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怎样形成的

梦是怎样形成的,第1张

梦是脑在作资讯处理与巩固长期记忆时所释出的一些神经脉冲(就像打扫时扬起的灰尘或正被处理中的资讯流),被意识脑解读成光怪陆离的视、听觉所造成的。心理跟梦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梦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思想和心理在睡觉的时候转换成景象化。

人在睡眠时,脑细胞也进入放松和休息状态,但有些脑细胞没有完全休息,微弱的刺激就会引起他们的活动,从而引发梦境。

在一个典型的夜睡中,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平均为10分钟),整夜的睡眠时间内,在睡眠的各个阶段循环出现,而在一夜内大约要做4-6个梦;总共大约有1-2小时的睡眠时间,是在梦中。

梦是如何形成的?现在的心理分析,梦的解析当中认为梦是潜意识的表现,最终归于性本能。我们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梦越来越深入的去了解,可以简单的说,梦是人在睡眠的时候,因为局部的大脑组织尚未完全的停止兴奋活动,从而引起这种表象的活动。

梦实际上就是在环境中的一些刺激留在人的大脑皮层细胞中的一些痕迹的活动。无论外界或者是体内的刺激传入大脑以后都会在大脑当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嗅到的、摸到的、想到的,还是所做到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事实上这种痕迹在白天的活动是十分活跃,我们白天工作生活都是靠这样一种痕迹的活动来进行,不过在白天人是清醒的,能有意识的或有选择的运用这些痕迹,从而使我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工作学习生活。在睡眠时留在大脑当中皮层的细胞当中的痕迹活动构成各种各样的梦境,这其实就是梦的本质。

睡眠是产生梦的基础。在认识梦的产生之前,先追本溯源,谈一谈睡眠的话题。

睡眠与死亡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

一般人在正常死亡过程中,都要经历隐没次第,所谓隐没次第,就是组成肉体生命的有机质能枣地(固态性)、水(湿性)、火(热性)、风(气性)、识(空)五大中,前者依次隐没于后者的过程。同样,人们在正常进入睡觉状态时,也要经过细微隐没次第:头部出现轻微沉重感,有人会不自觉地口角流涎——此即是土融入水;渐感昏沉,额头出现热感,眼睛闭合,眼睑不动——此即是水融入火;自感朦胧心念,沉缓而动,呼吸清晰均匀——此即是火融入风;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融入意识,意识融入阿赖耶识,身心进入沉睡状态——此即是风融入识;无任何分别念,完全沉浸于虚空般氛围——此即是识融入光明。

这里所讲的光明,如果我们梦中已能清明认知,那就有可能在临终出现光明时,加以识别。但是,未曾修习梦境修法的普通人,在「识融入光明」之际,无任何感受而沉入昏睡之中,无法予以认识和把握。又因为每个人四大与风脉明点的构成基质并非完全相同。所以,在隐没次第出现时,也有时间先后,次第交错的差别。

另外,人在死亡过程中,一般要出现明、增、得,也就是白光、红光、黑光三种现象。人在入睡时,也要经过细微的明、增、得(白光、红光、和黑光)三种征象。一般而言,人们在入睡过程中,对这三种征象是没有什么感觉的。而某些较为特别的人则存在明显感受。

乔美仁波且回顾他三十六岁时的情况时说:「我当时体弱乏力,一天到晚都在昏睡。有天深更半夜,发生了一件特殊的事情。在半醒半睡假寐之际,眼前黑影晃动,影影绰绰,彷佛有什么东西,我心里感到有些惊恐,吓得瑟瑟发抖。突然间,耳畔响起「呜、呜、呜……」、「轰隆隆」一连串莫名其妙的声音。我见到这种情形,马上修生起次第来加以遣除,但没有多大作用。我只好观察自心,寻找恐惧的来源,凝视而住。这时,眼前出现一束皎洁之光,就像射进窗棂的月光一样……我想这肯定是白光现象。我觉得自己已经死了,感到更加害怕,万不得已放下一切,坦然安住在「恐惧」的念头上,心中的畏惧感顿时缓解。后来,面前出现如火星四射般红光闪烁的景象——也就是红光现象……我又感到恐怖,仍采用前面「坦然安住」的方法予以化解。接着,身心出现从未有过的沉重感,直觉告诉我,有可能黑光现象出现了……身体动也不能动……猛然间,我内心深处有种感觉:这发生的一切,不是死亡现象……既然如此,应该醒过来!我使劲挣扎着从睡眠中醒来……

堪布鄂琼仁波且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在年仅一岁时,受到一位仁慈的老奶奶无微不至的照看。平时,他就在老奶奶的温暖怀抱中入睡。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夜晚我在老奶奶怀里要睡觉时,耳边总响起『轰隆隆』的雷声,眼前则突然出现如同太阳照射在雪山上的反光,晶亮耀眼……过了一会儿白光变成浑然一体的红色光蕴,宛如一片彩霞红得似火……我心里感到一阵憋闷。忽然,蓝光滚裹着白光,红光被光蕴吸卷到里面,瞬间,我闷绝过去了……片刻之后,我处于无有中边的明空境界。接着,一切都充满白、红、黄、蓝、绿五种色光,艳丽缤纷……中间是象簇簇灌木丛的光团,周围有大大小小晶晶莹莹的颗颗明点,散射着无量光焰。与此同时许多状如兵器般的束束光芒刺入眼帘,心中感到万分恐惧……我一边喊着奶奶,一边嚷着:『怕、怕……』老奶奶赶紧点起酥油灯,照着我说:『不用怕,你看看不是什么都没有嘛!……』」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得到一个结论。每个人在睡眠中所出现的三种现象,因人而异,景象纷呈。乔美仁波且和鄂琼仁波且的各自经历,从总的方面看是很相似的。但若仔细观察,将他们各自现象作比较就能发现,无论是显现形态还是整个过程,都有许多差异。乔美仁波且显现三种现象尚未结束,就已从睡眠状态中苏醒。而鄂琼仁波且却是三种现象结束后,进入明空无别境界,甚至与法性中阴显相相似的光与力都出现了……

我们刚才讲到的隐没次第和三种现象二者,在理论上它们的出现有一定次序。然而,正如在《修行明灯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实际情况下它们出现没有一定规律。无论怎样,隐没次第和三种现象都要融入阿赖耶识枣本来,阿赖耶识最终也要融入光明,但我们一般人,这一感受丝毫无法觉察到,一直都处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

在了解了一些有关睡眠方面的基本知识之后,我们转入正式话题,谈谈梦是如何产生的……

印度仙达薄日大师讲到梦的产生时说,「于此增相阿赖耶,唯生意识即成梦。」这颂偈词是说,阿赖耶识中生起意识是梦形成的基础。而意识包括有无分别意识和分别意识两种。无分别意识是产生梦境现象的基源,它不存在任何辨别;分别意识是在无分别意识上生起现象之后,加以是非判断。不论无分别意识还是分别意识,在形成梦时,往往带有习气成份。要形成梦,虽然也需要其它因素,但产生的主因就是迷乱的习气。

那若巴大师指出:「昼依外境迷乱心,夜依习气而迷失,中阴依业现错乱。」这个意思是讲,我们白天的迷乱不能排除习气与业力的作用,但主要是受外部诱惑;夜晚的迷乱同样不能排除外境与业力的作用,但习气起主导作用;同理,中阴的迷乱也不排除外境与习气的作用,但主要是受业力牵引而扰乱自心。

具有习气的意识,自阿赖耶识生起,在风的鼓作推动下,进入身体各部位经脉网络中,从而开始作梦……

意识进入身体脉络网中,若是清净善脉,则是吉祥之梦;若是浊滞恶脉,则是凶险之梦……意识分别进入胃、肝、脾等内脏脉络,就会梦到非人凶猛野兽,妖魔鬼怪。意识进入秘处脉络,就会有男女贪欲之梦。意识进入肛门或者脚底部位脉络,就是堕入地狱之梦。意识进入脐部脉络,就能出现六道轮回混杂交错的景象……

如果意识进入宽脉,就会到广阔无垠之境;若进入窄脉,则会到狭山僻壤……意识进入活跃脉络,会梦屋厦富广,悦意欢喜;意识进入僵萎脉,会梦贫穷饥饿,困苦难忍……

如果以前意识早已习惯进入某一脉络,所觉所感,就如熟人旧舍,似曾相识;如果意识进到以前很少去入的脉络中,就会梦到人生地疏之处……

意识进入眼部脉络,则见五颜六色,缤纷显现;若进入耳部脉络,则闻歌乐萦绕,声声不断;若进入鼻部脉络,则嗅气味,知于何处;若进入舌部脉络,则品尝百味,享用饮食……

如果意识进入心脏前方部位脉络中,就是去往东方之梦。意识分别进入心脏左方、右方和后方部位脉络中,就是前往北方、南方、与西方之梦。意识进入心脏下方部位脉络,就会梦往崎岖峡谷、落入深洞或处在黑暗之中……意识进入心脏上方部位脉络,就会梦到攀山上岗,或者高空飞行……

如果意识进入脑部脉络,就会梦到愤怒像和佛殿等景象。本来,大脑是人类复杂又重要的器官,在大脑各个部位,也就是以梵穴为中心的八方区域,都存在着极其丰富敏感的脉络群。例如,像在枕骨部位有一名叫「瓦门角」(借用某一动物之名)的脉络,诸如此类特殊脉络在大脑中是有许多的……由此所作之梦,也是各具特色的。

对于风推动意识进入脉络产生梦这一观点,一般人总感到太神秘了。往往人们对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就自以为如何如何主观臆断,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事实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经验告诉我们,因身患某些疾病,有时作些噩梦。或者,手按放在胸口,常常梦觉沉重压迫感……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正是身体某一部位因病痛,脉络壅塞或压滞所致。反之,假如脉络运行与梦之产生毫不相关。身体罹患疾病与重物按压也就不会对梦有任何影响了枣这在西藏医典《月光论》中有明确阐释。

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最大奥秘之一。多少年来。这种奇妙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仅普通人感到困惑难解,就是对于科学家们也展得疑雾重重。然而到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正式从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同时都会感受到梦境的内容是那样不可思议,常常会有千奇百怪的组合,突然的场景转换,人可以飞起来、落下去,想跑又挪不开步的奇特体验。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牵动着做梦者的心弦,体验是那样真切,情感是那样强烈,在做梦的当时并不感到荒诞。那么荒诞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类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的内容呢?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广泛兴趣。

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克雷特曼实验室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两位学者。最初他们注意到,大多数刚来到睡眠实验室的新的受试者,在叙述他们梦中的故事经历时,常常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情节中。很显然,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它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些数据看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1966年,P•毫里设计了过量法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临睡前干6小时的体力活,可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人在梦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毫里据此提出了“平衡互补”的理论,他认为清醒时的生活与梦境是平衡互补的,比如白天体力活干得多了,在梦境中当然就不愿干了。

然而没过多久,“平衡互补“理论遇到了麻烦。 1968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用“平衡互补”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陶伯要求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果他们在梦境中的景物也全部变成了玫瑰色,这显然表明清醒时的知觉感受延续到了梦境之中。不过,如果依照“平衡互补”理论,梦境中的景物应该是补色或无色才对,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以上许多的实验结果,使学者们做出了同样多的、大相径庭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似乎已经趋于明朗化,即清醒时的环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变,在梦镜中就会增加与此有关的新内容。然而目前的问题焦点是怎样才能确切地掌握环境刺激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做到这一步,方有可能达到控制梦境的设想。

精神分析派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1974年。德门特精心挑选了一名受试者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在当他睡眠快进入到做梦阶段(眼快动睡眠期)时,三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四次被唤醒时他说:“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烟(平时他每次就餐完毕后都喝咖啡和抽烟)。”第五次唤时他说:“餐桌上给我上了一盘面条,我把它倒过了垃圾桶。”第六次唤醒他又说:“德门特博士,我梦见我正拿馅饼在喂给你吃。”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满足吃馅饼的愿望不能中止做梦,但是梦的主题将变为不愿意再吃东西了。

后来,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来测量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片,一部是孕妇正在生产的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阴茎包皮; 一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的经过;还有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风景片则根本没有。以上实验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较强烈,那些刺激在梦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说法得到许多学者们的赞同。

关于人是否能控制梦境内容的问题,迄今为止能够做出的回答仅仅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来是可能被编入梦境的。不过涉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生理机制和它的规律性,由于变化因素太多,目前还难以将它规范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们都感到,通过控制入睡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境内容的实验十分复杂和困难。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特赖特所说的那样:“假如入睡前十分口干,有人会梦见海洋,有人会梦见沙漠,也有人会梦见谁也无法理解的、但与口干有联系的某种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套更为精确的度量梦境内容的方法,然后才能理解梦的意义,最终达到控制梦境的目的。

梦是什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有一些,但不全是。

1、梦的形成。2、梦与现实的区别。

3、梦是在睡眠快醒时形成的。4、梦与现实的是有区别的。

因为是在睡眠快醒时形成的。有的能记住,有的模模糊糊,有的是潜意识的,所以。梦是不十分清晰的。打个比喻:梦就像弄乱了的磁带,放出来,有的清楚,有的就不清楚,有的就没有声音。

目前,对梦的研究有好多学派。各说不一。

1\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2\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

注意休息

注意调节情绪

注意安全

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只是有多、有少;有的醒后记忆犹新,有的模糊不清或觉察不出。那些断言自己从未做过梦的人,只不过是忘记了而已。因此,对于做梦不必大惊小怪。当然,如果做梦过多,影响正常的睡眠,醒后头脑昏沉,精神恍惚,全身疲惫无力,梦境仍久久缠结脑中不散,这就属于病态,有损于身体的健康。

新生婴儿最初几天可能不会做梦,原因是他缺乏外界印象没有梦的客观源泉,或者因为他的大脑皮层细胞的发育尚未达到保留外界印象的程度。可以看到,六个星期以后的婴儿在睡眠中已经会笑、发声和吮吸,这可能就是做梦的表现。

对于梦是怎样形成的,说法不一。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做梦是睡眠的异相阶段的产物。在反常的睡眠状态时,由于输向大脑皮层的血流量加大,氧消耗量增强,因而使得脑神经细胞仍然进行十分活跃的代谢活动,抑制状态不深,还在处于所谓的“工作”(兴奋)状态。在接受来自体内外各种刺激的情况下,相应的记忆痕迹便"复活"起来,于是便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梦境。

睡眠时如果闻到香水或花香,可能会梦见置身于百花争艳、芳香扑鼻的花园里;冷冰放在额头上,会梦见严寒的冬天;听到水声,会梦见下雨;脸上被敷蒙毛巾等物时,会做被窒息、停止呼吸的梦等等。也有人时常梦见狗咬腿,醒来时仍隐约作疼,后经诊断,腿部患有疾病。这都是体内外刺激发出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相应的神经中枢部位,从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活动所造成的。如果是白日的思念,例如,接到远方亲人的来信或在准备考试,也会夜里做梦和亲人相聚或正在紧张应考等等。这是因为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兴奋强度过强,在睡眠时得不到充分的抑制,继续处于兴奋活动状态的缘故。一股说来,白天多焦虑、恐惧和愿望时,处于疲劳、空腹、高烧状态时,受到声音与物理性刺激时,气压与气温显著变化时,都容易做梦。调查结果证明:属于视觉的梦最多,其余逐次是:听觉、运动觉、触觉,最少的是味觉。当然,有些梦是重叠的,如视觉与听觉并存的梦。视觉梦中也有彩色的梦,如红花、蓝天等等,约占视觉梦中的十分之一。

梦的内容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和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也有关联。日有所思的愿望不同,梦境也会不同:小女孩梦洋娃娃,发明家梦发明物的完成;母亲梦中见到远方的女儿等等。同一刺激因子可以引起不同的梦。梦境和过去的经验有关。两、三天以内的新经验的梦约占75%;遥远的童年时代经验的梦约占15%;而和过去经验完全无关的梦只约占10%。

梦的种类广泛而又多样。中国古书《周礼·春官·占梦》中讲梦有六类:“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其实梦的内容不仅限于这六类。每个人都会做各式各样的梦:延续日间创作的梦、回忆的梦、幻想的梦、甜蜜的梦、耽忧的梦,等等。有时候梦是那样美丽、欢乐,简直不能用言词表达,恨不得画下来;有时候梦曲折有趣,就像戏剧一样;有时候梦阴郁可怕,醒来后一身冷汗。在有些梦中我们好像旁观者,像看一场电视剧一样:在另一些梦中自己又身临其境,参加了事件的进展,又哭又笑、又惊恐又愤恨。也会做"梦中梦",《庄子》中说:“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中又梦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梦又经常是没有逻辑的。在梦中,惯常是最荒诞、最矛盾的各个行为与事件以极其难以置信的形式交织着。所有这些,足以说明做梦是属于低级的大脑活动,是一种低级思维的表现。人在做梦的时候,相应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低水平的粗糙活动状态,大脑皮层反应的整合作用不完备,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是错误的、离奇的、幻觉的,把过去的事情以混乱形式呈现出来。所以说,做梦的内容和原因并非神秘,是可以分析说明的。

人在做梦时,眼睛虽然闭起来,但眼球仍在不停地迅速转动着。测量这种“迅速眼动”时的眼动情形,就可以准确地查出做梦的时间来。用这种方法现已查出,人类做梦的周期大约是九十分钟。

有些生理学家,认为一定数量的梦是必需的,因为它可以使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得到松弛,从而可使精神上起到缓冲、调剂与镇静的作用。他们经过实验证实,缩短做梦的时间会使人产生急躁与焦虑的情绪。一些生理心理学家论断:正常的做梦有利于人的智力的恢复,因为一定程度的神经兴奋有助于神经联系的建立与巩固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一种虚幻反映。但为何大量的梦却与客观世界相差很大,甚至做梦者在现实世界中从未见过梦中的东西或情景。每一个夜晚的感觉和事实告诉我们——梦不仅仅是“日有所思”的缘故。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有这种体会:如果白天最大限度的干某一项工作,而且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例如爬山、插秧、下棋等,这种情景很可能在当晚的或以后的梦中出现。据报载,著名化学家蒙捷列夫一连几十天苦苦思索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百思不得其果。可就在一次思索的小睡中,梦见自己排好了那些特殊元素的位置。醒来后,他立即根据梦中的情景偿试,果然正确。(在文学界和科学界这样的例子确实很多)。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久思必成梦。可见,梦中出现不出现,关键是思考的程度如何。

但事实并不仅仅如此。大家或许有这种体会:睡觉前身体感觉良好,睡着了梦见自己胃痛、四处求医,并吃了不少苦头,醒来后,很容易记起自己在梦中的“所作所为”(无论此时疼痛在持续还是停止)。我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些实验:待试验者平静入睡后,用非自然光照其身体的某一部位(注意光的强度不宜会致其惊醒);或者用一细绳轻轻地绑住其手指、胳膊或其他部位。待试验者醒来后,询问其在梦中的“所作所为”。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纷繁复杂甚至荒诞无忌的梦景,如果用“久思必成梦”来解释,就显得很勉强了。因为好多虚无缥缈的梦景是做梦者根本就没有见到过甚至不可能想到的。事实让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假设:“梦是由深层触觉引起的大脑的一种不正常的思维活动”。

这样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一个健康人平静入睡后,他所做的梦是否也是由深层触觉引起的?也就是说,梦是怎样形成的?人为什么要做梦?梦中是否包含预测未来的信息?等等。

还有一个更有趣和现实的问题:我们醒着的时候,是大脑指挥们动胳膊动腿的,而入睡后,又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从床上直立起来而且漫无边际的活动了整整一个夜晚呢?是大脑吗?显然不是——如果是大脑所为,那么梦景就成为现实了(“梦游”就是很好的例证);不是大脑吧,为什么又会产生记忆?!

为说明这两个现象,引用一个最普遍的例子:有一个晚上,我记的很清楚把睡在旁边的你骂了好一阵子,并打了你三拳两脚;(如果这些行为受大脑指使的话,我肯定是动手动脚了。而事实是——你根本就没挨打。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的大脑对我的行为失去了控制。)过了一段时间,我醒来了。这时我明明白白的听见你指名道姓骂我不是好东西。于是我叫醒你,问刚才为什么骂我,你说这根本不可能。(可事实是——我挨骂了。如果你的这一行为受大脑指使的话——你肯定在撒谎。但我和大家都确信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因为好多人经常呓语。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不用大脑照样可以说话,或者说一个人真真实实的行为他的大脑却不知晓。)于是我们就发现了前文提及的两个与现实完全矛盾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与现实矛盾现象发生的呢?

为解决这一系列有关梦的问题,我要引进两个概念:梦元和梦蒂,并简单的将二者解释定义如下:

梦元:是梦的中枢神经系统,是脑神经元的后备神经,和脑神经元有相似的活动方式和功能。它与大脑休息活动有关,并直接参与梦的形成。

梦蒂:有脑梦蒂和一般梦蒂之分。前者是指连接神经元和梦元之间的神经节,其功能是负责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后者是指连接传输神经和梦元之间的神经节,其功能是保持梦元发出的信息和传输神经之间出入交换的自由。

下面,首先利用梦元理论对几种特殊梦景进行解释。

一、 对“尿床”现象梦景过程的解释

由于尿液自身产生的压力使深层感受器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传输到大脑后,由于沉睡中的大脑处于休眠状态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对这些兴奋不予理采。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兴奋太弱(不足以使大脑对相应的感受器进行调节,更不足以使人惊醒);二是此时的大脑有惰性(因为对兴奋进行处理要损耗大脑的生物能量)。因为感受器一定要求大脑要对其进行调节,于是就产生更多的兴奋频频上传,敲击大脑皮层,而这些兴奋又不足以(不能)激烈撞击大脑皮层使人惊醒。为了满足这三个刻苛的条件(当然如果没有这三个刻苛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尿床这一事实)。于是,这些不足以引起大脑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的弱度兴奋,不得不经脑梦蒂进入梦元,梦元立即组织相应梦景对这种弱度兴奋进行引诱加强,经梦元组织梦景引诱加强到一定强度的兴奋,经脑梦蒂又传入大脑,再次敲击大脑皮层,要求调节相应的感受器,这样相应的梦景就开始产生并被大脑记忆(因为大脑是不会彻底睡着的。也因为这样比直接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更省力,这也是做梦太多会感到精神不振的原因),形成梦幻。同时大脑产生相应的信息,再由传输神经传到相应的感受器,开始对其进行调节。这样,大脑就事实上毫不费力的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了调节。这一过程直到上传的兴奋消失或减弱到不能被引诱加强为止。于是大脑就完成了有记忆(即做梦)却事实上不知晓的对相应感受器调节的任务。同时,做梦者也就形成和发生了明明白白的去了一个偏僻的地方痛痛快快的洒尿——其实已经洒在被窝里的梦幻和事实。

二、 对“梦溢”现象梦景过程的解释

大家知道,“精满自溢”是男性的一种生理现象。但为什么这一现象要伴随着美妙(特殊情况除外)的梦景发生呢?由于精液自身的重力产生的压力使深层感受器产生兴奋(当然这些兴奋的强度不足以使大脑惊醒),这些兴奋上传到大脑后,由于此时大脑正处于睡眠状态,承前文所述,大脑对这些弱度兴奋不予理采。如上文,因为发出信息的感受器一定要求大脑对其进行调节,于是便产生更多的兴奋频频上传,而这些弱度兴奋不足以引起大脑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为了满足这三个刻苛的条件,这些弱度兴奋便经脑梦蒂进入梦元,梦元立即组织相应梦景对这些兴奋引诱加强,经引诱加强后的较强兴奋由脑梦蒂传入大脑,再次对大脑进行敲击,要求对相应的感受器进行调节。这样相应的梦景开始产生并被大脑记忆,做梦过程开始,同时大脑也产生相应的信息下传到提出要求的感受器对其进行调节,直到这种兴奋消失或减弱到不能加强为止,于是就形成和发生了梦溢的过程和事实。可见梦益现象和其他梦现象一样,都是很自然的过程,假如梦景中有污辱亲人的情况,大可不必自责。这并不是我们日有所思的结果,而是梦元惹的祸,它总是喜欢用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引诱加强那些等待的、急需引诱加强的弱度兴奋。

假如要求调节的感受器产生的上传兴奋不是进入梦元,而是直接进入大脑发生效应,只能有两个结论:一是无梦景(因为此行为是非条件反射);二是做梦者能够自控或者惊醒。显而易见,二者都与事实相悖。

这就是“梦”,即梦元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产生的弱度兴奋组织梦景引诱加强,经引诱加强的兴奋与大脑进行信息交换,并被大脑记忆,同时经引诱加强后的兴奋“唤醒”大脑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解,从而实现大脑自已休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梦元对相应的兴奋引诱加强是相当重要的,假如没有相应的引诱加强的过程(即不做梦),那么提出要求的感受器将得不到大脑的有效调节,休息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将无法实现平衡。需要说明的是,相应的引诱加强是指不同部位和功能的感受器传来的兴奋,梦元将组织不同的梦景进行引诱加强,以“引导”大脑及时准确的对相应的提出调节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这就是为什么“尿床”现象和“梦溢”现象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梦景的原因。

三、 对“魇死”现象梦景过程的解释

在现实中有一种魇死人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极少发生。现在让我们利用梦元理论对“魇死”现象进行解释。大脑入睡后,由于受过度疲劳、吃的过多、身体某部位受到挤压等影响,相应的深层感受器便产生兴奋,要求大脑对其进行调节——抑制或改变身体某部位的不良状态。承前文所述,这些弱度的兴奋不足以“唤醒”大脑,于是大量频频上传的弱度兴奋经脑梦蒂进行梦元,梦元立即组织梦景对其进行引诱加强,经引诱加强后的兴奋经脑梦蒂进入大脑,再次去“唤醒”大脑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同时对引诱加强的过程进行记忆。但是这些引诱加强后的较强兴奋还是引不起休眠的大脑反应——产生相应的兴奋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于是这些大量频频上传的兴奋经梦元引诱加强后越集越多,最终进入到梦元误区,并陷越深。慢慢地达不到目的的感受器便最大限度的产生兴奋(而这些兴奋并没有使做梦者醒来),随着时间和引诱加强过程的继续,身体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导致相应的器官活动剧烈以至破坏而使做梦者死去。因此,魇死者常伴有惊恐、流汗、挣扎、流口水等症状。这里提及的“梦元误区”是一个很庞大的深层空间,是梦元与大脑信息交流占用空间后的剩余部分,在没有接受到大脑传来的信息之前,与神经元形成的先天性因素有关。神经元、梦元和梦元误区之间的关系,正如计算机技术中的中央处理器、内存和外存。所不同的是,计算机的外存最初在没有中央处理器进行存储操作时,是空白的。而梦元误区在没有接收到大脑传来的信息之前,已存储了相当部分的信息(即与每个做梦者的先天性因素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发生同样的“尿床”和“梦溢”现象,而不同的做梦者一定会有不同的梦景及做梦者梦景中会出现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或现实生活中并未见过经历过的情景的原因。

四、 对人为什么会做梦原因的解释

平静入睡后,大脑渐渐地进入昏迷休眠状态。由于我们的心脏在一刻不停的跳动着,我们的身体在一刻不停的进行着新陈代谢的运动,为使这项运动健康持续协调的进行,因而全身各处的感受器会一刻不停的产生兴奋,向大脑报知身体各部位的运行状况,以便大脑进行调节,使身体的循环保持平衡。由于休眠后的大脑有惰性,因此对这些兴奋不予理睬。反之,只有不睡觉。可见,对这数以千计的兴奋不理睬是不行的。怎么办呢?承前文所述,这些兴奋便经脑梦蒂进入梦元,经梦元组织梦景进行引诱加强,经引诱加强后的较强的兴奋由脑梦蒂再次进入大脑,去“唤醒”大脑,于是大脑便产生相应的兴奋对提出要求的感受器进行调节,同时记忆下这一过程,即做梦。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实现明明白白在床上躺着,梦中却四处奔波这一行为的呢?原来身体各部分感受器传来的兴奋有强弱、主次之分,而首先进入梦元的则是各个重要部位、主要关节处的感受器传来的兴奋,它们按白天活动的频率,先后依次被组织梦景引诱加强,大脑再按原序对相应的感受器进行调节及对这一过程记忆,因为大脑对信息处理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于是整个身体就开始运动起来了。这就象演皮影一样,只在皮影需要的关键的几处系细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五花大绑。梦也是这样,因为梦是最节简的。也就是说,能不在梦中调节的感受器最大限度的不予理睬,留给大脑清醒时去应服。由于信息的庞杂,致使好多信息相应抵消或者叠加,于是就形成了梦无目的,非连续、不确定的特征。

可见梦是大脑休眠后,身体本身维护平衡和有效调节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大脑自身为了很好的休息而采取的一种很高明的手段而已。这种特殊和高明表现在:它用最省力、最节简、最美好的方式完成了自身休息这一“艰巨”的客观要求。这就是说,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而大脑休息的外在表现是睡眠,本质是做梦。这也就是为什么做梦太多或太少都会感觉精神不振的原因。做梦太多消耗了大脑的生物能量,做梦太少达不到大脑休息的要求。因此,要有效提高大脑活动质量,就必须改善和提高睡眠(其实质是做梦)质量。其实,大脑的这种高明手段,我们早已运用在各个领域。例如:《几何》中证明“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如果直接证明,老师无从下手,初二学生更是无法接受。但是利用辅助线的方法,就一点难度也没有了。(如图所示,只要过任意一点做对边的平行线,然后利用内错角或同位角关系就可以了。)可见,证明这道题最有意义的就是怎样找到一条辅助线的过程。这一过程,难道和大脑利用梦元组织梦景来实现自身休息的过程不极为相似吗?

当然,梦元则是梦形成、发展、演变和消失的主宰。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大脑休眠后,利用其已有的信息对感受器传来的弱度兴奋进行引诱加强,从而使大脑对相应的感受器予以调节。梦元作为“后备神经中枢”,偶尔也会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指挥而不报告大脑。如“呓语”、“磕牙”“梦游”等行为,正是由于受梦元引诱加强的兴奋控制而做着梦中的动作的缘故。显而易见,这都是一把手休息时,二把手惹的祸。

可见,“梦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反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都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这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下面我就“梦知未来”、“梦能预测吉凶”等说法的科学性作一点说明:

我的一位亲戚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她梦见一只豹子闯入她的房间里,朝她的左乳房用力抓了一下,就转身跑了。她被唬的惊了醒来。这件事她一直未给任何人讲过。后来几天,她似乎感觉那个乳房有点不对劲,但是什么却感觉不到。为了排除心里的阴影,她决定到医院检查一下。检查结果使她的梦得到了证实:她的左乳得了乳腺癌。

几年来,这个故事一直困绕着我:梦真的能预测吉凶祸福吗?到底有没有这方面的科学依据?

为了得到正确的解释,我首先将自己做的梦有意识的记忆一下,并在当天的活动中予以应对;其次有目的的和朋友、同事谈一谈这方面的体验和认识,同时查阅诸如《周公解梦》等经验资料,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发现这方面的事例很多,而且都大同小异。于是我相信梦是有规律的,梦知吉凶也存在可实践性,对这一现象避而不谈是错误的、非科学的态度。因此,一直以来,我始终在努力寻找“梦知吉凶”及梦的预测现象的科学依据。

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好长时间。但是,当我把梦元、梦蒂两个概念引入梦的成因后,这一切便豁然开朗了。当然,全部的奥谜就在于:梦元组织梦景对需要调节的感受器产生的弱度兴奋引诱加强、使大脑对其进行调节并记忆这一过程的过程。例如故事中的女士,预示其乳房发生病变的梦景不在于被豹子还是老虎抓一下或咬一口(因为这样的梦景是梦元信手拈来的),而在于已患病(未被发觉)乳房的感受器发出了一些大脑清醒时还不易发觉的已有症状的信息(弱度兴奋),从而使梦元引诱加强这些弱度兴奋时,组织了特殊的梦景,并被大脑记忆。当然,要引起清醒时大脑的反映,必须有更强的兴奋,也就是说,当某部位的病变发展到隐隐作痛的时候,大脑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该看医生了,而在梦中提示已经太晚了。需要说明的是:大脑这样做要比其休息时花费更多的能量。这就象牙痛便感觉不到身上痒一样。

这就是我找到的“梦知吉凶”这一现象的科学依据,这个依据也证实了第六感觉的存在和偶尔的正确性。

以上就是关于梦是怎样形成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梦是怎样形成的、人为什么会做梦做一个梦需要多长时间、梦是如何形成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550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