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是野兽吗

猩猩是野兽吗,第1张

猩猩是野兽吗

猩猩是野兽吗,猩猩是灵长目、人科、大猩猩属类人猿的总称。四足状态肩高085米左右,站立时高16-18米。雄性比雌性体大。猩猩的体型雄壮,眼上的额头往往很高。以下分享猩猩是野兽吗?

猩猩是野兽吗1

不是。

猩猩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

猩猩既不是食肉动物也不是食草动物,而是杂食性动物,一般肉和草等它们都喜欢吃,主要吃果实、嫩枝、花蕾、昆虫、蔓生植物,偶尔也会吃鸟卵和小型脊椎动物。

猩猩和人类一样,都是杂食性动物,所以吃的食物是比较多的,喜欢吃香蕉、树叶和嫩枝、无脊椎动物、富含矿物质的泥土、脊椎动物、种子、树木或者藤蔓植物的树皮、蜂蜜、白蚁等,这些都是它们喜欢食用的,可以给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

一般动物不是食肉动物就是食草动物,而杂食性动物对于食物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几乎所有能吃的东西它们都可以吃,这也是杂食性动物的好处。不像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它们的食物都是专一的,稍微有一点的变化,它们就不会吃,所以杂食性动物在生物链中还是占据一定优势的。

猩猩是野兽吗2

大猩猩最近的亲戚是另外两个原始人类属,黑猩猩和人类,它们都在大约700万年前从一个共同的祖先分化出来的。人类基因序列与相应的大猩猩基因序列平均只有16%的差异,但在每个基因的拷贝数上还有进一步的差异。直到大猩猩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物种,有两个亚种:西非大猩猩和东非大猩猩。

每个都有两个亚种。在冰河时代,当它们的森林栖息地缩小,彼此隔离时,这两个独立的物种和亚种是从单一类型的大猩猩发展而来的。

灵长类动物学家继续探索不同大猩猩种群之间的关系。这里列出的物种和亚种是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的。区分大猩猩的一些变化包括不同的密度、大小、头发颜色、长度、文化和面部宽度。低地大猩猩种群遗传学研究表明,西部低地和东部低地的种群大约在261万年前就分道扬镳。 [15]

1963、[196]4年:哥伦比亚大学医生进行过两例把大猩猩的肾脏移植入人体的试验。第一个病人术后活了63日,第二个病人活了差不多9个月。

大猩猩体型比黑猩猩、猩猩都要大得多,是最大的类人猿,也是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它的身体极为粗壮、剽悍和鲁莽,身高与人类相差不多,但体重则要大得多,雄兽体长为140-200厘米,体重110-250千克,最大的达350千克;雌兽体长140-155厘米,体重为80-150千克。一般全身被黑色长毛,但面部、耳朵、手足等均无毛,也没有须毛,颜面皮肤皱褶很多。

头大,额低,头顶部有发达的矢状脊,雄兽还有较厚的冠垫,所以显得高大隆起如塔,眉脊高耸。双眼深深凹陷,距离较宽,眼膜为褐色。鼻梁塌陷,鼻孔特大而且具有光泽,有隆起的褶状鼻翼。耳朵很小。吻部突出,嘴巴很大,犬齿发达,如同老虎的獠牙一般。

齿式与人类同。肩膀又宽又圆,脖子、四肢都异常粗壮,前肢长于后肢,垂立时过膝,两臂伸开时可达272厘米。手掌宽阔,拇指短粗,足为跖行性,大趾粗厚,较大程度地外展。没有尾巴,也没有胼胝和颊囊。

体毛粗硬、灰黑色,毛基黑褐色,老年雄性的背部变为银灰色,胸部无毛。成年雄性的腰背部有灰白色毛区。大猩猩的毛色大多是黑色的。年长(一般12岁以上)的雄性大猩猩的背毛色变成银灰色,因此它们也被称为“银背”,银背的犬齿尤其突出。山地大猩猩的毛尤其长,并有丝绸光泽。大猩猩的ABO血型以B型为主、有少量A型。大猩猩跟人一样,也有不同的指纹。

猩猩是野兽吗3

一、黑猩猩何以变成人类?

黑猩猩是地球上现存的与人类最像的生物,其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的相似程度高达98%,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保留了黑猩猩的特征。可是,为什么黑猩猩只能作为地球上一种普通的生物存在着,而人类却能建造城市、开创文明、孕育文化呢?

贾雷德·戴蒙德在《第三种黑猩猩》里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本书的名字刚好也反映了人类与黑猩猩的相似性。戴蒙德提出了“跳跃式进化”的概念,即很小的一个基因突变,可能在人类进化中起到巨大的作用。正是基因的突变所导致的进化,才使得新人类拥有比黑猩猩更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可以在地球上占主导地位。

经过了“跳跃式进化”后的人类,其智力水平已经基本与现代人类相当,甚至如果穿越时空去搬运一个这样的人类来到现代,这个人完全可以学会生活所需的各项技能。但是,这样的突变和进化发生在什么时间,究竟是哪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这又会有什么实质效果,仍然是一个等待解决的谜题。

其实,包括这个问题在内的许多与人类演化之路有关的谜题,都亟待解答,这本书里对许多类似的问题都给出了极好的假说,而且遵循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观察现象——提出假说——论证假说——修正假说),全书各处无不反映着演化生物学家的思维过程。丰富的知识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门外汉的科普读物,而书中的专业思想也可以使之成为学习材料。

二、人类为何要研究黑猩猩?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费心去研究一个在进化史上已经远远被我们甩在后面的物种呢?这正像是一些人对于数学的用处的质疑:买菜的时候又用不到那么高深的数学。可是,既然选择读书,那么人生的目标岂可只在于“买菜”?阅读本书,亦是如此。

了解我们和大猩猩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知道我们作为人类这样一个物种,究竟从哪里来。举例来说,我们深知烟酒的危害,很多人却无法狠下心戒掉烟酒,这是因为人类作为新物种独立进化不过几万年的时间,而且与地球上第二先进的生物——黑猩猩的差距不过2%,因此人类灵魂中还存在不少动物性,甚至可以说,抛开智商而单看心智,我们与黑猩猩差别甚小。

从书中学到了这些以后,我们便可以对人性的弱点更加透彻,从而在坏习惯还未成瘾时敦促自己加以克服。再比如,仅仅2%的差距,就能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我们人类不妨思考,正如高野和明的《人类灭绝》中所提出的假设那样,未来人体内是否也会出现2%的小小突变,而足以在地球上产生远比人类高级的新生物呢?

这提示我们,人类根本不是后无来者的伟大生物,自命不凡的我们只是地球上一个普通的住户,我们那些看似在毁灭地球的行为,实际上只是在毁灭自己,拥有极高韧性的大自然终究会产生一个新物种来代替人类,而人类一旦消逝将再无重返自然的可能。

了解了过去的自己,我们便可以知道如何提升今天的自己,也就能展望未来的自己。研究黑猩猩不只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和文化寻根殊途同归,是敦促我们在向外增长见识的同时向内自省的过程。

对人类起源问题,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认为,人类起源至今已有300万年,但美国学者根据基因测定的结果排序推算,人类起源到现在只有14万年。另外,由于人类同时具有陆生和水生两类动物的基因,对人类究竟产生于陆生动物还是水生动物也争论不休。笔者认为,人类是由陆生动物感染了携带水生动物基因的病毒,两类基因重组并产生突变的结果。人类的“源祖”或“近亲”已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结果人类成了没有“本家”的独门小户。根据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无论如何,人类是地球生物长期演化的结果,而绝不是天外来客。

一、周口店猿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传统观点认为,全世界的人种起源于几个相互独立的地域,从最初进化为人类至今已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早就有人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他们感到,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北非、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明,相差不过一两千年。如果这些地区的原始人类都“独立”起源于二、三百万以前,那么他们在无数世代中几乎没有任何进步,却都在最近一万年进入文明社会,时间差距不到其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实在不可思议。这一事实很容易使人想到,人类起源的时间可能比三百万年要晚得多,也许只有数万年。考虑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种喜怒哀乐的表情几乎都相同(都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讨价值),可以肯定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们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从某一中心地域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学家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现的距今几十万年到二、三百万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话,那么这些“化石人”的后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几千年前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肯定不是这些“化石人”的后代。

《生活时报》2000年11月7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世界上22个不同地区的1000多名男性,对其Y染色体进行分析,同时还对来自母系的遗传物质也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万年前,男性始祖则生活在59万年前。人类大约在44万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迈进。面对这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考古学家却宣称,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种可能,它不能作为否定考古结论的证据,只有考古学成果才具有最终证据的意义。

其实,考古学家的这一立场是颇为可笑的。平心而论,不怀偏见的学者甚至中学生大都愿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对考古结论产生怀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笔者认为,生存于几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说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不是我们中国比三皇五帝还早的祖先。那么,现代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考古学发现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后裔哪里去了?

二、生物变异的长期积累不能产生新物种

19世纪科学研究的一大成果是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进化论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所以很快被人们接受。达尔文认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新物种,进化在本质上是渐进的,人是由类人猿(猿猴)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一百多年来科学的发展大大充实和完善了进化论,也纠正了达尔文的不少错误看法看法。近几年更有生物学家指出,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来没有被证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们知道,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很大差异(类人猿都有尾巴而人类没有尾巴)。按照渐进进化的观点,从类人猿进化到人应当有许多中间环节(例如尾巴逐渐缩短直至消失),这些环节都应当有相应的化石给予验证。但事实上,一百多年来考古工作发现的几百万块各种各样的化石,都没有证实这些中间环节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为一般的结论是,任何生物的进化都是跳跃的而不是连续的。这一结论使人对猿猴“逐渐”进化为“人”的看法产生怀疑。据说有一位科学家为了搞清生物的变异能不能积累,把刚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们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后还切去尾巴……一直连续试验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们的祖先一样生有尾巴,并没有产生“无尾白鼠”这一新物种。这一试验结果虽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过渐进产生进化的观点,但无疑会使人们对“生物变异长期积累产生新物种”的说法产生怀疑。从遗传原理看,这一试验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无论连续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细胞中仍然含有能够成长为尾巴的基因,“无尾”的“特征”不具有遗传下去的能力。

三、人类不是杂交的产物

自从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猿猴的观点以后,逐渐被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所接受。由于人类生活于陆地上,而陆生动物中又数猿猴(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认为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也就只能将人类的源祖归结为猿猴。但是不少人认为,就人类生来无尾无毛、成年后两性间从正面发生性行为等特点来看,人类更类似于水生动物,所以断言人类不是起源于猿猴而是起源于水生动物。不过,“水生动物说”无法解释人类何以由水生变为陆生。于是有人想到人类或许是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杂交后产生的。

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只有连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也不具备的人才会设想到杂交。从形体上说,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相差很远,自然状态下水生物种与陆生物种几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说,即使偶然出现雌雄交配,由于亲缘关系太远,它们也不可能生出杂交后代;再退一步说,即使能够生出杂交后代,这些后代也不可能具有继续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会趋于灭亡。我们知道,人们让大牲畜中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马和驴交配,产生了比马和驴都强壮的新的物种骡子;印度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让形体相似、亲缘关系接近的狮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狮虎”。但是用杂交方法所得的这些“新”物种,却都丧失了生殖能力,结果骡子和狮虎都无后而终。因此,从杂交角度探讨人类的起源,是一条没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组合与突变产生人类

既然人类不可能是杂交的产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现代生物学认为,只有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新物种,才能够保持生育能力并把新特点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在生物界颇为多见,人类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经存在过的“螃蟹家族”了。

几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国妇女患病痊愈以后,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长着象螃蟹爪一样的四肢,他们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视,于是迁居到偏僻的深山里生活。由于不能正常婚配,他们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为配偶而生儿育女,结果其后代也都生长着同样的四肢。几代以后,他们竟繁衍发展成近200人的一个“螃蟹家族”。这时“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个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现象,回复到正常人类),当男孩十几岁时,家族让他融入社会,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并与一个正常女子结婚。令人吃惊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却又长着螃蟹爪一样的四肢,那正常女子异常气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这一悲惨的消息传到“螃蟹家族”以后,全族人放声号哭,埋怨老天对他们太不公平,共同发誓从此永不结婚生育。几十年后,“螃蟹家族”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我们从“螃蟹家族”产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够得到哪些启发呢? “螃蟹家族”的产生,肯定是那位英国移民妇女在患病后,其生殖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科学已经证明,病毒有将基因从一种生物“传递”给另一种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妇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携带“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细胞产生基因突变的。既然正常人类能够突变为“螃蟹家族”,那么其他物种也可以眼突变为人类。由于人类既具有水生动物基因也具有陆生动物基因,那就说明是由某种病毒将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基因“传递”、组合了起来。如果这一设想正确,那么被感染的物种就应当是人类的直接“源祖”。那么哪个物种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于水生动物在陆地上无法生存,而不少陆生动物却喜欢到水中游泳和嬉戏,所以陆生动物(在水中)感染携带水生动物遗传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较大,人类的直接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人类生活于陆地的事实也表明,其源祖应当是陆生动物。因为如若水生动物是人类的源祖,那么他们又是何时演化到陆地生活的呢?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变后所产生的特点,可能有利于生存竞争,也可能不利于生存竞争。由于由基因突变产生的新物种在原物种中都被看作“异类”,原有物种的“排异反应”使它们很难生存下来,结果绝大多数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就“螃蟹家族”来说,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却由于不容于正常的人类社会,而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最早产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样在与自然界其它动物的竞争中不具有生存优势,他们也会很快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而成为生物史上的匆匆过客。但极其幸运的是,人类实际上具有超乎寻常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优势,结果经过短短数万年的繁衍,竟然迁移扩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为地球上无可争辩的主宰。

五、人类同源设想的科学性

基因突变极其偶然,同种生物的两个个体(大致)在同一时期发生相同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进化史上很难找到相同的基因突变,所以我们很难设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种生物的几个个体都发生了相同的突变而各自产生了人类。

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美国科学家基因排序所获得的成果,完全证实了科学推理得出的这一设想,它对科学地阐明人类起源具有重大意义。换句话说,人类都起源于同一个女性始祖的结论,与基因突变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与“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妇女的情况类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妇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体都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人类女性始祖基因突变的结果却是,所生女孩发生了身体变化,而所生男孩在许多世代中(好几万年)都没有进化。男性后来是怎样进化过来的?我们不知道。假如也是由于病毒感染,那么根据基因突变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个男人的基因发生突变,在突变后他的男性后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体变化,于是男性、女性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这样,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应当是人类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发生另一种情况,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次突变),此后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样,所生男孩、女孩都进化为真正的人类了。这样,人类就没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过第一次基因突变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称为“人类”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类“源祖”早已灭绝

我们知道,“爱滋病”病毒正在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在美苏对抗时代,两国互相指斥对方进行的生物武器研究制造了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后得知,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传染给人类的。据说,这一病毒本身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存在了多少万年。它们对非洲猩猩的肌体并不具有破坏作用,但到人类身上却发生了毁灭性的危害。最近几年,人类为治疗爱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调动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认为,“爱滋病”病毒是迫使人类基因产生突变的生物动力,如果肌体不能产生使该病毒不起作用的突变,人类或许会被这一病毒彻底毁灭。

尽管这一看法有点过分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来,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假定人类早感染该病500年,那时人类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来认识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毁灭,从而使地球再次成为野生动物的世界,除非某些个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自然抵御爱滋病毒的能力,从而进化为更高的物种……笔者由此想到,现代人类起源时,也许是某种病毒消灭了过去已经生存了二、三百万年的接近于现代人的“前人类”(化石人),只是因为某个个体基因突变后,病毒对其肌体不再具有(毁灭性)作用,结果这一个体的后代生存了下来,这就是真正的人类。那些未产生基因突变的“前人类”,都被无法抵御的病毒消灭了(一个也没有剩下),数万年的自然进化史又湮没了它们的生存痕迹,结果现代人类就难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亲”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陆生动物(“正题”),有人认为人类起源于水生动物(“反题”)。

由于“正题”和“反题”都不能完满解释人类何以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类动物的特点,人们又无法将它们统一为令人信服的“合题”,于是又有人提出人类起源于外来生物。其实,“外来生物说”解释问题倒简单明了,但仔细想来,这是一种“取消主义”,它使人们放弃了对人类起源进行科学解释的努力,这种说法还不如干脆借助于宗教教义把人类的产生归于上帝。而要从事科学研究,我们就不能满足于这一说法。笔者以为,虽然人类不可能确切“证明”自身起源的过程,但根据科学发现和探讨的成果勾画出人类进化最有可能经历的道路则是完全可能的,这一天已经为时不远了。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

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在亚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的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兰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

1 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

人是何时从何地演化而来,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就目前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而言,有两个地区值得关注: 一是东非地区,二是东亚地区。按照目前人类起源的观点,早期的人类是从森林古猿(Dryopithecus)演化到腊玛古猿(Ramapithecus),也称西瓦古猿(Sivapithecus),再到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若是按照这条进化路线,凡是有腊玛古猿发现的地方,只要条件满足,都有可能成为人类的起源地。目前发现腊玛古猿的地点不多,有印度(西瓦利克)、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中国(禄丰、开远)、肯尼亚(特南堡)、匈牙利(鲁达班雅)和希腊(雨谷),概括起来就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东非和地中海。其中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和东非的可能性最大,因为这两个地区不仅发现了南方古猿、能人或早期直立人,而且在上新世气候也比较适宜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和进化。

人类又是何时与猿分道扬镳,并演化成人类的 从化石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的研究都得到一些暂时性的结论。对目前已发现的化石及其年代学研究表明,人与猿的分离时间大约在4MaB P(图 9-21a),那时人类已成为单独发展的一支。现代分子生物学从 DNA 的角度分析人与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的遗传距离,并计算所需的累计时间,从而得到人与猿的分离时间(图 9-21b)。非常有趣的是,分子生物学所得到的结论也是 4MaB P 左右。两者不谋而合,是巧合 还是必然 这有待于今后更多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或修正。

图 9-21 人与猿的分离时间

为什么人类大约在 4MaB P 前后出现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期 大量的地质学研究表明,在 4MaB P 前后是一个全球降温的时期,在北大西洋出现了冰筏屑沉积,海平面下降近 40m,黄土高原 C4(碳四)植物明显扩展,青藏高原加速隆升,东非高原的隆升使气候变得干旱和凉爽。由于全球降温,气候向干旱化发展,东非和从巴基斯坦到云南地区从原来的炎热湿润气候变得温暖和干旱,并导致森林植被的减少,草原景观的扩大,对那些习惯生活在森林地带的古猿类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使它们离开森林走向草原生活。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使它们在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上发生变化。在森林里生活时,这些古猿习惯在树上活动,前肢常常举起或抓握树枝,而后肢常常站在树枝上,当它们从树上来到地面上,走向草原时,站立行走已经有了基础,终于从四肢行走转向了直立两足行走。

2 人类进化的阶段

根据各个时期的人类和文化特点,人类的进化可划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五个阶段(图 9-22)。

图 9-22 人类进化的阶段(据程捷,1999)

南方古猿(Autralopithecus)最早是由南非的一位人体解剖学教授达特(B A Dart)发现并命名的,化石采自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汤恩(Taung),为一个小孩头骨的面部,后来把这个头骨称为 “汤恩头骨”。当时达特命名的意思是指来自南方的猿。后来在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发现了丰富的化石,尤其是 “露西”化石的发现才对南方古猿的特点、种类和分类位置弄得比较清楚。南方古猿还是比较原始的,语言能力很弱,可能不会制造工具,但她(他)是直立两足行走的。脑容量在 400~770mL,大脑没有月状沟,矢状脊和眉脊都比较明显,臼齿比较大,有的南方古猿还存在齿隙,但牙齿萌出的时间顺序与现代人一样。目前发现的南方古猿有以下几种: 南方古猿阿尔法种(Autralopithecus afarensis)、南方古猿非洲种(Autralopithecus africanus)、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亚种(Autralopithecus aethiopicus)、南方古猿粗壮种(Autralopithecus robusts)、南方古猿鲍氏种(Autralopithecus boisei)等。南方古猿阿尔法种时代最早(4 ~3MaB P ),南方古猿粗壮种比较晚(2 ~1MaB P )。南方古猿非洲种与后期能人的关系比较密切,可能存在着进化关系。

能人(Homo habilis)能人的化石最早由刘易斯·利基(L Leacky)于 1960 年发现,当时被归入南方古猿中,后来(1964)研究发现与南方古猿有很多的不同,尤其是能制造工具,因此就命名为能人,如 “东非人”。能人化石主要发现在东非,如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目前我国没有发现能人化石。能人除直立两足行走外,在其他一些方面表现得比南方古猿更进步,如脑容量可达 700~800mL,足骨与现代人相似,矢状脊和眉脊变弱,犬齿变小,无齿隙等。语言能力明显增强,能制造工具。能人的生存时代为 3 ~1 5MaB P 。

直立人(Homo erectus)直立人的化石已发现很多了,在非洲、亚洲和欧洲都有,以亚洲和非洲最丰富。直立人化石最早由荷兰医生杜波依斯(E D Dubois)于 1890 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凯簦布鲁伯斯发现,即常说的 “爪哇人”,于 1894 年命名为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后来将属名改为 Homo。20 世纪初,北京周口店 “北京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确切的名字叫直立人北京种)化石的发现轰动世界(图 9-23a 和 b),化石之丰富和之完整前所未有。直立人比能人更进步,矢状脊和眉脊变得更弱,脑容量为 800 ~1200mL,语言能力增强,达到了相当7 岁小孩的能力,女性的骨盆出口增大,两性差别缩小,但头骨的骨壁较厚。生存的时代为2 ~0 3MaB P 。我国的直立人化石非常丰富,时代延续长,分布广,以长江流域最丰富,主要有 “巫山人”、“建始人”、“蓝田人”、“元谋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县人”等。根据2009 年最新研究成果,把 “北京人”的时代向前推进到0 77Ma B P 。

图 9-23 “北京人”头骨化石和复原图以及山顶洞人复原图(据吴汝康,1980; 转引自曹伯勋等,1995)

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也称远古智人,或古人。早期智人化石最早发现于 1848年在西班牙直布罗陀,但直到 1856 年在德国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 “尼安德特人”化石时才被认识。我国的早期智人化石也比较多,如 “金牛山人”、 “大荔人”、 “丁村人”、 “马坝人”等。国外的还有 “布罗肯山人”(赞比亚)、“搏多人”(埃塞俄比亚)、“昂栋人”(印度尼西亚的爪 哇 )等。早 期 智 人 的 脑 容 量 达 1300mL,石 器 制 作 水 平 较 高。生 存 时 代 为0 30~0 05MaB P 。

晚期智人(Late Homo sapiens)就是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其骨骼结构与现代人一样,也称现代智人,或新人。晚期智人遍及五大洲,是分布最广的人类,年代为 0 05MaB P 以来。中国有山顶洞人(图 9-23c)、河套人、资阳人等,法国有克罗马农人,澳大利亚有芒果湖人,美国有桑迪戈人,非洲有边界洞人等。晚期智人与现代人(Modern Homo sapiens)已非常密切了。

现代人又是怎样演化而来的呢 换句话说,就是现代人的起源问题。现代人的起源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直接演化说(direct evolution hypothesis),也称系统说,或多地区演化说; 另一种是入侵说(invasion hypothesis),也称替代说,或迁徙说,或非洲起源说(图 9-24)。直接演化说认为: 现代人是由当地的直立人演化到早期智人再演化而来的,各人种在很久以前已分开,各自平行发展,演化成现代人,但长期以来存在着基因交流,越到后期基因交流越频繁,使其融合为一个物种。而替代说则认为: 现代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等是外来入侵者把当地的土著人取代了,而发展成现代人,并认为这个入侵的人是来自0 15 ~0 20Ma B P 非洲一位女性的后代。所以有人戏称为 “夏娃说”。这个理论近几年得到分子生物学的支持。所以这两种观点是完全不同的,谁是谁非有待今后的深入研究。

图 9-24 现代人起源的假说

1、体型不同:

大猩猩体型比黑猩猩、猩猩都要大得多,是最大的类人猿,也是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它的身体极为粗壮、剽悍和鲁莽,身高与人类相差不多,但体重则要大得多,雄兽体长为140-200厘米,体重110-250千克,最大的达350千克;雌兽体长140-155厘米,体重为80-150千克。

黑猩猩体毛较为粗短,体型也显得瘦小,雄兽体长为110-140厘米,站立时高1-17米,体重50-75千克,雌性比雄兽小,但雄兽和雌兽间的差别没有大猩猩大。

2、样子不同:

大猩猩全身黑色长毛,但面部、耳朵、手足等均无毛,也没有须毛,颜面皮肤皱褶很多。头大,额低,头顶部有发达的矢状脊,雄兽还有较厚的冠垫,所以显得高大隆起如塔,眉脊高耸。

双眼深深凹陷,距离较宽,眼膜为褐色。鼻梁塌陷,鼻孔特大而且具有光泽,有隆起的褶状鼻翼。耳朵很小。吻部突出,嘴巴很大,犬齿发达,如同老虎的獠牙一般。

黑猩猩面部以黑色居多,也有白色、肉色和灰褐色的。眉骨较高,两眼深陷,虹膜为黄褐色,嘴巴宽阔,具有32枚牙齿,釉质的臼齿上没有皱折。

它的头顶较圆而平,没有大猩猩那样的高耸冠垫,另外鼻孔小而窄,嘴唇长而薄,头上长有一对扇风大耳,这些也都与大猩猩明显不同。

血型不同:

黑猩猩的ABO血型以A为主,有少量O型,但没有B型。M血型和N血型也有发现,黑猩猩细胞色素C上的氨基酸顺序与人类的相同。大猩猩的ABO血型以B型为主、有少量A型。大猩猩跟人一样,也有不同的指纹。

生活习性不同:

黑猩猩喜欢营群居生活,社会结构虽然不如大猩猩那样紧密,但比猩猩有较强的合群性。群体的大小不一,有时3-5只,有时可达到30-50只。群体成员的关系比较散漫,尤其是性关系松弛,雌兽可以同许多雄兽进行交配,但也有“爱情专一”的。

大猩猩过着一夫多妻的家族式群居生活,群体成员组成较为稳定,每群从3-5只到20-30只不等,由年龄较大,身强体壮,富有经验的“银背”担当首领,当地的土著人称之为“老头儿”,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为几只成年雌兽、若干亚成兽和幼兽,具有较为严格的社群制度。

交流方不同:

黑猩猩能做出喜、怒、哀、乐等表情,当同伴在一起相遇时,就发出大声喊叫,表示问候,有的还互相欠身、拉手、搂抱、亲吻或用手抚摸对方的脸和脖子等。当有的个体脾气烦躁时,同伴就会把手搭在它的肩上,使其平静下来。

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报的时候,不仅依靠不同的声音,而且使用各种各样的姿式和手势来表达较为复杂的感情。

大猩猩有不同的叫声。它们使用这些不同的叫声来确定自己群内的成员和其它的群的位置,以及来作为威胁的声音。著名的有敲击胸脯。不光年长的雄兽敲击胸部,所有的大猩猩都会敲击胸部。估计这个行为被用来表示自己的位置或者用来欢迎对方。

百度百科-大猩猩

百度百科-黑猩猩

腊玛古猿的发现地点是印度。

腊玛古猿是指一种由森林古猿分化出来的古猿,其化石最早于1932年由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印度北部西瓦立克山地发现。腊玛古猿生活在1400万至700万年前的亚非欧热带与亚热带的森林地带,同类古猿在我国叫禄丰古猿、开远古猿。

腊玛古猿在人类祖先演化的历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人类从猿中分化出来的第一阶,恩格斯称它们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主要生活在具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的亚洲南部。

腊玛古猿的化石和当时的地层资料告诉我们,腊玛古猿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森林的边缘、林间的空地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场所。

这是一种正向着适于开阔地带生活变化的古猿。野果、嫩草等植物是它们的重要食物。同时,它们也吃一些小的动物,把石头做为工具,用它来砸开兽骨,吮吸骨髓。

腊玛古猿的形态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古猿类来是较纤细的,而且具有较多的似人的性质。它们的头骨没有矢状脊或很弱;左右颞脊不太突起,在颅顶中部并不汇合;两侧的眶上脊弱而且分离;

眶间隔很宽;整个面部显得较短;上颌齿弓呈近“V”字形。下颌骨比较浅;下颌齿弓呈各种“V”字形的变体,上内侧门齿的唇舌径特别大,上外侧门齿特别小,在尺寸上几乎只有内侧门齿的一半;下内、外侧门齿的大小几乎相等;上、下犬齿都比较小;

下第三前臼齿已分化出双齿尖;下第三臼齿常带有两个附尖,即下后附尖和第六齿尖;臼齿的咬合面釉质较厚,有较复杂的皱纹 [2]  。

1阶段一:猿类诞生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

2阶段二:南方古猿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高等类人猿,古猿等。南方古猿化石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24年,在南非西北省的塔翁(Taung)地区,为6岁左右的幼年个体。

3阶段三:能人

约150万到25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能人的形态特征是身材矮小,门齿、犬齿较大,前臼齿比纤细型南方古猿窄,锁骨与现代人相似,手骨和足骨比现代人粗壮。

4阶段四:直立人

约20万到200万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直立人已经具备了人的特征能制造工具,能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少(1000毫升),头部还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

5阶段五:智人

约3万到25万年前,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

约1万到5万年前,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大约10万年前,一大群智人占据了尼安德特人分布的领域。智人显然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群体。晚期智人臂不过膝,体毛退化,有语言和劳动,有社会性和阶级性。

扩展资料

非洲直立人与亚洲直立人大概分离了150万年,就是这期间,非洲直立人获得了智人的特征。它们在5万年前至6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3万年前到达亚洲,12万年前(据记载)到达美洲,不过有一些证据证明,早在5万年前就有人定居美洲。

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这期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

新大陆出现人烟的时间最晚,不会早于15万~12万年前。智人不仅有了新的身体结构,也制造了更多复杂的工具和成套工具,最终发展出了装饰艺术。除了化石记录之外,较晚时期中技术和社会行为发展的详细证据也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类进化

1、形态特征不同

黑猩猩:黑猩猩(学名:Pan troglodytes):人科 [1]  ,体长70-925厘米,站立时高1-17米,体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1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

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24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

大猩猩:大猩猩(学名:Gorilla):是灵长目人科人亚科大猩猩属类人猿的总称。分两个物种——“东非大猩猩”和“西非大猩猩”。

是现存所有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种,四足状态肩高085米左右,站立时高16-18米。直立的大猩猩可达175米高,因为大猩猩的膝盖无法真正伸直,所以其实际身长比这个高度还要长一些。

猿:猿是哺乳动物,外形像猴而大,各类很多,没有颊囊和尾巴,有的特征跟人类相似。属灵长目人猿总科动物的通称,包括两个科。

2、栖息环境不同

黑猩猩:原产地: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 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 赤道几内亚、 加蓬、 加纳、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 马里、尼日利亚、卢旺达、 塞内加尔、 塞拉利昂、 南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 乌干达。

大猩猩:大猩猩有东西两大栖息地域、西非的栖息地位于刚果、加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通称西非大猩猩。

猿:主要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的热带森林中,只有一个种,这个种可分布两个亚种,一个为沿海大猿或叫低地大猿,主要栖息在西非的喀麦隆和加蓬地区;另一个为高山大猿,栖息在非洲的刚果和乌干达交界处3000米以上的山地里。

3、与人类相关不同

黑猩猩:基因组测序研究在媒体里热闹地反复出现,让这样一些数字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人与果蝇共享60%的遗传信息,与老鼠的相似度是80%,

与黑猩猩的相似度约为985%(两个人之间的基因最多相差15%,所以黑猩猩与人的相似程度令人惊讶。而事实上,人同黑猩猩间的Rh阳性血型是可以互相输血的)。

大猩猩:英国《自然》杂志刊登论文说,英国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完成了对大猩猩基因组的测序,分析显示它与人类基因组的相似程度为98%,在进化树上两者分离的时间在约1000万年前。

猿:人类的祖先是猿(《进化论》提出)。猿类是从渐新世开始出现的,距今大约已有3千万年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猿都是人类的直系祖先,有些猿是人类的"伯父",有些猿是人类的"叔父"。

古人类学家曾发现一古类人猿化石,并将其取名为“露西”。被人类学家认为是人类祖先的猿是很晚才出现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猩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黑猩猩

南方古猿属于灵长目人科。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灵长类中唯一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是1924年在南非开普省的汤恩采石场发现的 南方古猿

,它是一个古猿幼儿的头骨。达特(RDart)教授对化石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个头骨很像猿,但又带有不少人的性状;脑容量虽小,但是它比黑猩猩的脑更像人;从头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断,已能直立行走。于是,他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汤恩幼儿是位于猿与人之间的类型,并定名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这在当时的人类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为那时的大多数人类学家都认为发达的大脑才是人的标志。 随后,在南非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区,人类学家又发现数以百计的猿人化石。经多方面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学界才逐渐一致肯定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系统上最初阶段的化石,在分类学上归入人科。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最初,一些人还认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属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纤细型又称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颅骨比较光滑,没有矢状突起,眉弓明显突出,面骨比较小。粗壮型又叫粗壮南猿或鲍氏南猿,身体约15m,颅骨有明显的矢状脊,面骨相对较大(如图)。从他们的牙齿来看,粗壮南猿的门齿、犬齿较小,但臼齿硕大(颌骨也较粗壮),说明他们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而纤细型的南方古猿则是杂食的。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南方古猿的枕骨大孔位于头骨的腹面,脊柱弯曲,盆骨短而宽,踝骨处于人和典型的猿之间,这表明南方古猿的骨骼支架部分已经适于直立行走。但是,他们的手臂比较长,肩部肌肉比较发达,趾也很长,适于抓握。因此,南方古猿能直立行走,也能在森林中攀缘,但还不适于在草原上长途跋涉和奔跑。有证据表明,他们生活在由10多人组成的小集群中,相当于一个扩大了的家庭。 迄今为止,古人类学家发现的最早的人科化石约在400多万年前,这与最晚的古猿化石(约1000万年前)之间长达500万年的空白,人类学家称之为“缺环”。这些缺环一旦被补上,人类起源之谜将进一步得到破解。

编辑本段相关发现

湖北发现“南方古猿”头骨化石 1989年11月15日,今天展示的新近发现于湖北郧县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向世界宣告:中国是早期人类发祥地之一。 这具刚刚经过专家初步修理的头骨化石,看上去比“北京猿人”头骨低矮得多,从显露的上颌齿弓及硬腭清楚地看到,齿弓近于抛物线形,前部齿弓明显呈弧形;两侧颊齿略有向后向外展开的趋势。门齿比较陡直,犬齿不大,臼齿的齿冠低。腭较深,颧突位置较靠前。专家认为,这些均是“南方古猿”的典型特征。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等十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具头骨属于“南方古猿”类,距今已有一二百万年。据信,这一发现,在我国、在亚洲都是首次。贾兰坡称,这一发现可与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的意义相比。 南方古猿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及为重要的实物资料。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在非洲发现了相当丰富的南方古猿化石。学术界一般认为,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因此世界学术界以为非洲才是人类的发祥地。郧县南方古猿的发现,证明中国也是世界人类的发祥地。这一重大发现是湖北郧县博物馆王正华、屈胜明今年5月进行文物普查时,在该县曲远河口弥陀寺村发现的。 南方古猿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其出现年代少于400万~300万年, 这个物种脑容量很小, 雄性明显远比雌性为大, 被称为"露西"(Lucy)的年轻雌性南方古猿骸骨于1974年在依索比亚出土, 由于骨骼较为完整, 使人能确立古猿的行走形式: 以足直立, 步履蹒跚, 科学家从肩胛骨及臂骨分析发现: 南方古猿仍保持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的特征 。之后发现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据推测: 身高为145厘米, 雄性平均体重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脑容量为现代人的三分之一。 粗壮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 已有臼齿的产生, 它们开始以硬质及多且纤维的植物为食。它们已经有明显的社会关系, 能制造及使用简单工具, 最早的石器出现于250万年前, 工具亦有明显的分化, 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边器, 此外, 还在古猿遗址中发现兽骨与角器等。在屏障东部成功进化的大量粗壮型南方古猿最终不敌天然的灾害: 300万年前突然爆发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东非大裂谷的火场中, 这是人类进代历史上一场大浩劫。 鲍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为称东非人, 被认为是粗壮南方古猿的地理变异种。 纤细型南方古猿最接近人属(Homo)的古猿, 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以采集植物的块茎和野果为食, 它们可能还会拾取死兽分吃尸肉, 为了保障足够的食物来源, 开始出现了狩猎, 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驴成为了猎杀的对象, 同时为了防止大型肉食动物的侵袭, 它们会有守望相助的义务, 它们经过一系列的自然适应,成功演变向人的发展方向 。距今350万~150万年前, 这种南方古猿以双足行走的稳健演化, 使它们成功地晋身为人类的原形。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种, 它为人属的最原始的成员, 脑容量为男: 700~800毫升,; 女500~600毫升, 可能已具语言能力。从他们的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石器, 可以联想人类的祖先已经学会敲打石块制造石器及用石器迪敲击兽骨或宰割兽肉。从发掘场地得知: 能人曾与几种不同种类的南方古猿、甚至人属共存于同一场所中, 由于他们有各自的生活习性, 没有战斗的考古被发现, 甚至发现有能人与后代直立人共存的纪录。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全为直立人所取代, 成为人类的主流。 当直立人出现时, 人类史己经有漫长的岁月, 他们承继了其先驱的技能, 并加以改良, 那时候人类懂得用火, 也能象现代人般进行奔跑, 依照自己的心思制作石器, 从脑颅骨的结构可以确定他们有语言的能力, 从最丰富的北京直立人遗址中发现近10万件石器制品和用火痕迹, 以及百多种动物化石, 从烧骨而知他们已有熟食的习惯, 狩猎的结果使人类有肉食的倾向, 肉食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 大脑能摄取更多营养, 从而促进咦鞯男 , 更为有效地支配肢体的活动, 人类更为有效地战胜自然的灾害。 到了这时, 人类在动物界基本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 但是, 称霸地球的, 是他们的后裔 ~ 智人。 智人亦称古人, 最原始的智人为尼安德特人 (尼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 或 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 1856年最早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河流域的一个山洞而得名, 从头骨可以看到他们仍有很多原始的特征: 眉脊发达, 前额较为倾斜, 枕部突出, 鼻部宽大, 颌骨前突等, 就脑容量而言, 有超越1300毫升的纪录, 甚至大于现代人, 其他骨骼和现代人已十分相似。尼人多在洞穴中发现, 伴以大量的精巧的石器制品、薄石片、骨针 、动物化石和用火痕迹等, 他们可能开始穴居或半穴居生活, 以火取暖和以火驱逐野兽, 能用兽皮制衣蔽体等, 尼人发明了葬仪, 年长的成员会将生活经验传授后代, 人类的文明开始萌起。 由于他们兴盛至衰落的漫长岁月, 始终使用固有工具而不思改进技术, 大约3万年前为晚期智人完全取代。 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其出现年代少于400万~300万年, 这个物种脑容量很小, 雄性明显远比雌性为大, 被称为"露西"(Lucy)的年轻雌性南方古猿骸骨于1974年在依索比亚出土, 由于骨骼较为完整, 使人能确立古猿的行走形式: 以足直立, 步履蹒跚, 科学家从肩胛骨及臂骨分析发现: 南方古猿仍保持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的特征 。之后发现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据推测: 身高为145厘米, 雄性平均体重为65千克, 雌性35千克 , 脑容量为现代人的三分之一。 粗壮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 已有臼齿的产生, 它们开始以硬质及多且纤维的植物为食。它们已经有明显的社会关系, 能制造及使用简单工具, 最早的石器出现于250万年前, 工具亦有明显的分化, 如砍伐器、刮削器和多边器, 此外, 还在古猿遗址中发现兽骨与角器等。在屏障东部成功进化的大量粗壮型南方古猿最终不敌天然的灾害: 300万年前突然爆发的火山把南方古猿葬身在东非大裂谷的火场中, 这是人类进代历史上一场大浩劫。 鲍氏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为称东非人, 被认为是粗壮南方古猿的地理变异种。 纤细型南方古猿最接近人属(Homo)的古猿, 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以采集植物的块茎和野果为食, 它们可能还会拾取死兽分吃尸肉, 为了保障足够的食物来源, 开始出现了狩猎, 草原中的羚羊、野鹿及毛驴成为了猎杀的对象, 同时为了防止大型肉食动物的侵袭, 它们会有守望相助的义务, 它们经过一系列的自然适应,成功演变向人的发展方向 。距今350万~150万年前, 这种南方古猿以双足行走的稳健演化, 使它们成功地晋身为人类的原形。 19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卡尔顿·库恩(Carleton Coon) 便有类似多地起源说的理论。库恩认为现代人是由五种不同的人类平行演化而来 (高加索人种、刚果人种、开普人种、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库恩又认为一些种族比其他种族要早演化进入现代人的阶段,导致一些人类的文明要进步于其他文明。他认为: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要优越于其他人种。该理论在1960年代中期非常不受欢迎,被认为有正当化种族隔离之嫌,库恩因此被迫辞去美国形态人类学协会会长的职务。

以上就是关于猩猩是野兽吗全部的内容,包括:猩猩是野兽吗、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综合性学习 追寻人类起源答案...急!!~~、人类的起源、演化及迁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6333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