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如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待填都很多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如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待填都很多,第1张

西汉时期有哪些水利工程呢

横贯关中的是渭水,在图中所示的范围内,渭水以北,有四条大河,都是汇入渭水的,它们从西到东,分别是:杜水、泾水、漆沮水、洛水。

实际上横贯关中,远不止渭水这一条河,渭水以南的漕渠,与渭水平行,都是横贯关中的。漕渠是人工开挖的,主要作用是灌溉良田。

现在西安北翼的凤城八路东端,红旗厂一带的徐家湾,就是以前漕渠的码头,现在河水已经没有了,但是码头的名字徐家湾则留了下来。

有码头,意味着可以通航,在唐末五代以前,渭河是可以通航的,而漕渠也不小,虽然作用是灌溉,但也可以行船,所以留下了徐家湾的名字。

顺带说一下,现在高陵的泾渭新区,也就是陕重汽与长庆油田家属区所在的泾渭工业园,座落于马家湾,这个马家湾,在西安以北,位于泾河汇入渭河的河口,中国成语泾渭分明,就是说的这个地方。马家湾,因为有长庆人与陕重汽,所以现在是挺繁华的一个城区,交通也很方便,经北辰大道,不堵车的话,半个小时就到西安市区了。

在唐末五代大破坏以前,关中水系是相当发达的,因此,码头、河湾不少。唐末五代以后,关中水系破坏大半,环境一落千丈。

西汉时关中有不少渠,从图中可以看到,从北到南,依次是:郑国渠、白渠、成国渠、灵轵渠、漕渠,东部还有龙首渠。其中,郑国渠是战国后期修建的,其它都是西汉时期修建的,这些都是大渠,与大河差不多,开挖修建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可见西汉修建关中水利工程的力度之大。

郑国渠不用多说,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战国后期,韩国为阻止秦国侵略,使用的疲敌之计,用间谍郑国,为秦国开挖大渠,本来是想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没想到,结果这是第二个都江堰,关中当时本来就是九州之中一等一的地方,再修了郑国渠,那真是如虎添翼,年年粮食大丰收,修建郑国渠,不但没能消耗秦国国力,反而使得秦国国力进一步加强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郑国渠,从谷口(今淳化)到重泉(今蒲城),沟通了泾水与洛水两条大河,于是,在郑国渠、泾水、洛水、渭河水之间,大片土地成为可以用河水灌溉的良田,粮食产量大丰收。

这些渠,其实都是规模不小的河,绝非现在的小沟小渠,否则,开挖郑国渠,就谈不上消耗秦国国力了。

白渠,西汉时开建,从谷口到下邽(今渭南),沟通泾水与渭水,之间的三角地带,也成为河水灌溉的大片良田。

成国渠,从眉县到长安,起于渭水,又汇入渭水,两河之间也是大片良田。

漕渠,起于长安西侧的昆明池,一路与渭水平行,在渭水南侧,直到在河水(黄河)拐弯处,亦即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在渭水以南汇入河水(黄河)。

有一个问题,渭水以北有不少支流汇入,如泾水、洛水,而渭水以南也有不少支流汇入,如灞水、浐水等,渭水以南不下几十条支流,漕渠在渭水以南,与渭水平行,奔向黄河,那么,漕渠是怎样穿越渭水以南与之垂直的几十条支流,而不受影响地一路往东奔流呢?须知,河水可不是公路,是绝对不可能有交叉路口的,如果河流遇到河流,照常理来说,比如,向东流的漕渠,遇到了向北流的灞水,应该是汇入灞水,再与之一同汇入渭水,只有这一种可能,没有其它可能性,因为,这是河流的规律,那么,漕渠到底是如何穿越几十条河水、而自己方向保持不变呢?这里,先卖个关子,各位读友,有兴趣的话,都开动脑筋先想一想。

只能说,古代中国人,太聪明了,太有智慧了。

为什么后来不聪明了?当然是因为皇朝越来越专制了,专制,扼杀了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黑暗的明清两朝,是专制的极端变态时期。

说到西汉时期关中各大渠,都与渭水平行,都是东西向的,而东部的龙首渠,则与众不同,是南北向的。龙首渠,起于洛水,汇入洛水,从征县(今澄城县)到临晋(今大荔),龙首渠与洛水之间,制造了大片以水灌溉的良田。

历史上的龙首渠,有两条,图中所示,为西汉龙首渠,位于关中东部,引自洛河;第二条则是隋唐龙首渠,位于关中中部,长安城内外,引自浐河。

说说这隋唐龙首渠。它自浐河引水,起始于今西安南三环接近东三环的马腾空,北流到长乐坡,分为两支。

其中,东渠,向北,流入长安城北部的东内苑,又分为两支,一支流入东内苑的龙首池,一支流入大明宫里的太液池。

龙首池,得名于唐长安城以北的龙首原。秦咸阳、汉长安、唐长安,实际上是同一座城市的三个区,自北向南排列。秦咸阳是北区,位于渭河以北;汉长安是中区,位于渭河以南、龙首原以北;唐长安是南区,位于龙首原以南。至于现在的咸阳,则是明时期找的一个地方,是另一个城市,与秦咸阳不相干。

以现在的西安北关龙首村地铁站为界,以北,汉长安;以南,唐长安。

再说西渠,直接向西流,经通化门入城,通化门的位置,就是现在西安东郊金花饭店的那个大十字路口。西渠进通化门以后,也就是进了长安外城以后,向西,又分为两支,一支,先进皇城,再向北,进皇宫城,流入太极宫的东海池与山水池;另一支,进城后,流入兴庆宫的兴庆池,再流入大唐东市的放生池。

这个兴庆池,不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挖的兴庆公园兴庆湖,而是现在东关正街一带的景龙池。

龙首渠,承担了隋大兴城亦即唐长安城的各种供水。

经过唐末五代的大乱,关中水系被破坏大半,但龙首渠还剩了半条命,直到明时期,虽然水量减少,但还能发挥作用。

唐末大乱,各路军阀彼此征战,八十五平方公里的唐长安城大部被毁,五代军阀以其残余,修建了五平方公里的京兆城,至宋元,皆如此。明初,扩建,重修,修建了十一平方公里的明西安城,即现在西安城墙里的范围。朱元璋次子一系,世代封为秦王。明西安的秦王府,其护城河的水,就来自龙首渠的西渠。

另外,他们还引了西边的通济渠的水,注入秦王府以西的莲花池。通济渠的水来自西安以西的潏(音YU,四声)河。通济渠所过之处,有糜家桥、桥梓口、洒金桥等桥,不过,现在,这些桥与景龙池一样,只剩地名了。

PS1:明帝国在西安府,共传了十一代秦王,其中,第一代秦王,秦愍王朱樉(音SHANG,三声),是朱元璋的次子,诸王之首,是领导诸王的老大。他的王妃,就是元将王保保之妹,是谁呢?赵敏,张无忌的老婆赵敏……,太乱了,太穿越了……,虽然很有趣,但是,那是金庸的小说有趣,至于真实的历史,那是很残酷的。明清两朝太黑暗,太沉重,太变态,太扭曲,太负面,太恐怖,太残忍,尽量别碰,免得做噩梦。讲中国历史,还是周秦汉唐比较正能量。

PS2:为了使读友们对上文的西汉水利地图看得更清楚一些,对上文未提及的图中一些古地名做一解释:图中的郑县,今华县;栎阳,今阎良;池阳,今三原;槐里,今兴平。

《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扩展资料: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西门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异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阶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筑12道拦水坝,这就是“磴流十二”。每一道拦水坝都向外引出一条渠,所以说是“同源异口”。据记载,每个磴相距300步,连续分布在二十里的河段上。根据地形考察,这二十里河段应当是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以下的二十里河段,渠口开在拦水坝的南端,12条渠都在今安丰乡境内。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从此改名天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 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主要写的内容如下: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在魏邺地南(今河北岳城水库坝下)。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

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至今安阳县高穴村还有邺渠,闸门的遗迹。

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是与芍陂,刊沟,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等渠系齐名的水利工程。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

漳水浑浊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从此改名天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 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天井堰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也称万金渠。渠首在现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

隋代(公元581~公元618年),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

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国家在漳河上动工修建岳城水库,安阳市随后开挖漳南总干渠,引库水建成大型灌区--漳南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120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在魏邺地南(今河北岳城水库坝下)。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至今安阳县高穴村还有邺渠、闸门的遗迹。

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是与芍陂、刊沟、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等渠系齐名的水利工程。

引漳十二渠灌区在漳河以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侯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今岳城水库坝下),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 隋唐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建漳南、民有两渠灌田数百万亩(1976年达3393万亩),代替了古灌渠。古老的漳河焕发了青春。

西门豹渠的解释

也称“引漳 十二 渠”。 中国 最早的多首制 灌溉 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 主持 兴建。引漳水灌溉邺田(今河北临漳县一带),以改良盐碱地,发展生产。

词语分解

西门的解释 ∶位于城墙西方的门 复姓详细解释西边城门。《 左传 ·成公十二年》:“﹝夏 五月 ﹞癸亥,盟于 宋 西门之外。”复姓。 战国 魏 有 西门豹 ,曾任 邺 令,有惠政。见《史记· 滑稽 列传褚少孙论》。后因 渠的解释 渠 ú 水道,特指人工开的河道或水沟: 渠道 (亦指途径,门路)。沟渠。 大:渠帅。渠魁(首领)。 方言,他:渠侬(他,他们)。渠辈。 车辋,古代车轮的外圈。 渠 ù 岂:“掾部渠有其人乎?”

邯郸地名来历考初探

邯郸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人就在这里创下了辉煌文明,据有关资料记载,邯郸仅建城历史就有3000多年,历代相沿,几度兴衰,但其名未曾改动过,尤其解放后,在短短几十年,邯郸凭借着自身博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再度复兴。使邯郸由原县级城市晋升为当今的大城市。城市的发展,为邯郸各个时期文化的相互融合、研究、弘扬方面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磁山文化、太极文化、梦文化、北朝文化及隋唐宋文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挖掘、研究、宣传,使邯郸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世界认识邯郸,了解邯郸,走进邯郸,发展邯郸,研究邯郸。

研究邯郸,是从不同的领域去研究。邯郸地名的来历同样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

其实,邯郸地名来历的探讨,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是间断的、不系统的、相互不衔接的罢了。下面我们就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做一列举。

邯郸地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织絇(音渠)邯郸,终身不言卫”。是说公元前546年,卫国发生内乱,卫献公因故杀了大夫宁喜,宁喜的同伙卫献公的弟弟鱄(音专)便逃离卫国,来到邯郸。这是历史文献中对邯郸的最早记载。

在《史记·殷本纪》中也有“益关沙丘苑台”的记载。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考释沙丘台引《竹书纪年》中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是说自商朝的纣王祖先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到纣王时殷朝灭亡,在长达253年间再未迁都;纣王时期又逐渐扩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到处都建了离宫别殿。殷纣王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由此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邯郸地名就已存在。

邯郸名称的来历,椐《汉书》注者张晏解释:“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近代有位专家,将邯郸的名称来历解释为:此城内有座山,名邯山。邯郸由此而得名。

还有位近代学者,将邯郸的名称来历解释为:邯字的甘字边,是旦的反写。日以出升过于地平线曰旦;而日未过地平线曰甘。甘的日随未过地平线,但日的光辉以照射过地平线,说明日即将升起。郸字的单字边,是地平线上有一块肥沃的田原,田字上面的两点是象征着田地生长着茂盛的谷稷和青草。邯郸两字的耳字旁,是象征着这块土地上人丁兴旺,牛羊成群。总起来说,邯郸是太阳即将升起,阳光照耀在这块人丁兴旺,牛羊成群的肥沃土地上。

笔者认为,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他们名称的来历不外乎以地理特征、标志性建筑、动植物、愿望和理想、重要人物姓名、姓氏等来取名的。

以地理特征取名的,如道东堡、道西堡、西河坡村、东河坡村、山前村、山后村等;以标志性建筑取名的,如塔东镇、塔西镇、衙南庄、衙北庄等;以动植物取名的,如杏花村、桃园庄、狮子岭、老虎坡等;以愿望和理想取名的,如顺阖庄、和平庄等;以重要人物姓名取名的,如左权县、罗成村等。当然还有以别的形式取名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个人认为,邯郸市和石家庄市、张家口市一样,都是以姓氏取名的。

尽管现在在百家姓里查不到邯郸这个姓氏,但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在过去,每个人不但有姓,同时还有氏。姓与氏是两回事,自隋唐以后,姓与氏合二为一,有的将姓为姓而继承下来;也有的将氏为姓继承下来。比如: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武姓,在过去姓姬,氏武。从隋唐以后,这一支就一分为二了,一支以姓为姓,姓姬;一支以氏为姓,姓武;同样也有许多复姓拆开来继承的;同时也有许多姓氏演变成其他姓氏传袭下来。具体到邯郸这个姓,是迁居他地,还是象人们所讲的拆开来姓,或者是演变为其他姓氏,目前还不得而知。但邯郸原来是一个复姓是毫无疑问的。

班固所著的《在昔篇》中有过对“邯郸淳”其人做过记述;吴下王、鼎大错所撰写的《在昔篇姓氏疏证》中,对《在昔篇》中的“邯郸淳”是这样叙述的:“邯郸,名淳,字子叔。邯郸其复姓也。魏人,兼善八体,校石经,记广雅,本说文之义,著为字指,书断云。邯郸淳八体悉工,师于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自杜林卫密以来,古文泯绝,由淳复著”。由此当为确定,邯郸在过去是有这个姓氏的。故认为,邯郸地名的来历应由姓氏而取名。

■邯郸的历史

邯郸市位于河北南部,12万平方公里,860万人,辖19个县(市)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以及中国北方现代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人口超百万的“较大的市”。邯郸人杰地灵,春秋战国是赵国的都城;秦始皇的出生地、成长地;抗战八年,邓小平在这里战斗、生活了6年半,新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从这里走出;解放后,毛泽东曾24次到过邯郸;名扬世界的太极拳,杨、武两式发端于此。

邯郸历史大事

殷纣王建离宫别馆

殷纣王建离宫别馆殷纣王时,在邯郸建离宫别馆,成为商王朝的一处政治活动之地。�

赵氏别封邯郸

赵氏别封邯郸公元前551年前后,晋国赵氏嫡系赵简子据晋阳(今太原),庶系赵胜"别封邯郸"。公元前492年,邯郸亦归晋阳赵氏所有。�

西门豹引漳灌邺

西门豹引漳灌邺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任邺县令(治今临漳县邺镇),在漳水上筑拦河堤堰12道,同时在南岸开渠12条,引漳灌溉,使邺县成为富庶地区。百年后,史起又进一步兴建了引漳灌邺工程,将盐碱地改造成产稻良田。�

赵敬侯迁都邯郸

赵敬侯迁都邯郸赵敬侯元年(前386),赵国都城由中牟迁至邯郸,历8代侯王,计158年。�

邯郸之难

邯郸之难公元前354年,魏国10万大军突然包围邯郸。赵国在坚守一年之后邯郸失守,赵国君臣迁到外地。不久,齐国军队实施"围魏救赵"战略,迫使魏国在公元前351年与赵国签订"漳水之盟",赵国不割让土地而收复都城,史称"邯郸之难"。�

齐魏马陵之战

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威王派田忌、田婴为将军,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伐魏。魏惠王派太子申、庞涓率军10万迎战。孙膑以"减灶诱敌"之策,迷惑魏军日夜追赶,追至马陵(今邯郸大名东南)狭道时,被齐伏兵包围歼灭,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是为战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为改变赵国的积弱被动局面,改革服制,穿便于骑射的胡人服装,建立骑兵部队,采用骑马射箭的新战术。经过胡服骑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之后便攻灭中山,击破林胡,扩地千里,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原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战时代,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沙丘宫变

沙丘宫变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突然宣布废太子章而传位于幼子何(即赵惠文王)。后又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计划,引起了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公元前295年,武灵王、惠文王、赵章游居沙丘宫,赵章趁机发动叛乱,欲杀惠文王。赵相公子成急调兵围沙丘宫三月有余,导致赵章被杀,武灵王饿死宫中的历史性悲剧,史称"沙丘宫变"。�

邯郸保卫战

邯郸保卫战公元前260年9月,秦、赵长平之战结束后,秦趁赵国力空虚、人心混乱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军包围邯郸。赵国经过外交努力,于公元前259年正月与秦停战言和。同年9月,秦军再次攻击邯郸,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相国赵胜将家佣编入军队,振奋了朝廷内外。邯郸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抗,并争取了楚、魏援助,终于击退秦军的进攻,于公元前257年夺取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秦灭赵国

秦灭赵国公元前229年,秦国兵分两路,开始了灭赵战争。王翦率部东出井陉口攻赵北部,端和率部出黄河北岸攻赵南部。在秦军凌厉攻势下,赵幽缪王中秦反间计误杀大将军李牧,自毁长城。不久,秦军北路破赵,南路大军包围邯郸。次年8月,王翦攻陷邯郸,俘获赵王,赵国灭亡。�

武臣据邯郸称王

武臣据邯郸称王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令武臣率北征军进击赵地。公元前209年8月占领邯郸等30余座城池。武臣为摆脱陈胜"张楚政权"的控制,接受张耳建议,自立为赵王,封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邯郸成为北方反秦武装的军事中心。�

赵歇王赵与邯郸城被毁

赵歇王赵与邯郸城被毁公元前208年,赵王武臣因内讧被杀。张耳、陈余拥立战国赵王后裔赵歇为赵王,占领了邯郸北部的信都,不久又收复了邯郸。秦将章邯在连破起义军后又大举攻赵。是年10月,章邯攻占邯郸,将城郭夷为平地,一度辉煌的邯郸城被彻底毁坏。�

张耳受封赵王

张耳受封赵王公元前204年,刘邦命韩信、张耳统兵数万东出井陉攻赵,大破赵歇军20余万,于?水斩陈余,并追杀赵歇于襄国,赵地从此属汉。公元前203年,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以韩信为赵相。次年,刘邦统一全国。于故赵、燕、梁等地封国,再以张耳为赵王,都邯郸。�

刘氏赵国始封

刘氏赵国始封公元前202年,张耳之子张敖袭封赵王,并娶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为妻。因刘邦过赵对张敖疏慢,相国贯高欲谋杀刘邦,未遂而事泄。公元前198年正月,张敖被废为宣平侯,刘邦之子代王刘如意徙封赵王。由此,汉代刘氏赵王始封。�

刘遂叛乱

刘遂叛乱公元前154年,赵王刘遂因被削藩而联合匈奴举兵参加吴楚七国叛乱。汉派曲周侯郦寄征讨。刘遂于邯郸坚守7个月之久。郦寄引水灌城,城破,刘遂自杀,叛乱失败。�

赵王宫丛台火灾

赵王宫丛台火灾吕后元年(前187)五月,赵王宫丛台发生火灾,使闻名列国的宫殿建筑群毁于一旦。�

刘秀与王郎之战

刘秀与王郎之战更始元年(23)九月,刘秀被任命为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过黄河到达邯郸,十二月离邯郸北去真定。刘秀走后,赵敬肃王曾孙刘林诈称算命先生王郎是汉成帝刘鳌之子,拥立为帝,建都邯郸。黄河以北地区多闻风归顺。次年,刘秀率部进攻王郎政权,占领邯郸,斩杀王郎。邯郸之战为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曹操攻取邺城

曹操攻取邺城东汉末年,邺城是袁绍割据北方的中心。建安八年(203)曹操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击破袁军主力后,于次年春正月进军邺城。袁军守城将领审配、苏由据势坚守。曹军连续攻克邺城外围的毛城(今武安西)、邯郸,切断其粮道,并掘漳水灌城,围邺8月有余。终因城中粮尽,邺城被曹军攻克。之后,邺城便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政治中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先后成为曹魏政权的陪都,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堪称"六朝故都"。�

高纬营建邯郸宫

高纬营建邯郸宫北齐武平七年(576),骄奢*逸的后主高纬继武平四年(573)于邺城兴建仙都苑之后,又下诏于汉代赵王宫遗址上营建邯郸宫。其规模宏大,穷侈极丽,侍御达千人以上。�

杨坚毁邺

杨坚毁邺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后,相州(治邺城)总管尉迟迥联合数州举兵发难。杨坚攻破邺城后,徙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及居民于安阳,下令焚毁邺城,烈焰月余未尽。自曹魏以来400余年的六朝故都化为一片废墟。�

李存勖都大名

李存勖都大名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唐河东(山西)节度使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继承其父晋王位,即进军山东,攻占幽州(治蓟县)、镇州(治今正定)。贞明元年(915),梁将贺德伦以魏(大名)、博(聊城)二州叛梁降晋,李存勖入魏州兼领魏博节度使。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于魏州开坛祭告皇天,遂登帝位。国号大唐,年号同光,建都魏州,都名东京(大名)。又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当年十月灭梁,随即移都洛阳,降东京为副都。同光三年(925)改东京为邺都。此后,大名曾是北宋的陪都--北京(1042),也是金朝所立伪齐刘豫政权的都城(1127),还是金元时期大名路治所。明初城址圮于水,迁至艾家口,为明清时期大名府和民国初年大名道的治所,数百年间为中国北方的重镇。�

氵名水之战

氵名水之战唐武德五年(622),窦建德部刘黑闼自立为汉东王,定都州,改元天造,占据河北地区。三月,李世民率部在水南岸与之激战,并决水淹没刘军数千。刘黑闼兵败逃往突厥。六月,刘黑闼引突厥兵尽收相州以北故地。十一月,唐太子李建成率兵讨伐刘黑闼于魏州。十二月刘黑闼兵败被斩于州。�

金立刘豫政权

金立刘豫政权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七月,金朝遣大同尹高庆裔及知制诰韩洲备玺、绶及宝册,封刘豫为大齐皇帝。九月,刘豫即帝位,国号"大齐",建都北京(大名),年号阜昌,使用金朝颁行的历法,称当年为天会八年。宋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金左副元帅挞懒责刘豫治国无能,出兵不利。遂发兵汴京,擒其子刘麟,后囚刘豫于金明池,伪齐政权宣告灭亡。�

郭守敬修漳水利工程

郭守敬修漳水利工程元中统三年(1262),郭守敬在接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时,曾面陈有关重大水利建设的所谓"水利六事"。其第四事为、漳水利工程,即于磁州(治今磁县)东北、漳二水合流处兴建引水工程,流经阳、邯郸、州、永年、鸡泽等县而入沣河。此工程于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建成,灌田达三千余顷。阳河由此始流经邯郸县境。�

张梦辅疏浚阳河

张梦辅疏浚阳河明成化十八年(1482),磁县知县张梦辅亲自主持阳河疏浚工程,以重通舟楫,由此开拓了阳河的水运事业。自此至清末,使磁县和邯郸境内的煤炭、瓷器、石灰等各种物产资源经阳河下运东北沿河各县,成为邯郸境内唯一的水路航线,进而又促进了〖HT5"SS〗阳河沿岸地区市镇的兴起繁荣。�

邯郸大雪

邯郸大雪明正德二年(1507),邯郸降大雪,雪深数尺,满塞门窗,人在屋内不知昼夜,冻死牲畜无计其数。�

创立邯山书院

创立邯山书院清乾隆十年(1745),邯郸知县魏?在县治西大街道西(今城内中街与人民路交叉口之西南角)创建了邯山书院,建有讲堂三楹,左右馆舍各五楹,堂后左右斋各三楹。邯山书院是冀南一带规模最大的书院。�

创办学堂

创办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龚彦师呈请将邯山书院改为邯郸县立高等小学堂,招生297人,这是邯郸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1905年,金永任邯郸知县后,成立劝学所,大力创办新式学校,新设师资学堂一所,筹建小学50余所,1909年又于文庙内创办了邯郸第一所女子初等小学,开教育之一代新风。�

彭城大地震

彭城大地震清道光十年(1830)闰四月二十二日,邯郸附近的磁县、临漳县一带发生大地震。震中在彭城,震级为7�5级,破坏直径200公里,波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4省15个县。震区平地断裂,黑水沸涌,漳河、滏阳河则干涸见底,房舍坍塌过半,人民死伤无数。�

太平军激战氵名州

太平军激战氵名州1853年8月,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两万余名太平天国北伐军势如破竹,由山西出邯郸涉县、武安,沿河直逼直隶省的南大门临关,于8月28日夜渡观音岭。清廷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并任钦差大臣的讷尔经额闻讯后急调兵遣将阻击太平军。经过石北口激战,太平军击溃清军,8月29日攻克临关。�

白莲教占领邯郸城

白莲教占领邯郸城清同治元年(1862)腊月,山东莘县的反清起义军白莲教首领张锡珠率众数千人攻占了邯郸城及周围10余村庄。邯郸官吏仓皇逃生。教众打开监狱,释放犯人。次年春,白莲教起义军在撤离时纵火烧毁了邯郸县衙。�

邯郸火车站建成

邯郸火车站建成1904年3月,京汉铁路邯郸县火车站建成,归属长辛店总段第五分段管辖。该站定为中级站,年运量11万吨,运送旅客28万人次。运营年收入为18万元。京汉铁路邯郸站的建成,标志着邯郸由古代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变。�

近代邮政的开办

近代邮政的开办1904,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在车站设立了大清邮政邯郸代办所,主要办理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包裹等业务。1910年,又于邯郸设大清邮政分局,为邯郸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邯、邯武公路修筑

大邯、邯武公路修筑1920年华北大旱,民不聊生。民国北洋政府组织国际赈济委员会,通过民间的劝募活动推进了美国红十字会的捐款赈济筑路计划实施。随即召募灾民,实行以工代赈,于1921年在邯郸修筑了大邯、邯武两条近代公路,开启邯郸近代公路修筑之先河,近代运输业也由此兴起。大邯公路东起大名,中经魏县、成安,西到邯郸,全长70公里。邯武公路东起邯郸西至武安,全长25公里。�

创办邯郸图书馆

创办邯郸图书馆1924年,邯郸知县何毓琦、劝业所长王铭鼎等名绅捐款创建了邯郸图书馆。馆址设在丛台下县议会内。建楼三楹,楼上为藏书室,楼下为图书借阅处。这是邯郸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成为邯郸近代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

会门事件

会门事件20世纪20年代初期,冀鲁豫交界地区深受军阀混战之苦,以抗捐抗税为斗争目标的红枪会、黄纱会、天门会等会门组织遍及冀南城乡。1927年5月,奉系军阀进驻邯郸,催粮派款,激起民愤。11日清晨,武安天门会袭击邯郸站失败而遭镇压。12日,邯郸及周围各县会门组织联合攻占了邯郸城。随即成立了临时领导机构--公民团和农民武装保卫团,迅速接管了全县政权。公民团还镇压土豪劣绅,开仓赈济饥民,维护城乡社会秩序。年底再次遭到奉系军阀的镇压,公民团首领马少周、刘苛宗被杀害。�

创办怡丰面粉公司

创办怡丰面粉公司1918年,名绅王琴堂、朱陆怡邀请绅士、富商、地主筹措资金15万元,于1922年在火车站东南角正式成立了邯郸怡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王琴堂任董事长。日产面粉2250公斤,居河北第二位。怡丰面粉公司是邯郸近代开办较早、经营较为成功的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也是今邯郸市面粉总厂的前身。�

峰峰煤矿的开采

峰峰煤矿的开采1875年,清廷批准李鸿章在磁州彭城镇设厂、仿用洋法开采煤矿的建议。1908年成立了"北洋磁州官矿有限公司",实行官督商办。继官办煤矿之后,在峰峰一带又先后成立了怡立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和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民族资本煤矿,采用近代机械设备和经营管理办法,年产煤炭4万吨左右,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

日本军队占领邯郸

日本军队占领邯郸1937年10月17日,日军片桐旅团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占领邯郸城。随即成立"城防司令部"和"邯郸县治安维持会"。次年4月又成立伪"邯郸县公署"。1940年4月,将伪"冀南道尹公署"迁驻邯郸,使邯郸成为日寇统治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

持家

治黑暗,世家地主累世贵盛。他们除了拥有田园、苑囿外,还将西汉时少见的坞壁、营堑作为自家的庄园形式。庄园内聚族而居,宗族首脑、长者是庄园的统治核心。崔实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高第的庄园主家庭。

“崔氏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 。”《后汉书·崔实列传》)崔实是继祖父崔之后崔氏在文林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他的父亲崔瑗虽然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一次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但性格豪迈,不关心家中生计,偌大的庄园全由崔实母亲一人操持。崔实是个孝顺的孩子,看母亲辛苦,就学着帮助料理,他处处留心经营管理的经验,逐渐学得不少按照时令来安排耕织操作时间的知识 。崔瑗去世后,崔家庄园经济窘迫,单靠耕职不够开销,于是除了加强屯贱卖贵之外,崔实还利用家中旧有的酿造技术,经营酿造酒、醋、酱业,维持生活。“正月可做诸酱,至六七月之交,可以做清酱 。”《四民月令》)我想,崔实的这个经验应该就是在助母持家过程中得出的吧,而此处的“清酱”,应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酱油吧。

出仕

在东汉,名门望族”式的家庭,其男性成员在选择自己“出仕”时机的时候,一般是相当慎重 、不肯轻易屈节的 。所以,虽然两次被桓帝召拜,朝中大臣多次举荐,性格内向的崔实出仕时还是到了中年。

人到中年,阅历和知识更加丰富 。崔实就带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心和积累了半生的农业知识来到了五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北部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部地区),任太守职。那时的五原郡,经历了王莽新朝 、南北匈奴激战以及汉匈交战,百姓贫苦不堪 。崔实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就睡于草窝之中,见地方官吏时则“衣草而出”;虽然那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纺织……环境的恶劣不可怕,可怕的是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崔实决心带领五原郡的人民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他先是变卖了自己所有的财产,然后用得来的20余万两银子买来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从此,五原郡地区种麻 、纺织蔚然成风,百姓的生产 、生活渐渐改善 。后来,在五原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沤麻的池塘,麻池这一地方俗名也由此而来。

著书

由于在五原政绩卓著,崔实又被推荐为带有边防重任的辽东太守,不幸的是,在赴任途中,他的母亲病故了。回乡,为母行丧 ;丧满,升为尚书;遇党祸,免归。《四民月令》就在崔实家居洛阳时诞生了。

这本用“月令 ”体裁写成的古代农书与《汜胜之书》齐名。崔实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将一个家庭中的事务分作三大类:一是家庭生产和交换;二是家庭生活,包括祭祀 、医药养生 、子弟教育 、住房和器物修缮收藏等 ;三是社会交往。这三大类中,他着重强调的是家庭生产的交换。比如,一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正月,“雨水中,地气上腾,土长冒橛,陈根可拔,可种春麦、瓜 、芥 、葵 、大小葱等 ;林木方面,可移竹 、桐 、松等树 ;蚕桑加工方面,令女红促织布 、令典馈酿春酒 、作诸酱等。”农历二月,“阴冻毕释。

春分中,雷且发声,玄鸟巢。可种禾 、大豆 、苴麻 、胡麻 、地黄等。”到了农历三月,就“清明谷雨杏花盛了,时雨降,可种胡豆、胡麻 ;昏参夕,桑椹赤,可种大豆 ;三月桃花盛,农人候时而种也,利沟渎。清明后十日封生姜,至立夏后芽出,可种之…… ”崔实不迷信,所以他的《四民月令》非常务实。在写到农田水利方面时,他坚持“人力足以改造自然 ”的主张,极力称颂“史起引漳水灌邺 、李冰凿离堆通三江,秦开郑国,汉作白沟 ”,主张“崇堤防以御水害 ”。这实际上就是与传统思想,即荀况的《天论》一脉相承的反天命观点呀。崔实还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在述正月“陈根可拔 ”时,他自注“此京师洛阳地区之法,其冀州远郡各以其寒暑早晏,不拘于此 ”;述二月种植禾,三月种粳稻,四月种大小豆,自注均提到“美田欲稀,薄田欲调 ”。就是说,对农事操作,要随时、随地 、随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生活

儿子心中最崇拜的人莫过于父亲,所以崔实的一生受父亲崔瑗影响最深。

书法家崔瑗是写文章的高手,性情豪爽,当官时受百姓爱戴,游历处喜大宴宾朋,在家中只用粗茶淡饭。由于从不关心家里生计,所以没有什么积蓄,去世时,孝顺的儿子崔实为支撑“旺族 ”的门面,变卖田宅,为其修墓,也因此“资产竭尽 ”,不得不以酿酒贩卖为生。

在以后的岁月中,崔实坚守着对父亲的崇拜,在清贫的生活中笔耕不辍,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及人生观点付诸于笔端,为官之后更是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用读书人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其实,崔实对人民生活的真诚关心,正是他的主张—— —强本抑末,不同的是,他心目中的“本 ”,主要是指农桑 ;他所反对的“末 ”,则仅仅是指奢侈品的生产和交换。

请看他在其另一代表作《政论》中所发的感慨:“农桑勤而利薄,工商逸而入厚 ”;“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 ”;“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此最国家之毒忧…… ”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加上从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实在 、专一,崔实在为母守孝期满升任尚书不到一年,便不可避免地惹上了党祸官司,免归乡里。灵帝建宁三年,患病身亡。这么一个出身贵族、官居尚书,有着丰富生产经营经验的农学家,死时家徒四壁,连棺木都买不起,幸有众好友相助,才得以安葬。

崔实教授老百姓织布的举措,是通过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采用有针对性的、确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提高贫穷落后地区的造血机能,从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走的是彻底的治本途径,站得高,看得远,不失为高明之举。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好官,竟然家徒四壁,死后的棺材都是众人出资,才得以安葬。

公元144年,汉顺帝死后,梁太后抱着2岁的儿子继位,定位为冲帝。冲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了。梁太后与大将军梁冀(顺帝皇后之兄)密谋,选中8岁的质帝称帝。年仅10岁的质帝看不惯梁冀独断专权,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一恨之下投毒杀害质帝。建和二年(公元147年),15岁的刘志继位,称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太后去世,梁冀失去依靠,桓帝发动宫廷政变杀梁冀,梁冀满门遭斩。

因为崔实曾为大将军梁冀的司马,因此受株连被禁锢数年。这时北方匈奴势利逐渐被鲜卑代替,鲜卑屡屡侵犯边境,经司空黄琼推荐,崔实再次被起用为辽东太守。不久因母亲去世获准归葬行孝。服丧过后,崔实被拜为尚书。

这一时期发生“党锢之争”。汉桓帝时期,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崔实看到很多无辜的人被杀,自己又无能为力,只好称病告老归田。

包头故地父母官崔实虽是朝廷高官,但是他两袖清风,家境贫寒。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崔实去世。去世时家中一无所有,《后汉书·崔S传》中称“家徒四壁,无以殡殓”。留下的只是空空四座墙壁,既没有家具陈设,也没有金银财宝。他生前的好友光禄勋杨赐和太仆袁逢等人合起来出资才买下棺椁将崔实埋葬,曾为包头故地五原太守的崔实才得以入土为安。

以上就是关于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如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待填都很多全部的内容,包括:西汉时期水利事业很发达如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待填都很多、史记等古籍记载,战国魏文侯时什么创建引漳十二堰、引漳十二渠主要写了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849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