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的韦指的是谁

韦编三绝的韦指的是谁,第1张

不是指人,韦指的是皮绳,是穿竹简的熟牛皮。

韦编三绝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据说孔子晚年爱读《周易》,因翻动次数多,使穿竹简的皮带断了好几次。后用来形容勤奋学习。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译文:孔子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

韦编三绝的近义词

夜以继日

读音:yè yǐ jì rì。

释义: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译文:高贵的人,不分早上还是夜晚,时时刻刻都在思考如何分辩为善去恶。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工作等。

是韦编三绝吧

是孔子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的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勤奋读书的故事。韦编三绝(wéibiānsānjué)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序》:“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书》曲:“送朝昏雪案萤灯,三绝韦编。”

成语寓意:孔子之所以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家,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兼收并蓄,勤于学习,取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1、韦编三绝与孔子有关。“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

2、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3、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4、“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孔子。

“韦编三绝”的本意是指孔子勤读《易经》,导致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指的是熟牛皮。韦编则指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是指多次。绝:断);现代一般都是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十分刻苦。

其实除了勤奋以及刻苦,我们古人读书其实也非常讲究方式方法。“韦编三绝”其实指的就是读书必须要精读。苏轼也同样提倡一本书要反复读,可每次都要有不同的目的以及重点。这是因为着眼点不同的话,那么得到的收获自然也就不一样。

以上就是关于韦编三绝的韦指的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韦编三绝的韦指的是谁、书编三绝的主角是谁、韦编三绝说的是谁的故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611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