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嫔:
韦妃(贵妃) 韦珪,字泽,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
杨妃 (贵妃)生赵王李福,贵妃为其死后唐高宗李治追封
徐贤妃 徐惠,帝崩,哀慕成疾,不肯进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马侍园寝,吾志也。”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郑贤妃
燕德妃 生越王李贞、江殇王李嚣
杨妃 隋炀帝女,生吴王恪,蜀王愔
阴德妃 生齐王李佑
韦昭容
杨婕妤 杨恭道第三女
萧美人 萧铄第二女
崔才人 崔宏道长女
萧才人 萧铿第二女
武才人 武则天
王氏 生蒋王李恽
杨氏 生曹王李明
外附加李世民正妻简介和其子。
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魏宗室长。父长孙晟。仁寿
贞观帝后
元年生,大业九年嫁李世民。唐代隋后被册为秦王妃。武德末年储位之争期间,与房玄龄“同心影助”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激励将士。李世民即位后,立为皇后。长孙氏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贤后,自称不涉朝政,但时常以古事设喻劝谏皇帝,更留下“朝服劝谏”的美名;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无忌为宰执,却因不愿留下“恃宠”恶名而请求李世民赦免其参与谋反的异母兄安业;性情不好奢靡,却有以丹羽金叶制作的“歧头履”传世;史载“造次必循礼”,却有活泼浪漫的《春游曲》流传;出生于崇尚佛教的家庭,却斥责佛道为异端,在重病时驳回皇帝为其大赦延寿的决定;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却敢于在其著作《女则》中毫不留情地指摘东汉明德皇后的过失。贞观十年去世,时年36岁。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谥号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魏征婉谏,方作罢。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玩味的历史人物,具备一切成为祸国妖姬特质以及条件的女子却选择了一条往往令今人曲解为压抑刻板的道路。也许结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两端,我们才能看清一位充满野心的、一生荣宠不衰的、优雅与妖娆并存的、骄傲自负得可爱的贤后的真面目。
子:
太子李承乾( 母长孙皇后,太宗皇子中最为彪悍聪颖者,深得宠爱,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宠而怀疑太宗改立,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被废。按律谋反是死罪,因太宗不舍赐死,最后按通事舍人来济的处理方法,使李承乾活了下来,来济也因此得到看重)
楚王李宽(母后宫,过继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逝。贞观初追封,无后,国除。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皇子中最为博学者,最受宠爱者,受宠事件举不胜举,也因此而萌生野心,争夺皇位被贬后,太宗依然十分挂念他,后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652年)死于郧乡县,时年33岁)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皇后去世后,与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深得父亲宠爱,太宗出去游玩经常带在身边,立为太子后,应该出居东宫,因太宗不舍硬把他留在宫中,十天半月才回东宫一趟,被褚遂良、刘洎谏不可过于私爱)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后过继李建成为嗣)
曹王李明(母杨氏,后过继李元吉为嗣)
皇后长孙氏简介
提起封建时代的后妃、许多人都对她们没有好印象。确实,我国历史上后妃凭借自己的特殊身分,营私结党,扰乱朝纲,甚至祸国殃民的事情,时有发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贤慧有德,深明大义,为清明政治、稳定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在她们当中,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和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是最突出的。
长孙皇后是鲜卑族人,自幼精通文史,父亲在隋朝当过官。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李建成一伙常在唐高祖李渊面前陷害李世民,企图借刀杀人。高祖听信了他们、疑忌甚至僧恶李世民。长孙氏“孝事高祖,谨承诸妃”。在险恶的形势下勉力排解高祖对李世民的嫌猜。到了李世民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李建成的紧急关头,长孙氏又挺身而出,亲自激励士气,促成了事变成功,李世民由此登上帝位。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又是功臣元勋,太宗打算委之以显官要职。长孙皇后坚决不允。并让长孙无忌“苦求逊职”,直到大宗改授权限不大的官职为止。在一人荣耀、满门生辉的封建社会里,长孙氏贵为皇后,却“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实在难能可贵。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封建社会后妃之间争宠竞幸,互相残害的劣迹屡见不鲜,而长孙皇后却能体恤、爱护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长孙氏虽然位尊皇后,但生活仍比较俭朴,平日衣物仅够穿而已。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染病不起,临终留下遗嘱: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guo果,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以木器瓦器俭薄送终。同时规劝太宗纳忠容谏,不受谗言,节制游乐打猎和役使百姓。长孙皇后去世时,唐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
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当时宫中实行节俭开支的制度,太子宫中也不例外,费用十分紧凑。遂安夫人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滴咕,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他。”因而屡次要求增加费用。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深得宫中各类人物的敬佩,谁都愿意听从她的安排。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赢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处处避嫌,以免给别人留下话柄。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宰相,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是一个娇贵的金技玉叶。将出嫁时,她向父母撒娇提出,所配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出嫁,嫁妆因而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份。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本来对这番话不以为然。时代不同,情况有变,未必就非要死守陈规。回宫后,唐太宗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长孙皇后不仅是口头上称赞魏征,而且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说到底,这中间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呢!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皇帝目前知道的,韦贵妃、杨淑妃(隋炀帝女)、阴妃、燕德妃、杨贤妃、杨氏(李元吉妻)、王氏、昭容韦尼子、充容徐惠、才人武媚。第一位就是文德皇后,如果为了顺应千古一帝评选热潮,也来选出一位千古一后的话,那么长孙皇后绝对是当之无愧,就算李世民当不得千古一帝,也可以沾沾老婆的光了。^0^历史上的长孙皇后,绝对是一位传奇女性,那篇《中国宝贝武则天》里说到,武则天一生战胜不了的两个“敌人”,一个男人,是李世民,一个女人,就是长孙皇后,这里所谓的战胜不了,指的是武则天一生无无法摆脱长孙皇后那种完美女性的阴影。事实上,这位皇后,不但有着传统女性的柔情蜜意,更有着很多男人都未必具有的坚毅和胸襟,说她神圣,因为她不具有吕后之流的任何野心和丑恶,说她神圣,因为她辅助了一个伟大男人,完成了伟大的贞观之治。说她神圣,因为她真正具有了国母那样光辉的外表,和光辉的本质,这本来已经很完美了,但她还拥有坚毅,还拥有柔情,她贤淑,她善良,但她在丈夫最危险的时候,抛弃了善良,选择了残忍,表现出了最刚强的坚毅,最女性的柔情,她鼓励丈夫发动政变,甚至是和房玄龄等人“同心影助”世民成功发动玄武之变,在政变前夕,她亲临“战场”鼓舞士气,在极其复杂的环境里,事由中,她选择了最女人的方法——为丈夫做最好的打算,其他一切都不重要,那一刻,她称不上圣人,但是,那一刻,她的爱情,不是比圣人更伟大吗。但是这位皇后却不长命,只活了36岁,可能是老天爷也嫉妒她吧,她逝世后,世民万分伤心,不但每见她留下的三十卷《女则》都痛哭流涕,还在皇宫里搭了一座高台,每日遥望昭陵,后来被魏征那个不解风情的老头批评,才哭着拆掉。所以如果说世民还可以被说成是一个情痴的话,那么必然是对长孙皇后而言。第二位就是大杨妃,这位杨妃最传奇之处莫过于以亡国公主身份,嫁予了一位新朝王子,而这位新朝王子,还是她的表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嘛)她的另一种传奇,在于她生了世民最传奇的一个儿子——吴王李恪,这位王子,以最肖世民的英武,果决,和文武全才,冤死在长孙无忌手下,成为悲情王子的另一种惨烈的诠释。这位杨妃应该是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世后,世民一度想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昭陵葬了一位杨妃,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位杨妃。另一位小杨妃,应该也是杨广的女儿。第三位是阴妃,因为阴妃的儿子李佑谋反被诛,所以阴妃后来应该受到了株连,就销声灭迹了,而唐书里记载,阴妃有位兄弟名为阴宏智,从这个人居然可以发现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某书中记载,李渊在晋阳起兵后,镇守长安的阴世师按例挖了李家祖坟,并且杀掉了世民幼弟智云,李渊攻进长安后,对阴世师深恶痛绝,罗致罪名将他诛杀,留下一子,名阴宏智,因年幼而获免,姓阴的本就不多,同名同姓的几率更小,所以世民很可能娶了一个挖他家祖坟,杀他幼弟的仇人的女儿,这真算是够戏剧化的了,我所奇怪的是,李渊居然会答应世民娶她,而且是立她为妃???第四位是韦贵妃,应该是世民一度最爱的女人,据说韦妃有倾城之貌,绝世之才,所以得世民宠爱,长久不衰,最奇的是,这位韦妃本来是有夫之妇,原来的丈夫是李珉(看,李珉,李世民,真是无巧不成书)两人育有一女,(后来世民对这个女孩,也因爱屋及乌而宠爱有佳)后来李珉因为杨玄感造反被诛,韦氏因此没入官府,那时侯,世民应该虚岁十六,和长孙成婚不久。老天对他们很是眷顾,韦氏没有被发配到任何地方,一直到世民攻克洛阳,与她结识,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于是娶她入秦王府,两人缔结鸳盟。第五位是燕妃,历史上记载不多,好象只写十三岁入秦王府后庭,也是才貌出众,后生有两位皇子。第六位就是让世民倍受后世谴责,冒天下之大不韪迎娶的杨氏,原为齐王李元吉正妃,这位杨妃(事实上,她没有被立为妃,想是世民怕世人诟病)也算是名门之后,隋室之女,世民与杨氏的“艳史”,也成为无数小说家的最爱,无论是比较正规的《唐史演义》,还是鸳鸯蝴蝶派的〈宫廷演义〉都大事渲染,写得轰轰烈烈,爱恨缠绵,但无一例外,认为他们是于玄武门之变后才相识或相爱的,但很多人愿意相信,两人之间早有暧昧,以杨氏倾城之貌,世民必定早已留心,而以世民强于元吉数倍才貌,杨氏倾心于他,也在情理之中,何况世民的另一位杨妃,与杨氏还是堂姐妹。另外,世民娶杨氏入东宫,满朝之中居然没有人劝柬,是否意味着,这已经是半公开的秘密,或者说大臣们知道劝也无用呢。弑杀兄弟,是为不忠,威逼父亲,是为不孝,屠杀子侄,是为不仁,强纳弟妇,是为不义,但这些对世民来说,好象都是小节了。第七位,是谥号为贤妃的徐惠徐才女,是位据说五月能言,八岁能诗的才女,她因为敢于劝柬而受世民尊敬宠爱,可能世民于她身上,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事实上,徐惠妃也确实如长孙皇后一样,是个肯为世民付出性命的女人,长孙皇后在世民得病期间,曾偷藏毒药,下定决心,一旦世民逝世,她亦追随而去。徐惠则在世民弥留之际,变开始拒绝医治,世民死后,她更忧伤欲死,不久便追随世民而去,年仅二十四岁,李治赠其为贤妃。第八位,就是那位不但做女皇,而且自己造字取名的武曌,她恐怕是第一个给世民戴绿帽子的女人。很多人替武曌难过,且不论她与世民之间有否男女之情,单单是她一生之中的男人,除了世民,实在找不到第二个,可以称之为男人的“男人”了,大家长久以来都在探讨,武曌的那首〈如意娘〉里,“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是在写谁,做那首诗时,还没有薛怀义,还没有张易之,那时候,她只接触过两个男人,就是李世民和李治,很多人愿意相信,或者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只有贞观天子,才配做她那样的女子刻骨思念的对象。以上就是史书有记载的世民身边的几位MM,其辉煌程度,传奇程度,似乎只有汉武帝可以媲美了。历史只记载巨人的足迹,李世民为人所称道的,只会是他的贞观之治,顶多,还加上毛泽东的评价的那句“古来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所表现的他作为一个军事天才的神话一样的战绩。但李敖不是评价世民,侠骨柔情,一应俱全吗,虽然他指的不是男女之情,但似乎他这样一个伟大男人背后,是不可能缺少女人的,于是,有了很多很多杜撰出来的人物,和杜撰出来的爱情故事,这些爱情故事,明明知道不是真的,却也让我惊叹,让我颠倒,让我怃然,编造的故事一样很美丽,很动人,因此也很值得品味一下,回味一下
以上就是关于李世民的老婆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李世民的老婆是谁、唐朝李世民的老婆叫什么名字、李世民的第一位老婆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