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哪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

曹操的哪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第1张

曹操死后,世子曹丕继位。

曹丕从小文武双全,长大后逐渐开始筹谋争夺继承权,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扩展资料:

曹操长期在立嗣上狐疑不决,难免不影响下属。时间一长,下属间渐渐形成了拥护曹丕和拥护曹植的两个集团。

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拥护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他们各自结为党羽,设计谋、造舆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拥护曹植的杨修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又身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别灵通,对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谋画策之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有几次机会能当上太子。但因为曹植行为任性,平时不注意节制自己,而且还醉酒擅闯司马门,终为曹操所不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丕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曹操有二十五子:

长子曹昂建安二年战死宛城;

次子曹铄也早卒;

三子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被魏王曹操立为魏太子,正式确定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王位,同年,曹丕废汉帝,自立为帝,国号魏。曹丕死后,谥号“文皇帝”,史称魏文帝。

1、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丞相、魏王。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3、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扩展资料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自小就深得曹操的宠爱,差点被曹操立为世子,继承大业。然而,与曹丕相比,他虽多了一份才气和率性,却少了诸多机心与权谋。曹操虽然爱惜文才,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更看重政治品质。他逐渐发现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毛病,加上善于机心的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使宫人左右纷纷为他说好话,曹操逐渐把天平倾向曹丕。

曹植空有政治抱负而无政治头脑,在失掉父亲的宠爱后仍不自知,继续任性罔为,有次他居然逾制私自“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使曹操大为恼火,彻底改变了对曹植的看法。

大概是想对曹植作个警告,曹操杀了曹植的得意谋士杨修。在《三国演义》里,杨修一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宣言,猜中了曹操心事,曹操借动摇军心的罪名把杨修的头挂到营门上去。曹植深受震动。

曹丕趁机落井下石,当曹操派曹植带兵去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时,曹丕在曹植将行前“逼而醉之”,曹操要召见曹植,烂醉如泥的曹植当然不能接受命令,于是,曹植在这场政治角逐中彻底失去父亲的信任,占有嫡长子优势的曹丕在立储斗争于取得胜利,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丕

百度百科—曹操

周武王克商,封商旧臣曹挟于邾,封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

曹国共26任君,10伯16侯,立国636年。

其世系为:

曹叔姬振铎,西周曹国始封之君,父姬昌,兄姬发。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曹国国君。曹叔振铎子,继曹叔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曹平,曹国国君,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卒,子宫伯侯立。

曹宫伯曹侯,曹国国君,仲君平子,继仲君而立。卒,子孝伯云立。

曹孝伯曹云,曹国国君,宫伯侯子,继宫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曹喜,曹国国君,孝伯云子,继孝伯而立。卒,弟幽伯疆立。

曹幽伯曹疆(公元前—公元前826),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夷伯喜弟。继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周宣王二年(曹幽伯九年,公元前826),其弟鲜(一作苏)杀幽伯自立,是为戴伯。

曹戴伯曹鲜(公元前?—前796),一作苏。曹国国君。孝伯云子,幽伯疆弟。杀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周宣王三十二年(曹戴伯三十年,公元前796)卒,子雉(一作兕)立,是为惠伯。

曹惠伯曹雉(公元前?—前760),一名兕。西周春秋之际曹国国君。戴伯鲜子,继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周平王十一年(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0)卒。子石甫立。

曹君曹石甫(公元前?—公元前760),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继惠伯而立。公元前760年在位。既立,其弟武杀而代之,是为穆公。

曹穆公曹武(公元前?—公元前757),春秋曹国国君。惠伯雉子,石甫弟。杀石甫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周平王十四年(曹穆公三年,公元前757),卒,子终生立,是为桓公。 曹桓公曹终生(公元前?—公元前720),春秋曹国国君。穆公武子,继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公元前702),卒。太子射姑(一作夕姑)立,是为庄公。

曹庄公曹射姑(公元前?—公元前671),一名夕姑。春秋曹国国君。桓公终生子,继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71),卒,太子羁立。曹君曹羁,春秋曹国国君。庄公射姑子,继庄公而立。前 671一前670年在位。既立,戎(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伐曹。羁奔陈。曹赤(一作夷,赤为戎之外孙)归曹,是为僖公。

曹僖公曹赤(公元前?一公元前662),一名夷。春秋曹国国君。继曹羁而立。公元前670一公元前662年在位。周惠王十五年(曹僖公八年,公元前 662),卒。子班立,是为昭公。

曹昭公曹班(公元前?—公元前653),春秋曹国国君。僖公赤子,继僖公而立。公元前662一公元前653年在位。周惠王十八年(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59),赤狄攻邢,邢溃。乃与齐、宋之师救之,败赤狄。邢迁于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又与齐、宋之师为之筑城。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参与齐桓公会诸侯与周太子郑盟,以定周太子之位。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曹襄(公元前?—公元前618),春秋曹国国君。昭公班子。继昭公而立。公元前653一公元前618年在位。周襄王八年(曹共公七年,公元前645),与齐、宋、鲁、陈、卫、郑、许之君盟于牡丘(齐邑,今山东省聊城东北)。谋救徐伐楚。与齐师伐厉(楚与国,今湖北随县东北)以救徐。十一年(前642),与卫、邾助宋襄公平齐乱,以纳齐太子昭。十二年(公元前641),不服宋,宋师围之。十六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出亡在外过曹,公欲观其骈胁(肋骨相连如一骨)。曹大夫僖力谏,不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伐曹,执公。后释之。公乃会诸侯于许。周顷王元年(公元前618)卒。子寿立,是为文公。

曹文公曹寿(公元前?—公元前595),春秋曹国国君。共公襄子,继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多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周定王十二年(曹文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95),卒。子庐(一作疆)立,是为宣公。

曹宣公曹庐(公元前?—公元前578),一名疆。春秋曹国国君。文公寿子,继文公而立。公元前595一公元前578年在位。周简王八年(曹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78),晋谋伐秦,征师于诸侯。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之君会于京师。晋率诸侯伐秦时,庐卒于师。庶弟(一作庶子)负刍杀太子自立,是为成公。

成公曹负刍(公元前?—公元前555),春秋曹国国君。宣公庐庶弟 (一说为庶子)。继宣公而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是时晋、楚争霸,曹屡参与晋会诸侯,随晋而征战。周灵王十七年(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晋以卫石买、孙蒯违盟擅取曹重丘(今山东省茌平西南),执之。晋平公会诸侯伐齐,围临淄,负刍卒于伐齐军次,子滕(一作胜)立,是为武公。

武公曹滕(公元前?—公元前528),一名胜。春秋曹国国君。成公负刍子,继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周景王十七年(曹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28),卒。子湏(或作顷)立,是为平公。

曹平公曹湏(公元前?—公元前524),或名顷。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继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周景王二十一年(曹平公四年,公元前524),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曹午(公元前?—公元前515),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湏子,继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周敬王五年(曹悼公九年,公元前515),朝于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为声公。悼公卒于宋,归葬之。

曹声公曹野(公元前?—公元前510),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演子,悼公午弟。继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周敬王十年(曹声公四年,公元前510),乎公之弟通杀公而自立,是为隐公。

曹隐公曹通(公元前?—公元前506),春秋曹国国君。武公滕子,平公湏弟。继声公野而立。前510—前506年在位。周敬王十四年(曹隐公四年,公元前506),参与晋于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会诸侯之盟,谋伐楚。是年,声公之弟露杀公自立,是为靖公。

曹靖公曹露(公元前?—公元前502),春秋曹国国君。平公湏子,声公野弟。杀隐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周敬王十八年(曹靖公四年,公元前502),卒。子伯阳立。 曹伯曹阳(公元前?—公元前487),春秋曹国末代国君。靖公露子,继靖公而立。公元前502一公元前487年在位,既即位,好田猎之事。曹鄙人公孙疆亦好田猎,获白雁而献给曹阳,且言田弋之说,曹阳便喜欢上了他,并与他商讨政事,使为司成。公孙疆说服曹阳背晋伐宋。周敬王二十二年(曹伯阳三年,公元前498),卫伐曹,克郊(今山东省菏泽境)而还。三十二年(公元前488),郑大夫以宋人有曹,乃郑之患,不可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宋破曹,俘君而杀之,曹亡。

应该是 曹平 曹仲君

曹操死后谁继承的王位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二月,任命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濊貊、扶馀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五月,命苏则督军平定武威、酒泉和张掖的叛乱。七月,孙权遣使奉献,同月,命夏侯尚、徐晃与蜀将孟达里应外合。收复上庸三郡。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甲午,带着军队驻扎在谯,在邑东以酒食慰劳六军和谯郡父老。

十一月癸卯,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乙卯,汉帝禅让,曹丕三次上书辞让。辛未,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叛乱,遣曹仁讨斩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遂加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十一月辛未,命镇西将军曹真率诸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据《魏书》记载,此战“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当初曹丕听闻叛胡决水灌显美城,对左右、诸将说:“昔日隗嚣决水灌略阳城,光武帝乘着他疲敝,进兵攻灭。如今胡人决水灌显美城,这件事正好相似,打败胡人的捷报不久就到了。”过了十天,破胡告檄传到洛阳,曹丕非常高兴,大笑说:“我在帷幕之内运筹帷幄,诸将在万里之外奋勇作战,其相应若合符节。前后战克获虏,没有如此之多的。“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是后西域复通,置戊己校尉。三月,封曹叡为平原王,曹彰等11人皆为王。四月,封曹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对群臣说:“刘备不懂兵法,哪有连营七百里抵抗敌人的!‘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这是用兵的忌讳,孙权打败刘备的上书快到了。”过了七天,孙权击破刘备的文书送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九月庚子,立郭女王为皇后。十月,孙权复反。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张郃、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仁、曹彰、贾诩先后去世。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四月,曹丕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曹操为什么让曹丕继承他位置

当其时,天下鼎立初成,枭雄豪强均跃跃欲试、各方镇手掌重兵,国家需要的是一个即能御外辱于国门之外,又能治臣下于庙堂之上的政治强人,需要的是文韬武略个方面都很完备的全才。李世民和房玄龄、魏征曾经讨论过草创和守成哪个困难,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而曹操的继承人不仅要继续创制疆域,更要守土有方,是难上加难了。

下面我们就从个人能力上来分析一下曹植和曹丕谁更适合继承曹操的事业。

身处乱世,首先看重的是军事统率能力,在这一点上,曹丕显然比曹植要强得多,曹丕五岁时曹操就开始教他骑射,八岁遂成,长年随曹操征伐,耳濡目染,深得曹操精髓。在对政事的熟悉程度上,由于曹丕长期做为副丞相,接手干起来自然是轻车熟路,在这两个方面,曹植是没有资本和曹丕竞争的。建安十九年,曹操伐孙权,留临菑侯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对曹植的能力并不是很放心。据典略记载杨修做为曹操的仓曹属主簿,在曹操考问诸王子政事时,“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曹操向儿子们提问,并不是需要他们给自己出什么好主意,而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考核,杨修作为对曹操和曹植都很熟悉的`人,应当能猜测出曹操心中所想的事情和所需要的回答,而为曹植预先准备答案,则说明他对曹植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没有信心的。再从个人的性格来说,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是“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对曹植的评价是“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

从这里看对曹丕的指责不少,但从另一面来说,这些也正是曹丕胜过曹植之处,在“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的时候,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心思缜密,比起粗枝大叶的曹植,更适合统治国家。曹丕非常注重表面功夫,即使在继位之后,还矫情的说如果曹昂、曹冲在的话,自己是没有机会的,他所写的典论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而曹植却比较刻薄,曾在给杨修的信中评论孔璋说“以孔璋之才,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前为书啁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锺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敢妄叹者,畏后之嗤余也。”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而就在同一篇文章中,曹植先是说“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於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於割断。”后又说“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其随意为文皆此类,无行之状,已现初端。

还有就是两个人的才华对比,这点也是大多数为曹植抱屈的人主要依据,认为曹植才华远胜曹丕,为政的话一定能更有所为。诚然曹植文章词赋广为流传,天下莫有其匹,但文才并不等于治国能力,仅以文人为王,多不能行善政,历史上陈后主、隋炀帝、唐明皇、李后主、宋徽宗、乾隆帝文才皆有可观,但都是造乱之主,由此可知文才不足以凭之治国。翻开曹操诸子传记,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都是早慧之人,像曹冲、曹衮、曹植、曹丕都是这样,这一方面可能是禀赋曹操的遗传,另一方面也是早期教育得法。曹植当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也是非常欣赏曹植的才华的,甚至因此长期有立其为嗣的想法。但是反观曹丕的文采,“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比之曹植亦不遑多让,虽身在军旅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可谓好学者,其马上赋诗正可比拟七步成篇,由此看来,虽然军事政务占用了曹丕大量精力,但他的文才还是没有被掩埋,三曹之一并非浪得虚名,而且曹丕其人善于总结归纳,所著典论为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开风气之先,其中又有对射术、剑道的理论总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曹丕的管理能力,比起曹植的散漫成文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曹丕从幼年时起就跟随曹操征伐南北,又长期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其功勋业绩足以镇呵百官,曹植却不知道修身养德,凭宠生娇,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这应当是曹丕和曹植之争的转折点。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又令曰:“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尔)谁为心腹也!”冬十月,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此时大局已定,但曹植并不是再没有机会,曹操并没有将曹植一棍子打死,虽然触犯法令,但还是比较欣赏他的。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遣曹丕及曹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曹植比曹丕有魄力,但在这里却是更输了一场,杨修也只知道上次曹植乘车行驰道虽然触犯法令,但并没有完全丧失曹操宠爱,这次不吸取教训,又照上次办理,却是大错特错了。曹操最重禁令,做北部尉时“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行兵时又有割发代首之举。此时天下初定,需要人们遵守法令方可长治久安,曹操此举当为观察两子哪个能遵循法度,将来自己死后国内不致大变而生乱,曹植此时所为很不恰当。同时又事事都听从杨修意见,给人一种没有主心骨的感觉,让曹操对他失去了信心,因为此事又损失了杨修这位谋主,更是没有翻身的机会了。这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虽然有记载说“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但是出征在即,已是领兵之身,曹操军中禁酒乃是明文,据军令以谢酒,虽曹丕亦无言以对,当此时,斩门之气何在!只能说,其人好酒之甚也。曹丕本有图其之心,却不严加防备,一离智囊,顿成庸人。这是曹植最后一次表现机会,由于他的失败,从此被彻底冷落,再没有争夺王位的机会了。

总的看起来,曹丕以嫡长子的身份,以功业进取,以智谋图位,兼以文质彬彬,可谓国之强主;曹植徒以文章得宠,别无他长,且秉性骄狂,重不足以服人,智不堪军国之用,若立而为嗣,取乱之道也。所谓“文章憎命达”、“诗人不幸诗家幸”,子建之谓也,安身于文苑可也。

曹操作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曹操一心偏爱曹植,可最后为何曹丕继承了王位?和谁有很大的关系?

东汉末年天下豪杰并起,中原动荡不断,一时间汉朝近百年伟业受到了诸侯国的超越。曹操就是在其中一颗“明星”,曹操依着自己特有的部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早已算得上不识大体,但是乱世天下当中,能救老百姓于火水的便是保护神,曹操虽遭众诸侯国唾骂,可是却促使老百姓们获得了稳定,庇佑了四方老百姓的安全性。

但是曹操这个人野心很大,在官渡之战大破袁绍之后,并没有从此作罢,还想要天下放到赘物。但是曹操在汉朝之时,立过过毒誓,要忠于汉室,因此致死都没有独立为王。可是尽管曹操没有称帝,可曹操的权力早已比皇帝大上很多,这时的汉献帝也只不过是曹操手底下的傀儡罢了。

殊不知曹操或是心里惧怕汉朝的老臣们,终究自己用“永忠于汉室”的誓言才让一帮子汉朝老臣忠于自己,自己如果称帝,想来这一帮老臣也都不可能再拥戴自己。因此曹操也早已考虑过这件事情,并将自己的期待都寄予与自己的孩子的身上,曹操的诸多孩子中,大部分都是以年轻之际便与自己出战歼敌,武功出色,但是在文政以上,却没有几个有建树的,唯独曹丕、曹植、曹冲。

曹冲从小就被人们称之为神童,曹冲称象也是被大家了解过,曹冲师从徐庶,徐庶也多次的在曹操面前说曹冲的智谋,在日后定会有极高的建树。殊不知可惜的便是,曹冲年仅十三岁便夭折,曹操也是非常的悲痛,自己感兴趣的儿子,便命运多舛,乃至曹操在日后边对曹丕与曹植争斗的时候也说“如果冲儿没有早夭,我何愁在去考虑他们二人”。

曹冲去世后,曹操便将自己许多的想法放进了曹植的的身上,由于曹操觉得曹植的诗文非常的具备仁德之心,如果日后继位,必定会让天下苍生感受到他的仁德。反观曹丕,曹丕从小便受到曹操的打压,由于大儿子曹昂救曹丕而死的事儿,曹操一直都觉得非常的可惜,因此也将曹昂死的怨念加到了曹丕身上。

但是曹丕却也拥有独到之处,曹丕继承了曹操的“狠”及其曹操的“奸雄之道”,曹丕也是一位非常的会笼络人心的人,他见到曹娥们都非常的青睐“立长不立贤”,运用这个优点,抵抗这曹操与曹植。尽管曹操多次的协助曹植,想让曹植可以与曹丕有一争力量,但是恰好是曹植的优柔寡断,几回在最终危急关头,心存“大路”而放弃了曹操的协助。

实际上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战的背后,也是两位谋臣之战,此二人就是司马懿与杨修,一样是才识过人,司马懿却处处不愿当出头之鸟,反倒杨修,处处喜欢争强。杨修曾与曹操出征官渡之时,道路上大伙经过曹娥碑,碑上拥有一串字谜,杨修看得出,要想随口说出,反倒被曹操劝阻,因此大伙又军队三十里后,曹操与杨修说起了这个字谜,曹操感叹到“德祖(杨修字德祖)之才,整整超了我三十里”。

杨修这时不以为意,实际上在这时杨修早已给自己埋下了隐患。再之后,曹操率大伙出战关羽之时,夜里曹操发布口令“鸡肋”之时,杨修便告知了大伙,提前准备整理行李,曹操提前准备撤离了。殊不知恰好是杨修此次“自以为是”,激怒了曹操,随后便被杀死。

反观司马懿,司马懿从始至终,一直了解,曹操容不得太过度突显的人,因此无论是司马懿,或是司马家的人,应对曹操的时候,都表达出非常的畏惧的模样,迷惑了曹操。因此在便是司马懿这边隐忍也帮助了曹丕之后胜了曹植,成为了世子之战的胜利者!

曹丕这个人,大家肯定认识,他是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哥哥,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220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400多年的汉朝灭亡。可惜曹丕短命,称帝后不到7年就死了,司马懿也因此逐渐把持朝政,曹魏政权最终被司马家族夺去!

一、曹丕的人物简介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他是曹操的儿子,母亲是卞夫人。曹操虽是一代枭雄,但他到死都未称帝,而等曹操死后不久,作为儿子的曹丕就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建立魏国,这也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

1、争世子位

187年,曹丕出生在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他自幼聪慧,在父亲曹操和母亲卞夫人的教导下,成为一个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的人。而我们知道,曹操的儿子是很多的,而且当时曹操更喜欢弟弟曹植,所以在争夺世子位时,曹丕经历了很艰难的时间,最后在司马懿的帮助下,才在217年成为魏国世子。

2、称帝,建立魏国

220年正月,刚建立曹魏不久,曹操就病逝在洛阳,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11月25日,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曹丕假意三次上书辞让,并于12月11日登受禅台称帝,定都洛阳,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三国时代正式开启。

3、逼迫曹植写下七步诗

曹丕和曹植是亲兄弟,母亲都是卞夫人,而说到他们,最被人所熟知的就是曹丕逼迫曹植写下《七步诗》。220年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由于争封魏世子那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所以他称帝后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想杀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4、在位6年,政绩斐然

曹丕虽是篡汉之人,但还算是个好皇帝,他在位仅6年,影响深远!在政治上,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在军事上,曹丕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还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二、曹丕怎么死的

曹丕是病死的,时年40岁,属于英年早逝(具体可参考曹丕为什么英年早逝),他死后由长子曹叡继承王位。226年6月29日曹丕病死,临终时,他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睿。239年,明帝也病死了,他将幼帝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暗中谋划,并于249年起兵政变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政就落入了司马家族手中。

以上就是关于曹操的哪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全部的内容,包括:曹操的哪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王位.、他是三国时期的大将,曹丕死后他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大权,他是谁、曹操死后谁继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49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