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由来风俗传说

聚客2022-06-04  32

除夕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你可知道除夕的由来和习俗?)

除夕到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祝你万事如意。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是农历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所以也被称为除夕。“除夕”是指明天旧的一年将被新的一年取代,也就是所谓的“年年有余”。“年夜饭”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大臣周初所著的《风土志》中。

一、除夕的由来

据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叫“Xi”的怪物专门伤害人,尤其是美丽的女孩。“晚上”是难以捉摸的。太阳落山后才出来,午夜后就消失了。没有人知道它住在哪里。人们讨厌它,但又无能为力。

一个名叫气浪的猎人,力气很大,没有假箭,而且非常擅长猎狗。看到村民们受到“Xi”的伤害,他决心除掉“Xi”。一年来,他带着他的狗到处寻找“Xi”。已经是腊月三十了。当他来到一个城镇时,他看到人们正高兴地为春节做准备。他想,这镇子大,人多,姑娘多。也许“夜晚”会到来。他咨询了镇上的人,说“Xi”最怕噪音,并告诉他们天黑时不要睡觉。他们应该找到更多响亮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把“Xi”吓出来,赶走它。

那一夜,“黄昏”确实来了。他一闯进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就敲锅碗瓢盆,然后全镇都跟着敲。“Xi”吓得四处乱跑,却被气浪看见了。“Xi”和气浪还有狗打了起来。“Xi”不知所措,想要逃跑。然而,后腿被猎狗咬了,气浪趁机用箭射中了“Xi”。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做“除夕”。这一夜,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炮,辟邪迎福。

二、节日习俗

大年三十之交,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去旧迎新,消灾祈福。

1.保持年龄

守岁,俗称“忍年”。守岁习俗在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最早见于西晋地方志:除夕之夜,向各方送礼,称为“酬老”;酒邀,名曰“别老”;老少聚会,祝贺齐全,称为“分龄”;大家彻夜未眠,等待天亮,说“守岁”。守岁有两层含义:守岁即“辞旧”,表示珍惜时间;年轻人保持自己的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

守年夜饭,既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也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希望。“一夜连两岁,五年后两年”。除夕夜,一家人欢聚一堂,摆满一桌茶点水果,有说有笑,聊旧事,很温馨的一起迎接新年。这个晚上苹果是不可或缺的,这意味着“和平与安全”。在北方,有些家庭要端上一碗米饭,称为“隔年饭”。意思是每年都有剩饭,一年到头都吃不完。今年,我们仍然吃往年的食物。隔年的米一般是用米和小米的混合物煮,有黄有白。北京有句俗话叫“两米饭”,叫做“金银满盆,金银满盆”。

2.年夜饭

除夕也叫团圆饭。吃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每个家庭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根据南朝宗巴所著《荆楚隋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是冬天,北方人往往把火锅放在餐桌中间,所以也叫灶台。在古代,一些监狱官员甚至会在除夕夜让囚犯回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可见古代民间的年夜饭都是丰盛的年菜,一家人团聚,既享受美食,又感受欢乐祥和的气氛。一般年夜饭少不了两样东西:火锅和鱼。火锅沸腾,热气腾腾,温热闷热,预示着蒸蒸日上;“鱼”与“鱼”谐音,象征“一年有余”,也寓意“一年有余”。最后是甜食,祝你有个甜蜜的未来。

3.燃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放鞭炮”的说法。也就是说,新年来了,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伴着爆竹声辞旧迎新。王安石《一月天》说,“鞭炮声一岁,春风暖屠苏。千家万户总以新桃换旧桃。”但燃放鞭炮污染环境,容易引发火灾,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所以全国很多地方都禁止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应遵守当地有关禁止和限制放生的规定,文明过年。

4.祭祀祖先

在古代,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事,礼仪和习俗非常繁荣。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也不同,但大多是在家中依次将祖宗牌位摆放在正殿,摆放供品,点上香烛,倒上酒,然后由信众按老幼顺序烧香跪拜,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北方一些农村会在家烧纸钱;山西吕梁山有除夕夜上坟的习俗,叫给年粮。上坟的时间一般是除夕下午。人们把准备好的年夜饭送到已故亲人的坟前,让他们与生者共享年夜饭,以此寄托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除夕的习俗各地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有自己的特色。例如,苏州的除夕仪式要等到乔峰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当钟声穿过漆黑的夜晚,到达千家万户,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在台湾省,除夕夜不叫除夕,叫“中国新年”。下午,供品被放在大厅里的神龛前。晚上一家人烧香祭拜,然后辞别老人。然后就是“围炉”,也就是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晚饭后,他们点蜡烛庆祝生日。媳妇给长辈添寿。他们不能早睡。坐得越久,寿命越长,孝心越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7580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