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公孙瓒是被谁杀的

三国中公孙瓒是被谁杀的,第1张

公孙瓒是自杀的,公孙瓒与袁绍为争夺幽州而战,公孙瓒依仗自己的白马义从极其强大就刚愎自用不听谋士建言,一直在找机会与袁绍决战,但袁绍避实就虚,兵围公孙瓒的北平城,结果公孙瓒将所有兵马收拢到自己的主城中,粮草耗尽。最终不愿被俘,杀妻屠子,防火烧了城防,自刎而死

十八路诸侯结局:1 袁术,字公路,袁绍的族弟,汉末群雄之一。讨伐董卓时,袁术负责押送粮草。因妒才而不发给孙坚粮草,使得孙坚被华雄击败。孙坚死后,袁术就收养了孙坚的长子孙策,目的是为了得到玉玺。后来孙策用玉玺换来了兵马,一举平定江东。袁术得到玉玺后宣布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袁术逃往汝南,继续作皇帝。后来,在汝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逃到半路,袁术找人要蜜水,却找不到,只能找到血水,袁术大叫身亡。

2 韩馥,字文节,原本是冀州刺史,后来袁绍到了勃海,韩馥怕他夺自己的地盘,就派兵去监视、控制他,弄得袁绍无法动弹。后来参加十八路诸侯讨董,过程中只讲了一句话:“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结果潘凤被斩。同盟破裂后,韩馥回到冀州。袁绍觊觎冀州百姓殷实,兵粮充足,就用计夺取冀州,韩馥被迫投靠张邈,后来下落不明。

3 孔伷,字公绪,豫州刺史,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董,但是反董联盟解散后不久病逝。演义里对他几乎没有记载。

4 刘岱,字公山,兖州刺史,汉室宗亲之一。曾经跟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后来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不借,刘岱于是杀了桥瑁,吞并了他的势力。其后跟随了曹操,曹操派他同王忠引兵五万,虚打丞相旗号,进攻徐州。结果被张飞生擒,后为刘备释放。回去后被曹操贬官撤职,此后再无记载。

5 王匡,字公节,河内太守。曾参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打到虎牢关时,派其部下河内名将方悦出战吕布,被吕布所杀。此外没有记载。

6 张邈,字孟卓,陈留太守。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来回到陈留。张邈原本与曹操是好朋友,但在兴平元年,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他听从了陈宫的建议,叛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脱离曹操联盟。吕布占据濮阳,兖州所辖郡县除鄄城、东阿、范县外皆归顺。次年,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不知所踪,没有记载。

7 乔瑁,字元伟,东郡太守。讨伐董卓联盟瓦解后,兖州刺史刘岱向他借粮,他不给,于是被刘岱杀死。

8 袁遗,字伯业,山阳太守,是袁绍的从兄。参加了反董卓同盟,之后没有记载。

9 鲍信,字允诚,济北相。在参加讨伐董卓的义军时,鲍信因为怕孙坚抢头功,暗中令其弟鲍忠出战。结果鲍忠为华雄所杀。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后,以献帝名义命曹操与鲍信镇压青州黄巾贼,于是两人在寿张迎击黄巾大军,鲍信深入重地,为敌所杀。

10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孔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所谓“座上客不空,樽中酒常满,吾之愿也”,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写照。讨董联盟解散后,他回到北海任太守,后来北海被黄巾贼围困,幸得有太史慈杀出重围,找刘备帮忙,解了北海之围。然后与刘备、田楷一起出兵去救徐州,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劝说刘备接任徐州刺史。曹操把献帝迁到许都后,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他推荐的祢衡也触怒了曹操,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终年53岁。

11 张超,字孟高,广陵太守,张邈之弟。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来回到陈留。跟随张邈反叛曹操、逢迎吕布。后来吕布被曹操击败,张超下落不明。

12 陶谦,字恭祖,徐州刺史。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陶谦碌碌无为。后来曹操被推举为兖州刺史,接父亲曹嵩等去陈留,中途经过徐州,陶谦派部将张闿护送,但是张闿见财起意,杀死曹嵩。曹操因怒兴兵,攻打徐州,陶谦不能抵挡,只能坐守孤城。幸得有刘备等前来救援,而吕布也正好袭取了兖州,曹操不得不回救,陶谦得以幸免,遂有意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坚决不受,于是陶谦让刘备暂驻小沛。后来陶谦死前,第三次向刘备提出让徐州的建议,刘备才同意接手。

13 马腾,字寿成,西凉太守。马腾忠于汉室,参加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后来李郭专政时期,朝中侍中马宇等连结马腾韩遂讨伐李郭二人,马腾率兵进攻长安,马宇等事败漏被杀,马腾军粮耗尽,被迫退兵。曹操控制朝廷时,汉献帝写下了衣带诏,由董承召集刘备、马腾等人起兵讨伐曹操。事件失败后,马腾回到西凉拥兵自重。不久,曹操以提升马腾官职为由,召马腾入京。马腾的三个儿子马超、马休、马铁等人认为不入宫是逆命;侄儿马岱认为曹操心怀叵测,入京有危险。马腾综合各人意见,还是入京参见曹操。马家各人也同意这是非常危险的,只好小心行事。于是长子马超留守西凉,马腾带领五千人马前往,二子马休和三子马铁为先行部队,马岱押阵。大队人马在许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曹操打算派行军参谋黄奎前去接待马腾,诱他入城面见皇帝,然后趁机令人擒捕马腾。殊不知这位黄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黄奎亦清楚知道,马腾从前曾参加衣带诏密谋杀曹。两人饮宴时,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圣,不太安全,倒不如反过来要求曹操巡察兵营,乘机杀他。马腾和黄奎计划订好,黄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黄奎有个心爱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黄奎妻舅苗泽私通,当晚春香侍奉黄奎,从他半醉的口语中知道他明早要会同马腾杀曹操。春香告知苗泽,苗泽认为这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便乘夜通知曹操。翌日,曹操分派将领四面包围,将马腾和西凉兵重重围困,马腾和黄奎被擒。他们两人坚持自己无罪,曹操便引出苗泽和春香指证。马腾大骂黄奎:“竖儒误我大事!我不能为国除贼,是天意也!”众人被斩。而告密者苗泽和春香也被曹操斩首,曹操认为留此不义之人无用。

14 公孙瓒,字伯珪,北平太守,是刘备的好友,与刘备一起师从卢植。曾参与讨伐董卓,还亲自下场与吕布单挑,险些丧命。反董卓联盟失败后,公孙瓒退回幽州。后来袁绍诱使公孙瓒平分冀州,公孙瓒贪图冀州地盘,领兵前来,结果被袁绍乘虚而入抢先占领冀州。公孙瓒派弟弟公孙越前去质问,结果被袁绍派人射死。公孙瓒大怒,在界桥与袁绍大战,打了平手,双方互有损伤,就退了回去。后来刘备要去救陶谦,还特意向公孙瓒借兵三千与赵云。其后公孙瓒一直与袁绍交战,由于不采纳正确的意见,最终被困死在自己修建的易京楼中,引火自 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15 张杨,字稚叔,上党太守。反董联盟解散后,被封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后来,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当时张杨想把献帝迎接到洛阳,然而诸将不从,因此张杨回到野王。建安元年,献帝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张杨来到洛阳,给献帝供应粮草,因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围攻时,他曾出兵响应吕布,但却被部将杨丑所杀。而杨丑又很快被张杨的部将眭固杀死,当时眭固想要同袁绍联合。曹操派部将史涣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杀之,尽收其众。

16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官至破虏将军,豫州刺史,乌程侯。于汉末征讨黄巾有功,与朱儁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董卓乱政之际,孙坚为“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为诸侯联军的先锋,表现得十分活跃,但因袁术存在私心,拒不发粮,而被董卓的大将华雄击败;部将祖茂被杀。后董卓迁都长安,孙坚进驻洛阳,意外发现传国玉玺,遂起私心,欲藏匿玉玺返回,不料事情泄漏,袁绍要他交出玉玺,他不肯,因此与袁绍结仇。袁绍指示刘表半路拦截,和孙坚一场大战,互有胜负,孙坚引军回江东。不久,孙坚又一次起兵讨伐刘表,连战连胜,围困了襄阳,却因为轻入重地,中埋伏而死。

17 袁绍,字本初,官至大将军、太尉,封邺侯。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术则称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谓“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主持朝政。董卓专权,袁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关东军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东汉势力最强的一方诸侯。不久袁绍被册封为大将军、太尉,总督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成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实际统治者。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建安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70万大军进军黎阳。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亲随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18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话说曹操还用得着介绍吗?

1、公孙瓒不属于魏蜀吴中的任何一国,他是东汉末年幽州军阀。

2、公孙瓒(?—199年),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公孙瓒好战,与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渐激化,发展到互相攻打,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在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锐气顿减,采取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绍击败,最终被困于自己修建的高楼之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死后,袁绍斩下他的首级,送到许都彰功。

3、魏蜀吴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公孙瓒被灭刘备不是不帮忙,一方面是刘备自顾不暇,根本没实力救援公孙瓒,另外重要的地点是公孙瓒谋害刘虞大失人心,使得不少人对公孙瓒的暴行不满。刘备这时候自然不敢跟公孙瓒太接近。

公孙瓒虽说出身贵族,但因其母亲地位卑贱,最开始只是在郡中当小吏。后来因为相貌俊美,机智善辩,直接得到涿郡太守赏识,成为了中郎将。在跟北方游牧民族对抗的时候表现作战勇猛,跟怀柔政策对待胡人的上司刘虞不和。等到他的实力比较强之后,直接击杀了刘虞并挟持朝廷使者,因此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中公孙瓒是被谁杀的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中公孙瓒是被谁杀的、18路诸侯分别都被谁灭的、公孙瓒属于魏蜀吴哪个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952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