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货币流通速度增大 货币乘数减小

为什么货币流通速度增大 货币乘数减小,第1张

两者是不同层面考察货币供应量的变量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动态地考察,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就是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与速度的乘积。在用来交易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速度的加快会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反之,货币速度的减慢则必然增加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2021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048。根据相关资料显示,V(货币流通速度)=nominalGDP(国内生产总值)除以M(货币和准货币)。据统计,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436697亿元,2021年,货币和准货币M供应量为2382900亿元。根据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V等于11436697亿元除以2382900亿元等于048。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它等于名义GDP与名义货币供给量之比。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例如,在一定时间内,甲用10元向乙买花生,乙用这10元向丙买布,丙又用它向丁买衣服,这10元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了30元的商品价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

影响因素

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②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生产周期长的部门,资金周转慢,其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反之,则较快。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金占用多,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反之,则加快。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进入市场交易的中间产品越多,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周期缩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较慢。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有这些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相应地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快慢不等的变化。

③经济单位数量和金融市场发达状况的影响

参与经营及收入分配的个人和企业数量越多,社会整体效益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则货币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场越发达,商品交易之外的货币交易占用量越多,货币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则相对加快。

④财务及结算制度的影响

如一定时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资,每项支付期短,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金融业发达,能采用多样灵活的结算方式,减少资金占用时间,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反之,则慢。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费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和对信用货币及纸币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消费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通货膨胀率、利率等变动的预期,还包括对政府的重大政策变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预期等。心理预期导致的行为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们的储蓄和购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

货币流通速度较快,则满足经济体系需要的货币量较小,这个应该不难理解,比如货币作为交换中介,可以反复使用,流动快,则使用的次数多,货币需求量就小了。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则货币乘数降低,在基础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程度降低。

流通手段: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所以,货币需要量=42000/10=4200

货币流通速度=42000/5250=8

由于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指的是流量概念,而流量的货币需求应该是货币平均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在决定货币需求时,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可以减少现实的货币总需求。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关系。

货币需求量含义:

货币需求量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周期形成的对执行流通手段与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的需要量。又称货币必要量。

货币流通速度含义:

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如:1元货币1月内平均执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职能,就起了4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越少,反之则越多。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变动,以及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的关系,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M2的流通速度之间的同向关系更为明显。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同比关系,即随着通货膨胀率上升,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在增加;

随着通货膨胀率的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在随着下降;而且广义货币M2的流通速度的波动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和M1的波动都较小。

扩展资料

很多因素都可以引发恶性通胀,比如内战、经济过度扩张、基本生产要素的价格调整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严重的通胀一般是由“价格改革”或“经济过度扩张”两种因素引发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刚刚开始走出计划经济的“鸟笼”,开始调整几十年没有变化的基本商品价格,加上投资偏快,由此引发了1985年、1988年-1989年的大通胀。1993年以后的通胀,价格改革的影响因素变小,更多体现在投资过热上。

比较严重的通胀到来时,会掀起抢购风潮,大家更相信实物、外汇、黄金而不是本国货币。通胀到来初期,股票还会上涨。

但随着通胀变得严重,央行加息,股市会出现大跌。从历史经验看,最严重通胀的时候,会重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货币可能被边缘化。在一些强权国家,可能会出现政府强行兑换居民外汇存款,勒令上缴黄金等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通货膨胀的五大秘密:财富是守不住的

百度百科-通货膨胀

货币需求量=商品与劳务的总价值/货币流通速度,在货币求平衡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即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从而增加购买力。

货币流通速度是经济总收入与货币供给量的比率。衡量单位货币承担的平均交易量,如果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那么通过简单地设定总量的目标,货币政策可以获得任何理想的收入水平。

现实中,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经济总收入和各种货币总量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扩展资料:

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1、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

2、产业结构及生产专业化状况的影响

不同生产周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重不同,以及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程度不同等,都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货币流通速度增大 货币乘数减小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货币流通速度增大 货币乘数减小、2006-2021年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8552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