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兼爱”是什么意思

“非攻兼爱”是什么意思,第1张

非攻即反对攻战,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兼爱是天性人与人相爱,臣与子忠孝,君与父慈爱,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要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首先是我对别人亲爱和有利,然后别人也回报我以爱和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扩展资料:

墨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尚贤:做官的不能永久都保持高贵的地位,而民众不能永久都处于卑贱的地位。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推举出来当官,而没有才能的官吏则应该降级或罢免。即使是农民与工匠,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推举出来做官。这表明他反对靠血缘关系取得特权地位,认为劳动者只要有才能,也可以做官。

尚同:墨子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意见不能统一,各人有各人的是非标准,因而天下大乱。所以,他主张选举天下的贤德、善良、人格高尚而又有智慧、能言善辩的人立为天子,以帮助天子统一民众的思想。

非乐:墨子把音乐作为享乐的部分,认为统治者欣赏音乐,占用了治理国家的时间,老百姓欣赏音乐也要占用劳动生产的时间,而且浪费资源,有碍天下进步,否定对音乐于人们的调节作用,因此要废除音乐。

非命: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王公大人必然懒于断案和治理政事,卿大夫必然懒于治理官府,墨子认为,天下的士人君子,若真要要天下富裕,而不是贫苦,要国家大治而不是混乱,就不要那种“天命”的言论,因为它是天下最大的祸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兼爱非攻

从墨家节用、节葬、非乐、非攻的言论中,可以挖掘出保护自然的现实的生态伦理原则节用而非攻思想包蕴着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现有生命多样性的生态保护思想当今,吸取墨家生态伦理智慧对现代条件下保护自然和爱护生态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从墨子"非攻"思想的合理性探讨中国"和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分析其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意义

历代治墨学者都认为墨子"非攻而不非战",理由是墨子"非‘攻'而颂‘诛'"然而"春秋无义战",所谓"诛"只是古代"圣王"之事因此,本文认为墨子反对当时的一切战争至于墨子主张并实行的对"攻战"的防御和抗击,只是他反战思想的具体实践和表现形式无论从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分析,还是从他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他都是反战的他拒绝暴力、力主和平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代更显现出灼人的活力,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墨子提出的"非攻"等主张,真正代表了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墨子的这一思想是有利于社会民生的,是具有极大的人民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在《墨子》一书中大致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是杀人的机器,战争之中,妇幼老弱一概难于幸免。《墨子·非攻中》:“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在《非攻中》篇里,墨子连用八个“不可胜数”,揭露了战争直接杀人和间接杀人的残酷性。他指出,战争除“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之外,老百姓因战争贻误农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冻馁、疾病等原因而死亡者,就更“不可胜数”,百姓在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中,欲生不得,欲活不能,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然而,当时的王公大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不顾人民死活,屡屡攻伐无罪之国。《非攻下》描绘了一幅惨景:“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面对严酷的现实,墨子大声疾呼。罪恶的战争,兼国覆军,贼虐万民,剥振神位,倾覆社稷,百姓离散,废灭先王,这难道有利于上天吗?有利于鬼神吗?有利于百姓吗?

二、战争的掠夺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不是为了权力,就是为了财物,它的掠夺性是显而易见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首先进攻的是他本国的人民,因为要备战,必须榨取更多的钱财,用以招兵买马,置备武器。墨子揭露统治者要发动战争,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而“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是墨子坚决反对的。因为墨子最担心的是百姓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侵略性的战争是没有国界的。古人云:“春秋无义战”。据墨子言,天子开头分封诸侯,万国有余;现在因为兼并的缘故,万多国家都已覆灭,只有楚、越、齐、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国了。当然“万国”的说法可能是虚指,《春秋》所载, 242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大概是可信的。到战国中期,诸侯国又从春秋时期的147个“锐减到万乘之国七个,千乘之国五个。战争攻战之激烈的程度可见一斑。而兼并战争的掠夺性,在《公输》篇里被赤裸裸地揭露出来。“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而楚王正是那种舍其粱肉,窍取糠糟;舍其锦绣,窃取短褐;舍其文轩,窃取敝舆的“窃疾”之人。墨子批判说:“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厚害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悸哉!”(非攻下)

三、战争的欺骗性

攻伐无罪之国的人,往往冠以美名,竭力掩盖其侵夺的真相,发动战争、剥夺百姓的财产,牺牲百姓的生命,那么为什么还干这种事情呢?王公大人回答说:“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非攻中)墨子对这种论调,立即给予驳斥。计算一下攻伐者所获得的利益,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而他在战争中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如他丧失的东西多。为了争夺多余的土地,而让士民去白白送死,这不使全国上下都感到悲哀吗?毁掉大量的钱财,去争夺一座虚城,这难道是治国的需要吗?贪图伐胜之名,只不过是一个骗人的幌子而已。

也有喜好攻伐的君主说,我不是为了金玉、美女、土地,我是想在天下以“义”立名,以“德”求得霸主地位。对这种论调,墨子以事实予以彻底揭穿。他说,天下处在攻伐的时代已经很久了,而攻伐之人也没有得到什么“义”和“德”,相反,如果把战争的费用,用于治国,功效必定加倍,军队将成为无敌的军队,民心也自然会归顺,这才合于天下之利。

对于欺骗士卒,拼死攻伐,一时取得胜利的,那胜利也不会长久。墨子用晋国的智伯最终失败的事实,驳斥了收用民众士卒可以取得攻战胜利的论调。墨子撕去了王公大人欺骗的面纱,说道,今天下所公认的“义”,是圣王的法则。当今诸侯大多都是强力攻战,这是以“义”为虚名,没有去体察其中的真实。这正如瞎子不能分辩出黑白颜色一样。

墨子行事的原则是“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上)综上所述,战争对人民是没有什么利益可言的,所以坚决非之。但难能可贵的是,墨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他反对“攻伐无罪之国”,主张“诛灭无道之君”。“诛无道”,同样符合“利于人”的原则。

四、战争的根源

墨子断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不相爱。“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做贱,诈必欺愚。几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兼爱中)由此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伟大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兼爱”和“非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攻战”是“不相爱”最集中、最典型、也是最强烈的表现。为了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墨子以“兼爱”为根据,提出了一个“七不”准则,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做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者也”。(天志下)这“七不”准则可视为历史上最早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这个准则,表明了墨子申张人间正义,保障人类权益,主持社会公道,推进世界和平的伟大理想。

五、和平的道路

墨子绘制的和平之路,一是理论上的,一是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和平之路,即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出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只有这样,“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顺”。天下之人皆相爱,就可以达到“七不”的理想境地,从而制止攻伐的战争。实践上的和平之路,是墨子设坛讲学,让他的弟子们周游诸国,用“兼爱”、“非攻”的理论,去说服诸侯们放弃侵略战争。有时候,为了制止一场攻战,墨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亲自说服攻战的诸侯。止楚攻宋就是生动的例子。墨子还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了一整套的防御战系,这也是有效制止攻伐战争的措施。

墨子和他的弟子们,从爱利百姓的高度出发,极力反对攻伐之战,维护人间的和平生活。特别是为了实现“七不”的目标,他们死不旋踵,赴汤蹈刃,充分显示出墨家弟子崇高的人格力量。

“兼爱”就是不分等级、不分亲疏的爱天下所有人。

“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坚持正义战争。

“尚贤”的意思就是崇尚贤良的人才。

“尚同”的意思就是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节用”的意思就是崇尚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节葬”的意思就是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的意思就是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天志”的意思就是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鬼”的意思就是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非命”的意思就是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一个人富贵贫贱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

墨子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墨子有著作传世,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有《尚贤》、《兼爱》、《非攻》。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为极”。墨家在战国时是一个重要的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

1、兼爱:认为天下之所以乱,是因为人们之间缺乏无分别的爱,只要人们平等互爱、视人如己,就不会有不孝慈、盗贼、侵夺之事。

2、非攻:主张兼爱天下,放弃战争,以为攻伐是不义且不利的事。

3、尚贤:尊重人才,把人才问题看成是国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主张贤者在位,能者称职。

4、节用:提倡极其刻苦朴素的生活,是极端救世的苦行学派,强调要做到不增加费用又要有利于人民。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木石镇)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儒”、“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家在当时影响很大,《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可知战国之世,墨家属显学。

《墨子》一书中体现的墨子的思想在后世仍具有一定影响,广为流传的《千字文》中便记载了出自《墨子·所染》的“墨悲丝染”的故事。到了清朝,随着诸子学的兴起,学者对墨子思想的研究又提升到新的高度。

扩展资料:

其他

尚同:推举贤人统治,由贤明的统治者来统一法的标准(法度)。

节葬:厚葬久丧会使国家贫穷、人民寡少、政治混乱,必须加以废止。

非乐: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贵族所采用的礼乐制度,皆属浪费而不实用,除加重人民负担,也会影响国家经济。

非命:不承认有“命定”的存在,认为人力定可胜过命运。如果人们相信命运,则只会使人们听从命运的安排,进而懈志懒惰、丧失进取之心。

天志:认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扮演主宰人伦秩序、施予赏善罚恶的能力与角色。

明鬼:认为鬼神是存在的,并操有赏善罚恶之权。如果人们深信鬼神的存在,并相信鬼神对人的赏罚,便可以改善人的行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墨子

以上就是关于“非攻兼爱”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非攻兼爱”是什么意思、非攻的意思(专业)、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22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