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系数的公式是什么

弹性系数的公式是什么,第1张

其公式为:ET=(△T/T)/(△Y/Y)×100%。

公式中,ET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T为税收收入增长量,Y代表GDP,△Y代表其增量。

按上式计算,ET=1表示税收与经济同步增长;当ET>1时,表明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并且税收参与新增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有上升趋势;当ET<1时,表明尽管税收绝对量可能增大,但税收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新增国民收入中税收集中度下降。

扩展资料:

在对一个因素发展变化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弹性系数对另一个因素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测的一种间接预测方法。弹性系数法适用于两个因素y和x之间有指数函数关系yt=αxb/t的情况,式中α为比例系数,b为y对x的弹性系数。

弹性一词来源于材料力学中的弹性变形的概念。弹性系数指材料长度变形的百分比同所施加力变化的百分比的比率。后来弹性的概念被推广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弹性系数被用来表示两个因素各自相对增长率之间的比率。

在某一时期内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同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的比率,就称为在该时期内能源消耗相对于工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如果这个系数为09,比例系数α为1096,工农业总产值预测增长为72%,那么能源消耗增长的预测就是648%。

确定税前收入某列例为A1:

超过起征点例B1=IF(A1>2000,A1-2000,0)

税率C1=IF(B1=0,0,IF(B1<=500,5%,IF(B1<=2000,10%,IF(B1<=5000,15%,IF(B1<=20000,20%,IF(B1<=40000,25%,IF(B1<=60000,30%,IF(B1<=80000,35%,))))))))

速算扣除列D1=IF(B1<=500,0,IF(B1<=2000,25,IF(B1<=5000,125,IF(B1<=20000,375,IF(B1<=40000,1375,IF(B1<=60000,3375,IF(B1<=80000,6375,IF(B1<=100000,10375,15375))))))))

应交个税E1=IF(B1=0,0,IF(B1>0,ROUND((B1C1-D1),2)))

在EXCEL,按以上的公式列入,就可以算出应交多少了,

弹性可简单地理解为反映性或敏感性。它是衡量某一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相关变量的相对变化的指标。通常表示为在某一变量变化1%时,另一变量变化的相对程度。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对于涵养税源有利;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对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但这只是在税收政策和纳税环境稳定的情况下而言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由于法制环境和人们的纳税意识以及税收征管环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弹性系数的大小只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因为即使税率不变、GDP增幅不变,在目前的环境下,通过加强征管,打击偷漏税行为等仍可使弹性系数有所增加。作为宏观政策的取向,在某一时期内,适当调整税收政策,或减少税收促进经济,或增加税收扩大财源,都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宏观调控目标,其弹性系数以多少为最佳,并没有固定的标准。

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有大体相同的思路。在总量分析层次,主要是计算财政支出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来观察财政支出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反映财政分配的规模、财政分配对国民经济的程度。在动态分析层次上,主要是考察财政支出增长是否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态势相协调,为此要计算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弹性系数和边际倾向。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额/国内生产总值

财政支出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财政支出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税收计划编制方法应用分析

现就税收计划编制的基数法、GDP税收负担率法、税收弹性系数法,以某地区2003年~2005年税收计划编制为例进行应用分析。

1.基数法计划编制应用分析。

按基数法,某地区2003年~2005年计划完成税收情况与实际执行结果如下:2003年年初计划完成税收318.8亿元,实际完成342.58亿元,计划完成百分比为107.46%,实际与计划差为23.78亿元。2004年年初计划为31245亿元,实际完成42106亿元,计划完成百分比为13476%,实际与计划差为10861亿元。2005年年初计划为424亿元,实际完成51054亿元,计划完成百分比为12041%,实际与计划差为8654亿元。

可见,用基数法编制税收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大,如上面某地区2004年计划税收与实际税收相差108.61亿元。也就是说,有相当于当年近1/4的收入未列入计划分配当中。这说明税收计划的基数分配法非常有必要改进与完善。

2.GDP税收负担率法计划编制应用分析。

应用GDP税收负担率法分配税收计划与基数法相比,计划与实际完成的差距明显缩小了,3年中,差异最大的年份超计划1829%,比基数法降低了165个百分点,超计划6511亿元,其差异额度占当年实际完成比重由基数法的近1/4降为近1/7

3.税收弹性系数法计划编制应用分析。

税收弹性系数法分配的计划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差距又进一步缩小了,3年中,差异最大的年份超计划95%,尚不足10%,超收额度也不及当年实际完成数的1/10同时可以看出,分配过程中弹性系数的计算应用不变价GDP增幅,不是现价GDP增幅,其计划分配结果差异只有001%左右,可视同为一致。

综上,通过对某地区税收计划分配方法实证分析,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计划分配中的基数法、GDP税收负担率法和税收弹性系数法中,与实际执行结果最为接近的是税收弹性系数法分配的计划额度,其次是GDP税收负担率法,而基数法则偏差较大。

2.应用税收弹性系数法分配计划时,弹性系数计算中应用不变价GDP增幅与应用现价GDP增幅差别不大,可只计算方便取得的不变价GDP增幅与税收增长的弹性系数即可。

3.实际工作中,应改变以基数法为中心,参考税负、弹性的计划分配方法,而代之以税收弹性系数法为主导,参考税负及发展基数、速度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计划分配更加科学、实用,也更有参考价值,更具指导意义。

1、弹性系数=(税收收入同比增幅)/(GDP同比增幅)

2、一般使用名义GDP进行计算。

例如某地2012年税收收入同比增长了15%;2012年当地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了13%。增税收弹性系数=15%/13%=115。一般来说弹性系数越接近1,说明税收 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就越完美。

经济学财政税收税收理论 - 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选择和优化

据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表的2005年度的“税负痛苦指数(Tax Misery Index)指出 ,从2000年开始进入福布斯的统计以来,中国的宏观税收负担指数便一路上扬,2002年位居第三,2004年位居第四,2005年更是以160的指数跃升全球第二。,我们无法客观评价该指数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合理确定政府税收收入规模,即确定一个合理的宏观税收负担水平。在这一水平下,既能满足政府对税收收入的需要,又在整个的承受能力之内,不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因此,理性地界定宏观税收负担的合理水平并实现其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界定:影响因素与国际经验

(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准确把握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需要全面、充分、地考察和影响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因素,从中找出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宏观税负与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和政府非税收入规模。

1经济增长水平因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增长水平正相关。经济增长水平愈高,社会产品愈丰富,人均GDP的水平就愈高,这样税基就比较宽广,整个社会税收的承受能力就强。因此,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国家,其宏观税负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从上讲,宏观税负水平增长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协调同步。据有关专家测定,西方国家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通常大于1,而这一弹性系数在我国保持在08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2政府职能范围因素。一定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政府职能范围宽、事权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数量就多,宏观税负水平就应高一些,反之则低。社会中政府的规模和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政府职能范围拓展,必将使政府支出的规模不断膨胀,要求有较大规模的税收来支持,这样必然要求宏观税负水平不断提高。在税收收入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定时期财政支出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来反映税收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支持程度。根据灰色模型的测定量,税收规模对政府履行其职能提供稳定的支持,一般应满足:-003<政府职能税收支持的发展系数<+003

3从非税收入规模因素。税收并不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惟一方式和渠道。在衡量宏观税负水平时,需要考察政府通过非税方式取得的收入规模的大小。因为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创造的可供分配使用的GDP是一个定量,政府的各种收入都来源于当期社会所创造的GDP,在满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况下,通过非税形式取得的收入规模大,通过税收取得的收入规模必然减少。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以上缴利润代替税收,从而导致税制结构简单,税收数量减少,财政收入中企业利润的份额大,而税收的份额则相应少,宏观税负水平也随之较低。但是合理的税负,则要求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相结合,统筹安排。从各国财政收入构成看,都有或多或少的非税收入。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中央政府的非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发展中国家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为15%~25%所以,税收负担并不是纳税人的全部负担,政府取得财政收入也不仅仅只有税收一种形式。要保证宏观税负水平合理化,首先应保证政府收入形式规范化。按照灰色模型的测定量,在政府收入形式较为规范的条件下,实际税收状态与税收基本能力的发展系数的差距应小于003

(二)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国际经验

早在1983年,原世界银行部顾问基思?马斯顿采用实证分析,选择21个国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低税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的增长幅度、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社会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均大于高税国家。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量关系是:税收占GDP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36%高税收负担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这几乎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律,而对低收入国家来说,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各国在确定宏观税负水平时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各种类型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逐步上升的,目前的平均水平为30%以上;发展中国家税负平均水平一般在16%~20%之间。

按照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发展中国家税负水平的一般情况看,15%~25%这个区间的宏观税负水平较为适宜,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平均利润水平。

二、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分析

(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比较

一般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国家人均GDP水平增加,宏观税负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人均GDP水平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着6%以上的年增长率,是宏观税负水平提高的基础。但是由表2可见,从1994年以后,税收占GDP比重的增长要高于人均GDP水平的增长速度。我国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在1996年以前是小于1的,即税收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1996年开始,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超过1,在2005年达1285从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近几年我国宏观税负在多年下降滞后转向升高趋势,具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但是,这一上升的过程恰好发生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期,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相背离。

(二) 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政府执行职能需要的比较

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尚不完全清晰,政府职能的界定还存在不规范之处,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调整。但应看到,虽然我国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仍不能完全保证政府职能部门运转及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不少基层政府仍是“吃饭财政”。我国财政在增加农业、、等重点支出方面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仍然难以满足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教育为例,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1994年为219%,到2005年为254%,仍然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发展的需要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地增加,公共支出占GDP比重的不断扩大已是被许多国家发展实践证明了的一个规律。目前我国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对公共支出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财政除了公共支出增长的压力以外,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在的财政支出负担。多年的国债已经积累到相当规模,每年的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已经占了财政收入一个不小的比例。虽然1997年以后国债规模的扩大与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有关,并不完全是因为财政困难所致,但是财政每年要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债还本付息任务。以2005年为例,国债还息支出达73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32%;国债还本支出为157982亿元,占当年债务收入的378%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和人口的老龄化过程中,为支付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开支和承担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负担,也形成财政潜在负债。冲销部分国有银行呆账和地方政府偿还债务也将是财政不可回避的一个负担。从这些方面看,我国目前税收占GDP比重水平与政府职能履行所要求的财力水平是不够适应的。

(三)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企业负担的比较

宏观税负水平与企业税负有关,但两者又是不同的。企业税负水平主要取决于其适用税种的实际税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税负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基础性因素。宏观税负水平除了受税种和税率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税基和税源范围的影响,即使税种和税率不变,甚至有所减少和下降时,如果税基和税源扩大,也有可能导致宏观税负水平上升。如欧盟各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采取降低税率的措施,但其宏观税负仍不断上升,欧盟经济货币联盟区域2005年税收占GDP比率高达45%,使宏观税负达到新高,比美国和日本高出14%其原因就是欧盟各国在降低税率的同时,采取了扩大税基和加强征管的措施。因此企业的税负轻重并不能简单地看这个国家的税收/GDP比率,而且要看这个国家基本税种的税率。

我国近几年宏观税率上升,但企业基本税种的名义税率并没有变化,工商税收各税种的法定税率仍然保持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的水平上。企业的实际税率则是有升有降,一方面由于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纠正地方政府随意减免税收等措施而使实际税率上升;另一方面,1994年以来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对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等,则起到了降低企业实际税率的作用。当然,在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实际税率的这种升降分布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比较客观地看,近年宏观税负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增加了企业的税负。

通过上述分析,作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我国政府制度内的收入(指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的总和)占GDP的比重与国际上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接近,尚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还存在相当大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加大了政府实际集中资源的比例。(2)我国宏观税负上升的过程中,企业的法定税率并未提高,总体上讲是属于恢复性和发展性的上升。但是企业确实存在基本税率较高与制度外非规范负担过重的。(3)虽然宏观税负上升,税收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政府为执行基本职能和满足基本公共需要的财力仍然存在不足现象。(4)我国近年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税收弹性系数提高较多,与经济低速增长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化并不单纯是税率水平调整的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弹性系数的公式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弹性系数的公式是什么、个人所得税增长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什么是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当它大于、小于、等于1和等于0的时候各有什么意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4250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