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指什么意思

山下学堂2023-04-27  21

匹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ǐfū,泛指平民百姓。《左传·昭公六年》[1]、《韩非子·有度》等均有相关记载

平民、百姓。①《论语·子罕》[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②《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③《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④唐刘德仁《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

詈词。贱称对方。犹言家伙,东西。常用来指斥无知无识的人。

现代社会,从首富到贫民,大家都是匹夫。上了年纪的,就是老匹夫。

匹夫是贵族时代的产物,跟婚姻制度挂钩。

匹,是合的意思。比如匹鸟,是只成对的鸟,特指鸳鸯。引申为相对、比较,比如“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既然是合的本意,那往往与婚姻挂钩。而匹夫一词,也就出来了。

士大夫已上,则有妾媵;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虽单,亦通谓之匹夫匹妇。

简单说,贵族才能娶好几个媳妇,大老婆,小三、小四一大堆。但平民只能娶一个媳妇,因为没钱吗。所以,匹夫的意思就是只能娶一个媳妇的人。

这种人跟贵族相比,肯定属于失败者了。所以骂人说:你个匹夫,就是你这个家伙只能娶一个媳妇,典型的loser。而骂老匹夫,则更是把人骂到地缝里了:你都这么大了,也还只有一个媳妇。言外之意就是:你看我,我好几个媳妇,你比得了吗?

然而,却没法骂匹妇的,因为你总不能让一个女人嫁好几个丈夫吧?

本来,匹夫也没有那么不堪。

人家娶了一个媳妇,也算不错了。在传统时代,娶不到媳妇的,比比皆是。甚至,连汉朝丞相陈平,早年都娶不到媳妇。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陈平在当时可是读书人,做过里中社宰,主持乡里祭祀,如“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但是,因为太穷,穷得只能寄居在哥哥家中。所以,即便读过书、即便一表人才,陈平仍旧娶不到媳妇。

看来娶不娶到媳妇,跟读不读书没啥关系,关键得看有没有钱。后来,陈平只能娶了富人张负的孙女。因为这个女人太厉害,连续克死五任丈夫,弄得好男人都不敢娶了。

“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陈平娶了张氏女,立即迎来人生颠覆,相当于少奋斗了二十年。所以,大汉丞相陈平,曾经也连个匹夫都不如。非但陈平如此,大汉高祖刘邦也是这幅德行。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刘邦也是读书人,曾与死党卢绾求学于马公书院,“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甚至,也曾仗剑走天涯,求为信陵君门客,与名士张耳同游。然并卵,因为没钱,又不好好赚钱,所以人到中年还是娶不到媳妇。甚至,与寡妇曹氏偷情偷出了孩子,曹氏也没嫁给他。最后,赶上外来户吕公,不知道刘邦什么底细,硬是把女儿吕后嫁给了他。如果没有秦末乱世、刘邦成事,吕公肯定把肠子够悔青了。

所以,别说陈平,就是刘邦,也不配当个匹夫。因此,匹夫在秦汉以前,也是相当有地位的。比如《左传》记载:

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春秋时代,野人根本就不算人,没法跟国君相提并论。《左传》当然不会犯这种政治错误。所以,这里的匹夫只能是国人,通俗来说就是城里人(城外的才是野人)。因此,匹夫,起码也在士一级。于是,跟贵族比,匹夫地位卑贱;而跟野人比,匹夫当然也得算底层的统治阶级。

匹夫,能到士一级吗?这个到战国时代都能成立。如《孟子•梁惠王下》: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诸侯和贵族,比如梁惠王,顶级游士,比如孟子,才是纵横列国、捭阖天下的。而匹夫呢?敌一人而已,这与日本的武士大体不差。

很多事情都是相伴相生的,诸侯、大夫等传统贵族都被干趴下之后,匹夫也只能随行就市,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越都后来,匹夫的地位就越悲催。

到了宋元话本里,匹夫就成了骂人的话,如: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匹夫,也就成了无知无识的家伙或东西。这就是骂人了。而匹夫,自然也就成了身份低微的代名词,跟LOSER一个意思了。

但是,如果你要从匹夫的本意来推敲,匹夫就不能随便骂。

因为一夫一妻的现代社会,大家都是匹夫。即便是包养的情妇,也不能算,只能算找小三儿,相当于刘邦与曹寡妇的关系。比之“妾媵”差了太多,因为妾媵和后来小老婆都是有名分的,你那个小三儿却没有名分。

匹夫:原指普通男性,后来泛指百姓。

明末清初,顾炎武从小爱读忠臣义士的故事,他参加图谋革新的复社,在昆山组织守将抗清,城破后他牢记继母王氏的教诲不做清朝的臣子,就化装成商人游走各地,联合各地抗清人士。他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匹夫是汉语词汇,指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匹夫的解释如下:

1、古代指平民中的下士男子,东汉以后亦泛指平民百姓;

2、独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

3、指平常的人;

4、詈词,犹言家伙,东西。常用来指斥无知无识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

匹夫的古义与今义:

古义:古代指平民中的(下士)男子,(东汉以后)亦泛指平民百姓。,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匹夫之辈。如,《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

泛指:一个人,泛指平常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叶君健 《自由》三:“这倒不是单纯为了友谊和对您的敬佩,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桑梓的利益,为了匹夫的责任。”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百姓:

拼音[ bǎi xìng ]

解释战国之前是对贵族的统称,战国之后,楚对平民的通称。现今指平民,普通人。也称“老百姓”。

示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假如有一等做官的,误国欺君,侵剥百姓,虽然高官厚禄,难道不是大盗。

没有智谋的小子,不值一起共谋大业。

原句:竖子不足与谋。

出自:《鸿门宴》

节选: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翻译: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扩展资料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

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鸿门宴》一文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1、匹夫指的是平民中的男性或是泛指平民百姓,匹夫也指有勇无谋的人或无知无识的人。

2、匹夫出自《左传·昭公六年》,原句是: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份低微的百姓也要做善事,平民尚且也会遵照着做,何况是一国之君呢

1、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2、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弟子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3、译文: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以上就是关于匹夫指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匹夫指什么意思、古人骂人总是“匹夫,老匹夫”的,“匹夫”是啥意思!、匹夫有责的匹字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9085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