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射的时候穿过了大气层,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出现摩擦燃烧的情况,可是火箭在返回的时候却出现了严重的摩擦。主要就是因为火箭发射卫星的时候,卫星是有流罩进行保护的,但是返回的时候却没有保护,因此就会出现摩擦的情况。
一、为什么返回的时候却摩擦严重呢?小编自己对这个问题也很好奇,因此小编在网络上查看了一些信息和资料,在这里就给大家做一个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大家也都知道发射火箭的时候火箭是不会受到摩擦的,但是人造飞船或者是卫星在返回的时候就会被烧毁。主要就是因为发射之前会有一些保护措施,而且这种保护措施采用的是特殊的防热设计,因此就能够保护卫星或者是火箭,但是火箭返回的时候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因为没有这种保护,所以就会出现很多摩擦,因此就会导致外表出现损毁的情况。
二、具体的介绍所以大家如果对有关的信息感兴趣,你自己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资料,而且这些信息大家都是可以看见的,而且发射火箭对人类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成功发射火箭,那就说明了这个国家的科技力量是非常不错的。发射火箭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大家也都知道火箭通过燃料燃烧产生了一种冲力,所以才能够让火箭成功飞上太空。
大家也可以在网络上查看一些详细的信息和资料,因为能够提供给大家的信息还是比较多。所以火箭发射之前是不会受到影响的,但是返回的时候会受到摩擦,而且飞行路线的设计也是不一样的,并且返回的时候受到的空气阻力也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些问题都是有必要引起大家关注的。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2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着陆阶段。 一是制动飞行阶段。当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经过好望角上空时,测控指挥部门向飞船注入返回指令,飞船调整飞行姿态,按程序点燃发动机制动,完成离轨操作任务,进入返回轨道。 二是自由滑行阶段。由于此时飞船是保持无动力的飞行状态,这一阶段也叫大气层自由下降阶段或过渡阶段。当飞船飞行高度降至距地球约140公里时,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 三是再入大气层阶段。这时,返回舱距地球约100公里,飞船表面和周围气体摩擦产生巨大热量,在飞船表面形成的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将屏蔽电磁波,使飞船在约240秒的时间内暂时失去与地面的联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黑障”现象。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时,“黑障”现象消失,返回舱恢复与地面通信联系,继续下降。 四是着陆阶段。当返回舱降至离地面约10公里时,便进入最后的着陆阶段。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弹出伞舱盖,连续完成拉出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的动作,飞船开始缓缓下降。在距离地面约1米时,4台反推火箭发动机点火,使飞船以1米-2米/秒的速度实现软着陆。(记者黎云) (来源:新华网)
目前在轨道发射任务结束后能成功返回发射场并安全着陆的只有一款火箭。
这款火箭的着陆方案之一是飞回发射场。
在这一方案中:
一级火箭关机、分离、沿着抛物线继续做自由斜上抛运动。
冷氮气姿态推进器推动一级火箭调转朝向,尾部向前。
一级火箭冲着前进方向点火,把速度削为负数 (前进变后退,飞向发射场) 后关机。
冷氮气姿态推进器推动一级火箭调转朝向,尾部向下。
临近再入大气层 (一级火箭上抛运动的顶点已经超出日常语境下的“大气层”) 时,一级火箭点火提前减速,缓和再入过程中的热障考验。
临近接地时,一级火箭再次点火减速,在接地时把速度削到着陆腿能承受的范围内。
着地,关机,在着陆腿的弹性支撑下蹦一下或者晃一晃,站稳。
视情况而定。航天员返回地球需要考虑非常多的因素,比如:天气、航天器速度、离地距离等。故航天员返回地球时间要依照实施情况而定。通常航天器从外层空间返回地面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4个阶段。
发展过程:
中国航天器返回技术是基于探空火箭回收技术和再入防热技术发展起来的。自1959年起,中国开始研究火箭返回技术,取得进展,并在再入防热技术方面获得重要突破。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型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1976年、1978年、1982年、1983年和1984年,中国又接连5次成功地发射了返回型遥感卫星,并全部安全返回地面。中国遂成为世界上三个掌握人造地球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火箭发射的时候穿过大气层没有摩擦燃烧但返回时却因为摩擦严重,究竟为何全部的内容,包括:火箭发射的时候穿过大气层没有摩擦燃烧但返回时却因为摩擦严重,究竟为何、火箭的返回舱是怎么返回地面的、火箭怎么返回发射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