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玉带

什么是玉带,第1张

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俗称“玉带板”。

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蹀躞带只有一根鞓,一付带扣,不用铊尾。

1、蹀躞的读法是:dié xiè。

2、蹀躞是唐代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据2013年扬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实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即已有蹀躞。

3、山东方言中广泛使用的词汇之一,是个由动词转化成的形容词,略含贬义。

正确名词是蹀躞。

蹀躞的意思有:

1、小步行走或小步快走。

2、马行貌。

3、谓事情、文字等方面费斟酌。

4、佩带上的饰物名。

5、颤动。

6、谓浮漫不庄重。

7、徘徊。

8、行进艰难的样子。

扩展资料:

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据2013年扬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实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即已有蹀躞。

带鞓和系垂的小带用薄银片制作,银带鞓的前端铆有1件金带扣,套金带箍1件,中部钉11件文武兽面纹金带,后部钉5件桃形有孔金带,带末钉1件圭形金尾。11件带上均有“古眼”,下系小带,并钉有金带饰,还套有1件小金带箍。

带有很强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等可以想得到的东西。多为皮质与金属材质,佩戴在腰带外侧。古代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壶笛子和剑全塞在腰带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蹀躞

扭一下,向上塞进皮带。

1、首先蹀躞带的小条应该是围在腰部侧后的。

2、正面扣好,带扣置于腹部右侧一掌宽的位置。

3、带尾拉到背后。

4、扭一下,向上塞进皮带。

5、松手,铊尾自动下垂,完成,主带的铊尾正好朝外。

完成以上步骤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唐朝,腰带是武官的必佩之物,而且,还有一个十分优美的名字,叫蹀躞带。根据历史考证,蹀躞带最早应该出现在战国时代,发明者是当时的胡人骑士。因为生活上经常的迁移,也因为胡人骑士们的马上战争的需要,就将一些常用的物件挂在腰上,最后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服饰。后来,这种服饰逐渐转入内地。到了唐朝,蹀躞带不仅为武官必备,而且还有了专门的规定“大带制度”。朝廷明文规定,用蹀躞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来区别官品等级。比如,一品官以下佩带刀子,砺石,三品以上佩玉带,四五品佩金带,六七品佩银带等。

在唐朝,蹀躞带上通常要挂七种物件,因此,又叫蹀躞七事。都有哪七种物件呢?有佩刀、刀子、蛎石、契苾真、哕厥、竹筒、火石。接下来,小编一件一件给大家讲。佩刀不用多说,随身兵刃,武将必备的标志和装备。刀子是啥?有读者会问,不是有佩刀吗?这么说吧,佩刀如同今天的步枪,而这里所说的刀子,其实是一种匕首之类的小型刀具,可以说是武将的标准装备。还有一种说法,蹀躞带不是从战国时开始传下来的吗?在没有发明毛笔的时代,刀子还是一种改错字的工具,相当于今天的橡皮擦。

而砺石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当然是磨刀用的。古代的金属工艺还不发达,刀是要经常磨的,否则不快还好说,长出锈来,可能就不好看了。再说竹筒,也有叫针筒。但不管叫哪一种,其实都相当于今天的文件带。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纸张文件,或者是帛书装进竹筒里,即便于随身携带,又可防止遭到破坏。火石也好理解,就是今天的火柴和打火机,不管走到哪里,随时随地可以取火,当然,不是为了吸烟。

以上这五样都简单说了一遍,可契苾真、哕厥是什么玩意呢?先说契苾真。根据目前已有的史料,先要纠正一下,这里所说的契苾真,其实更可能是契苾针。契苾,本是铁勒族的部落之一,发源于鲜卑,是一个十分强悍而善战的游牧民族。在唐朝的贞观年间,契苾部落归附唐朝,被安置在今天的甘肃 地区。这个部落战斗力很强,可他们的文化却很落后,写字基本用刻,类似于秦汉时代的书刀。于是,一种专门用来刻字的楔子--契苾针,就成了官员的标准配备。我们的大唐很开放,不仅把契苾部落收纳进来,同时也把契苾针留了下来。

再说最后一件,哕厥。在整个蹀躞七事中,小编认为最有意思的就是哕厥。它其实就是一种用来解绳结的工具——觽。外型基本上是一种弯曲的锥子。读到这里,有的读者又可能要问,武将,不是打包的工人,干嘛要随身带一个用来解绳结的锥子?其实这个哕厥可大有来头,至少可追溯到周朝。在那时,贵族,官员们十分讲究礼节,穿衣系带时,为防止衣带散开,走光而失礼,经常要将衣带打成死结。这样一来,走光是避免了,可解开时就难了。于是,就有了专门用来解绳结的哕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解绳结的锥子,它可是用象骨,玉石制成的贵重物件。

而唐朝武将将哕厥作为必佩之物,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取其能够解开死结的意思。尽管是不怕死的武将,仍然希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顺利解决。

䩞鞢:tié xiè

按照我的理解,应该读作“tié

xiè”。因为根据“䩞鞢”的基本意思,《广韵》上的解释比较准确,所以我倾向于认可《广韵》上对其读音的解释。

“䩞”字历来有四个不同的读音,分别是nián tiǎn tié wěi。在“䩞鞢”一词中,我觉得应该读作“tié”。《广韵》:“䩞,他协切,又丁惬切。鞌(鞍)帖。䩞鞢,(鞍)具。”《玉篇》:“䩞鞢,鞌(鞍)具也。”《集韵》:“䩞鞢,马被具。”

“鞢”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xiè zhá。在“䩞鞢”一词中,我觉得应该读作“xiè”。

鞢:xiè。马缰。

xiè。《广韵》:“鞢,苏协切。”(1)见“鞢”。(2)马缰。《说文解字》:“能射御者佩鞢。”

zhá。《广韵》:“鞢,丈甲切。”盛多貌。

附注:

“䩞鞢”不同于“蹀躞”,但是有时互通。

蹀躞带:是现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皮带的始祖,比西方同类物品早1000多年。

蹀躞带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传统服饰,带具最初多见金属质地,在北朝后期出现的玉带,是高级贵族专用的服饰。2013年扬州发现隋炀帝墓,墓中出土一副完整的白玉十三环蹀躞带,等级更高,符合文献中北周皇帝御用蹀躞带的规格,而其式样与材质,与若干云墓玉带非常相似,因而有学者认为隋炀帝所用蹀躞带为北周遗物。北周若干云墓出土的八环蹀躞玉带,由革带与钉在其上的带銙、偏心孔环(扣眼)、铊尾和带扣以及革带后所衬的鎏金铜片组成,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完整玉带。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据2013年扬州出土的隋炀帝墓葬中已有实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时即已有蹀躞。带鞓和系垂的小带用薄银片制作,银带鞓的前端铆有1件金带扣,套金带箍1件,中部钉11件文武兽面纹金带,后部钉5件桃形有孔金带,带末钉1件圭形金尾。11件带上均有“古眼”,下系小带,并钉有金带饰,还套有1件小金带箍。带有很强的收纳功能,可以悬挂水壶、钱包、扇子、香囊、刀、剑、乐器、箭袋、笔、墨、纸、砚……等等可以想得到的东西。多为皮质与金属材质,佩戴在腰带外侧。

古代浪迹江湖的武者并不是把酒壶笛子和剑全塞在腰带里面的,而是使用“蹀躞”固定于腰间。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绯,佩蹀躞,奉表纳旌节告敕。”宋张枢《谒金门》词:“重整金泥蹀躞,红皱石榴裙褶。”《辽史·二国外记传·西夏》:“其冠用金缕贴,间起云,银纸帖,绯衣,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穿靴,秃发,耳重环,紫旋襴六袭。”

“䩞鞢”与“䩞鞢七事”

对唐制而言,七事是啥:有武官五品以上佩䩞鞢七事: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是也。无论从琐罗亚斯德教传统,还是远古萨满教习俗角度观之,含有两个信仰与宗教象征性颇强物件的“䩞鞢七事”之制,其形制起源地点极有可能就是古代中亚地区。也许长久以来,这里的粟特骑士出征时,除了腰间悬挂五件自卫武器与行军必备用具外,还要另佩两件有“护身符”倾向的其他(实用)物件以足“七事”之数——这里说的就是七事中的音译名词“契苾真、哕厥”。可以想见,如此随身“七事”对于战士而言,乃是随后凶险战斗经历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保证与依赖。要之,我们便可以推测:唐代高级武官腰佩的“(䩞鞢七事”,应该就是由中亚粟特武士的出征作战装束转习而来的。为了与唐制“(革占)鞢七事”区别,并方便后文论述,我们且称为这种中亚武士装束为“粟特骑士七事”。随着突厥势力在隋末唐初对中原局势的积极介入,原属突厥汗国的许多粟特军人也以各种方式加入了唐朝的军队,同时,将他们颇具特色的装备引入,这其中很可能就包括“粟特骑士七事”,即后来按其音译的所谓“䩞鞢七事”。也许因为粟特军人骁勇善战的特质在军中引人注目,唐军中其他种族、包括汉族军人亦开始使用“䩞鞢七事”,遂逐渐使之成为一种相对流行的军中装束。但开始阶段“䩞鞢七事”肯定只是唐军中的一种私人装备,且由于物件繁多可能还价钱不菲,估计也主要是军官阶层与小部分精锐军士用得较多。这种状况却为“䩞鞢七事”最终称为唐朝官方服饰制度的组成部分,无形中埋下了伏笔。总之,我们推断唐朝高级武官服饰制度中“䩞鞢七事”之制的形制渊源,就是由包含自卫武器、出行用具和“护身符”性质宗教象征(实用)物等期间物品构成的中亚粟特军人之传统出征装束。

“䩞鞢七事”也写作“蹀躞七事”。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玉带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玉带、蹀躞怎么读 蹀躞的读 法是什么、蝶躞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23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