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化对中国有多重要

古蜀文化对中国有多重要,第1张

现在在我国的各地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地域色彩还是非常强烈的。正是因为这不同的地域文化才构成了我们一个整体的中华大文化,中华大地就像是一个熔炉,孕育着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的包容性。古蜀文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上不同的阶段占据古蜀这一个地方的统治者总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秦始皇的奠基

首先是在六国时期,秦国在打算灭掉其他国家之前,就制定了一个向西南地区进发的计划。当时的蜀地有两个国家,但都是属于军事薄弱的类型,很快就被秦朝给歼灭了,这样巴蜀之地就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巴蜀之地一直都是土壤肥沃,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天下的一个大粮仓,能够为秦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是秦国后来吞并其他国家的物质基础,这是巴蜀文化对第一个王朝建立所做出的重大影响。

汉高祖刘邦

继秦始皇在巴蜀之地建立过政权之后,刘邦也在巴蜀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基业。刘邦在一开始的时候是项羽的手下,当时刘邦因为立下了功劳,被项羽分封,获得了汉中之地的领导权。当时的刘邦是非常失落的,但是他的谋士张良却看到了巴蜀之地的价值,对刘邦说,今日拿到了巴蜀之地,等到来日这个天下肯定是刘邦的。果然,刘邦以巴蜀之地为根据地创立了汉朝。

蜀汉政权建立

在后汉三国时期,诸葛亮作为当时的卧龙,一眼就看出了巴蜀之地所蕴含的价值,并且还向自己的主君刘备说明了益州这个地区的重要性,益州也成功的被蜀国收入囊中。以巴蜀之地作为依靠,诸葛亮才能够六出祁山,姜维才能够九伐中原,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靠的就是巴蜀之地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厚的粮食和经济基础,而巴蜀文化又是很多文化碰撞融合所形成的,对中华文化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真正的最早的古蜀道是指连通中原与汉中的北段秦岭太白的岐山道,以及连通汉中与成都的南段有剑门关的金牛道。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蜀道,一共是9条。古蜀道是一个“北四南三”,一共7条道路的主要格局。蜀道因此可以大致分为南北两个区段:北段是关中穿越秦岭至陕西汉中段,主要是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南段是由汉中穿越大巴山直抵四川,主要道路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另,古蜀道中,北段还有一条诸葛亮北伐的祁山道,和南段三国时期邓艾灭蜀的阴平道。

那么,历史上三星堆古蜀国时期,三千年商周之前,进出四川的古蜀道是哪一条呢?我们一一分析。

褒斜道始于东汉。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下诏在最险之处开凿穿山隧道,当时的人们利用火焚水激法,开出一条将近16米长的隧道。

陈仓道始于秦末汉初。陈仓道,古称故道。楚汉争霸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便是发生在这里。其大部分线路是顺嘉陵江上游河谷而行,秦时这里设置有故道县。

傥骆道始于汉、魏。骆谷道,汉魏旧道也,南通蜀汉。《唐书》:兴道有骆谷路,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杜甫带领全家逃难去成都,从长安出发走的就是傥骆道。他的诗中写道,“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子午道始于西汉。刘邦定都长安,始有子午道,子、午乃南、北的意思,是沟通南北,连通长安城与汉中城的捷道。

南段,当时仅有金牛道一条道路。

所以,三星堆古蜀文明之时,进出四川只有北段的祁山道,和南段的金牛道,当然金牛道当时不称为金牛道,祁山道不称为祁山道,一是还没有大规模拓宽,二是没有后来秦朝、三国时的历史典故,只是李白《蜀道难》一诗中所称的"鸟道",即非常狭窄而又险恶的荒山野径。当时陆路是进出四川的主要道路,而出川向东可以从三峡沿长江而下,进入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境内。

但是至于走水路入川,在当时是完全不可能的,无法实现的事实。因为没发明出大型火药用以炸礁,三峡当时是一道完全无法乘舟逆上,天然迈不过的坎。秦汉人口大发展后,沿长江上游有了拉舟的纤夫,加上汉之后发明了火药炸礁,才实现了乘舟逆上入川,从此,有了唐朝杜甫在成都草堂的诗篇:"门泊东吴万里船”。在三星堆时期只有从蜀沿江而下的,且三峡陆地入蜀当时也是非常凶险,三峡地区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古文献中也无任何当时存在的古蜀道存在,仅后世才有了从川东入蜀的记载。所以今天任何在石器、青铜器时期逆江而上影响四川的说法,按道理均是不成立的!

古蜀道自古难走。本人经三星堆最新6坑出土研究,给出《蜀道难》新的理解。今天对于三星堆探迷,夏朝溯源,古诗背景理解,及正确地古文翻译,均有很大的作用,特分享如下。

(背景:三星堆亡国祭祀祖器坑出土,牵出一段沉封千年的夏朝灭国史,商汤王灭夏后,欲"迁夏社"不得,只得在中原另建的典故。而唐朝李白,他是一部分知情人!此尚待三星堆后续考古实据验证。)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因此《蜀道难》应该是李白31岁时,在开元十九年间(公元731年),李白在长安城被权贵压迫排挤,仕途无望,被迫离开了长安,一路上深感官场政治血腥黑暗,心情极度愁闷时所作。)

《蜀道难》 唐代 ·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谈及此非常非常危险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起蜀道以及古蜀历史,那比登天还难,古今都难度不小!)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传说古蜀国第一代国君叫蚕丛,及后还有国君叫鱼凫,虽然民间留下了他们的一些传说,但是古蜀国从开国至先秦之前,古蜀历史一片空白!)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国历史自古悠久,只是在先秦时因秦灭蜀,古蜀国的历史才被人为地隔断联系!)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说古蜀国历史被隔断,但是蜀地与中原的联系一直都在,而太白秦岭与西蜀峨眉山连通中原的古蜀道自古都有。注:仔细品,再品)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当年古蜀国"五丁开山”修建了古蜀栈道,用壮士生命换来的联系,就如天梯与石栈紧紧钩连着一样,从来不曾被隔断过!)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蜀道向上,如六龙般盘旋山间,回转如“日”,直通天际)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向下,顺山涧溪水,冲波逆折,回转如“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真的是,黄鹤难飞渡,猿猴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满布青苔的泥泞山道,是如此的狼藉不堪。古蜀栈道依山崖而建,百步九折相当难攀援。)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下来仰视星空,西南蜀的方向,参井两颗星星如泪珠般在夜空中闪烁哭诉,悲惨的往事历历在目,让人不得不扪心抚胸,悲痛得直喘不过气来,内心中禁不住发出一阵阵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唉呀~!我李白自唐朝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从三峡出蜀,沿江而下历经洞庭湖折返往西,来到唐朝都城首都长安,已经过去整整六年了(31岁),仕途坎坷,官场难进,世俗权贵犹如山岩般难以高攀。不知道,好久才能衣锦还乡,回到我的故乡啊!(李白小时候在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长大,现有李白纪念馆)注:因仕途失利和时局动荡,李白一辈子未入仕途,也再没有回归过故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透过古老的树林,远远听见鸟儿悲号的声音。原来是一对刚刚幼鸟夭折的雌雄鸟儿,一雄一雌前后绕着林间徘徊盘旋,鸣叫着不肯离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又听见杜鹃鸟那哀怨的鸣叫声,在凄凉的月夜下彻夜长啼,哀愁的气氛充盈了整座空旷的深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此情此景,再联想到官场血腥黑暗,古蜀国的灭国真相,实在是太惨啦!!!让人一听就脸青色变。)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山雄伟奇状,群山连绵不绝,山峰高耸入云,犹如离天不足一尺。千年的老松,那干枯遒劲的树干,倒挂着倚长在山崖绝壁之上。)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湍急飞泄的瀑布,那股股水流争相喧闹,互相撞击着,从崖上飞流而下,落入潭中,水击岩石,砯砯的声音,如万壑鸣雷般炸响。)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真的是,太险啦!这世上不会比这蜀道、官场更险的了。既然蜀道、官场如此之险,为何还是有人不畏艰险,离蜀出门求官远行呢?说来,我这辈子就是自找苦吃啊!~)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还有那扼守在蜀道咽喉之处的广元剑门关,通关石梯陡直而狭长,城阁高高耸立在夹山之间,是那么的高峻与不凡。整个城关非常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感叹:蜀道、世道,社会是如此的险恶啊!!!…可惜我李白自认为才高八斗,潇洒不凡,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虽才华横溢却报国无门,多么想化身为那剑门关啊~!)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一旦时局变动,官场震荡,则不管是之前提拔守护你的人,又或是历来与你政见不和的人,为己私欲与明哲保身,都会变成豺狼虎豹,翻脸无情地排挤和打压你。)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在唐长安朝廷中当官,就如身处这蜀山之中,白天要躲避猛虎,晚上要规避长蛇,官场血腥黑暗真的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呀!)

(不禁联想起历史上古蜀国的夏桀、商纣、西秦灭蜀三次改朝换代,正如豺狼般血腥残暴,杀人如麻。这就是真相!!!)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遥想当年,初出蜀时经过锦官城成都,比起现在那是要逍遥快活得多呀!那一段真的是一辈子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啦。看来,当官不成,不如还是早点回归故乡的家中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侧转身去,向西远望长安城,25岁离家出蜀,怀着幼时当大官的志怀理想,历经6年的仕途艰辛,真如蜀道一般,比登天还难!真的是,蹉跎岁月,一事无成!长叹一声,何时才能衣锦还乡啊~!)

(感叹:怀古忆今,感同身受!岁月蹉跎,人生真难~啊!

~今天这段古蜀空白史,依然是真难啊~感慨!)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此"西”,侧身西望长咨嗟!,即西秦。此“绝",即古蜀空白史)

前因:《华阳国志》:"蜀王与秦惠王遇。遣石牛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

古蜀国自三皇五帝始,就一直是华夏族正统。黄帝时期就与黄帝以及子孙通婚联姻,参与华夏国事。因此,蜀王嘲讽秦国不及蜀国正统。

后果:秦灭蜀国,留下一片古蜀空白史。

《华阳国志》:(秦)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夏)桀、(商)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

这就是古蜀国历来正统,因蜀王嘲讽秦国不及蜀国正统而被记恨灭国,留下一片先秦空白史,并且夏、商两朝末期三星堆两次掩埋,秦之前两次古蜀国战乱的历史记载真相。

古人写诗,尤其是大诗人李白,讲究情景融合,山水叙事,有感而发,品格高雅。一般均有浓重的时代背景和文字后面的人生故事!

后记

《蜀道难》李白创作于何时?

结合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应该是创作于仕途失败,离开长安的时候。那么,李白一生前后曾经两度离开长安。31岁时和43岁时。

开元十九年(731年),李白31岁,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43岁,供奉翰林院陪侍唐玄宗赋诗纪实不足两年,因遭权贵谗毁,离开长安。

那究竟是31岁,还是43岁呢?

唐朝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 ,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 ,首访之。既奇其姿 ,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 ,称叹者数四 ,号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 ,与倾醉 ,期不间日 ,由是称誉显赫。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在长安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

如果唐朝孟棨记述为真,则李白应该是在735年结识贺知章之前,即公元731年31岁离开长安时路上所作。这一时期,李白穷困潦倒,自暴自弃,处于心情极度苦闷之时,之前经历了遭人谗谤,上书自白,多次结识权贵,遭人所拒的多重打击,甚至还一度起了隐居之意。

但是,虽然身处逆境,李白仍然具有伟大的浪漫主义情怀和谪仙那出尘的气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象着终有一天会化身为剑阁,身居要职,为国效力,衣锦还乡!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气势磅礴,境界宏伟,反复咏叹,由浅入深,如歌如泣,时而悲沉压抑,时而激慨豪迈,山水叙事,以古喻今,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潇洒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立志报效国家的感情。清代沈德潜评价:“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综上分析,《蜀道难》的主题及作者李白的诗词意境,我认为就是,李白怀才不遇,仕途艰辛,深感前途“开国何茫然”,权贵“巉岩不可攀”,官场黑暗血腥“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蜀道、官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时,李白离家出蜀已整整6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蹉跎,思乡心切,而又没有实现自己当初出蜀求官,报效国家的理想,又是"畏途”,又是“问君西游何时还?”,又是"不如早还家。”,最后,“侧身西望长咨嗟!”长叹一声,何时才能化身剑阁,报效国家,衣锦还乡啊!~体现李白逆境奋斗,报效国家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即使再难再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也要再向虎山行!!!人生甚壮哉!!!《蜀道难》是李白逆境中的不屈战歌,人生中的命运呐喊!!!

秦朝以前的五代蜀王分别是: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

古蜀王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国度,它大概形成于3000年前。它的历代蜀王好像都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之中,没人知道他们是否真实存在,但各种史料典籍中关于它们的传说却没有断过。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属李白《蜀道难》中提到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事实上,古史传说中不止蚕丛和鱼凫两代蜀王,它一共历经了五代。每一代蜀王都在自己的时代造福着古蜀地的人民。

一、蚕丛

蚕丛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蚕丛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的,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蚕丛居住在岷山石室中。后来为了养蚕事业,他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

蚕丛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蚕丛教民养蚕的故事广泛流传于川西地区,多地建有蚕神庙,供人祭祀。

二、柏灌

历史上对于柏灌的记录非常少,实际上它是古蜀国前期部落氏族社会时期的一个阶段,柏灌氏羌族。

柏灌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二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述:蚕丛之后,王曰柏灌。扬雄也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柏灌墓传说在温江区寿安镇。

三、鱼凫

鱼凫氏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第三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述,柏灌之后,一次王曰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清代《读史方国记要》载:县(温江县)北十里,相传古鱼凫所都。

在广汉三星堆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这一变化则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与鱼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反映出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鱼凫王墓传说在温江区寿安镇。

四、杜宇

杜宇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鱼凫之后第四代蜀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巴蜀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皇、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杜宇在巴蜀地区被奉为“农神之主”,民间有杜宇死后化为子鹃鸟的传说。李商隐《锦瑟》云:“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笼罩着哀怨凄迷气氛的图画,象征着化为望帝冤魂的杜鹃。”

五、开明

开明是古史传说中继蚕丛、柏灌、鱼凫、杜宇之后第五代蜀王,又称鳖灵。传说为荆(今长江中游一带)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述,杜宇时“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皇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开明位号曰丛帝。开明传十二世,开明五世自梦鹿移,乃徙治成都。”公元前三百一十六年,开明蜀国为秦所灭。

        青铜大立人像于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诡秘怪异的各类文物,足以证明殷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国,正处于各种原始宗教观念杂存并茂的时代。

        三星堆两个大祭祀坑是中国遗址考古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为重要的发现。大量精品文物横空出世,有力地证实了这里曾经是3000多年前中国西南地区颇为发达的古城,古蜀历史曾经在此掀开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高的青铜造型,其中尤为令万众瞩目的是阵势雄浑、威赫森严的青铜雕像群,其生动地反映出古蜀先民的巫神观念以及原始宗教意识,形象地说明了三星堆古蜀因的政权结构及社会形态。其文物填补了中华文化演进序列中一些重要文物的缺失。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中华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再次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群中,这尊青铜大立人像,无论是从服饰、形象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都堪称他们的“领袖人物”。根据其造型特征与身份象征,一般称其为“群巫之长”。

        青铜大立人像由人像和底座两部分构成,采用“分段嵌铸法”铸造而成。身体中空,通高262米,其中人像高172米,底座高09米,重达180公斤。赤足站在方形怪兽座,底座有座基、座腿、座台面三部分组成。座基成梯形,座腿为四个相连接的怪兽头:座台面为方形,四周纹样装饰以日晕纹为主。其头戴铸有善面纹和回字纹的花状高冠,粗眉大眼,鼻棱突出,嘴角下钩,两耳下垂各有一穿孔。颈部细长,右臂上举,置于鼻前,左手举起与胸部同高,两手卷握,似在作法。身着窄袖与半臂式套装三件。最外层为单袖衣中间一层为短衣、内层衣服最长,长袖。整座人像造型奇特,精谨庄严,神威赫赫。品味此造型的寓意,似乎表现的是他正在作法,将民情上传于神,又将神旨下宜于民,其所站立的方台,即可理解为其作法的道场—神坛或神山。大立人青铜像的头顶花冠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从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大立人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

        一般认为,青铜大立人像代表的是国王兼巫师类的人物。在古蜀先民眼中,他是神界和人界两重世界的连接使者。

        青铜大立人像不是一件表现写实风格的艺术作品从人物的结构上分析,他的身体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在世界任何地方也找不到长有这般躯体的人。也就是说,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粗大的手,纤细的身体,那么长的脖子都无法和现实的人联系起来。只能把他解释为一种人体抽象的艺术造型,一种程式化的东西,是古蜀人情有独钟的艺术表现形式。

        关于青铜大立人像环握状造型双手的寓意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青铜大立人像特有的艺术造型集中体现在古蜀人特定的“手崇拜”上。整体造型表现的是某一位“群巫之长”的形象。他作为帝王或者巫师,在祭祀时挥舞着巨大的环握状双手,窥天瞅地,向人民传达着上天之意。巨大的环握状双手造型是古蜀人出于对帝王或巫师的敬畏而产生的变形夸张。显然不管是谁都不可能长出如此巨大的双手。如果说当时真的存在,唯一的可能便是帝王或者巫师在主持祭祀活动时,双手握有环管状的手饰,即法器,有可能是一个或者两个。作法时遮掩在神袍之下,远远望去与真手浑然一体,别无二致。三星堆博物馆研究后,更倾向于认为大立人雕像的身份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是古蜀神巫文化、原始宗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造型特征与形式构成,都以表达其宇宙情怀,追求天人合一的古蜀原始宗教思想为目的。其铸造时间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因此还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参考文献

[1]陆赛楠《浅析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文化内涵》

[2]百度百科

北部:今甘肃省陇南市往北的渭水南岸,陕西南部的汉中,不包括原属汉中的魏兴郡(湖北郧县)上庸(竹山县)。

东部:至今湖北西部巴东县,重庆的涪陵,东南地为方今贵州省贵阳市往东一部分地方,(注:有人说蜀国只有今天四川重庆云南是错误的,还有贵州省很大一分部)

南部:东南 部分和今天云南省边界相差不多,只西南多了很大一片地方为今天缅甸国的密支那市。

西部:多为山险地带,只限于四川盆地附近,西部不包括今天的九寨沟马尔康等地区。

扩展资料

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土著部落。蜀地文明分为几个时期:蜀山氏、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蜀部落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落。

“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参考资料蜀国(古代国家名称)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关于古蜀文化对中国有多重要全部的内容,包括:古蜀文化对中国有多重要、真正的蜀道在哪、秦朝以前的五代蜀王分别是谁按时间顺序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94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