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更有归服之心。
2意义: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国家的形象,对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你好,原文: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感悟”
译:用法律去约束人的行为合乎规范只是在外力作用下的强制结果,不如用礼仪、道德去约束人们的 行为规范,它是发自于心的,属于内在的自我要求,这样既可以使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谐有序,更可以完成人们内在心灵的自我升华。
见图:
其意义在说,在同样可能达到准则规范被遵守之目的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方法能收的效果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好。
道德意识是一种自省活动,任何强制性制裁都是一种非法干预;惩罚性干预虽可使人心存畏悸,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却难以达成主观上的道德自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的意思?简答如下: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如果只是专注于政治措施的引导与司法刑罚的规范,那么人民表现的 将只是避免自己犯罪受罚,但却缺乏基于羞耻心的 反躬自省的能力。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进一步说明: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专注于道德教化的引导与教育礼仪的规范,那么人民表现的 将不只是 比较强的羞耻心,而且是反躬自省与改过自新的能力。
3、总的来说,其实孔子并不反对政治措施与司法刑罚,而是强调为政者应该把专注力放在道德教化和教育礼仪。孔子“德治”的真实义在此。——一般人以为,孔子只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只要道德教化和教育礼仪,不要政治措施和司法刑罚,其实大谬不然。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翻译: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七十列传·酷吏列传》。全文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
原文: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道之以德”,用道德来教导人民,又“齐之以礼”。“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规矩,要人民的思想行动,都合乎规矩。老百姓会“有耻且格”,既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又知道正确的做法是循规蹈矩,那就可以知过必改,口服心服。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3 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
注释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引导的意思,一说是领导、治理,与“道千乘之国”的“道”相同。此从后解。
②免:免罪、免刑、免祸。
③格:纠正。
翻译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解读
礼制与法治的区别
孔子在本章中提出,刑罚只能避免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他们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但是,若是用道德诱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德”和“礼”,“德”这里应该理解为道德自律,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行为准则,时刻都在约束着自己。“礼”是社会规范,是对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做出的种种规定。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治理国家时,若是用礼仪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老百姓就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于统治者的管理,不会生出二心。
孔子在此强调“以德治国”的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虽然都采用“儒表里法”治国手段,但无论如何,对道德价值的宣讲和践行,对社会的稳定和人际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有人认为孔子忽视了政令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但德治的理想高于法治的境界则是不争的事实。倘若将他以德治国的思想放到现代,然后再与法制制度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其效果当然会更好。
在周天子统治的时期,社会运转主要是靠礼制加以约束的。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制基本上已经是名存实亡。再加上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纷纷颁布了繁苛的政刑,很少有人会用礼制安邦。但是,光有政刑,却不能教化民众,没有政刑更是无法管束民众。因此,孔子的这套理论确实不错,但因礼制烦琐而难行得通。所以,在企业乃至社会中,汲取礼制的合理成分,简化程序,并确保其严肃性,还是有极大价值的。
孔子曾与卫国的大夫孔圉讨论过治国之道,孔子说,用礼乐统治黎民百姓就好像用缰绳驾驭马匹,骑马的人只要握住缰绳,它们就知道怎么跑了。用刑罚统治老百姓,就好比拿鞭子驱赶它们一样,很容易失去控制,令骑马者受伤。当时,孔圉提出疑问,只有缰绳,没有鞭子,马儿怎么会怕人呢?若是这样的话,马儿反而会越跑越慢。若是对他们的这段对话加以仔细分析,大家不难看出,孔圉主张以刑罚为主,礼乐为辅;而孔子则主张礼制,反对刑罚,体现出了其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孔圉的主张似乎更为合理一些。不过,孔子的主张也并非没有道理,若是老百姓都接受道德礼乐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社会自然会太平无事。
总之,在本章中,孔子的观点还是十分明确的。若是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亲近,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提升不少。倘若利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相安无事,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很淡,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而最理想的政治形态,莫过于“礼乐刑政”的统一,才是最完备的治国方针。
以上就是关于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的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的意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耻且格 什么意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