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最好阅读原文,否则会导致混乱甚至误解。通常我们认为阅读翻译作品时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几乎没有意义完全对应的词语来一一匹配。但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打折的阅读体验更容易在引用的文本中遇到。很多词用多了,这个被引用的经典就变得耳熟能详,人们在继续被引用的时候也就懒得追究它的本义了。但是一旦你看了原文,你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最近看王阳明传记,经常碰到的两个词是以物知人,知行合一。我发现这两个词的本义和我们通常字面理解的大相径庭。期待文学的意义,先入为主的观念,传播虚假的信息,让我们无法接近这两个词的真正内涵。本文只谈实事求是。
这个词来源于《大学》中的“量物、知、诚、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概在今天,很多人都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清正廉明”。)这八个字,合称为八项,是大学里最重要的八个字和条目。
《大学》中的八项基本概括了儒家的三观,给出了成为“圣人”的方法论。事、知、诚、诚、修身,讲的是自己道德的保存和维护,持家、治国、平天下,超越了个人,把个人道德延伸到家庭、国家、世界等更大的维度。从个人到世界,从个人道德到世界大德,一步一步,儒家掩盖不了其政治野心。
那么以物知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是这样看的:格,即研究探索事物;知道是为了获得一种知识,甚至是一种智慧。如果这样看,我们观察一棵小树的生长,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小树生长规律的知识,然后我们就完成了万物的知识。
鲁迅的理解是一样的。他的《伪自由书头头头》写道,“所以我们要知道地球是圆的,每个人都要自己环游世界;如果你想制造涡轮机,你必须先坐在水壶前。”我猜想,在鲁迅的这个语境下,研究事物就是研究开水壶的蒸汽,认识就是造车。
无论是看树苗的成长,还是看蒸汽,都是当今最常见的科学思维。这种理解丰富了这个词的含义,但也妨碍了我们理解它的本义。一旦我们把这种理解放到大学的语境中,你会发现这是行不通的。
试想一下,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一个有知识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但他和治国平天下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高智商的渣渣!孔子和曾子是不是太盲目了,不知道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它不是。
儒学被称为圣学,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儒学来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进而具备治理一个地区的能力,甚至可以辅助君王治理国家。既然儒家思想有“内圣外王”的理想(或志向),《大学》是儒家思想中如此重要的一本书,显然它不会只着眼于教人做小科学实验,而会照顾到一个人的道德,一个国家的制度等等。
“成圣”之路,朱熹做“加法”,王阳明做“减法”但是“成圣”之路,不同时代的儒家,或者说不同观念的人,他们之间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在于朱与王阳明的差异,并体现在对“师事”的理解上的差异。朱认为成圣之道是穷尽万物,而王阳明认为人生而为圣。只要他不断地去除蒙蔽自己内心的东西,恢复自己内心的最初状态,自然就会被圣化。
简单来说,南宋理学家朱认为,成圣之道,是从人的内心之外去发掘“理”,不断补充;明代心理学家王阳明认为,心有完整的“理”。与其向外求,不如向内求,做减法,不断发现和去除不良欲望,保持原有的优秀品格。没错。
在朱、、王阳明之前,北宋的程颐是另一位重要的理学家。程颐认为“知者为我所固有”,而“知在物”。意思是人的心里本来就有“知识”,但要知道它,就得经过格子;东西是“穷理”,大概意思是探索一切的“理”,直到最后。穷,自然就“知道”了。
朱和王阳明深受程颐的影响,他们继承了知识是人所固有的观点。但是,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知识,有很大的区别。
朱继续发扬程颐的观点,说,“所谓知在事,欲知之者,而不善事。人心之魂,无所不知,世间万物皆有道理,但其道理不穷,故其知识无穷。”他的意思是,人的心灵是有知识的,万物都有“原理”。只有在外部穷尽这个原理,才能在内部发现那个“知识”。
王阳明对此有不同意见,明确反对朱Xi。他说每个人的头脑都有“知识”,这是对的。他还特别提出,知识就是良心,即知行合一。但说万事皆有“因”,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是错的?因为理性根本不在于万物,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完美的理智。也就是他所说的“圣人之道,我性自足,不妄求。”
王阳明与朱,相隔342年。然而,这场跨时空空的经学之争,并没有最终的答案。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意义还不清楚,或者说不需要清楚。但在当今复杂的世界,我更倾向于王阳明的观点。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它们从各种终端来到我们的眼前。无数碎片漂浮物,如来自地球的垃圾,不仅阻碍我们看清现实世界,也塑造了一种混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这个时代,从喜怒哀乐的小情绪,到成败得失的认识,再到人生目标的追求,都是飘忽不定的。
我们被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刷屏,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甚至更多),茫然焦虑,试图通过信息的膨胀获得无用的安慰。虚拟的体验不断侵蚀真实的感知,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糟。所以这个时代需要一个王阳明来提醒我们人的内心是完美的,当我们摆脱了那些不必要的庇护和杂念,就可以大胆地去伪存真,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
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