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作者是谁

《兰亭序》作者是谁,第1张

王羲之。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作者介绍: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兰亭序作者是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兰亭序》内容简介:

《兰亭序》行文简洁,记叙了王羲之和朋友们诗意雅聚、纵情山水、欢畅淋漓的愉悦心情,结尾又透露出人生苦短、欢乐易逝的悲观情绪。词句之间宣泄着作者内心的苦闷,表达了他渴望解脱尘世烦恼的迫切愿望。其书法为行书,即兴书写,本属随意挥洒,信手而就。笔墨却如行云流水,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技艺,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兰亭序》书卷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文及款字中,共书写了21个“之”字、7个“不”字和7个“一”字,字字不同,各逞美态,表现出非凡的技艺。观赏者哪怕是仅仅品味其中那个简单的“之”字,也能让人感悟到中国书法用笔之妙境,的确让后世的书法家与书法爱好者们心悦诚服,叹为观止。

百度百科-兰亭集序,百度百科-王羲之

1、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他是东晋时代著名的书法家,他所撰写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名为《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2、王羲之是东晋时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他精通各种书法,也善于临摹,并取其中之长处,后精益求精使自己的书法自称一家,他的书法风格自然,笔法遒美健秀,他的代表作还有楷书《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快雪时晴帖》等。被后人称之为书圣,其独特俊美的风格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后人。

3、《兰亭序》是王羲之与众多友人在山阴兰亭举行一年一度的民风习俗活动时,在与众人饮酒助兴的状态下所撰写的作品。描述了在东晋时代,人们为了祈求消除病灾与不详,都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举行名为修禊的活动,王羲之与众多友人也在山阴兰亭一起参加活动,众人围坐在蜿蜒清澈的小溪旁边,饮酒作诗,畅快的叙述者众人各自的情感,实在是很快乐。

兰亭酒后是王羲之写的。

相传:王羲之酒后写下兰亭序,酒醒看到后自己都很吃惊:咋写得这么好看。于是在清醒状态下又写了几副,夫皆不及也。

写字的人估计都有过酒后写字的经历。今天我们就聊聊喝酒和写字的事。简单说,酒精会使人亢奋,专注于印象特别深刻的事,而忽略平时常留心的细节,酒后写字自我约束的力量小了,书写更加激越,但动作协调性和精细运动技能会失准,这就是有时候酒后回看,会发现书作偶尔有妙笔,或整篇的气质都与清醒时不同,甚至不像平时写的。

酒后也常会运笔失控、布局失误、落款又出败笔等等,最常见的是漏字、别字,《兰亭序》中就有几处涂抹及别字。这大致符合我们对酒后状态的估计,摆脱了束缚,但有点信马由缰。

酒后对书法作品的影响取决于书者造诣的高度。说白了,酒后写字其实是真实水平的自然流露。有些书法爱好者人云亦云,说自己酒后写字如何如何,怕不是真话,其实更多是酒后拿笔(毛笔)手都会发颤,更别说写出什么佳作了。

书法到底该归于技术,还是该归于艺术,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其实从喝酒后可以写出高水平的书法作品这一点来看,书法似乎更应该归到技术这一类别。

1、《兰亭序》作者是王羲之。是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

2、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3、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以上就是关于《兰亭序》作者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兰亭序》作者是谁、《兰亭序》是谁写的、兰亭序是谁写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7121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