就介绍到这里了……(其实是作者也不知道了……)。

首先是关于欧洲的饮食礼仪是否烦琐的问题。薰殿还记得我们在南京吃西餐的时候俺说的那个故事吗,路易十四看到两个孙子在他的宫廷里同时使用刀叉吃牛排,于是乎很不高兴,认为他们违背礼仪,和外邦人学坏了。在当时(18世纪),法国通行的就餐礼仪依然是右手拿刀把事物切碎,左手直接抓了吃。而这些名堂是传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由嫁给路易十三的那个美第奇家的漂亮姐姐引进的。至于原来(DARKAGE),甚至有把盘子全部吃掉的事儿(别紧张,盘子本身就是面包制成),一直到15世纪,再往前数,早期的基督教绘画中,耶稣我主和他的门徒们吃饭的时候旁边是没有刀叉的。这个嘛,和见于中国公私笔记中皇帝老子吃饭固然不能比,风雅人的饭局也要考究许多啦。

意大利地区贵族的标志有的是德,有的是迪,弓长殿说的那个DEL应当就是后者吧。西班牙人很少用DELA的,似乎用堂的比较多(比如堂吉诃德,堂胡安等等),至于DELA嘛,法属意大利地区贵族用的人比较多,我粗略查了一下,在16世纪中叶,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的西西里总督叫做胡安德拉韦加,同一时期率领法国海军击败西班牙舰队的将领有个叫做保兰德拉加尔第。

神职人员中少了主教(bishop)呢。此外,教会中有一种在中文书籍中比较少见的荣誉阶衔叫做“蒙席”(monsignore),之所以少见是因为平庸的翻译者同样的把这个词译成阁下。蒙席在天主教会中虽然不是主教衔,但作为一种很高的荣誉衔被教皇赏赐那些德高望重,工作认真的神甫。当然,根据传统,耶稣会啊,本笃会的头头们也都可以被称为蒙席的。

还有啊,那些见上帝去了的虔诚教徒,有可能在死后被被追封为圣人或者是真福(具体俺也不是很清楚,好象是这么说,对教会有杰出贡献者封真福品,为捍卫教会而死或者有更大贡献的封圣品,现在是由梵蒂冈的圣品部[CongregationfortheCausesofSaints]管这档子事儿,不知道俺这个虔诚的切支丹有没有机会被封圣呢,活活)。所以称呼他们必须是圣(Saint)XX,或者是XX真福。虽然封圣始于何时俺手头已经没有确切资料可供查询了,不过可以确切的说中世纪以前是没有这调调儿的,因此随耶稣殉难或者直接了当的说是因为叛乱被砍了脑袋的若望,保禄等人被封圣时候都是本名,他们的名字在当时的罗马也都是常见名,毕竟出身卑下嘛。后来随着天主教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王公平民出于崇拜(也有出于迷信乞求保佑的心态)那些圣人,就都取和圣人(主要是耶稣十二门徒)天使,圣女一样的名字。比如常见的伯多禄(彼得),马尔谷(马可)等等,(自从犹大出卖耶稣以后,也就没有人再叫犹大了,“人从宋后少名桧”,从众心理,洋鬼子和咱们是一样的。)再往后封的圣人多了(见鬼!还是咱们中国比较好,知名的圣人不过十五,六个),自然有很多重名的了,于是只好把家姓或者出身地加到教名后面。试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沙勿略应当就是家姓,再看呢,圣人当中有方济各,方济各撒助爵(这是后面跟家姓的),方济各亚西西(这是后面跟出生地的)等N多个方济各,甚至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的名字也是方济各(就是弗郎西斯啦)。其实这里的教名从理论上讲就是薰殿文中所说的个人名。当然,欧洲也有不信教的人依然用个人名,不过信教以后还得改名字。中国就比较复杂一点了,中国的教徒必须把教名加在姓名以前,比如说俺们中国自己选的主教北京的傅铁山大人,教名是米迦勒(michael),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全名就是米迦勒铁山傅。如果他以后成了圣人当然不能叫圣米迦勒,这个重的就太多了,因此他有可能叫圣米迦勒傅,或者圣米迦勒北京(笑)。而日本人就更郁闷了。前一阵子在教廷担任非基督教徒秘书会副秘书长的正幸殿,原来在日本的时候叫正辛尻枝,教名叫做若望伯斯科(约翰伯斯科),全名就是若望伯斯科尻枝正幸,像这样的货真价实的二鬼子老同志,译成汉字在长度上比的过大多数欧洲人,换成罗马拼音也不输道地的日本人(同样无聊的作者啊)。

薰殿说的《星界之纹章》俺只看过动画,不过却让我想到赫连勃勃同志,人家的帝国虽小,在称呼上可一点不含糊,俺好象记得他就规定过什么皇族用赫连,贵族用铁伐什么的。

在古罗马时代,一般说来,普通人除本名外,还有表明其家族或者氏族的名字,比如说像俺在QQ上以及一些银英网站上用的名字韦伯芗,其实得自于罗马帝国的皇帝提图斯佛拉维乌斯韦伯芗,提图斯是他的本名(Praenomen),佛拉维乌斯是他的氏名(nomen),韦伯芗则是家族名(Cognomen)。紧接着后面当皇帝的是他的儿子提图斯佛拉维乌斯韦伯芗,因为这个家伙是韦伯芗的长子,不管本名氏名还是族名都和他老子完全一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提图斯,不然就得叫小韦伯芗了。再看韦伯芗的小儿子提图斯佛拉维乌斯图密善,幸亏因为他不是长子因此要另创家族名,(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不然就是三个韦伯芗了,够戗!说起图密善的家族名,乃是得自于他老妈多米提拉的绰号取的名字,现在看来好象有些滑稽,不过当时却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再说一说共和时代的西庇阿家族,据俺所知有名气的一共有5个(都叫西庇阿)。第二次布匿战争时在西班牙阵亡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以及他的弟弟尼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巴布利阿斯的儿子,征服新迦太基并击败汉尼拔的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他的儿子(?),同样名为巴布利阿斯科尼利阿斯西庇阿的小西庇阿。尼阿斯的儿子,被称为“最好的人”的西庇阿那西卡。此外,杰出人物因其所立的功勋还有别名,比如三个巴布利阿斯中的后两个,就都因为征服迦太基而被冠以“阿非利加那”的别名。

当然,还有更邪门的家伙,比如俺最近在写一篇有关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政策的文章,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这个家伙的全名和一般体例不同,叫做GaiusAureliusValeriusDiocletianus,俺想了半天终于明白了,Gaius是本名,Valerius是氏名,Diocletianus是家族名,至于Aurelius,研究罗马史的朋友应当注意到他的父母原来是一个罗马元老阿努利乌斯家的奴隶,这个名字,会不会是作为一种出身的标志呢,如果真这样,那还不得不佩服罗马人的恶趣味了。

至于尊称,罗马帝国时代的马屁精(尤其是东方化的罗马人)实在有够无聊,一开始对皇帝称元首(imperator),普林西比(译名懒的找了),屋大维翘了以后提比略用“奥古斯都”称号,利维亚用“奥古斯塔”称号,曾经有人为屋大维上尊号“主人(dominus)",不过虚伪的他没有接受,后来仍然为那些不自量力的皇帝们所采用了。君士坦丁时代的文书上充斥着真诚的阁下,庄严的阁下,高超的阁下,高越的阁下,崇高和绝妙的伟大的阁下,辉煌和雄伟的大人阁下等等恶心的字眼。到了拜占庭时代连希腊语也受到污染,廷臣将Sobastos(奥古斯都)和Autocrator(皇帝)合成为读音响亮的Sebastocrator这个词,还有主公(Panhypersebastos),圣上(Protosbstos)等等各种新奇的名目。至于大臣和小恺撒的尊称什么,俺懒得做系统介绍了(众人:本来就是对薰殿大作的补充,你这么多废话干什么!),有兴趣的朋友买套吉本大人的[罗马帝国衰亡史](64块)慢慢研究可也。

一、霍华德

霍华德家族都是历代诺福克公爵,英国贵族,阿伦德尔伯爵1485年约翰·霍华被授予德第一代诺福克公爵。此后霍华德就代替了家族的姓氏,其儿子托马斯也姓霍华德,英格兰亨利七世和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名门贵族,也是第二代诺福克公爵。

二、坎贝尔

阿盖尔公爵,英国世袭贵族,第一任伯爵科林·坎贝尔,苏阿盖尔公爵也是格兰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坎贝尔部落首领,领导全球350多万坎贝尔人,并负责管理这家族财产,包含了森林、土地、旅游、城堡、矿资源等。

三、罗素

贝德福德公爵,英国贵族。1551年把伯爵称号赐予罗素家族,历代公爵的姓都以罗素来代替姓,以此表示贵族家族的特征。第五伯爵在1694年提升为公爵,现在的贝德福公爵是罗素家族15代公爵安德鲁·拉塞尔。

四、卡文迪许

卡文迪许家所持的爵位是德文郡公爵,他们家族受封开始于1605年,威廉卡文迪许被封为哈德威克的卡文迪许男爵,1618年他又被封为德文郡伯爵。他的曾孙在1694年又被封为德文郡公爵。

五、斯宾塞

斯宾塞家族,就是戴安娜王妃的娘家。斯宾塞家族在15世纪,是欧洲最富有的羊毛商之一,在查理一世时期,斯宾塞家族靠给国王送礼获得伯爵爵位。但通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斯宾塞家族逐渐走进英国的权利中心,而家族箴言“上帝庇佑权利”,也体现了斯宾塞家族对权利的渴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贵族文化史

德(de)就是贵族姓氏,例如德·布罗意,戴高乐(其实应该是德高乐)

《欧洲贵族》

汉语中,通常以联合王国和法国的贵族制度为参考,将西方贵族制度依中国爵位分为五个等级,依序是:公爵(Duke),侯爵(Marquess, 在联合王国以外的侯爵称 Marquis),伯爵(Earl,在联合王国以外的伯爵称Count),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还有亲王、大公、王子、从男爵、爵士、骑士等贵族封号。

西方国家的贵族制度与联合王国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国的爵位分为15等,波兰的爵位分为4等(没有子爵),匈牙利的爵位分为3等(没有侯爵、子爵)。

《法国历史上的王室贵族》

墨洛温家族,481-751法国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时的王族,后被卡洛林王朝替代。

卡罗林家族Carolingian,也译成加洛林家族,751-987年统治法国(西法兰克帝国),后被卡佩王朝代替。这个家族同时还是神圣罗马帝国(即东法兰克帝国,后被萨克森家族替代,大约是今德国、意大利)、中法兰克帝国(后被东西法兰克帝国瓜分)的皇族。在这之前的家族都不能当成姓氏,这时候贵族们还没有姓氏,从卡佩王朝开始,才渐渐有这个概念。卡佩这个姓氏其实也可以说是绰号,但是开始起到姓氏的作用。这个家族最早源于比利时的罗贝尔家族,后成为巴黎伯爵。

卡佩家族Capetian Dynasty (巴黎伯爵家族,后来称法兰西公爵家族)987-1328年统治法国。卡佩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查理四世无嗣而终,卡佩王朝继承争端骤起。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企图以母亲的亲缘来继承法国王位,然而最终继承权却为瓦卢瓦de Valois的腓力所得,法国进入瓦卢瓦王朝。瓦卢瓦王朝继承卡佩王朝,于1328年-1589年间成为统治法国的王朝。他们是腓力三世的第三子瓦卢瓦伯爵查理的后裔。同时这个家族还统治着勃艮第和波兰。随后,王位又落在了卡佩家族的分支,波旁Bourbon家族上。法国进入波旁王朝时期。

这个家族陆陆续续统治过纳瓦拉(今西班牙的一部分)、法国、意大利等国,至今仍然统治着西班牙和卢森堡,是欧洲最有名的王室家族。 另有孔代亲王家族(德•波旁)、安茹公爵家族(德•萨伏伊)、波拿巴家族、内穆尔公爵(德•富瓦)家族等。

现在的法国是共和政体,贵族基本上取消。今日所谓真正的贵族是指法国君主时期、帝国时期册封的贵族后裔而已。他们在社交场合,总是以风流倜傥而又不失雍容华贵的风姿赢得众人的注目。据统计,1789年前,法国约有1万7千户贵族;系谱学家估计今天尚有3500户。1972年,《现代贵族谱》列出3667户,其中君主时期3153户,第一帝国时期234户,复辟时期225户,七月王朝13户,第二帝国34户.萨瓦并入时带来8户。1880年第三共和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国王,当然贵族也没再增加一户。

欧洲贵族一般对家族宗谱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名字除了简单的教名,中间名外还加上家族中声望很高的人的名字,以希望自己也可如先人一样,另外由于贵族之间多有联姻关系所以孩子的姓名中也多加入母亲的名字或姓,一是显示自己的贵族宗谱二是对母系家族的尊敬,另外在家族受君主册封时家族姓氏前面往往加上缀词,按各国语言不同,所加缀词也不同,如德国加“von",荷兰加"van"等

另外姓氏大致按以下几种情况:

1采用圣经,希腊神话,罗马神话

2采用祖先居住地,封地或封号

3采用祖先职业或物品名称

在中世纪形成的称呼规矩一直沿用到现在,基本和现在差不多。

中世纪的具体称呼规则是:王后任何公共场合下称呼国王必须为“陛下”,国王称呼王后在公共场合可以称其名字,也可以称“我的王后”。其他王族和普通臣子任何时候称呼国王、王后都是“陛下”

普通臣子对所有具有DUC(DUKE) 或 PRINCE〔即公爵或亲王〕头衔的王族成员,一律称呼“殿下”。

王室成员之间私下称呼名字即可。

成员在公共场合相互称呼时,对方为男性并且已被册封,则称呼格式为“领地名+爵位”再后面可以+名字+阁下/殿下,如英国女王在仪式上一直称呼自己的儿子为“威尔士亲王”,少数极其庄重时候如登基纪念日则称呼“威尔士亲王,查尔斯殿下。”

对方为男性但尚未正式册封领地和爵位(领地和爵位是一起册封的),则称呼为“名字+先生”或者“名字+比其父亲爵位低一级的爵位”,如非力普亲王的儿子比尔还没正式册封,公共场合下可以被同族人称呼为“比尔先生”或“比尔伯爵”。(公爵和亲王是同一等级,在欧洲大陆,比公爵低一等级的是侯爵,然后依次是伯爵-子爵-男爵-骑士,而英国无侯爵,这里举例是按英国习惯,按法国习惯则该是称呼“比尔侯爵”;以上爵位皆可世袭,骑士与爵士属于同一等级,但爵士不能世袭)

对方为女性,公共场合则称呼格式为“名字+爵位+**/夫人”,如马格丽特公主;如果已经出嫁,比如马格丽特公主嫁给了“马赛公爵,亨利·那瓦尔殿下”,则被称呼“马赛公爵夫人”。

任何贵族之间在公共场合下称呼对方,都和上述王室间称呼模式一样。私下则可以称呼名字。如果普通贵族在朝廷担任官职,也可以称呼其“领地名+爵位+大人”或“官职名+大人”,其夫人则称呼不变,不与丈夫的官职挂钩。

如果能从举止和服饰上断定对方是贵族但对方不愿意报出自己家门,可以直接称呼对方为“骑士”或“骑士先生”,这种情况在中世纪十分常见,因为很多伯爵以下的小贵族喜欢匿名出游行侠或匿名去罗马、耶路撒冷等地朝拜。

以上就是关于在欧洲,属于贵族的姓氏通常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在欧洲,属于贵族的姓氏通常有哪些、英国古老的贵族的姓氏有哪几个、法国贵族姓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062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