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的体谅模式是由哪位教育家所创

德育工作的体谅模式是由哪位教育家所创,第1张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一直盛行以绝对权威为基础的教育。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导致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多元化,使得各种形式的权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轻人困惑、迷茫、吸毒、凶杀、性混乱、抢劫等犯罪行为大量增加,如何摆脱混乱,使青少年走出“误区”已是英国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67年到1971年,英国道德教育专家麦克菲尔领导一个德育课程研究组,对中学生进行调查。学生一致认为待人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需要、情感、兴趣的关心,反之就不好。麦克菲尔等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了《生命线》和《学会关心》德育系列丛书进行道德教育,形成了体谅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认知模式的特色在于:一是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二是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三是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

二、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三、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社会模仿模式可资借鉴的地方在于: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强调自我效能,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四、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赋予理智的价值选择。

价值澄清模式认为,人们的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因此,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就必须经过选择、评价和按这些价值观行动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专门设计的方法和练习,通过创造一种没有威胁的、非强制的、“柔和”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运用到现存的理念和行动中,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观。

五、发展模式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用以测定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 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 惩罚与服从, 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

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 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 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 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这部分知识是微观教育学部分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一般来说以客观题方式进行考查,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不太好理解,且有可能考的知识会比较偏,所以就需要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并加以识记。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以及历年试题,带领大家对认知模式以及体谅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个德育模式--认知模式。在认知模式中主要考察四点:

1认知模式的地位: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的德育模式,同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地位可能考查单选题);2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可能考查单选题,要求人物与模式相对应);3此模式的核心观点: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情况时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二者都是假定了人的道德判断力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进而得出发展阶段理论的。所以认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德育中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即道德认识。换句话说,就是要将道德认识作为德育的核心;4要了解认知模式是主动性德育模式。该模式,在提出时做出假设: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所以要在德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培养学生能动性的德育人格。

第二个德育模式--体谅模式。在体谅模式中主要考察三点:

1体谅模式的代表人物:麦克费尔(可能考查单选题,要求人物与模式相对应);2模式的核心观点:麦克费尔在提出此模式时也做出了一个基本假设,人存在一种基本需要--社交需要的,要想满足这种社交需要,就要求学生要和他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如何构建呢,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他人,而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就需要学生提高相应的道德情况,来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所以,体谅模式是一种把提高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的模式。3体谅模式的特征:(1)坚持坚持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可能考查多选题,也可能单选题,要求相似理论的特征相对应)。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中小学德育倡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理念,这体现了德育( )的观点。

A体谅模式 B集体教育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认知模式

1答案A。解析:体谅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费尔,其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集体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道德的形成主要在集体环境中进行,集体的荣誉靠大家创造,公共秩序靠大家维护;价值澄清模式是指在德育时进行价值观教育;认知模式是指在德育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故本题选择A。

核心考点教育学——德育——德育模式——体谅模式

难度等级

2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有( )和科尔伯格。

A麦克菲尔 B皮亚杰 C班杜拉 D拉斯

2答案B。解析:A是体谅模式的代表人物;B是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C是社会模仿模式;D是价值澄清模式。故本题选择B。

核心考点教育学——德育——德育模式——认知模式

难度等级

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增强学生道德行为力量的问题。

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

主要解决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增强学生道德行为力量的问题。常见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接下来主要以体谅模式为例,帮助各位考生梳理这部分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新探索有发展模式、学习模式、体谅模式 。

一、发展模式:

认知发展道德教育模式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

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二、学习模式:

通过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三、体谅模式: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以上就是关于德育工作的体谅模式是由哪位教育家所创全部的内容,包括:德育工作的体谅模式是由哪位教育家所创、德育的功能有哪些、2020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德育中的重要模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51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