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到底是谁

春秋五霸到底是谁,第1张

春秋五霸是谁是哪几个(春秋五霸实力排名对比)

《春秋》是根据鲁国官员所写的编年史书《春秋》而得名。具体来说,指的是周平王东移至三嘉、分晋的历史时期。由于周王的权威日益削弱,诸侯们此时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霸。乱世,几个君主成为当时的霸主,合称为“春秋五霸”。

奇怪的是,按理说既然叫五霸,就应该是五个人。但根据不同的意见,春秋五霸有七个候选人,很混乱。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两部文献对春秋五戒的不同解读,《史记》中的索隐和《荀子》。那么,两本书的作者基于什么考虑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两本书里的观点。唐代历史学家司马振的《史记研究》是对《史记》的补充和注释。在这本书中,司马振认为春秋时期的五霸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在《荀子》中,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王武的阖闾和王月的勾践是春秋五帅的正确人选。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种说法虽然有差异,但都承认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的历史地位,说明他们的选择是没有争议的。诚然,齐桓公拥有九王之位和周王的赏赐,是公认的“春秋第一霸主”;晋文公平定了周朝皇室的动乱,在与齐、鲁、宋等国结盟时被公认为主导地位。至于楚庄王,他在统治期间打败了最后一个霸主晋国,并留下了一个著名的“赢得中原”的典故。他能入选五霸之一是顺理成章的。

由于两个声明都不反对选择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显然,剩下的四个候选人是两个声明之间的差异。《荀子》成书于战国末期,离春秋五霸生活的时代不远。在书中,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构成五将的最后两个谜题。

在阖闾统治时期,伍子胥是领袖,孙武是领袖。在此期间,吴国多次打败楚国,甚至攻破了楚国的首都杜莹,迫使楚昭王仓皇出逃。但由于秦国出兵辅佐楚国,其弟自立为王,阖闾没能更进一步,也没有主持宣布称王的诸侯邦联这一重要仪式。

和阖闾相比,勾践无疑更出名。虽然他因“杀兔烹狗”的行为而受到批评,但他的毅力和重用范蠡、文淑等贤臣的智慧仍然值得肯定。勾践在位期间,不仅通过隐忍消灭了敌国吴国,吞并了它的土地,而且为了更好地参与中原的猎鹿活动,还把都城迁到了琅琊。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在徐州与齐晋鲁宋诸侯国结盟,这是霸权的重要标志。

我相信唐朝的司马真对《荀子》中的观点有所了解,但他认为位于东南角的阖闾和勾践不应该在五强之列,而应该是秦穆公和宋襄公。在秦穆公统治期间,他利用圣人百里奚在国内推行仁政。对外,他帮助流亡海外的晋文公在中国重新登上王位,并与他关系融洽。后来两国频繁联姻,留下了“秦晋之好”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后来计划东进,但被金击败,只好西攻诸戎,南讨伐古蜀,造成了“独霸西戎”的局面。

如今人们提起宋襄公,往往会嘲讽他在面对楚军时坚持“仁义”,而不是一边过河一边乘虚而入。结果大败,病重。客观地说,当诸侯们逐渐开始不顾礼法争霸的时候,宋襄公依然思想僵化,行动落伍。另外,他在位期间并没有让宋国参与争霸,反而屡战屡败。有点牵强。

从能力和成就来看,屡战屡胜的阖闾和勾践显然远胜于秦穆公和宋襄公。不过,司马振把后两者列为五霸,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阖闾、勾践未经周王许可,擅自使用“王”的称号,而穆公、项公则严格使用周王赋予的“公”称号。其次,穆公和相公都主张仁政,不主张战争。相比之下,阖闾和勾践是喜欢通过战争来加强自己权力的君主。

因此,或许我们可以把《史记》研究的说法,看作是作者司马振基于个人感受和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另一方面,不需要考虑很多附加因素的荀子,可以根据春秋时期诸侯的实际成就和政绩来选择,更符合今天的观念。这样就会导致春秋七候选,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356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9
下一篇 2022-06-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