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实际上,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文化也要靠语言来传播。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法律法规。语言是人类产生后,随着文化的出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哪里特别?
1.它是史前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的创造力。
2.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属于客观世界,介于两者之间。
3.它是文化的载体和反映,是超时间、超政治、超观念的。
所以三级不适合它。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它是最重要的载体,尤其是与其他载体相比。其他载体只能向人们展示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角;另一方面,语言全面地储存了文化的全部信息。语言要想超越时间空,就需要文字的帮助。从现象上看,文字似乎是最重要的载体。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其承载功能取决于其与语言的特殊关系。
语言由三个要素组成:语音、词汇和语法。文化的任务主要由词汇承担,尤其是实词词汇。语音和语法已经过时了。有人认为汉语语法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意识,但至今似乎没有有力的论据。
我们通常说词汇对社会生活最敏感,这也意味着很多文化都凝结在词汇中。黄侃先生说,一个词就是一个句子,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东西,其实都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定义和判断是文化意识的结晶。目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词汇方面呈现出新词新语的急剧增加。但是,这并不是语言对文化影响的最好例证,因为大量的新词都是暂时的,它们可以构成对文化的暂时影响。大部分都影响不了整个文化,尤其是人的观念,不一定能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深深融入中国民族生活底层,经过历史选择和淘汰,已经进入民族基本词汇的语言事实,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标志。这种现象需要用史实来解释。比如佛教在中国传播了近2000年,对中国文化有三个层面的巨大影响。一些词如自由、顿悟、修行、破案、功课、报应、解脱、因果、地狱、沉思、宿命、机缘、猜测、证实、化身、红尘等。都来自佛教;佛教的词语甚至变成了成语,进入了词汇系统,比如站着成佛、吹牛、虚张声势、即兴发挥、回光返照、不可思议等。这些词已经让后人觉得是佛教词汇,也就是说,它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汉语的固有词汇,成为汉语的组成部分。
(C)语言对文化的巨大反作用
在用语言传播内容,特别是哲学文化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因为分不清语言和它所指的东西,而把语言和它所指的东西混为一谈。所以语言反过来对文化有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语言崇拜(包括词语崇拜),比如汉语的双音节词汇强化和促进了对称美的观念的形成,比如宗教语言进入民族语言后,语言本身对人产生了影响。
(D)语言理解和文化理解之间的关系
因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理解包含文化理解,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水平越高,文化理解水平越高,对文化理解的要求也越高。换句话说,对于非汉语学习者来说,三个层次的文化都需要,不能只给这一个,不能给那一个。至于课程给到什么程度,具体内容怎么确定,要研究。
近年来,汉语教学界非常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讨论很多,虽然意见不是很一致,但在上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上是一致的。
周思源先生认为,语文学习初级阶段的文化取向是“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言学习向中高级发展,接触文化越来越高,学习内容越来越以专门文化的形式出现。"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许多潜在的可能性."
现在的问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储备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进入教学领域?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系统,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完全掌握。对于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既满足他们的燃眉之急,又为他们将来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打下基础、提供途径?这是几年前对外汉语教学界非常热闹的一个话题。现在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学院的建设和教师业务的发展。
我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