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这两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谁

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这两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谁,第1张

合纵连横(hezong lianheng) 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我来具体回答一下:

战国时期著名的策略理论当属“合纵”和“连横”了,众多谋士利用这两个策略运筹帷幄于千里,影响7个大国的进退攻伐,十分壮观凌厉,这两个改变中原乱世的策略到底哪个更胜一筹?

我们先说说这两个理论是谁提出的。

合纵理论的目的就是联合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以赵国为首共同抵抗秦国的入侵,如果时机成熟,可以联合攻秦,瓜分他的领土。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孙衍和苏秦。公孙衍先提出理论,逐步实践,苏秦最后游说各国完成策略大局。

连横策略的提出都出自秦国相国张仪之手,他的目的是让小国家向秦国投降、和善结盟,如果其他国家不服,以秦国为首的强力联盟就可以攻打他们。这个策略的主体就是秦国,张仪的这个策略完全为秦国长久考虑,也是为了对抗老同学苏秦的“合纵”策略提出的反制之道,张仪和苏秦两人以合纵连横策略逐步出道发迹,借此也完成了又贫穷普通到重权位尊的转变。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那么这个合纵和连横有什么好处呢?

这两个策略能够在战国大放异彩,主要还是它符合当时的大局形势。七国有强有弱,有喜欢自保的,有喜欢征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获得更多的土地、利益,发展自己的实力。在相互征伐、夺取的同时,如果面临劣势,就要极力地保存自己的实力,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这两个策略乍一看稍微有点复杂,但是我们究其根本来看其实非常简单。7个国家,1个最强,4个中等,2个最弱。地理位置上,东西南北有5个,夹在中间的有2个。他们相互进攻,相互争取利益,最受损的就是夹在中间的韩国、魏国。最弱小的2个是韩国和燕国,他们又要受到其他国家的钳制和压迫。

所以,谋士们游说的合纵和连横策略对每个国家都有极大的诱惑性,不论哪个策略成功实施,他们都可以保存实力,获取利益,得到发展。但是世事无常,天下没有完美获的利益,相互永久和平的战国时不可能存在的。不论是合纵还是连横,各国想要的都是理想状态。

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秦。

小国、中等国家如果合纵成功,他们再也不会受到秦国的骚扰,不用夜不能寐,害怕秦国时刻偷袭、进攻。可是秦国不打他们,其他国家就不会了吗?

秦国如果连横成功,坐拥咸阳大本营,其他国家就会犹如草芥随意收割。但是其他六国又不是傻子,他们不想当作别人打马前卒,不想白白为秦国牺牲。

没有最完美的策略,只有历史的进步

这样看来,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他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不论选择哪种,都注定会失败。但是这两个策略为什么可以流行于当时,被各国诸侯同意和支持呢?

没有哪个人可以看到过后100年的事,甚至连10年都预测不出。各国诸侯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和迫在眉睫的问题,秦军压境,要么投降、要么请求外援。投降的时候赶紧示好,说我同意连横,请你收下我当你的小弟吧。等秦国回去,又蠢蠢欲动,联合其他国家图谋更多的利益,找回失去的土地,或是侵占别的国家。

所以,没有完美的策略,当时诸侯国只能根据眼前的情况和利益进行选择。当然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因为苏秦和张仪停滞不前,几十年后,秦国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原。

参考资料:

《史记》、《战国策》、《韩非子》

“纵横捭阖”读音:zòng héng bǎi hé

“纵横捭阖”意思: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出自宋·李文叔《书战国策后》:“战国策所载;大抵皆纵横捭阖谲诳相轻倾夺之说也。”

战国策所记载的,基本上都是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欺诈诳骗,互相轻视,互相争夺的事情。

示例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他纵横捭阖,应付自如。

近义词远交近攻、捭阖纵横、兵不厌诈

扩展资料

纵横捭阖的近义词

1、远交近攻

解释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到一寸土地则大王的土地就增加一寸,得到一尺土地则大王的土地就增加一尺。

示例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一定要采取远交近攻的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战争等

2、兵不厌诈

解释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出自唐·李百药《北齐书》:“事贵应机,兵不厌诈。”

处理事情贵在随机应变,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示例如果你看过孙子兵法就是知道什么是兵不厌诈。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合纵连横 - 简介

合纵连横(hezong lianhe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中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张仪。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

合纵连横 - 历史背景

一、 系出名门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二、 出试锋芒 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三、 以“横”破“纵”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

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以上就是关于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这两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这两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谁、“合纵”,“连横”分别是什么意思、“纵横捭阖”怎么读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82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