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剧是哪儿的

楚剧是哪儿的,第1张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荆州、咸宁、宜昌、黄石七地市四十余县。

溯源

根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黄孝花鼓戏的历史可追溯到1850年 楚剧

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戏即为黄孝花鼓。 楚剧是由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的语言、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其形成初期,只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 最早的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彭家冲的艾九爹和黄陂横店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儿]、[探亲家]等小调。一个戏班七八个人,常演剧目也不多。光绪二十六年(1900),原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两年之后(1902年)首先进入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最先演唱黄孝花鼓戏的租界戏园有《四海升平楼》、《共和升平楼》、《玉壶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欢迎的演员有小宝宝(花旦,后改名江秋屏)、小官宝(旦角,后改名李百川)和小双红(花旦兼小生)。常演剧目为《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辞店》、《胡彦昌辞店》和《云楼会》、《花楼会》、《东楼会》、《西楼会》等。 黄孝花鼓戏由农村步入城市 楚剧

演出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为适应城市观众观赏要求,黄孝花鼓戏广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剧种的剧目来充实自己;从演单边戏、小戏、折戏,转为演出故事连贯、情节曲折、有头有尾的本戏和连台本戏,如《合同记》、《卖花记》、《打龙袍》、《蝴蝶杯》等。1923年,汉剧盲琴师严少臣将原先的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此举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此后二十余年里,黄孝花鼓戏的演出逐渐扩大到邻近武汉的一些县城,并逐步取代了各地原先流行的花鼓戏剧种。 1922年,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开始了分工,唱腔上创造了〔 楚剧

打腔〕和〔起腔〕等腔调,剧目也开始变单出戏为本戏,并采用一些京剧、汉剧的道具。1927年前后,楚剧整理和创作了《思凡》《赶斋》《赖婚》《汲水》《董永卖身》《张朝忠》《小清官》《乌金记》等六十多个剧目,《葛麻》是解放后享誉全国的楚剧剧目。近年编演了《虎将军》《中原突围》等。1923年,在陶古鹏、章炳炎、沈云陔等知名演员的努力下,黄孝花鼓由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一二十年中,黄孝花鼓流行地区迅速扩大,以武汉、黄陂、孝感、黄冈等为中心扩大到鄂城、大冶、红安、麻城、云梦、应山、大悟、天门、沔阳等地,成为湖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黄孝花鼓以“楚剧进化社”为名加入湖北剧学总会,正式定名为“楚剧”,并应聘进入由***员李之龙领导的血花世界演出,获得了在租界外公开演出的合法地位,并在李之龙、陶古鹏、王若愚等帮助和推动下,在提高演员素质、剧目质量及开展社会活动、团结艺人、艺术改革等方面作出了成绩。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楚剧界参加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郭沫若、田汉等领导下,开展劳军、宣传、献金等义务演出活动。武汉沦陷后,由王若愚等带领,沈云陔等骨干演员参加的问艺二队辗转抵达重庆,转演重庆、沪县、内江等地,既宣传了楚剧,也对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所借鉴。抗日战争胜利返汉前,郭沫若赠送沈云陔条幅,以“铜琶铁板胜干戈”赞语肯定了问艺二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贡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楚剧在李之龙等人的帮助下,开办了楚剧演员训练班,整理、改编并演出了《尼姑思凡》、《汲水》、《费公智自杀》、《南归》、《父之回家》等剧目。1927年国共分裂后,楚剧被赶回租界演出。六十九个楚剧剧目和五家楚剧戏园遭查禁,七十二名楚剧演员也被逮捕,楚剧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剧艺人积极参加中国***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组成多个抗敌流动宣传队奔赴大后方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岳飞的母亲》、《杀宫》、《新天河配》等。同时,一部分楚剧艺人参加了活跃于鄂豫皖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楚剧队,他们编演了《法场风波》、《赶杀记》、《反共害民记》、《长沙沦陷记》、《白玉明回家》等一批剧目,对团结、教育、鼓舞抗战军民、瓦解敌人起了积极作用。

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原为湖北省黄陂、孝感地区的花鼓戏(简称黄孝花鼓),旧称“哦呵腔”,又名“西路花鼓”,1926年在汉口定名为楚剧。

历史沿革

根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黄孝花鼓戏的历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叶调元所著《汉口竹枝词》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荡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戏即为黄孝花鼓。

楚剧是由鄂东的“哦呵腔”与黄陂、孝感的语言、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剧种。其形成初期,只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故又俗称“灯戏”。演员大多是手工业者和农民,演出也多属业余自娱性质。后来逐渐出现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演员也逐渐开始由业余走向半专业或专业化,由自娱自乐变为卖艺谋生。最早的戏班是光绪年间黄陂彭家冲的艾九爹和黄陂横店张面糊筹组的两个戏班。当时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儿]、[探亲家]等小调。一个戏班七八个人,常演剧目也不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原在农村演出的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在茶园清唱。当时汉口租界的外国当局和茶园老板也想借演戏繁荣市面、增加税收,因此黄孝花鼓戏于两年之后(1902年)首先进入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创了楚剧进入城市演出的历史。辛亥革命后,戏园开始在租界内出现。最先演唱黄孝花鼓戏的租界戏园有四海升平楼、共和升平楼、玉壶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欢迎的演员有小宝宝(花旦,后改名江秋屏)、小官宝(旦角,后改名李百川)和小双红(花旦兼小生)。常演剧目为《蔡鸣凤辞店》、《张德和辞店》、《胡彦昌辞店》和《云楼会》、《花楼会》、《东楼会》、《西楼会》等。

黄孝花鼓戏由农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汉口为九省通衢,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文化荟萃,剧种繁多。为适应城市观众观赏要求,黄孝花鼓戏广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剧种的剧目来充实自己;从演单边戏、小戏、折戏,转为演出故事连贯、情节曲折、有头有尾的本戏和连台本戏,如《合同记》、《卖花记》、《打龙袍》、《蝴蝶杯》等。1922年李百川、章炳炎还曾组织戏班赴上海大世界演出达一年之久。上海观众不喜欢人声帮腔,这就促使黄孝花鼓戏艺人开始考虑改革这种传统唱法。1923年陶古鹏、章炳炎等知名演员聘请汉剧盲琴师严少臣将原先的人声帮腔改为胡琴伴奏,获得成功。此举对打锣腔系剧种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对其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此后二十余年里,黄孝花鼓戏的演出逐渐扩大到邻近武汉的一些县城,并逐步取代了各地原先流行的花鼓戏剧种。这期间,黄孝花鼓戏的艺人学习吸收了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在布景、化妆、服装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连台本戏开始兴起。

1926年黄孝花鼓戏以“楚剧进化社”的名义加入湖北剧学总会,并在该会的筹备会上正式定名为“楚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孝花鼓进入由***人李之龙主持的汉口“血花世界”游艺场演出。楚剧在李之龙等人的帮助下,开办了楚剧演员训练班,整理、改编并演出了《尼姑思凡》、《汲水》、《费公智自杀》、《南归》、《父之回家》等剧目。在这段时间里楚剧界代表人物陶古鹏、王若愚、段殿坤等在团结楚剧艺人、改革楚剧艺术等方面对楚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27年国共分裂后,楚剧被赶回租界演出。六十九个楚剧剧目和五家楚剧戏园遭查禁,七十二名楚剧演员也被逮捕,楚剧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剧艺人积极参加中国***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组成多个抗敌流动宣传队奔赴大后方演出。演出的剧目有《岳飞的母亲》、《杀宫》、《新天河配》等。同时,一部分楚剧艺人参加了活跃于鄂豫皖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楚剧队,他们编演了《法场风波》、《赶杀记》、《反共害民记》、《长沙沦陷记》、《白玉明回家》等一批剧目,对团结、教育、鼓舞抗战军民、瓦解敌人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楚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先后成立了湖北省楚剧团、武汉市楚剧团和一批县级专业剧团。楚剧流行地区也扩大到鄂中、鄂北和鄂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在培养演员、革新艺术、整理传统和编演新剧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葛麻》、《宝莲灯》、《乌金记》等八十多部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改编。其中《葛麻》一剧在1952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1956年上海**制片厂还将该剧摄制成黑白影片。此外,《赶会》、《吴天寿观书》、《打豆腐》、《白扇记》、《杨绊讨亲》等一批剧目被拍成资料片。创作、改编了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剧目《刘介梅》、《夺佃》、《双教子》、《追报记》、《桃花扇》、《太平天国》、《甲午海战》;移植了一批现代题材的剧目,如《白毛女》、《刘胡兰》、《罗汉钱》、《李双双》、《夺印》、《两兄弟》、《江姐》、《沙家浜》等。其中《刘介梅》于1958年被上海天马**制片厂拍摄成黑白影片;《双教子》于1965年由珠江**制片厂摄制成黑白影片,《追报记》于1977年由长春**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艺术特点

楚剧原为一种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演唱形式。其唱腔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种,以板腔类唱腔为主。板腔类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最早源自“哦呵腔”,是楚剧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其中,男腔粗犷简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质朴刚劲。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既可叙事,又能抒情,运用广泛,表现力强。悲腔早期又叫“大悲”,只有女腔,为宫徵交替调式。其曲调凄楚婉转,长于表现悲伤凄凉的情感。仙腔为徵、商交替调式,唱腔的调性色彩变化多样。其曲调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诉,或激烈奔放、悲情满怀,擅长表达激昂悲愤的情绪。应山腔原为北路花鼓的一个腔调,现已成为楚剧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调活泼清新、甜美流畅。四平曲调明快华丽,长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平腔又发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华丽婉转,适于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贵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戏“单边词”《十枝梅》一剧的专用曲调,以后成为楚剧唱腔的组成部分。其曲调欢快柔和,擅长表现欢快或忧虑的情绪。

楚剧小调十分丰富,据统计有六十余支,曲调风格各异,其中一部分来自湖北各路花鼓,原为一戏一曲,专曲专用。楚剧在进城前后用小调演唱的剧目占很大比例,多用于演唱生活小戏。以后由于剧目发生变化,一些小调随着剧目的淘汰而很少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小调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小调的表现力,使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小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曲填词,每段唱词的句数和句子长短必须按照曲调格式填写,如《十绣调》、《卖杂货》、《麻城调》等;另一类是报字接腔,开头和结尾的曲调比较固定,中间可依唱词的长短分成上下句,报字灵活,近似口语,如《讨学钱》、《卖棉纱》、《纽丝调》等。

高腔曾是流布于湖北襄阳、黄冈、荆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剧种清戏,但早已绝响于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楚剧团于1956年对麻城、钟祥一带高腔剧目和曲牌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将其运用于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的唱腔,从而使其成为楚剧唱腔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腔曲牌丰富,有《红衲袄》、《锁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余首。其曲调优美,节奏平缓,唱词优雅,抒情叙事均可。

角色行当

楚剧的表演艺术是在对子戏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汉剧的表演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唱过程逐步发展而成,在角色行当上并无严格的区分。早期演出仅为一旦一丑,以后出现小生和胡子生。进城演出后行当角色开始增加,出现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窑旦、小生、老生、丑、花脸诸行当。旧时旦角均为男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出现女旦角。

楚剧重唱,说白很少。早期的“单边词”剧目都是一唱到底。个别剧目虽然有念白的自报家门,但仍要以唱词补叙。这种特色在进入城市演出后虽有所改变,但仍侧重唱工,有时一段唱词可达百句以上。唱词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朗诵色彩,虽然有的唱句有二三十字,但演唱时仍能板眼分明、一气呵成。

在楚剧表演中,旦角注重表现人情味很浓的家庭生活戏,唱腔朴实细腻、亲切动人。旦角著名演员沈云陔(艺名十岁红),善于揣摩人物性格,将舞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表演得准确自然。其表演的剧目如《杀狗惊妻》、《断桥》、《吕蒙正泼粥》、《夜梦冠带》等,均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生角则注重运用戏曲传统表演程式,戏路较宽,既能演民间生活小戏,又能演袍带戏。生角演员高月楼擅长运用传统程式刻画人物,素有“性格演员”之称,以演《断桥》中的许仙、《宝莲灯》中的刘彦昌、《九件衣》中的申大成而享誉舞台。丑角讲究运用诙谐的念白和变化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楚剧剧目中,丑角曾塑造出许多极富特色的舞台人物形象。如《葛麻》中机智幽默的长工葛麻,《杨绊讨亲》中吝惜好色的土财主杨绊和多谋善辩的赵能言,《九相公闹馆》中混吃骗喝的文人九相公等。历史上楚剧的著名演员主要有旦行的江秋屏、李百川、关啸彬;生行的陶古鹏、高月楼、黄汉翔、章炳炎、黄楚材、李雅樵、袁璧玉、钟惠然、高少楼;丑行的朱福全、罗小全、徐小哈、鲁小山、熊剑啸、杨少华等。

文献介绍

楚剧进城一百年/余文祥著--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179页--(武汉文史文丛第一辑)

楚剧音乐/周淑莲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581页

楚剧音乐概论/朱 彬编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1--472页

中国戏曲志湖北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1--664页

1 黄梅戏小练笔仿写藏戏200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表演朴实流畅、语言优美易懂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地方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的呢?

还是从黄梅戏的人物邢绣娘生平讲起吧。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再加上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善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父病故,兄嫂携她和两岁侄子到江西卖唱。景德镇一个 ,见绣娘年青貌美,要纳她为妾,后在四川拳师吴荣帮助下,才逃回黄梅。回到家中,匆忙嫁给小时侯订就的“娃娃亲”丈夫梅火望。成家后,一心收徒唱戏,组建班社。

嘉庆二十三年,邢绣娘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葬在九华山。

清道光年间,王耀文(汪永贤)与邢绣娘的长子汪敬延,次子汪敬宜,带着他们的儿孙,到湖北黄梅县汪黎许村认祖归宗。后代一直在安徽定居落户。

邢绣娘旧居位于黄梅县孔垅镇邢大墩。故居为二间土砖房。内有邢绣娘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木床、连厢、道情筒和“采茶戏”戏装等纪念物及《蔡鸣凤辞店》、《上天台》、《白扇记》等剧本。

清咸丰时期,黄梅戏由京剧鼻祖程长庚汲收了京剧、徽调的营养,受到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的影响,使她得到了丰富和升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即成为安徽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已故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一代名优,把黄梅戏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以其主演的《天仙配》、《女附马》等影响遍及全国。当今,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种之一。

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

孕育生发于长江中游安庆的黄梅戏,乃戏曲“大家庭”佼佼者,是中华大地戏曲百花丛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鲜花。轻歌曼舞赏心悦目,不仅陶醉了神洲大地,也赢得了港、澳、台同胞和许多国际友人的赞赏,以至受到英国女皇的青睐。“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愿通过艺术桥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仿照藏戏写一篇作文

京剧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博采众长,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的戏剧情节是安和的,在平和清楚的叙事过程中展现优美,它不用紧张、激烈、 的剧情吸引观众;京剧的音乐伴奏是安稳的,在悠悠京胡伴奏下,给人一种天衣无缝的安稳感觉;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京剧在发展,在创新,在与时俱进,并没有安于现状,安常处顺;京剧在推陈出新,并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弘扬安和、安稳、安详的风貌,才能安坐戏剧舞台“国粹”的王座安然不动! 1960年,周总理曾在北京新街口总政排演场观看京剧《霸王别姬》。

戏剧开始,刘邦发兵攻打项羽。群臣纷纷劝谏,项羽不听。

总理说:“一人言堂。”项羽回到皇宫,虞姬又规劝,项羽还是不听。

总理说:“一家之长。”当演到项羽孤军陷入设好的埋伏时,总理道:“一筹莫展。”

当虞姬备酒安慰项羽时,总理说:“一曲挽歌。”四面楚歌,汉兵将至,虞姬拔剑自刎,全场剧终时,总理又说:“一败涂地。”

总理仅用20个字就概括了项羽失败的全过程,堪称妙绝。 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青少年对此知之甚少。

很多人都喜欢听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看“超女”……他们并不喜欢听戏剧,更不要说看我国的“国粹”——京剧了。很多人都认为京剧和无聊,很老土,不如现在的音乐那么有趣,那么流行。

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听戏剧,而抛弃了我们的“国粹”,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京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

3 仿写藏戏作文700字

域分为“堆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洼”(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5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5 %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了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一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4 仿写藏戏的作文

京剧京 剧 的 艺 术 特 点 , 首 先 於 它 的 表 演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非 常 复 杂 的 综 合 艺 术 。

我 们 知 道 , 凡 是 戏 剧 都 是 综 合 艺 术 。 但 是 这 种 综 合 艺 术 和 我 们 所 说 的 综 合 艺 术 不 是 一 个 概 念 。

一 般 说 戏 剧 是 综 合 艺 术 , 指 的 是 : 戏 剧 是 包 含 文 学 、表 演 、美 术 制 作 、灯 光 等 部 门 在 内 的 一 种 综 合 艺 术 。 但 京 剧 只 就 表 演 这 一 项 , 本 身 就 是 综 合 艺 术 , 包 括 唱 、念 、做 、打 , 四 种 门 类 。

如 果 把 音 乐 、美 术 ( 包 括 化 妆 、脸 谱 、舞 台 设 计 、布 景 绘 制 等 ) 、灯 光 、服 装 ( 刺 绣 工 艺 ) 、道 具 ( 工 品 制 作 ) 等 等 都 包 括 在 内 , 京 剧 实 在 是 一 种 十 分 复 杂 的 综 合 艺 术 。 京 剧 艺 术 的 另 一 个 特 点 , 是 不 能 照 搬 生 活 。

京 剧 不 是 把 生 活 当 中 的 自 然 形 态 , 如 实 地 照 搬 上 舞 台 , 而 是 从 生 活 出 发 , 以 生 活 为 根 据 , 进 行 高 度 的 概 括 。 把 生 活 中 的 形 态 、语 言 、动 作 加 以 提 炼 、夸 张 、美 化 、装 饰 , 形 成 一 种 特 殊 的 表 现 手 段 , 再 用 来 反 映 生 活 , 这 是 京 剧 最 根 本 的 美 学 特 点 。

菜刀记》又名《蔡鸣凤辞店》,黄梅戏传统剧目。

湖北浠水商人蔡鸣凤娶妻朱莲。婚后不久蔡出外经商,与卖饭女柳凤英嫌居。其妻在家也与屠户陈大雷私通。三年后,蔡鸣凤接岳父朱茂青家书,遂辞别柳凤英归家。途中顺道看望岳父。当晚朱莲、陈大雷合谋将蔡鸣凤杀死,这一切被尾随蔡回家的小偷魏大算窥见。翌日,朱茂青来探视女婿,朱莲反诬父亲谋财杀婿,公堂之上,幸亏魏大算出首作证,才得以结案。

南昌采茶戏,又叫灯戏、三脚班。源于明末清初,已历300余年。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进贤、 永修、奉新等县。最早在新建县叫茶灯戏,由十二月采茶调演变而来,后受武宁茶戏、靖安湖调的影响,茶灯戏演变成三脚班。早先个采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流动性大,咸丰年间三脚班进城后,发展成半班,演出场地多半是茶馆。再往后有十三本、十六本、四十八本等等。最后可演连台本戏。清末翟金生曾写过《豫章景物竹枝词》四十首,其中有首记载了南昌采茶戏:“二月街头唱采茶,村童扮作髻双丫。土音方语无腔调,笑煞吴姬与楚娃。”晚清历史上有名的戏班叫联艺班、莲芳班。1927年采茶戏进入南昌市,其曲调分为本调和杂调两类,本调有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平腔)、花腔,本调系由下河调发展而来,杂调包括茶灯调和小戏专用曲调。1951年联艺班、莲芳班并为南昌地方实验剧团,1953年,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中经典剧目为:方卿戏姑、秧麦、十五贯、打渔杀家、南瓜记、辜家记、鸣冤记、花轿记、蔡鸣凤辞店、山伯会友等等。其中南瓜记、辜家记、鸣冤记、花轿记合称南昌四大记。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摄的黄梅戏**《天仙配》出名了,就筹建了湖北的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他们唱,第一批就是从安庆请人过去援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1879年10月14日上海 《申报》首次报道了安徽省安庆市集贤关外每年演出的黄梅调小戏(简称黄梅戏),这是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安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首次报道!民国学者程演生(天柱外史氏)在其专著《皖优谱》(1939年,世界书局,上海)中指出,安庆黄梅调小戏不能用于酬神,遭官方禁演,而且是安徽省的专属,即“他省无此戏也”。这些都是真实文献资料记载关于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的记载。

戏曲界认定的”黄梅戏鼻祖“是蔡仲贤,蔡仲贤,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民国三十一年(1942)殁于至德县(今东至县)马坑乡后河蔡坑,终年78岁。他幼年聪明伶俐,仅读两年私塾,竟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读完。其父蔡品端系本地徽班艺人。蔡仲贤小时因受父辈戏艺的熏陶,特别喜爱唱戏,还会唱民歌、小调。这个历史人物的记载是有史料和文献的。陆洪非写的《黄梅戏源流》说:“望江蔡仲贤是安徽最早的黄梅戏艺人,截至目前为止,在所搜集的有关黄梅戏源流的材料中,早于蔡仲贤的,尚未发现。”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以上就是关于楚剧是哪儿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楚剧是哪儿的、跪求:关于戏曲的知识最好是楚剧的,谢谢了!、藏戏仿写作文200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056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