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兵车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丽人

杜甫《兵车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丽人,第1张

兵车行杜甫的名作;写于751年'作者以满腔的悲悯之情;揭示了征战和杀戮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o这样的场面让人心寒,诗人将眼前的生离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人战死沙场,的事实相联糸;更深刻揭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

《丽人行》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

清人钱谦益说:“天宝十载,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杨国忠掩其败状,反以捷闻,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钱注杜诗》卷一)。《兵车行》中杜甫以亲身见闻描绘了当时的惨状,揭示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沉重苦难,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表达了内心不可遏制的悲愤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一句“武皇开边意未已”一阵见血地把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及其开边政策,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从创作方法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历,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取现实主义地表现手法。《兵车行》这首诗在杜甫一生中有着重要地位,他是诗人抨击统治集团的第一声号角,是写作“因事立题”的新乐府诗的开始,也是诗歌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开始。《兵车行》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崭新开端。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为杜甫现实主义创作开端的《兵车行》最大特色是高度典型化。杜甫用问答的方式,构思了一位“行人”的谈话,借此反映在从“北方河”到“西营田”从“山东二百州”到“青海头”的广阔背景下,前方和后方、征夫和农妇所受的穷兵黩武之害,以及兵役和赋税水涨船高,恶性循环的可怕后果,在有限篇幅里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加以高度概括,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正是杜甫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兵车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的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叙事从容、条理井然,却又纵横开阖,曲折变化。诗人在行文中处处照应,如“道旁过者问行人”与“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武皇开边意未已”与“未休关西卒”, “千村万落生荆杞”与“租税从何出”,“边庭流血成海水”与“新鬼烦冤旧鬼哭”,“君不闻”与“君不见”等。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兵车行》就是把 “过往行者”和“行人”的对话作为诗的主体,特别是通过“行人”的回答道出了他不平的心声,极富个性化。除了向乐府学习,杜甫还向百姓学习,多用俗语口语。 “爷娘妻子”、“被驱不如犬与鸡”等明白如话的口语,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增加了诗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杜甫还吸收了民歌中常用的顶针手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都蝉联而下使诗情摇曳无穷。所有这些使这首诗读起来朴实自然、明白如话。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兵车行》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便是这样一个细节。它不仅揭示了那个行人“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此外,随内容、语气变化而换的三、五、七杂用的句型,平仄相间的韵脚,造成抑扬顿挫的效果。这也是此诗情文并茂,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杜甫的《兵车行》尽管是作者的第一篇批判现实诗,但已经具有为杜甫所自道且历来公认的风格“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愁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杜诗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的作者是杜甫,不是李白。主旨是: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扩展资料: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父母和妻儿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车行

诗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出处唐·杜甫《兵车行》。

译注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的兵士各把弓箭挂在腰间。辚辚(lín):车行进时的声音。萧萧:马的嘶叫声。行人:出征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军队武装行进时车马隆隆的阵势。[例]长长的步兵队列以及辎重车、吉普车、炮车、骡马队组成庞大的阵势,一路上,“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队伍过处,不时卷起滚滚烟尘。(石明《没有硝烟的战场》)

鉴赏行:在诗歌里就是代表“歌”。兵车行:就是兵车歌。兵车行的体裁是由杜甫首创的。语译这三句诗是:兵车行走的时候,发出辚辚的声音;拉车的战马,不停地萧萧嘶鸣;随车出征的士兵们,都把弓箭佩挂在自己的腰上。这几句诗是描写兵车队伍即将出发的情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

以上就是关于杜甫《兵车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丽人全部的内容,包括:杜甫《兵车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丽人、杜甫的兵车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叙事诗:兵车行·杜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941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