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称为什么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称为什么,第1张

称为亚圣“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孟子》一书中,他提倡的爱民保民的“仁政”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仁政爱民思想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孟子》;孟子;仁政“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涵义在不同的境况之下有不同的解释,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政”就是善政,体现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仁政”的基本精神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思想上倡导“民本思想”,“民贵君轻”。重民思想是孟子“仁政”的核心。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同上)”。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了,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既然百姓最重要,执政者就要爱民、行“仁政”。那么,“仁政”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呢?首先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主张。所谓“制民之产”就是要让老百姓有一定的土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恒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恒心”指的是向善的仁人之心。有了一定的财产,百姓能吃饱穿暖,社会也才会安宁祥和。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无恒心”,就会“放辟邪侈”、铤而走险、“饥寒起盗心”,百姓就会做违法犯罪的事。孟子进一步解释道:“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不能让百姓因为没饭吃而犯罪再对他们处以刑罚,这等于设置了陷阱让百姓自投罗网,哪有贤明的君王这样去陷害百姓的呢?因此孟子认为明君应该“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同上)。百姓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会有向善之心志,才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是百姓最重要的恒产。孟子的“仁政”从给百姓土地并划分、确定田界开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百姓有了土地,就可以从事生产,经营生活,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百姓有了“恒产”,在饱饭暖衣的基础上,还必须有“恒心”,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扩充向善之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同上)”。光有吃穿,没有教化,如同禽兽。“恒产”与“恒心”的关系,是财产与道德的关系,有了“恒产”做保证,才会有道德上“恒心”的提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孟子的“仁政”还表现在他反对战争,主张用王道而非霸道一统天下。孟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孟子对此深恶痛绝:“争地以_,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统治者为了争城争地,不惜牺牲百姓生命,饿殍遍野,这些统治者罪该万死。孟子反对战争,主张与民休养生息。执政者不要打乱百姓的生活节奏,破坏百姓的生产生活,百姓丰衣足食,死而无憾,这是“仁政”,也是行王道的基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仁政”主张体现在君主与百姓人格平等上。孟子善用比喻,对于君臣关系,孟子运用比喻手段从正反两面阐述得非常具体生动:“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从正面看,如果君王能爱护臣子,对待臣子如手和脚,那么臣子把君王当心脏一样珍视;反过来,如果君王待臣像狗和马,那么臣属就把君王看作陌生人,冷眼相对;更糟糕的是,君王如果把臣子看作泥土、草芥一样卑贱,可以任意践踏,随意抛弃,那么臣属就会把君王看作仇敌,怒目相向。更有甚者,国君如果虐政害民,自己生活荒*无度而不顾百姓死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以致“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这就是残害百姓。百姓有权推翻对他们贼仁贼义的暴君。在君臣关系中,国君是主导方,要使百姓敬爱自己,归附自己,必先爱民。这样才能君臣一心。孟子的“仁政”基础是他提出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提醒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孟子的“仁政”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但仍然不失为一套治国安邦的好方针。“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的最基本内容,而性善论则是其内在的依据。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以民众为出发点的政治理想,这既展现了利民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为民情怀,所谓“兴天下利,利济苍生”,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关照。这种精神关照、爱民保命思想在今天仍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来源:考试周刊

孟子有亚圣之称。

孟子被称为亚圣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特别是孔子的仁的学说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

百度百科——孟子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有人认为,战国末年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已享有“亚圣”尊号。也有人说,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孟子戴上了“亚圣”桂冠,“孔孟之道”成为儒学亦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代名词和同义语。其实,这都是想当然的说法,孟子真正成为“亚圣”是在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此时,孟子去世已1800多年了。这就是说,实现从平民思想家到“亚圣”的角色转换,孟子花了1800多年。孟子在世时,虽已是闻名四方的学者和桃李满园的名师,但因其政治主张过于迂阔,未为诸侯所采用,故社会地位不高。即使在儒学圈子内,因孔子死后,“儒分为八”(韩非子语),孟子学派仅是其中的一派而已,并未取得强势的权威地位。不仅如此,他的性善论、“法先王”等观点,还遭到同为儒学大师的荀子的严厉批驳。所以,正如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一书所说:“孟子其人其书其说,在其生前至秦末,除了本派的支持外,在外界可谓应者寥寥,无人喝彩,而受到的抨击和诘难反而相当猛烈。或许在当时许多人眼中,孟子不过是百家争鸣中一位言辞犀利、咄咄逼人、机敏果决、意气豪迈、好与人辩、敢为天下先的儒士,其学说也只是百家中的一家之言而已,没有值得推崇的特别之处。”[1]司马迁所撰《史记》流传开后,因其中有《孟子荀卿列传》一篇,于是人们便常将“孟荀”连称,有时也称“荀孟”。这说明,西汉中期及其以后很长时间,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差不多,某些时候甚至比荀子地位还低一些。孟子地位的转折始于唐朝中期。当时,一些士人开始抬升孟子的地位,促使“孟子升格运动”兴起。来源:文史杂志

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被后人尊称亚圣。

被加封为“亚圣公”

后世称为“亚圣”

孟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拓展: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以上就是关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称为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称为什么、孟子有什么之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被后世称为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9884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