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圆觉经》五种随顺觉性后二种

蒜蓉蒸虾2023-04-27  38

(第二十段)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4、佛对清净慧菩萨说:善男子!真悟入圆觉自性的菩萨,看一切法尽皆平等,已没有了任何分别心,因为圆觉自性本来平等、本无分别心。于此,佛用平等破不平等、用中道破二法,归纳成以下十一个要点,即:

一、一切障碍即究竟觉:障碍主要指理障和事障所生之一切障碍,这一切障碍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究竟圆觉。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所谓的障碍,全是不平等心产生的分别现象,而究竟圆觉体自空寂,本来平等、本无分别,更无一切障碍。平等与不平等、分别与不分别、障碍与非障碍,就像百川入海一样,全归入究竟圆觉,所以这一切障碍,即是究竟圆觉。

二、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念”指的是思想念头,念头生一切烦恼,得念就是有念头,有念头就会受烦恼的束缚,不能得解脱;而失念是与得念相对的,失念就是没有念头,没有念头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解脱。这有念头没念头、有烦恼无烦恼、有解脱无解脱,无非都是解脱,因为这一切就像百川入海一样,全归入解脱,解脱就是圆觉,所以说: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三、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成法是成就出世间法、破法是破除世间法;出世间法是菩提法、是涅槃法;世间法是生死法、是烦恼法。这成法与破法、菩提法与生死法、涅槃法与烦恼法,这一切就像百川入海一样,全归入涅槃,涅槃就是圆觉,所以说: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四、智慧愚痴通为般若:智慧与愚痴是有根本区别的,具体反应在世界观上,有智慧的人只看事物的本质、愚痴的人只看事物的现象。比如有智慧的人只见圆觉自性不见生死、愚痴的人只见生死不见圆觉自性;有智慧的人不怕生死、只怕因果;愚痴的人不怕因果、只怕生死;有智慧的人能跳出生死轮回、愚痴的人永远都在生死轮回中。但这自性与生死、因果与轮回、智慧与愚痴,就像百川入海一样,全归入如来般若,般若如大海,能纳诸法为一体,因为般若就是圆觉,所以说:这智慧与愚痴通为般若。

五、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能修六度万行,彻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圆觉自性者,即是菩萨;一切不能解决生死轮回的所有教派、所有修行,都是外道。中道法成就菩萨、二法成就外道。这菩萨与外道、中道与二法,就像百川入海一样,全归入菩提,菩提就是圆觉,所以说:这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六、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有三,一者见思无明、二者尘沙无明、三者根本无明。见思无明主凡夫生死、尘沙无明主二乘人只能利己而无能利人、根本无明主大乘人未能入佛涅槃城。能断除这三大无明,即是菩提真如,入佛果地。这凡夫与二乘、二乘与大乘、无明与真如,就像百川入海一样,全归入一真无异境界,无异境界即是中道、中道即是圆觉。所以说:这无明与真如,一真一假,同属无异境界。

七、诸戒定慧及*怒痴俱是梵行: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三无漏学是成佛的三大法宝;而*怒痴因贪*而起憎爱、因憎爱而生愚痴,是则名为三有漏法,落入生死轮回中,不能成佛。这有漏与无漏、戒定慧与*怒痴,就像百川入海一样,全都是清净梵行,清净梵行能果生菩提,菩提就是圆觉,所以说:这诸多的戒定慧及*怒痴俱是梵行。

八、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众生为有情,主三界各类众生,有知觉、有生命;国土为无情,主山河大地等,无知觉、无生命;前者名有情世间、后者名器世间。器世间为有情众生提供生活条件及生存空间。这有知觉与无知觉、有生命与无生命、众生与国土,就像百川入海一样,都归于同一法性,法性即是圆觉,所以说:这众生与国土都属于同一法性。

九、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地狱是苦难最为深重的地方,是造五逆十恶者所趣向之处;天宫是幸福快乐最多的地方,是修五戒十善者所趣向之处。这五逆十恶与五戒十善、苦难与快乐、地狱与天宫,就像百川入海一样,都归于诸佛净土,诸佛净土为圆觉所显现,所以说:这地狱与天宫皆为净土。

十、有性无性齐成佛道:性是佛性,有性即是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性即是没有佛性,指一阐提人,一阐提人不信因果,诽谤三宝,造五逆十恶罪,自毁善根佛性。但这众生与一阐提人、有佛性与无佛性,就像百川入海一样,都归于最上佛道,佛道就是圆觉,所以说: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十一、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一切烦恼从见思惑起,于贪嗔痴慢疑中所生,细说有八万四千之多,故称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障菩提,不能得解脱,落入生死轮回中。毕竟解脱是没有了一切烦恼,身心自在,能断生死、出轮回,得涅槃之乐。这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就像百川入海一样,都归于毕竟解脱,毕竟解脱就是圆觉,所以说: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佛说:以上所说一切法无分别,尽皆平等,是因为一切法都流入无分别、尽皆平等的如来圆觉中,所以才会有一切法无分别,尽皆平等。再以此无分别、尽皆平等之圆觉心普观十法界,即刻当得智慧如海,于此慧海之智,观照诸多法相,这诸多法相,皆是幻相,知道这些都是幻相。幻相即可不灭自灭,犹如虚空,出现一片大光明。能作如此悟解者,名为如来随顺觉性:为第四种差别。

5、佛对清净慧菩萨说:善男子!但有诸多菩萨及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几句话是本经中最好的修行法门之一,是最高级的一乘任运法门,此法门告诉行者,在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不起妄念,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起妄念呢?

不起妄念不是不动念头,而是要善于观察这些念头,观察这些念头的生来灭去,由它生、由它灭,我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待这些念头即不生也不灭时,这样就能与“圆觉心”有少许相应了。念头都是虚妄的,故名妄念,妄念从妄心所生,但妄心是不需要用什么法门去熄灭的,因为妄念不生不灭时,妄心自然也进入了不生不灭中了,所以“于诸妄心亦不熄灭”就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于诸妄心亦不熄灭”的道理后,就会知道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都是妄想所生之境,既知是妄想所生之境,就没有必要去了知这些所生之境的生灭来去了,因为这些境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本无所来、亦无所去。那么还了知什么呢?当然就不用了知了,于此无了知中,也就更没必要去分辨什么是虚假或真实了,因为虚假和真实都是幻相。

佛说:一切菩萨及诸多的众生,听闻到以上所说的法门,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依教受持,不生惊疑、不生畏惧的心态,这种状况,名为随顺觉性:为第五种差别。

佛对清净慧菩萨说:善男子!你们应当知道,能得以上所说五种随顺觉性的人,这些人的善根很深,他们都曾经供养过百千万亿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如来及无量多的大菩萨,他们自无量劫来,都在“植众德本。”“植”是种植、“众”是很多、“德本”是戒定慧及一切善法,这些是福德功德之本,故名植众德本。“植众德本”就是在自性中种下了众多的二德之本。因此佛说这些人,名为成就了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包括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一切种智为佛所独得,而这些人已得佛智,殊胜之极。

这时世尊开示完后,想重新宣明以上所说之义,而说偈言:清净慧菩萨!你应当知道,圆满的菩提自性,是每一个众生本来就有的,这本来就有的东西,是不需要用什么方法去取,也不需要修、也不需要证的,因为本来就有,又从未丢失,所以是无取无证的。在这圆满的菩提自性里,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只是因为有些人觉悟了、有些人没有觉悟,在认识上才出现了渐次差别。

这些差别就是:“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就是没有觉悟的众生为的是解除一切障碍、觉悟了的地前菩萨却未能离开能觉之妄相,只有登入金刚地的菩萨才得了无生法忍,使一切幻相永远寂灭,从此不再住于一切有为相中,这种状况才是“大觉悉圆满”,大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悉圆满就是一切法平等无二,全是空性满满,此名为:遍随顺。遍随顺就是在佛性遍满一切处时对正与邪、善与恶等二法,都能随顺而行于中道,如如不动。

佛说:末法时期的诸多众生,知幻离幻,心不生虚妄之相,佛说像这样的人,于现在世即是菩萨,这些菩萨从无始劫以来,已供养过犹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如来,所修功德已具足圆满,虽然还在修诸多的方便渐次法,但都是用智慧在修,这种智慧名随顺智。就是能随顺顿渐二法,于二法中不失用般若智观照。

1、午觉

[wǔ jiào] 

午饭后短时间的睡眠:睡~。

2、睡觉

[shuì jiào] 

进入睡眠状态:该~了。睡了一觉。

3、困觉

[kùn jiào] 

睡觉。

4、晌觉

[shǎng jiào] 

午觉:睡~。也叫晌午觉。

5、咪觉

[mī jiào] 

表示睡觉的意思。

6、一觉

[yī jiào] 

睡醒。后亦称一次睡眠为一觉。

扩展资料

1、触觉

[chù jué]

皮肤等与物体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

2、幻觉

[huàn jué]

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患有某种精神病或在催眠状态中的人常出现幻觉。

3、觉元

[jué yuán]

旧说中的脑神。

4、觉解

[jué jiě]

觉悟、了解,是人生境界的一中评判方式。

5、挺觉

[tǐng jué]

睡眠的谑词或詈词。

6、意觉

[yì jué]

心意所觉到的。

7、觉岸

[jué àn]

佛教语。由迷惘而到觉悟的境界。

8、动觉

[dòng jué]

运动感觉,由位于肌肉、腱和关节内的终末器官所调制的一种感觉,它接受身体运动和张力的刺激。

9、寤觉

[wù jué]

睡醒。

10、缘觉

[yuán jué]

佛教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译为辟支佛,意译为缘觉,也作独觉。一般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

11、觉关

[jué guān]

悟道的关津。指佛经。

12、觉罗

[jué luó]

清室宗族人的称号。

13、觉寤

[jué wù]

亦作“觉悟”。见“觉悟”。

14、四觉

[sì jué]

本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众生本来具足的觉悟。

禅堂行香,坐禅蒲团旁放置半块竹筒,大约六七十公分的毛竹筒一分为二,卧在座位边,上面有四个字“究竟清凉”。

或许是对文字的敏感,半片竹筒上这四个字引起了我极大的疑惑,也触发了联想。

首先,这块竹板有什么用?一件物品的功用价值,这是我等凡夫俗子首先会问的,每个座位后立着一把麦秸编的小团扇,要说清凉,应该是扇子的功用价值啊。

这个问题,直到盘腿坐在蒲团上,大和尚师傅介绍禅堂行香、坐禅规矩的时候,才得以揭晓。原来在行香之后,禅堂快走绕行20分钟,大家都有点热乎乎,有人可能已经大汗淋漓,此时安静下来坐禅,体内的热气还在散发,那么拿起身后立着的扇子在胸前小扇扇,清凉风自扇子来,把竹板搁在盘腿上,隔开手和大腿的直接碰触,也就是手或者手肘搁在清凉的竹板上,清凉自生。

佛家果然智慧,一扇一竹板,所用寻常物,可是却能得到清凉效果。

可是,为什么要题上“究竟清凉”四字?这“究竟”二字,在这里有什么另外含义吗?

曾看到过“究竟”这个词来源于佛教,那么它在佛教中有什么意思?回房间后特意查了百度,百度知道告诉我:《大智度论》卷七二:“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究竟,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事物的极致、诠释极尽之处、至极、最上等之意。于佛法上是意味理之究极而不可穷尽者,事之毕竟而不可作者。因此,常用于指究竟位(最上至极的地位,即妙觉之佛果)、究竟觉(破无明惑,达于见性之境的心性常住状态,即得佛果的心境)、究竟即(完全观照真如,而大悟一切法之位)等的成佛境地。    ——御书莲盛抄(第一五七页)

那么,“究竟清凉”,是最上至极的清凉,完全彻底的清凉之意了。

一块竹板,就可以得到夏天快步行走之后彻底完全的清凉吗?

我想,靠一块竹板,起到空调冷气的效果,这是办不到的,如果这样可行的话,空调厂家都要关门大吉了。我们常说,心静自然凉,正如大和尚禅堂说法时所说,“常有人问如何修得清净心,修清净心,从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说话不要冲口而出,否则可能会后悔,伤及他人。”

在坐禅时,明显感觉到心若不清静,就会觉得腿又痛又麻,脑子里跑马一样纷乱嘈杂,一个念头又一个念头,身体烦热难受。此刻,安住心,关注呼吸,让心清静下来,奇怪得很,腿也就不觉得痛麻了。

竹板上“究竟清凉”四个字,是在提醒坐禅者,安住身心,无烦恼,无杂念,心清静自然清凉。外物只是媒介而已,清凉的是内心,由内而外的清凉,方称得上“究竟清凉”吧。

以我之智,作如是解,不知是否正确?

始觉:为“本觉”之对称。大乘起信论谓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义,觉又有始觉、本觉之别。其中,经过后天之修习,渐次断破无始以来之妄染,而觉知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亦即发心修行,次第生起断惑之智,断破无明,归返本觉清净之体性。盖大乘认为人心本来寂静不动,无生无灭而清净无染,称为本觉(本来觉知之离念心体);后由无明风动,产生世俗之意识活动,从而有世间种种差别,此称不觉;及至受闻佛法,启发本觉,薰习不觉,并与本觉融合为一,即称始觉。

 大乘起信论又将始觉分为四位,并以之配合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即:(一)不觉,谓十信位(外凡位)之人虽已觉知恶业所招致之苦果,而不再造作身、口之恶,然尚未生起断惑之智。(二)相似觉,谓二乘之人及三贤位之菩萨虽已远离我执,觉知“我空”之理,而断灭贪、嗔、见、爱等烦恼,然尚未舍离法执分别之念。(三)随分觉,谓初地以上至第九地之菩萨已远离法执之念,了知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即随修证境地之转升而逐地增悟一分对真如法身之理的觉知。(四)究竟觉,谓第十地之菩萨既已满足因行,以相应于一念之慧觉知心之初起,并远离微细之念,透见全心性。

 于密教教义,依据释摩诃衍论,亦将“觉性”分为四种,其中前二种即本觉与始觉,复各就染、净之别而分为清净本觉、染净本觉、清净始觉、染净始觉等,并一一加以阐论,其论旨意趣异于上记大乘起信论之说。又密教称显教为始觉宗,而称自宗为本觉宗。盖密教认为显教须历经多劫修行,方能觉悟本真,遮遣迷情,而归于无相真理之故。(释摩诃衍论卷三、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这个同理

指的是其实什么都没有动,你所看到的动,是你的各种感知产生的。

是一个相对和绝对的过程

静若止水,波澜不惊。全心佛学,全无杂念,清心寡欲,一心向佛

佛家诸觉指本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

以上就是关于2021-09-29《圆觉经》五种随顺觉性后二种全部的内容,包括:2021-09-29《圆觉经》五种随顺觉性后二种、觉组词jiao十个、究竟清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50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