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六体的对后世的影响

制图六体的对后世的影响,第1张

此公元三世纪裴秀的制图六体,不仅总结归纳了中国远古以来地图学的丰硕成果,而且推出了自己的创造性见解,第一次为中国的地图绘制确立起一套较为严格的科学规范理论体系,使中国的地图绘制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此后中国的制图业经后各代发展至今,取得了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成就,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最典型的是,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海内华夷图》。贾耽是唐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采用裴秀制图法,在55岁时组织画工,花了17年的时间,绘制成了《海内华夷图》巨幅唐代中国全图。《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海内华夷图》是继裴秀之后中国又一著名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从而开创了中国沿革地图的先例。

此外,宋代石刻的《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明代的《广舆图》;清代的《皇舆全图》及《大清一统舆图》;今人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竺可桢、黄秉维、陈述彭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无不闻名海内外。

现存中国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宋代的《禹迹图》,现存有相同的两方,分别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和镇江博物馆。李约瑟称此图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成就”。然而它的创制者却已湮没,学者有所推测,但拿不出过硬的证据。

宋代绘制的《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现存两方基本相同的石刻《禹迹图》,一在古城长安,即今陕西西安,保存在陕西博物馆的碑林中,此图约制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至哲宗绍圣元年(1094)之间,刻石于南宋时伪齐阜昌七年(1136),其背面还刻有《华夷图》。一在古城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藏于镇江博物馆内,此图制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依长安本刊”,刻石于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华夷图》相传为宋辽人根据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缩小十倍的制图,而《禹迹图》内容是根据《海内华夷图》中心《禹贡》九州部分缩制,因而称《禹迹图》。其比较着重水系的表示,海岸线、黄河、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画得较为准确,也最为醒目,颇接近今天的地图。

此石刻地图长宽各一米左右,图中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就是将石面地图分成等份的方格,横方七十,竖方七十三,总共五千一百一十方,是目前看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画有方格的地图。上面再画以水系、海岸,标上山川、州郡的名称。标名的州郡区划有三百八十多个,标名的河流近八十条,标名的山脉有七十多座,还有湖泊五个。其图布满方格,是带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全国性地图,表示中国古代的地理绘图已达相当水准。英国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一书中,称此图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成就。”

以镇江的图碑为实例,其高约九十五厘米,宽约九十厘米,厚有十一厘米,上方写有:“禹迹图,每方折地百里,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元符三年正月依长安本刊。”左下角记:“绍兴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左迪功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俞篪重校立石,冯遂镌。”原立文庙墙上,作为府学教学用图。元、明、清数百年中历尽劫难,曾被掩埋,曾遭兵火,总算得以保存了下来,此图为研究中国地图学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然而其行政区划的体例存在较大弊病,就是图中古今地名交错,保留有部分的唐代地名,甚至有更早时期的地名,如夜郎、珍州、儋州等,但主要为宋代或者说当代地名,混乱的是当代地名下不注古地名,古地名下也不注当代地名,没有一处是互相对照的,使人们颇费猜测:它到底算古代地图,还是宋时的当代地图?

其图中没有标明作者为谁,宋代有关的史籍中也没有明确记载,使得后世学术界对该图的绘制者产生多种推测。有学者推测其制图者可能是北宋初年的乐史,他是当时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的作者,该书有二百卷,取材广博,考寻精密,内容丰富,足见乐史在地理知识方面的学涵功底。不过他只绘制过《掌上华夷图》,疑为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之简缩本,这可能与西安《禹迹图》同一石刻背面的《华夷图》有一定关系,而与《禹迹图》是否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制作时间要相差百年左右,还是提不出多少有力的证据。

有学者认为,绘制者是北宋名著《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沈括曾长期从事地理学和地图绘制的工作,熙宁九年(1076),他在三司使任内曾奉敕编绘《天下州县图》,或称《守令图》,于元祐二年(1087)完成,进献朝廷。此图共包括“大图一轴,高一丈二尺,广一丈;小图一轴,诸路图一十八轴。”(《长兴集》卷十八)而《禹迹图》很可能就是其中的“小图一轴”。另外,元丰三年(1080)时,沈括在陕西任延州知州,也很可能就是这时他在长安绘制了《禹迹图》。晚年,沈括回镇江定居时,又将长安《禹迹图》的副本交给府学保存。于是,镇江府学根据此“长安本”再次绘制刻石,这就是《禹迹图》在长安和镇江有相同的两方石刻的由来。似乎其证据非常有道理。

但很快就有学者提出反驳,理由有六条。一是图的名称不同,沈括奉敕绘制的是《天下州县图》,或称《守令图》,其他还画过《熙宁使虏图抄》及相关的地形模型图,从没有与《禹迹图》相关的记载。二是图的比例不同,沈括的《守令图》其比例是“二寸折百里”,而《禹迹图》则“每方折百里”,缩小了一倍。三是图的内容不同,《守令图》标录“天下州、府、军、监、县、镇”的所有名称,内容详实;而《禹迹图》只标州、郡名称,没有县、镇名称,其实连州郡名称也遗漏不少。四是图的体例不同,《守令图》是以熙宁五年(1072)之前全国分为一十八路时的政区体例和地名为准;上已指出《禹迹图》体例混乱,如将其少量的古地名略去不计,看成宋时的当代地图,其依然没有一定的标准,地名的取舍在时间尺度上还是相当混乱。五是图的绘制水平不同,《守令图》十分精细,图分二十四至,以天干地支命名;而《禹迹图》则仅有分格,并未用干支卦名标明行格次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四川荣县发现的绘制于北宋末年的《九域守令图》,几乎全部包括了北宋末年所辖的府、州、军、监和县,应比较接近沈括所绘制的《守令图》,其州县的相对位置,山东半岛、杭州湾、雷州半岛的海岸线,都要比《禹迹图》准确得多。六是沈括知延州时,忙于官府公务与西夏战事,几乎无暇制图立石,也并未到过长安,后来战事失利,沈括被罢官而编管随州。晚年虽在镇江,但镇江《禹迹图》并非“依沈括原本刊”,而是“依长安本刊”。总之,找不到沈括绘制《禹迹图》的直接证据。

那么,这幅《禹迹图》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还是无法回答。

生平简介

刘d, 涿州归义人也。d为人美风仪,与其兄暄、弟,皆以好学知名燕、蓟之间。后为定州王处直观察推官,处直为子都所囚,d兄暄亦为怨家所杀,d乃避之沧州。

唐庄宗即位,拜d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d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d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d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帑廪之数几何?”玫言:“其数百万。”及责以赏军而无十一,废帝大怒,罢玫,命d兼判三司。d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计文簿,核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除之。往时吏幸积年之负盖而不发,因以把持州县求贿赂,及d一切蠲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冯道与d为姻家而同为相,道罢,李愚代之。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d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d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相府史吏恶此两人刚直,因共扬言,其事闻,废帝并罢之,以d为右仆射。是时,三司诸吏提印聚立月华门外,闻宣麻罢d

相,皆欢呼相贺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d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怏怏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名心惧”之语,d辄易曰“有耻且格”。居俭诉曰:“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d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是时,冯道罢相为司空。自隋、唐以来,三公无职事,不特置,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d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

晋高祖时,张从宾反,杀皇子重V于洛阳,乃以d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犯京师,d以目疾罢为太保,是岁卒,年六十。

署名撰书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 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v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v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

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因为书成时刘d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 刘d 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旧唐书》仅流传了一百年左右,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北宋朝廷认为《旧唐书》芜杂不精,另命宋祁和欧阳修编撰唐书。《新唐书》于宋仁宗嘉v五年写成,开始“布书于天下”,从此,署名 刘d 所编的唐书遂不再流传。直至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 刘d 唐书才又得到重新刊行。后人为区别这两种唐书,把后晋 刘d 所著称为《旧唐书》,而将宋祁等后修的唐书命名为《新唐书》。《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废弃。

个人贡献

刘d明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不久拜相,兼判三司,当政期间,曾改革财政弊端。后晋时,受封为谯国公,后唐、后晋两朝,都奉命监修国史,开运二年(945年)领衔上《唐书》二百卷,即《旧唐书》。

刘d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在 刘d 领衔编写的《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幸而有唐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这是它的一大好处。例如某些传里的“今上践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语句,便明显是从当时国史和实录直录下来的痕迹。唯其直录当时人的记录,史料价值就尤其可贵。有些列传,还采用了唐朝当时人写的“行状”、“家传”。这些家传,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书,不仅如实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论说,《旧唐书》中的《封常清传》,“郁勃悲凉”,“千载下犹有生气”;裴所写的《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旧唐书》的纪传里,还大段大段地引录唐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这些原始资料后来有的已荡然无存,却赖《旧唐书》的收录而得以保留。正由于《旧唐书》有上述这些长处,司马光等在修《资治通鉴》时,隋唐部分便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另一方面,唐朝是中国一个强盛的朝代,多民族统一国家有所发展。在《旧唐书》里记录了大量的中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婚姻的记实,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记录,都在《旧唐书》里有较多的记载。在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

刘d 领衔编写的《旧唐书》在研究中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也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关于唐朝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尤为可贵的,是《旧唐书》的志里,保存了内容相当丰富的中国科技史的资料。在《历志》和《天文志》里,有著名天文历法家李淳风和僧一行制定的《麟德历》和《大衍历》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五行志》一卷,列举各地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还有不少反映民生困苦、工商业状况和国内外交通方面的资料。

《地理志》四卷,记载了全国边防镇戍的分布和兵马人数,并以天宝十一载(752)疆域为准,分道叙述了各地州县设置和户口等情况。《职官志》三卷,不少文字是照抄《唐六典》,并记载了代宗永泰二年(766)时官品的变革。《舆服志》一卷,记载了唐代帝、后、王、妃以及百官按品级规定的车舆、衣冠、服饰制度,用以区别贵贱士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经籍志》二卷,以开元盛世为准,记录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存书。志序还扼要叙述了安史之乱后直至后梁迁洛期间国家书籍的残损情况。

《食货志》二卷,比较集中地记载了唐代田制、赋役、钱币、盐法、漕运、仓库乃至杂税、榷酤等有关经济史资料。《刑法志》一卷,记载了唐代法典律、令、格、式(见律令格式)的制订过程,并有关于执行情况的概略叙述。《旧唐书》诸志集中了不少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但也存在着错讹和重大遗漏。在《贾耽传》里记录了他所着作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等地理学上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是中外地理学家研究古地理学的难得的记录。但《旧唐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它出自乱世,又出自众手,成书迅速,因此不免有些粗率。有时转抄的痕迹也很明显,甚至一件公文,在纪和传里同时抄进,造成了不应有的芜杂。因为编史队伍的不稳定以及互不通气,竟至出现某些人物同时并列两传的情况,如《杨朝晟传》就同时列在卷一百二十二和卷一百四十四两处;《王求礼传》和《丘神绩传》也有类似情况。

1949年11月第一张新中国地图出版。 第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挂图,它方方面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唱雄鸡天下白”,当年毛泽东曾用这句诗来比喻新中国的解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版图就像一只昂首阔步的雄鸡。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天后,第一张新中国地图就出现了这是地图上第一次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字样。 地图出版社的老职工陈潮编绘地图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在它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最早的新中国地图。 地图出版社顾问陈潮说:“这就是我们收藏的旧地图。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一幅,它是第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挂图。” 在这幅地图上,北京成为新中国的心脏,全国被划分为东北、西北、华北、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地图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变化。 地图,又称版图,它是一个国家领土和疆域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绘祖国山河,由国家统一出版新中国地图已成当务之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的关怀之下,1954年地图出版社成立,它是全国唯一出版小比例尺地图的单位。 陈潮说:“解放以后,我们自己能当家作主了,我们领土主权在地图上得到了体现。编制地图本身就是反映我们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加上我们祖国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在地图上得到反映。” 1954年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进入健全发展时期、继内蒙古自治区之后,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纷纷建立,这些变化在地图上也得到了及时的反映。1954年地图出版社成立后出版了新中国第一份行政区挂图。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首次出版,在30多年的时间里,这份图成为我国国界线标准画法的依据。 陈潮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在不断地变化,这些变化不断地在我们的地图上得到反映。读者通过地图也可以了解到国家有哪些成就。” 地图,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文化程度的标志。在新中国成长过程中,地图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地图出版社总编汪季贤说:“我们45年来共出版了6000,接近7000个品种的地图,已经达到了28亿册幅。特别是近一两年来,这个数据非常可观,就说明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经济建设发展得很好,对地图的需求就更强烈了。” 地图,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独特手段,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陆用森说:“下个世纪的地图,是向电子地图、多媒体地图和计算机制图方向发展。地图是永恒的,只要人类存在,地图就不会消亡。” 地图,描绘着祖国的山河。它将继续向我们展示发生这块土地上的伟大变化。

虽然题主是在问“第一张全国性地图”,但是有些东西仍然需要交代一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制作地图的传统,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各类地图。但是古代的文献,有时候很容易就亡佚,尤其是地图这种彼此替代性很强的东西。而且随着新的制图理论、制图技术的出现,旧地图的流传空间会进一步受到压缩。因此当题主问“第一张全国地图”的时候,仅敢说“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全国性地图,现有的认识还是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会被考古成果推翻的。

举个例子,以前人们都以为现存最古老的地图是宋代人绘制的《禹迹图》。但是随着考古研究有了新发现……

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地图是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

已知的最早的彩色地图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长沙国地形图:

在尚存地图的问题上都那么复杂,那么什么时候有第一张全国性地图只能更加是一笔糊涂账了……

目前知道的全国性的地图,最早的大概是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这幅图用了晋代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并采用了古墨今朱(古郡县名用黑色,当时郡县名用红色)的绘图模式。

海内华夷图

此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人修全国性的地图。比如北宋沈括的《守令图》

《守令图》

税安礼编绘的《历代地理指掌图》中,也有一副“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

到了元明清时代,留存下来的全国性地图更多。

元朝的《大元统一方舆胜览》的图:

《混一诸道之图》其一

大萌也有《大明舆地图》

大明舆地图

清朝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民国以来各种全国地图更是数不胜数了:

似乎是1912年的一张民国地图Orz

新中国当然也是不甘落后啦:

1951年光华舆地学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

以上就是关于制图六体的对后世的影响全部的内容,包括:制图六体的对后世的影响、最早的石刻地图是什么、刘d哪个朝代的五代后唐、后晋政治家刘d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50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