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

生化危机李冰冰2023-04-25  30

四端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四端

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为什么没有同情心,就不能称为人呢?如果看见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都选择冷眼旁观的话,就是冷漠无情!所以不是人。因为这是祸患,仔细想一想人生活在社会中谁能保证一生都没有事情呢?肯定不能。你不同情别人,当你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有人同情你,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能怨谁呢!所以仁是立身之本。

二、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古今中外“脸面”都是是非常重要的“事物”。脸面关乎羞耻,野兽都知道羞耻,人不顾羞耻还能叫人吗?还有什么坏事不敢干呢?像地铁中的“事情”不仅人人喊打,更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义能激发羞耻心,让人知进退。

三、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孔融三岁让梨,不是因为他“会来事”。这种行为是礼的表现,礼也是谦虚的萌芽。野兽才竞相争食,人如果和它们一样人还是人吗?正所谓”观其行,而知其人“,小时候争抢长大之后也势必争先恐后,不要忘了枪打出头鸟。这是失礼的结果造成的,有礼才能让人安稳。

四、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明辨是非,关键在一个“辨”字,它不是中间带言字的口辩。而是要用良知用心去分辨,对和错每个人心里都有数。不要“昧良而行”,不然最终吃亏的是自己。就像人不惹狗不会人咬人一样,人不分青红皂白凶险必然经常相伴。人要有诚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1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2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1怵:(chu触)《庄子·应帝王》:“劳形怵心者也。”《说文》:“怵,恐也。”《广雅》: “怵,惧也。”张衡《西京赋》:“怵悼栗而耸兢。”这里用为恐惧害怕之意。怵惕:恐惧警惕之意。 2要:通“徼”。《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不庶几,不要幸。”孙星衍云:“要与徼通。”《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赵岐注:“要,求也。”《吕氏春秋·爱类》:“要利之人,犯危何益?”高诱注:“要,徼也。”这里用为探求、求取之意。 译文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古代君王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以不忍伤害别人之心,行为于不忍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象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了。所以说到人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这个问题,比如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人们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理,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交,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产生怵惕恻隐之心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辨别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同情恻隐之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关系的开端,羞耻憎恶之心是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开端,谦让之心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是非辨别之心是开启智慧的开端。一个人之所以有这四个开端,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具有这四个开端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的,是自暴自弃;认为君王不能做到的,是伤害君王的人。所有自身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懂得就会将它们发扬光大,就象刚刚点燃的火会蔓延,就象刚刚喷出的泉水会流到远处。如果能充分发扬它,便足以使四海安定;如果不能充分发扬它,也就不足以侍奉父母了。” 说明不动心又能当官为政,管理人民,最关键的就在于人人都有爱心、同情心和怜悯心,这是孟子最著名的四端说,是孟子伦理学性善说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也是孟子王道爱民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石。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仁爱之心,正因为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爱民政治,孟子用见到一个小孩将要掉下井去的事例,来说明人们都有恐惧害怕警惕的心理和天性,这种心理和天性既不是要跟孩子的父母攀亲结交,也不是要求取乡党朋友的称誉,更不是厌恶担心别人指责自己见死不救的坏名声才产生的。因此他分析说,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辨别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因为人们的同情恻隐之心、憎恶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辨别之心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性与兽性的根本区别。人若是失去了人性,也就等同于动物了。

“端”即一种起源、开端的意思。孟子提出了四端分别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此句中孟子划分了两个方面,其一是“四心”,它先天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二是“四德”——仁、义、礼、智,是人的美好道德。前者使人区别于动物,成为人的规定,“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后者使人获得道德的规定。这两者互相结合,“四心”对应“四德”,“四心”乃“四德”的开端,扩而充之四端就成为“四德”,即仁、义、礼、智。仁是“四德”中最基本的内容。仁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义是人们该走的正道,礼是人们过往的大门。在这漫漫义之人生中,人寻觅属于他的仁之宅,而礼则是人踏入此宅的入口,智则负责判断门内仁的与否,并决定人是去还是留以及如何去留。孟子“四端”说从理论上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彰显了人的价值孟子“四端”说从理论上赋予人道德权利和道德责任,彰显了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有助于个人自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改善当今中国社会人情冷漠的境况,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孟子的“四端”说,人们可以在社会形成一个道德底线共识,亦或是构建一个以孟子的“四端”说为基础的中国特色共同道德观,把内在于本身的善性充分发扬和扩充。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四端”说对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改善当今中国社会人情冷漠的境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来源:科教导刊

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

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扩展资料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四端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子认为有四端,四端是什么、孟子 四端、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之心”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6693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