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怎么组词

滑怎么组词,第1张

1、组词:光滑、刁滑、滑竿、滑精、滑坡、滑腻、奸滑、圆滑、油滑、滑稽、滑头、滑不唧溜、滑雪板、跳台滑雪、浮滑、油腔滑调、滑轮、润滑油、滑梯、打滑、平滑肌、滑膛、油嘴滑舌、圆滑世故、滑移、珠圆玉滑、滑塌、滑膜、动滑轮、世故圆滑。

2、滑(Huá)姓源流较纯正,一说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一说得姓始祖:滑伯。滑姓出自姬姓。滑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主要分布在江苏邳县下邳故城。哈尔滨延寿县也有。历史名人有滑寿、滑涣等。

《御纂医宗金鉴》,乾隆皇帝钦定嘉名《医宗金鉴》,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院判吴谦等编纂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刊行,成为清代广为流行的医学教科书。

下文选自《外科心法要诀》,主要源于祁宏源,清代医家。浙江山阴县人。其祖祁坤为太医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学渊源,亦精于外科医理,奉敕与吴谦同修《医宗金鉴》,其中之《外科心法》多为其家之经验,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为蓝本修订而成。

方歌脉为血脉百骸通,大会之地寸口宗,掌后高骨名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

注脉者血之府也。周身血脉,运行贯通,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者,盖以其经每至寅时,各经之气皆上朝而大会于肺,故曰寸口宗也。掌后有高骨隆起,界于尺脉、寸脉之间,名曰关部。关前之位,其名曰寸;关后之位,其名曰尺。尺、寸者,谓从关上至鱼际长一寸,从关下至尺泽长一尺,故名之也。

方歌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注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沈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沈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膀胱、小肠,沈以候肾。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沈以候肺;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沈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沈亦候肾。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伪诀以大肠、小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荣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若表气虚,则荣卫之气不能御外,故邪得而乘之。经曰: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为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其条目俱详于本篇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本章主要讨论太阳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其治疗。

太阳,指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而言。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呲,上额,交顶,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体现主人体一身之表。故以太阳命病,意在反映人体皮毛、腠理等浅表层受邪发病的特点。由于肺合皮毛,所以太阳病与手太阴经肺的病变,也就有密切的关系。

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正邪交争于人体浅表出现的病证,为外感病的初期。故《伤寒论》把太阳病列为六经证治的第一阶段。

由于“表”是人体防卫病邪的第一道屏障,其卫外功能的强弱,决定于卫气的盛衰和营卫的协调,故后世有“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抗御病邪侵袭,故为六经藩篱”之说。

张仲景把太阳病的基本特点概括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病机是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同时为风寒外邪郁遏,并太阳经气不利。由于病人的体质强弱不同,感受外邪有轻有重,其病情轻重有别,病理变化亦各有特点,所以太阳病本证有三种证候类型。其一,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基本表现。病机特点是营卫不调,卫强营弱,称为太阳中风证。其二,以恶寒、无汗,脉浮紧为基本表现,病机特点是外邪属表,卫阳被遏,营隂郁滞。称为太阳伤寒证。其三,是患表证日久,不得汗解,以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为表现特点的风寒表证,称表郁轻证。

太阳表证虽然比较轻浅,但若失治,或治不得法,甚或误治,每致表邪不解又兼其它证候;或表证虽罢而出现新的病证,即出现各种各样的兼变病证。《伤寒论》的太阳病篇有较多的内容论述兼变证。变证已不属于太阳病,把其列于太阳病章,提示太阳病具有复杂多变的另一面,和仲景强调对表证早期正确治疗的思想,值得认真体会。

某些病证的早期,可能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表现,而其实不是太阳病。如十枣汤证、瓜蒂散证等,称其为太阳病类似证,应注意与太阳病相鉴别。

太阳病本证的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太阳中风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太阳伤寒证治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表郁轻证治以辛温小发其汗,方如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原则是在主治方中随证进行加减。对于变证则应根据变化了的病情,重新辨证,然后依证定法选方,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注本条提出了太阳病的基本脉证作为太阳病的提纲。

词解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强,音疆。强硬不柔和。项强,就是指项部拘急牵引不舒,并非颈项强直。吴人驹说:“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

恶寒:恶,音悟。讨厌,憎恨。在此作畏、怕解。恶寒,即怕冷。

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护于外。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受邪,则可出现太阳病。本条提出的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的一个外在反映,提示病位之表,正气未虚。头痛项强,乃沿太阳经脉循行部位出现强痛,为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恶寒,与脉浮、头项强痛并间,为卫阳被寒邪郁遏,不能温煦分肉。诸证反映外邪侵袭,太阳经脉、人体之表受邪,致卫外不固,正邪交争于浅表,故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凡有太阳病者多包括以上脉证,堪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往往恶寒与发热并见,但有时在早期可能尚未发热而只见恶寒,故《伤寒论》未把发热列为太阳病的基本表现。

集注

1、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

2、方有执曰:表即皮肤,荣卫里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而郁于表,不能再胜风寒之外忤,故畏恶之。

3、程应旄曰:太阳经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

4、吴人驹曰:头为三阳之通位,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

5、徐大春说:“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八字,为太阳一经受病之纲领,无论风寒湿热,疫疠杂病,皆当仿此,以分经定位也。”

6、陆渊雷说:“恶寒既常与发热俱,且伤寒以发热为主证,则知经文恶寒二字,即含发热在内。”

7、《金鉴》曰: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按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即气之剽悍者也,荣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荣卫。荣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荣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荣气、卫气也。

明代·张景岳《类经》序原文: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敍,业已辟之。

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

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难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

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白话释义:

《内经》是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三代的古籍之一。原为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互相探讨商议,阐明高深的医理,以传授给后代的。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奥广博精微,上以探究天文,下以穷尽地理,中以深悉人事。

大至阴阳变化的规律,小至草木昆虫的生态,以及音律象数之学的起源开端,藏府经络的原委本末,没有不详细指出并一一陈述的。真是博大至极啊!给后世垂布不朽的仁慈恩惠,开拓人们达到长寿的境遇。它造就的功德,跟天地相同,与日月并存,怎麽仅是小小的治病方技呢?

查考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就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今的《针经》九卷和《素问》九卷,即为《内经》。”

可是有人认为《素问》、《针经》、《明堂》这三部书,不是黄帝时的著作,似乎产生于战国。战国时代的著作能这样吗?宋代高保衡等在《素问》叙文中,已经驳斥其说。这大概是主观臆测没有根据,本不值得深辩。

可是还有视医学为小道,连《内经》也被当做弁髦等无用之物而弃置的,这难道是有大智大慧具有眼力的人吗?我阅读到苏东坡的《楞伽经,跋》中就:“(医)经中有《难经》,每句都有深理,每字都是规则。”

哪里晓得《难经》出自《内经》,而且只辑得其中十分之一的内容哩!《难经》已如此重要,《内经》就可想而知了。

《内经》使人民生命得以生存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育民心的作用差少?所以皇甫谧说:人们禀承父母之体,具有八尺高大的身躯,而不知道医事,这就是所谓游魂罢了!

即使他有忠孝之心,仁爱之性,一旦君父危困,百姓处于泥潭炭火之中,却没有什么办法来救助他们。这就是前代圣贤精心思考深入探究以穷尽医理的原因啊。

由此说来,知书识礼的儒者难道可以不尽心学习此书吗?无奈现今从事医学的人,也把《灵枢》、《素问》弃置于一旁不闻不问,不明了生命科学的深奥要理,诊治疾病使盛者更盛虚者更虚,给人留下夭殃之祸,招引病邪丧失正气,使人断送寿命。

那些所谓在医学上擅长专门的人,竟是这样的啊!此中的原因,正是由于《内经》文义深奥繁多,研读确实不易。至如对深刻的医理未能明白,却想要通达神明运用入微,进而仰慕并赶上大圣上智,是断然不可能的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以类分门,撰成《类经》32卷。

后又以图解形式阐述《内经》中运气学说,编成《类经图翼》11卷,阐发“医易同源”原理写成《类经附翼》4卷。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当时一般人“目医为小道",视《内经》为无用之物,甚至从医的人,也置《灵》、《素》为罔闻。

张景岳认为,这种情况是严重的,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类经》自序)。造成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文奥衍,研阅较难。

就是说《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虽然《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是,遗漏处也不少。例如,有避难不注的;有注释与原义不符的;有注释不便检阅的。

何况《灵枢》尚未注释,使人无不感到遗憾。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后来,不少医家注释《内经》也只是顺文敷演,难懂之处仍不能明断,精要之处仍得不到阐发。张景岳认为这样的注释没有什么益处。于是他专心致志研究《素问》、《灵枢》两书。

开始他是把《内经》中的重要章句摘录下来,作为个人学习之用。日子久了,摘录多了,反而觉得《内经》中所言是金石,字字有珠玑,结果,竟不知哪句可摘,哪句不可摘。

因而他奋起鼓念,决定自己来整理、注释《内经》,以便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使学者了然,一见便得趣,从而对研究《内经》能提高一步,深进一层,真正熟悉本原,不至于误己误人,使之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张景岳汇编注释《内经》的目的。

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经过长期的实践及摸索,张景岳打乱《内经》原来的体例,按性质将经文分类,然后加以注解。往往以《灵枢》启《素问》之微;以《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互通精义。

同时,综核百家,剖析幽隐,把经文分成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共三百九十条,汇分三十二卷。

此外,还附有《类经·图翼》十五卷,以佐诠释。此书由于把《素问》和《灵枢》两经“合而为一",并分类编注,所以叫《类经》。张景岳认为这样类编,可以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

《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编写《类经》,据说是四易其稿,历时三十年而成。

中国古代享年80岁以上的名人

包括传说中享有神奇年龄的人物

不包括文学创作人物

80岁实为78周岁,古代人按虚岁且逢9做寿

远 祖

1、彭祖:中华第一寿星,姓笺名铿,颛顼孙子(黄帝第八代孙),尧封地彭城,后世称他为彭祖。师从尹寿子,隐居武夷山,商末已有767岁(或说800余岁)。善调雉羹,尊为厨行祖师爷。确切生平不可考。

2、伏羲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传说即太昊,本姓风,教民渔猎畜牧、始画八卦,与妹女娲成婚,人首蛇身。在位150年,享寿194岁,确切生平不可考。

3、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称。姜水姜姓部落首领,建都曲阜。神农尝百草,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在位120年,享寿155岁,确切生平不可考。

4、黄帝:人文初祖,公孙轩辕,生河南新郑,寿110岁(又240岁),确切生平不可考。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的君主都是其子孙。

5、颛顼:黄帝之孙,姓姬号高阳,黄帝传位于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确切生平不可考。子孙很多,屈原自称是其后裔。

6、帝喾:黄帝曾孙,姬高辛,30岁颛顼传位于他,在位70年享寿百岁。其中4个儿子:弃(稷)是周的始祖;契是商的祖先;挚继承帝位;禅让给帝尧。

7、尧帝:五帝之一,姓尹祁(陶唐)名放勋,尧是谥号。18岁继位,在位90年,禅让给舜帝,28年后故去,约136岁(又114或118岁)。

8、舜帝:五帝之一,虞舜,《史记》说是冀州之人,家世寒微。30岁被尧相中,20年后继位,在位67年,故约117岁(又110岁)。禅位于禹。

9、少昊:黄帝之子,迁都曲阜,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在位84载,寿百岁崩。

10、大禹:中国第一个国家元首,姓姒名文命,善治水。《帝王世纪》:年74舜始荐,荐后12年舜老摄天子事,五年舜崩,年百岁崩于会稽。

帝 王

11、周文王(前1148-前1051):商末诸侯之长,姬昌,灭商的奠基者,96岁。

12、慕容德(326-405):十六国南燕创立者,辽宁义县人,鲜卑族,80岁。

13、萧衍(464-549):南朝梁武帝,常州人,笃信佛教,在南京拘禁而卒,86岁。

14、武则天(624-705):唐女皇,国号周,并州文水人,82岁。

15、周武王:周建立者,姬发,在牧野讨伐商纣。生卒年不详,在位19年崩,传说93岁,似不可信。

16、周穆王:姬满,喜道术,游天下。50岁继位,在位54年,活了105岁。

17、钱镠(852-932):五代十国吴越国王,奉北方朝庭。临安人,好吟咏,81岁。

18、赵构(1107-1187):宋高宗,南宋皇帝,在杭州苟且偷安,81岁。

19、忽必烈(1215-1294):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在北京病逝,80岁。

20、乾隆(1711-1799):清朝皇帝,满人,享年89岁。

文 武

21、仓颉:黄帝左史官,汉字创造者,姓侯冈名颉,白水人,有双瞳四目,110岁。

22、伊尹(?~前1713):商初大臣,莘县人,助汤灭夏,世称贤相,享年百岁。

23、范蠡(前536-前448):前517年,春秋政治家、军事家和儒商之鼻祖,南阳人,事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泛舟五湖,89岁。

24、老子(约前600-前500):春秋道家创始人,李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著《道德经》。传说生下来已经81岁,大耳,确切生平不可考。

25、孟子(前385?-前304):战国儒家代表,名轲,鲁国邹(邹城)人,据说84岁。

26、姜太公:西周谋略家,辅佐周武王灭商。姜尚,字子牙,封于齐成为齐国始祖,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80岁遇周文王,确切生平不可考。

27、管仲(725-前645):春秋齐国政治家,安徽颍上人,与鲍叔牙故交,81岁。

28、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词人,秀水(嘉兴市)人,纂修《明史》,81岁。

29、赵翼(1727-1814):清诗人和史学家,翰林院编修,常州人,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88岁。

30、朱舜水(1600-1682):清经学家,余姚人,四次东渡日本借兵以图复明均未成,受郑成功邀返国抗清,败后复流亡日本至病逝,享年83岁。

31、毛奇龄(1623-1716):清经学家,《明史》撰修官,浙江萧山人,94岁。

32、孙奇逢(1584-1675):清学者,河北人,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92岁。

33、张廷玉(1672-1755):清吏部尚书、《明史》总裁,安徽桐城人,84岁。终清一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其一人。

34、袁枚(1716-1797):清诗人,钱塘(杭州)人,在南京建随园,病逝老家,82岁。

35、姚鼐(1731-1815):清桐城派大家,刘大櫆学生,病逝老家,85岁。

36、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创始人,在南京病逝,82岁。

37、段玉裁(1735-1815):清代经学和训诂学家,江苏金坛人,在苏州病逝,81岁。

38、纪晓岚(1724-1805):乾隆礼部尚书、《四库全书》总纂修,河北献县人,终老京师,82岁。

39、冒辟疆(1611-1693):清文学家,如皋人,情牵陈圆圆、董小宛,逝老家,83岁。

40、黄宗羲(1610-1695):清大儒,余姚人,反清战斗数年,病逝老家,86岁。

41、吕坤(1536-1618):明政治家和学者,开封宁陵人,万历“三大贤”之一,83岁。

42、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绍兴人,力主抗金,老家病逝,86岁。

43、张苍(前256-前152):汉历算家,河南原阳人,封北平候,105岁。

44、吕岱(160-256):三国东吴名将,如皋人,封大司马,95岁。

45、洪迈(1123-1202):南宋翰林学士,鄱阳人,著《容斋随笔》,80岁。

46、吴历(1632-1718):清画家,常熟人,清初六家之一,入耶稣会,87岁。

47、沈德潜(1673-1769):清诗人,苏州人,教书40余年,中进士已是67岁,97岁。

48、王念孙(1744-1832):清音韵训诂学家,高邮人,撰《广雅疏证》,89岁。

49、郭守敬(1231-1316):元天文学家,邢台人,编制《授时历》,86岁。

50、吴承恩(1500-1582?):明《西游记》作者,淮安人,故乡病逝,约83岁。

神 仙

51、南极仙翁:道教主寿天神,又名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元始天王九子,寿星也。

52、吕洞宾(798-?):道教八仙之一,吕岩,号纯阳子,山西永济人,生卒年不详。隐居终南山,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传说多有附会。

53、菩提流志(?—727):原名达摩流支,南印度人,693年应唐高宗邀请来洛阳,又到长安住崇福寺,修持译经,据说寿156岁。

54、冷寿光:《列仙传》述,与华佗同代的道士冷寿光,晓房中术,活150岁。

55、麻姑:道教所尊女仙,在江西南城麻姑洞得道成仙。长得象大姑娘却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实际岁数无法估算,有“麻姑献寿”故事。

56、广成子:道教十二金仙之一,自称1200岁未衰老,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

57、冷谦:明初道士,杭州人,从事音乐、绘画,至明百数十岁,绿鬓童颜。永乐年间隐壁仙去,民间传其神异事甚多,生卒年不详,传说150岁。

58、张夷:《洞冥记》云,汉东方朔父亲,活到200岁时仍面若童子。

59、许逊(239-374?):晋治水名家和道师,道“净明宗孝”派创始人,南昌人,与郭璞为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出于此,享年136岁。

60、乐正子长:宋代高僧,即墨人,传说在鳌山遇仙人得长生不老药“巨胜赤散丸”,活180岁还年轻,后登劳山仙去。

61、慧昭(526-815):《宋高僧传》云,其为唐宋代高僧,住开元寺,性僻而高,闭关自处,容貌不改,寿290岁。

62、何能嗣:《图经本草》云,唐朝人,58岁尚无子,巧食百年根茎连得数子,活160岁。其孙名首乌,130岁仍黑发,后人将此根茎叫作何首乌。

63、葛洪(283-363):东晋炼丹家和医学家,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在广州罗浮山病逝,享年81岁。或云卒于343年,享年61岁。

64、陶弘景(456-536):南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镇江人,梁武帝辄就谘询,时称“山中宰相”,81岁。

65、张果老:道教八仙最长者,《唐书》曰确有其人,名张果,居山西中条山,自言生于尧时,唐玄宗数次召见,平日倒骑毛驴日行万里。

文人

66、窦公:《文心雕龙》云,汉文帝得魏文侯乐人窦公,年百八十,两目盲,有《周礼•太司乐》章。

67、顾思远:《南史》云,散骑侍郎,钟离人,食兼于人,头有肉角,112岁。

68、孙见龙(1523-1680):清康熙年间学者和诗人,《四库全书》收录其文,158岁。

69、陈俊(881-1324):小彭祖,福建永泰人。《永泰县志》:晚年肌体萎缩形如小孩,装在竹篮中轮流供养,人称菜篮公。444岁。

70、蒯京:《千金方衍义》载,此魏道人已年178岁,而甚丁壮,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练精。

71、穰城老人:《客窗闲话》载,南梁穰城一老翁,活了240岁。

72、并州鲜卑人:《客窗闲话》载,汉三国并州鲜卑人一老妪,活350岁。

73、焦先:三国寿星,河东人,生活简朴,不说话,忽年老忽年轻,忽正常忽狂痴,活到200多岁忽然离开大家不见了。

74、李清云(1677-1933):清医学家,100岁获政府奖,200岁常去大学讲学,娶妻24个,享寿257岁。无籍可考,极不可信。

75、鲜卑奴:《三国志》云,汉故渡辽将军范明友鲜卑奴,年350岁,言语饮食如常人。

76、李元爽:白居易《九老图诗序》曰,晚年定居洛阳,与另8位老人组织九老会,其中最老者李元爽,时年136岁。

77、罗吉(结):《客窗闲话》载,元魏人,107岁总36曹事精爽不倦,110归129卒。

78、杨遐举:《洞微志》记载,唐代琼州杨遐举,父叔连120岁,祖宗卿195岁,九世祖居鸡窠中,形如小儿,不知其年。

79、高柴(前521-前393):寿圣,春秋齐国人,姜太公19世孙,大耳大脑大掌身长不满五尺,孔子弟子72贤之一,享寿129岁。

80、周寿谊:《泾林续记》云,受朱元璋宴请赐酒馔,昆山人,擅昆曲,寿160岁。

医 家

81、扁 鹊(前407-前310):战国医学家,名秦越人,号卢医,中医鼻祖,河北任丘人,著《内经》《外经》失佚,104岁。

82、华佗(145-208):汉末神医,安徽亳县人。《后汉书》曰,“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据此,应当是长寿而终,非曹操所杀。

83、朱丹溪(1281-1358):元代儒医,名朱震亨,金无四大医家之一,义乌人,79岁。

84、陈实功(1555-1636):明外科医学家,南通人,著《外科正宗》,82岁。

85、薛生白(1681-1770):清医家,吴县人,工画兰,善拳勇,享年90岁。

86、苏颂(1020-1101):宋宰相、天文学家、医学家,祖籍厦门生镇江,著有《新仪象法要》、《图经本草》,复制水运仪象台,82岁。

87、王冰(710~805):唐太仆令,擅运气学和辨证论治,传《玄珠密语》,95岁。

88、刘河间(1120-1200):刘完素,金代医学家,河北河间人,81岁。

89、孟冼(621-713):唐代医学家,河南汝南人,撰有食疗《补养方》,93岁。

90、钱乙(1032-1113):宋儿科专家,山东郓城人,撰《小儿药证直诀》,82岁。

91、张文仲(620-700):唐武则天御医,洛阳人,功风与气研究,约80岁。

92、孙思邈(581-682):唐代医学家,陕西耀县人,尊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102岁(又说生于541年,142岁)。

93、杨济时(1522-1620):明医家,浙江衢县人,撰《针灸大成》,三朝御医,99岁。

94、张士铎(1627-1707):清医学家,绍兴人,著有《辨证录》,81岁。

95、叶天士(1666-1745):清医学家,温病学派代表,临床大家,吴县人,80岁。

96、吴鞠通(1758-1836):清医家,淮阴人,温病四大家之一,有《温病条辨》,79岁。

97、王惟一(987-1067?):宋针灸家,又名王惟德,里贯无考,铸针灸铜人,约80岁。

98、滑伯仁(1304-1386):明初医家,滑寿,祖籍襄城生仪征,有《难经本义》,83岁。

99、吴有性(1561~1661?):明医学家,吴县人,有《瘟疫论》,100岁。

100、曹慈山:清乾隆间养生学家,浙江嘉善人,寿至90余岁。

以上就是关于滑怎么组词全部的内容,包括:滑怎么组词、医宗金鉴之寸口脉、太阳主表身外藩 统摄荣卫总六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51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