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教理是以一位名叫阿弥陀的佛为中心,此佛常住于西方的极乐净土(也称为安乐国,安养国等)。阿弥陀是古印度语(梵文)Amita(啊密他)的音译,阿弥陀也同时是 Amitabha(啊弥他吧)无量光和 Amitayus (啊弥他由) 无量寿的简称。西方人士较熟悉 Amitabha 及 Amitayus 这两个梵文名。
阿弥陀佛是日本最受欢迎的佛。他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作为一位超时空的佛,阿弥陀拯救一切对他有真诚信心并称其佛名的人们。阿弥陀以他的无量光摄受与保护如是信者,并把他们接引至佛的极乐净土。还有以观世音及大势至为首的诸菩萨们协助佛拯救众生。阿弥陀佛与这两位菩萨(西方三圣)的塑像在日本及其他流行净土思想的亚洲国家中是非常普遍的。 净土三经中最短的《佛说阿弥陀经》(简称小经或阿弥陀经)也专门教导众生念佛。小经里解说只要一日至七日一心称佛名,信者就能往生净土。但是最重要的仍在于佛的第十八愿,也就是以信佛念佛之行,使一切众生得生净土,离苦得乐。
与观想法门比起来,以口称名的念佛是不受任何人、时间与地区限制的易行道。此念佛虽为易行,但这并不意味口称佛名的功德与功效就比较小。一切在古代的净土祖师,从印度的龙树菩萨到中国的善导大师及日本的法然上人都异口同声地强调口称式的念佛。中国唐代的善导(613-681)是整理与发扬净土教理的先驱之一。他成就了观想法门之后,便写了一部有关《观经》的论著(《观经四贴疏》)及其他解释观想法门的由来与修持法的著作。虽然如此,他修持的体系,仍以念佛为核心,其余之行(包括观想阿弥陀佛)都只起著辅助作用。善导的师父,道绰(562-645),据传每日诵佛名7万遍,善导同样地也一生勤念佛名。善导的念佛传遍了各地,后来传到了日本。日本的法然(1133-1212)以专称佛名即已具足往生净土的教法而成立了日本净土宗。他的弟子在跟随其师念佛之余,也写了一些阐明与澄清法然之教诲的著作。
在法然成立净土宗之前,念佛法门已经在民间以及贵族之中普遍流行。这个现象得归功于源信大师(942-1017)及其他的净土圣人(如空也上人〈903-972〉)等。源信以他的《往生要集》而出名。在此著作中,源信详细地形容恶道中的痛苦与极乐净土中的快乐,以鼓励大众愿生净土。源信同时也创办了一个在每月某日共修念佛的莲社。当时有一位名叫藤原道长的贵族,他临终时手执著另一端已绑在阿弥陀像手部的五色索。据《观经》及《往生要集》,凡临终之人若能念佛或忆念阿弥陀佛就会由佛及诸圣众接引至西方净土。这五色索被认为有肯定佛亲自来迎的功能。(译者按:真宗认为信者一旦发起信心,往生已被肯定,无需等到临终或使用这种仪式。)
区别在于创建的年代不同,创始人不同,宗派义理和修行方式不同,两个宗派代表的经典经文和宗派的发源祖庭也不同。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相传是达摩祖师在南朝宋末时期创立,以禅定为修行方式,所以叫禅,也称作传佛心印。
禅宗不设语言文字而是却直接射入人心,见性成佛,用“悟”的方式打开众生原本的佛性,也叫作佛心宗。在中国相传有五祖庭,分别是河南少林寺、安徽无相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正觉寺、湖北东山寺。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经典。
净土宗也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也叫作莲宗,是善导大师在唐朝(约公元646年)所创立,净土祖庭在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和西安香积寺。
净土指的是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在一般情况下指的都是弥陀净土。净土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为经典,也称三经一论。
净土宗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名袾宏,字佛慧,自号莲池,俗家姓沈,乃杭州仁和(杭州)人。十七岁举诸生,以学行见称。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
莲池大师在家时与太太感情很好,有一天太太端来了茶,他却一不小心把最喜爱的玉杯打破了。这一下他忽然感觉到,什么妻子、玉杯,再好也要分手,因此毅然出家了,与妻子汤氏诀别,作言:“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乃作七笔勾词(表示世间名闻利养、儿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词分为七节故名之)而后悄然弃家修道后来成为一代大师,象这一类即因缘觉而来。
也可谓永明寿禅师以《楞严经》要旨答:“最初不觉,忽起动心。于寂灭的静定当中生起一念无明,有了妄想之心,于是这一念无明,就成了万有以及种种烦恼的根源
(第七十四段)净土宗三流分化
净土宗在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中,始于东晋时期,由慧远大师在东林寺结莲社,莲社有明确的纲要,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从这里算起,净土宗是在几大宗派中最先创宗的,而在末法末期又是最后灭的一个法门,是实至名归,体系最庞大的普度众生法,受到其他所有宗派的遵从推广。
净土宗传承至今,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在近二千年的历史中,对弘扬净土法门作出重大贡献,至目前为止,共有十三人,被尊为十三代祖师。另有两位大师即昙鸾和道绰,对净土法门的影响和贡献,也非常之大,善导大师都曾在二位大师座下受法,所以,这次在介绍十三代祖师时,将二位大师按时间顺序排在了慧远祖师的后面,共计十三代祖师、两位大师,他们分别是以上介绍的:
始祖慧远、大师昙鸾、大师道绰、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永明、七祖省常、八祖莲池、九祖蕅益、十祖行策、十一祖实贤、十二祖际醒、十三祖印光。
回顾佛法进入中国,自开宗立派以来,宗与宗之间、派与派之间、法门与法门之间、派内见解之间,一直都有高低之争,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善导大师是纯正的净土思想,其他祖师的净土思想是不纯正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大师们即便有不同的说法,也只是对机而言的方便法,这些法都犹如百川归海一样,虽然百川来处不同,但最终都归入大海;佛法也是如此,虽有不同说法,但最后都归于净土。
历史是发展的,佛法的教相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善导之后,净土宗分化为三流,这三流是人为的划分,也可说成是时代的要求,因为念佛法门并非单一,人们的思想也是多样化的,有些人喜欢简单的修法,比如念佛号就行了;而有些人却喜欢难度高见效快的修法,比如禅净双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在善导之后的净土宗内部就出现了三个流派,即:
1、少康流:少康是净宗第五代祖师,他的特点是抛开其他法门,依信愿行,专称佛名,不论在何时何地,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不间断、不夹杂,这样到临终时,就能蒙佛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追随这种教法的名少康流。
2、慧远流:慧远是净土宗初祖,是净土宗的创始人,他的特点是重悟解,就是在念佛的同时去参悟自性,在自性中念佛,由此而证入念佛三昧,亲见极乐胜景及西方三圣、海众菩萨等,这样到临终时,就能蒙佛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品味决定在上三品。这种修法难度要大一些,追随这种教法的名慧远流、
3、慈愍流:慈愍全称慈愍慧日,是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的老师,他的特点是“教、禅、戒、净”兼修,他教念佛法门时说:“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懂教理者还应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尽皆回向往生西方净土。”
这种修法以戒律为基础,兼修教下、禅宗、净土,像禅净合一的修法,更像杂修法,就是将所修的一切善法都回向给极乐世界以求得往生。照这样修,可速得禅定、解脱、神通、圣果、自在;就一定能往生弥陀净土,而且往生品位很高。这种修法难度要大一些,追随这种教法的名慈愍流。
以上所说三流都从不同层面地反映了善导大师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划分也只是应机的差别,并无实质性高下,关键是看自己适应那种修法,适应专称佛名者,可多了解少康大师的教学方法;有禅定基础的,可多了解慧远大师的念佛三昧法;兼修教下、宗门,律法而回向西方净土的,可多了解慈愍大师的教学风格。
这三种念佛法,都与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一致的,都如同甘露,可令不同根性的人,得到属于自己的甜蜜。哪有什么纯正与不纯正之分!所以,学法之人,当一心专念,别为一些无益的纷争而耽误了自己往生的正事。
佛学界中一些有学之士认为:“唐朝中期之前,学习佛教的多是社会上流人士,而昙鸾、道绰和善导开创出的持名念佛,以其简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开了通往民间的大门,奠定了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唐武宗灭佛后,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净土宗却呈现出了劫后余生,欣欣向荣的强大生命力,宋代开始的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华严、法相和律宗同归净土。
明清以后,净土宗更是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弥陀佛”、熄灭了人间多少仇与怨;一句“阿弥陀佛”、带给了人们多少真与善;一句“阿弥陀佛”、给人们带来了又何止是无限的希望!
净土宗的核心思想不像其它宗派那样复杂,只有“阿弥陀佛”这一句话,这一句话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叹。这是净土宗历劫不衰,辉煌依旧的根本所在,也是法由人兴的见证。
由于净土法门早已普及并深入人心,以上仅简单地介绍了各位祖师的行证及弘法事迹,供念佛人参阅。净土宗最深入、最全面的行门,在《观无量寿经》里,里面所说的十六观,每一观都是净土之法、成佛之道。
净土法门摄机最广,正如印光大师所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易修易成、即圆即顿,是殊胜超绝、不可思议的大乘法门,在“经、律、论”三藏经典中,只有在《华严经》中<随好光明功德品>里,讲到阿鼻地狱里的众生,一因夙根成熟,只要蒙受佛光即可顿超极苦。在《观无量寿经》中,下品下生是允许犯五逆十恶、罪大恶极之人,能于急迫危难之时,一念而脱离极苦,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这是一切教典上所没有谈及过的,可见其殊胜非常,实为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愿力,非但凡夫小机的人不能测度,就是小乘罗汉和二乘辟支佛,也不能测知。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只要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即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有人以净念相继,长时无间地念诵,就一定会往生弥陀佛国,而且品位不低。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一切念佛的众生,完全摄取不舍,只是众生未开天眼,不能知见而已,但念佛人到命终时,意根、命根齐断,前念不生、后念未起,刹那之间,阿弥陀佛现于当前,即蒙佛接引,顿断生死、超离三界。
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前面判持名为行行,是助行。什么是正行呢?回答是,这个信愿行是相即相入的辩证关系,依照「一心」,真如一心,来说信愿行的差别科目,实际上这三者没有先后的差异,也不能说他一定是三者,它可以圆融为一,圆融为一到一心,可以展开为信愿行三者。但从圆融的角度看,这三者一定是要辩证统一起来的。
这句话给大家念一下,很重要。 「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 如果你没有愿,没有执持名号的行,你就不能说你有真信,这个概念界定对我们很重要。
怎么表达你的信?信,是形而上的东西,摸不著、看不见。对于摸不著、看不见的东西,有没有信,就看你有没有发愿、有没有老实念佛,如果你真心发愿去,每天能念几万声佛号,才说明、才证明你有「真信」。
怎样才能证明你有真愿呢?实际上,你的愿也得落实在你的信心和执持名号当中。所以,没有执持名号的行,没有事上和理上的信,也不能称为「真愿」。
什么是净土宗的真行呢?真正的正行,就是你的名号当中,是要用信愿来庄严的,不是拿这句名号去作功夫、去降伏烦恼、去求开悟、去求得神通,甚至要求得点人天福报的,你这些都是没有信愿,没有信愿就不是净土的真行。所以,「无信愿不名真行」,这话说得很好,是我们辨别的标准。
现在全都由于有信愿称名,那么信愿行三资粮,就在每一声佛号的持念当中圆满的具足。你圆满的具足信愿行三资粮,这才叫多善根、多福德、无上因缘。
你这样的称念名号,才能像《观经》所说的「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经》讲,你念一声佛号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不是泛泛悠悠的念一句就能有这个功德的,而是要具足信愿的念佛,像突围的心,非常猛利的心去念,你才有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功德啊!
以上就是关于净土真宗的教理全部的内容,包括:净土真宗的教理、禅宗和净土有什么区别、净土宗莲池大师一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